当我半年前卖掉哈苏 X2D 和 XCD 80/1.9 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终于结束了。

在哈苏 X2D II 发售之前,按照过往的营销手段和国内对哈苏的迷恋,想必又能形成一个热点话题。在这之前我想和大家聊聊我对哈苏 X2D 的认识,以及实际使用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如鲠在喉」的事情。

特别的开始

和我平常购入器材不同,买哈苏的起因是在一条科技新闻下和别人吵架。当时我的观点是哈苏没有光学设计能力——胶片时代蔡司代工镜头,数码时代 XPAN 和 HCD 富士代工,XCD 日东、松下代工。毕竟在有相关镜头专利的情况下,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对方铁了心的要杠,最后以我拉黑对方结束。

这事发生之后,我寻思是不是我黑哈苏太狠了,毕竟在 4433 画幅只能算是「键摄」,还没实际拥有过,理论武器挥的不是很有力,于是准备买一套亲自实践。没想到,哈苏的「坑」这么大,膈应人的地方是这么多。

饥饿营销

作为一台 2022 年发布的相机,虽然发布的时候出现过很离谱的加价,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两年后竟然还是这么难买。淘宝、京东旗舰店的抢购缺货,第三方经销商的加价,二手平台旧机和发售价一致,非常的魔幻。——当然这也是最后的狂欢,在我买了之后,X2D 官方开始逐渐放货,价格一路下跌。

在线上抢购大半个月无果后,我去了趟大疆概念店(众所周知大疆 16 亿收购了哈苏 75% 股份,已是哈苏最大股东),没想到线下也是一样的魔幻。起初我表达了预定的想法,店员表示 X2D 还要排队两三个月,新镜头更是要半年以上。当我放弃离店回家的时候,恰好在线上平台买到了一台 X2D,于是在店员微信留言单独预定一个镜头。当店员得知我在线上买到相机之后,马上表示附近其他门店就有一台可以帮我直接闪送,还能额外送点周边,让我取消线上的订单。

虽然觉得很离谱,但看在两边都是原价的份上,还是选择了有周边赠送的线下,这也成了我出手完所有哈苏设备时唯一一处有所盈利的地方。

糟糕的镜头群

如果说徕卡 SL 系统那批换壳镜头有「骗钱」嫌疑,那哈苏 X 系统的镜头完完全全就是把「割韭菜」写在脸上。哈苏 X 系统镜头共分四个系列,E、V、P 和其他。由于哈苏是镜间快门,且 CMOS 老旧(和富士 GFX100 同一块)以至于转接其他镜头只能使用电子快门,存在非常严重的果冻效应。

E 系列

官网的描述是「旗舰光学素质」,但这糟糕的 MTF 曲线、不出彩的焦段(焦段等效全画幅 16-27,虚化量等效全画幅 F2.6-3.6 光圈时)以及自信的定价(39900 元),成为了少见的没有溢价的镜头。

在大疆门店尝试之后,只有一个看法,就是官方 MTF 没有造假,这颗镜头就是拉垮。

V 系列(松下代工)

伴随着 X2D 一起发布的「空气镜头」,溢价之多、排队之久都令人疑惑,「这个系列的镜头这么好吗?」。

抛开外观而言,这个系列的卖点相比被归类为「其他」的 XCD 镜头,只有 2.5 的光圈、更快速的对焦和 1/4000 快门速度(25V 和 90V)。不管是官网的样张还是他人的实拍图,除了暗光场景下大光圈带来的 ISO 降低,成像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其中 38V、55V 尤其下头。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两颗镜头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线上旗舰店还处于缺货下架的状态,另外两颗表现稍好的镜头反倒随时可买。

P系列

主打「轻巧便携」(廉价)的一个系列,应该算是新系列里最好买的了,虽然发售时短暂缺货溢价,但好在产量大价格趋于平稳。

官网把 X1D 时期的 45P 也归到这个系列,算是拔高了点定位。75P 发售时,正处于退坑哈苏的时候,没有太多了解,按下不表。简单聊聊这个系列被吹的过高的 28P。

