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零零碎碎写日记的也快两年了,最近也是将我写日记的流程稳定了下来,谨以此文记录我写日记的心得与期间的工具选择历程。
我为什么写日记
其实我小时候是没有写日记的习惯的。从小学习到大学毕业,业余时间总是和朋友们一起玩,男孩子总是好玩的,玩玩了总想早点休息,主打一个没心没肺。工作之后进入了一段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这一切的改变从我结婚之后开始。
结婚以后生活完全不一样了,从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变为了一家人的欢闹。特别是儿子出生之后,每天要记录孩子喝了多少,拉了多少,想着记下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就开始了记录。加之我发现我是个健忘的人,可能是本身就对外界不是很在意的性格,再加上生理上的不重视,我的记性属实算不上好。为了记下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想着写点什么记下来。于是我便开始了。
其实我是个懒人,为什么要写日记呢。可能是怕某天我忘了以前的自己吧。也可能是现在的笔记软件真的方便,双链的存在能让我很方便的将生活中的一切链接在一起。
说到底,还是懒啊,懒得记下生活中的一切,让日记为我记下生活。
我的日记方法
直截了当:我的日记方法
我试过很多笔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间歇式日记[1],子弹笔记[2]。我亲身践行并使用后得出结论,我还是适合做流水账。做日记,最重要的还是记录自己的一天,要有动力去写下日记。
我的日记分为两部分,分别为「Daily Log」和「 日记 」。
- 「DailyLog」是随着一天工作生活记录的时间记录,分为「时间戳+内容」必要时加上标签
- 「日记」为每天晚上写的日记本体,每天晚上睡前的时候写下一天的记录。
具体流程为:白天使用「Logseq」和「极简日记」记录我的「DailyLog」,晚上回家以后将数据转移到「思源笔记」,在思源上写我今天一天的日记。
与其他方式写日记比起来,非常的简单,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使得我能一直坚持下来。「DailyLog」记录了我一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项,「日记」则作为一日的回顾,帮我总结一天发生的所有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
一个小问题:我的日记需要进行时间记录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分别进行过多次尝试,使用过的软件包括但不限于「3x3时间管理」、「滴答清单」、「时间书」等时间管理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与说明我不展开详细讲了,那样所占的篇幅会过于冗长,再次只陈述我的使用感受。
我尝试过这些工具软件,他们都能很好的记录我每天的时间分配,但很遗憾我没能坚持下来。原因非常简单,步骤太多了,中断一部带来的负反馈过大。软件行业有一句, 每多一步操作,就有20%的用户离你而去。
以最简单的「3x3时间管理」为例,正常操作下用户需要在开始一个事项和结束事项时按下开始/结束按键即可,这一过程需要两步,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万一你忘记了其中的某一步,回过头来想开启下一项事项时,你就需要「结束上一个事项-选择正确的结束时间-开始新的事项」。这其中的挫败感很难形容,就像你今天明明运动了一个小时,却忘记了带上你的Apple Watch一样让人沮丧。这种沮丧感就像吹满气的气球,但凡气球上漏了一个小口,就会一直处于一个泄气的状态。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旦忘记的次数一多,就很容易进入自暴自弃的状态。
所以我的解决方案就是,只打时间戳,不在意时间的长短。用被动的软件,轻量化记录我的时间,这其中的软件可以是「Life Cycle」或者是我现在用的「Rond」[4]。二者的介绍与本文无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我的实践路径
本想写点我在实践路径中对于工具的选择和比较,后来发现那样篇幅过长且偏离主题,有机会再开一篇文章。我主要选择「Logseq」、「极简日记」和「思源笔记」来完成我的日记创作。下面阐述我选择工具的几点思路。
无压输入,极致体验带来创作欲望