给相机拍的唯一一张照片

28P 被一众 UP 主评价为最适合 XPAN 模式的镜头,那真相是什么呢?是光圈全开巨大的暗角,打开 XPAN 模式起到了「遮瑕」的作用,并且让等效 22mm 的镜头能卖得出去(定价 11999 元)。毕竟在我购买相机的时候,这是唯一一颗不用排队等待的新镜头。

左:完整原图|右:经过光学校正且开启 XPAN 模式(框选区域)

P系列的镜头确实轻巧便携,但对于接近 900g 的机身来说,这种轻量化存在的意义不大。并且对于高昂的机身售价来说,这样的一颗「廉价」镜头不太有保留的必要(28P 在 X1D 和 X1D II 上会出现红移现象,因此不适用于旧机型)。

其他系列(日东代工)

虽然处在官网页面底部,但这一批 X1D 时期的镜头的成像表现反而比 E、V、P 都好,但糟糕的外形、复古的对焦和坠手的重量在 X2D 时期沦为了「其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主力镜头是这个系列的旗舰镜头 XCD80,拥有着哈苏 X 系统和 H 系统里原生最大光圈(H 系统的 HC100 可以通过增光减焦达到 1.8/80)、惊人的重量(1100g)和 X 系统第二高的定价(38500 元)。但这颗旗舰镜头实际难担大任,外对焦的设计堪称「吸尘器」,即使收光圈也无法改善的色差,1/2000 的快门速度在没有其他配件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在室外全开光圈拍摄。

但即使有这么多缺点,这也是哈苏 X 系统里表现最好的一颗镜头了。同为 4433 画幅的富士 GFX 的镜头群虽然饱受诟病,但相比之下还是体面多了。

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在闪光灯同步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但哈苏的镜间快门止步于 1/4000s,甚至为了达到这个速度快门寿命从标称的 100 万次缩水到 10 万次。

是的,镜间快门有寿命,而且众多故障案例出现在 1/10 快门寿命时,无形中又增加了一笔支出。此外二手平台交易镜头时,在成色相近的情况下,快门数越高价格越低,镜头不再是一笔保值的资产,而是一个消耗品。

HNCS + Phocus:虚假的工作流

HNCS

从胶片时代的相机制造商迈入数码时代后,哈苏提出了 HNCS(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的概念,官网描述玄乎其玄,在中文互联网上对这一方案推崇有加,仿佛这是色彩管理的唯一解。

那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我实际使用之后可以坦率地表示这就是一个 LUT(色彩查找表),或者用通俗的话说是「滤镜」。哈苏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营销手段,把这个常见的工具包装成一种主要卖点。

包装手法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官网上的话术:「打造出一套可覆盖所有拍摄场景的通用型色彩管理体系」(只有一个滤镜)、「影像传感器上的每一个像素点均经过严苛标定」(出厂做一次像素刷新)、「进行了色调与对比度优化」(滤镜有预设)、「让色彩数据在相机中经历一系列转换,获得了真实的对比度、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微妙细腻的影调」(机内套上LUT)、「无论是以 JPEG 格式直接从相机输出照片,还是以 3FR 格式在哈苏图片处理软件 Phocus 编辑导出,都能实现独特的『哈苏色』」。

这其中最具迷惑性的是最后一句,似乎脱离 Phocus 就没有了这个滤镜,在 reddit 上看到这篇文章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现在我们可以聊聊哈苏的第二种包装手法,用 Phocus 创造出的虚假的工作流。

Phocus

目前主流相机的 Raw 文件处理方式一般是 LR/Camera Raw 或者 Capture One 粗调, Photoshop 或者 Affinity Photo 细调,各个相机厂商自带的软件一般也应用在粗调的阶段(当然这里说的粗调、细调只是大致分法,软件选择也有很多)。

到哈苏这边就是另外的状况,由于 HNCS 是主要卖点,官方又通过话术让人错以为只能通过直出或者 Phocus 编辑导出的形式才能获得 HNCS。于是就有了非常繁琐的工作流:

相机拍摄 .3fr 文件 ➡️ 导入 Phocus 生成 .fff 文件 ➡️ 导出为 .tif 文件 ➡️ 导入 Lightroom 粗调 ➡️ Lightroom 传送文件至 Photoshop 细调。

至于为什么不在 Phocus 完成粗调工作,糟糕的 UI 设计、繁琐的工具和效果微弱的调整足以把人劝退,更何况当时 Windows 版的更新止步于 2023 年(2025 年 5 月终于得到更新),还存在着严重的导出问题(导出 .tif 文件仅能导出 1/2 的棋盘图像)。当时考虑到有移动修图的可能,于是买了满血 M4 的 iPad Pro,通过 Phocus Mobile 完成工作流,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我阅读了 reddit 的文章为止。

考虑到访问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这边引用一下这篇文章的结论:

拍摄直出:色彩差异极小,意味着两款软件都能生成几乎相同的基准图像。如果未计划进行任何调整,那么初始选择哪种软件就不那么关键了。

曝光调整:Lightroom 高光还原非常有效,尤其对于过曝照片。Phocus 高光会出现色带,而 Lightroom 并未出现。

3FR 与 FFF 工作流程:通过 Phocus 将 3FR 文件转换为 FFF 文件再在Lightroom 中编辑以改善结果的传言被证伪。这个额外步骤并不能提升编辑过程或最终输出质量。

经过全面测试,很明显 Phocus 和 Lightroom 都是处理 RAW 文件的优秀软件,但 Lightroom 表现更突出,尤其是在高光还原和处理过曝图像方面。此外,通过 Phocus 将 3FR 文件转换为 FFF 的额外步骤是不必要的。对于大多数摄影师来说,直接使用 Lightroom 进行编辑就能获得出色的效果,而无需增加复杂性。

简而言之,拍摄的 .3fr 文件可以和其他相机厂商的 Raw 文件一样直接丢进 Lightroom 处理,Lightroom 自带的配置文件就是 HNCS,使用 Phocus 就变成了一种毫无用处的仪式感。

兜兜转转还得是Lightroom……

HNCS 是否有用?

相比徕卡、富士风格化的成像效果,哈苏的 HNCS 比较克制,所以对于后期处理来说起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意味着偏日常的照片可以跳过基础调色的部分,这一点在绿色占比较多的照片里体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哈苏把直出作为一个卖点,迎合现在的市场倒也无可厚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拍的照片一张张做后期处理。

机身设计

哈苏 X 系统的机身设计确实简洁,没有多余的按键,但也少了关键的按键,比如摇杆或者方向键。

倘若哈苏的对焦能和御三家媲美,缺失摇杆或者方向键问题不大。但这个假设并不成立,X2D 的自动对焦除了框的大小之外没有其他选项,移动对焦框只能触摸或者设置一个按键为「移动对焦点」后用前后波轮移动,单手操作非常不便。此外虽然有了相位对焦,但依旧只有「人脸检测」,没有人眼检测,能不能对上全部随缘,很难想象这是一台定位专业级的相机。

也许问题被反映的多了,在新公布的 X2D II 谍照上,加了摇杆和 LiDAR,也许能改进上面的痛点。

但两侧的肩带钉扣仍旧需要第三方配件解决,底部依旧平坦没有凸起防护,EVF 与屏幕巨大的色差、只有一个角度的翻折屏不知道是否会改进,哈苏 X 系统相机距离合格还有很长的距离。

结语

有些相机出手时会感到不舍,而有些相机出手时只会感到痛快,X2D 正是后者。当你以大号玩具的角度看,哈苏相机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但当你以专业工具的角度看,却发现处处不合格,处处「如鲠在喉」。更何况同为 4433 画幅的富士 GFX,相机本身硬件配置强过哈苏的情况下,镜头群完善,工作流顺畅,配件可选择多。除了营销和情怀之外,哈苏是没有竞争力的。

因此,我不会推荐无反时代的哈苏相机,你也不需要这样的一台相机。倘若想感受哈苏的美好,胶片时代的 503cw 是个更好的选择,毕竟它们之间的差价已经足够拍摄、冲洗不少 120 胶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