正如我前文讲述的关于我为什么不进行实践实践管理一样,最简便,最无压力的输入环境,才能帮助我记录下一天的大小事。我选择使用「 Logseq 」和「 极简日记 」这两款软件来帮我实现。前者自不用过多介绍,天生为Log而生,自带插入时间戳的指令,我简单介绍一下后者。
极简日记[5]可能知道的人不多,这是最早在即刻上的一位大佬做的软件,其核心思路就是「 时间戳 + 内容 + 标签 」。这种简单的体验与我的日记方法不谋而合。记录的步骤也非常简单,一步直达记录界面,只需要输入你的内容,点击确认即可,甚至不需要输入时间戳。
之所以选择两款软件,是为了兼顾PC端和移动端。Logseq之流的笔记软件在移动端不仅存在同步问题,往往打开的速度比较慢,输入体验也不尽如人意。而极简日记则很遗憾的没有专门为PC端做适配,虽然你可以在Mac上使用移动端的界面,但操作方式和苹果别扭的iCloud同步让我吃过不少亏。但是二者在各自的平台都有极佳的及其无压的输入体验,这种输入方式甚至让我主动的想写一些文字记录生活。就像这篇文章一样。
便利导出,本地优先的文本编辑才是日记的灵魂
前文讲述了为何实现便利的文本输入,接下来就是要对文本的归纳编辑。
实际上「Logseq」和 「极简日记」都能轻松的将记录的内容导出为纯文本,甚至Logseq本身就是开放的Markdown格式文本[6]。通过文本批处理软件能很容易的将DailyLog整理成我们需要的样子导入「思源笔记」。

在这点上,本地优先的笔记软件与在线的笔记软件有先天的不同。在线笔记软件虽然有着同步上的便利,但代价往往就是访问速度的桎梏。在线笔记往往倾向于留住自己的客户,因此你的数据成为他们要挟你的致命把柄。更何况你放在他们的服务器上的是你的日记数据。不管你在不在意你的隐私泄露奉献,但你肯定在意你会不会有一天被他们弄丢的的文件数据。
本地优先的笔记软件没有这种烦恼,特别是在你写日记这方面,我们往往在一个固定的设备上写我们的日记,就像我们往往只在一本本子上写纸质日记一样。这种特性导致了在写日记这件事上,很适合本地化的的处理方式,访问快速、高效,不用担心数据安全问题。
多处协作,让日记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朋友会奇怪,为什么需要多种笔记工具,其实我本人最开始单纯只用Logseq记录的日记,但没写几天就荒废了。后来原生鸿蒙系统的出现,思源笔记的几位大佬第一时间支持了鸿蒙平台,我转而用思源记录我的日记。依旧难以坚持。
Logseq毕竟是大纲式笔记,用Logseq写长文档的感觉很别扭,再加上是基于Markdown格式,注定与富文本编辑无缘。而思源笔记是文档式笔记,作为日常输入记录DailyLog的步骤又过于繁琐,在手机上操作思源笔记还是太麻烦了。
于是便有了现如今的模式,两相结合取长补短,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像我们专门跑到图书馆学习会更认真时一样,重新在一个新的笔记软件上开始写日记成了一个强提醒事项。很容易让我清空大脑,在一张白纸上重新写下今日的种种。在开始这套流程之前的我就有这种毛病,那就是懒得搞。只用一个笔记软件的我没有整理归纳的意识。Logseq成了我一天回忆中的收纳箱,而思源笔记则成了我的成果产出。这是一种非常妙的状态,以至于我的日记越写越长。
结语
感谢各位大佬开发的笔记软件,让我这个非常懒惰的人能有兴趣写日记。这也是笔记软件对我这种平凡的普通人最大的用处。实不相瞒写日记对我最大的用处是记账。
这篇文章是我对我写日记的方法的简单梳理,其内容逻辑非常粗钱,还请各位爱写日记的人士不吝指教。
这套工作流还没能支持鸿蒙系统,Logseq的开发大大是中国人,还望开发个鸿蒙版的,万分感激。当然数据库版本还请早日发布,球球了。
[1] 少数派上的派友曾给我提供过许多帮助,玩转 Obsidian 03:间歇式日记 及玩转 Obsidian 07 :自动化「间歇式日记」 ,可供各位参考,详细介绍了间歇式日记及其在Obsidian中的实现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观看。
[2] 子弹笔记的简要说明:子弹笔记 —— 你所需要仅仅是笔和本
[3] 有趣的是,我在少数派看到一个派友,与我的做法非常相同,在此一提。想写日记却坚持不了?不妨试试我的方法!
[4] 二者的工作原理都为基于地理位置自动记录时间,与其说是时间管理软件,不如说是地理位置记录软件,其中「Rond」更有旅行记录功能,值得推荐。
[5] 在少数派着了一篇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派友请移步这里。
[6] 虽然Logseq是开放式Markdown文本,但是他有很多修饰词,但是作为文本来说还是很容易清洗的,我也非常期待即将推出的数据库版本,使用.md文件对Logseq的性能损耗还是太大了,这是应该抛弃的,这也是我不使用Obsidian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