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一个星期,我在BIMBOX的进步圈子、B乎上发布了2篇睡前故事。
故事的名字分别是《Don't Text More》和《时光倒流不说话》。
至于这两个故事具体讲了啥,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我在AI的「陪伴」下完成的。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我尝试使用AI辅助写作的这段经历。
但首先要明确说明,这并不是一篇AI写作教程文章。
我只是希望通过回顾自己使用AI写作的经历,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尽量提高写作过程中的体验,减少痛苦感。
一、写作场景
为更好地回顾AI陪伴我写作的过程,我需要先说明我平时写作会遇到的几种常见场景。
对我来说,不论是写「故事」还是写「技术类文章」,都是围绕着「主题,框架,细节」这三个部分来搭建内容。
而在我正式敲键盘之前,一般会遇到以下三种开局:
开局1:有主题,无细节。
我大概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但具体怎么写还没想好,这是最常见的情况,故事、周报、工作总结、朋友圈装逼文案……都属于这种。
这个也是那些AI割韭菜写作课里最常拿来当案例的类型。因为AI真的很能唠嗑,细节它补得飞起。
开局2:无主题,有细节。
我在笔记本里,有一句「金句」或者很「装B」的话,然后我想围绕这句话编个故事,最后在故事里把这句话光明正大地说出来。也就是典型为了一点醋,包了一顿饺子。
开局3:有主题,有细节。
一般只有在我进行了某些实践研究,在操作过程中累计了大量细节或素材,才会出现这种开局,例如我现在写着的这篇文章。
在这种开局下,我会一股脑的把内容输出,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去考虑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内容组件是否流程,有没有错别字。先整一篇「狗屎」出来,再慢慢收拾。
介绍完写作开局场景,我结合2个睡前故事,聊聊AI是怎么「陪伴」我完成写作。
《时光倒流不说话》:有主题,有细节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首粤语歌曲:《时光倒流一句话》,因为歌词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从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主题,足够的细节,固定的框架。
我先花了一点时间,写了一小篇「狗屎」初稿,发给AI了解基本内容,然后再一步步完善。比如先让AI帮忙修改1.1的内容,再补充1.2、1.3、1.4的内容。

在修改初稿的过程中,有几个时刻特别能说明「AI陪伴式写作」的体验。
第1个时刻:修改1.2小节
这个小节的内容是女主生病,男主坐飞机去探望女主。
AI为1.2小节补充的内容,我完全接受不了,然后还是靠自己码了一个初稿,再让AI帮忙修改。
虽然AI修改的结果我还是不满意,但AI的修改结果里多了一个我没有想到的细节:男主前往女主城市的时候,男主的心理状态:「一路上,我什么都没心思想,只盯着窗外的天色一点点放亮。」
虽然我没有直接使用AI提供的内容,但由于AI的提醒,我在1.2里加了一句:「坐在高铁上,窗外是一片漆黑,我只能从玻璃上看到自己不安脸。高铁一路飞驰,但对我而言,还是太慢。」
由于这一句话是我写的,我无法评价写得怎么样。但我觉得,加了这句对男主心理状态的描述,能提高故事的完整性。

第2个时刻:修改1.3小节
这个小节的结尾,女主在男主怀里痛哭,男主想要抱着女主,但最后放弃了。
在写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一直想在男主放弃抱住女主的时候,添加一句比喻,或者其他能烘托气氛的话。但TMD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到,于是直接让AI给我想。
AI给的建议是:「最后,只能慢慢收回来,像把所有想说的话、想表达的心意,一起默默收回心底。」
这句建议我只能说中规中矩。但是它让灵光一闪,可以把这个情节跟1.1小节的情节串联起来,然后我就瞬间想到:「最后,只能慢慢收回来,就像在中学饭堂吃宵夜的时候,把所有想要表达的心意,都通通压回心底一样。」
这句话写得怎么样,能否提升故事的质感,对我来说都不重要。关键是AI帮我快速地想出了这句话,让我顺利跳过这个坎,先把写作工作继续推进下去。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为了一两句话,咬文嚼字一直卡壳,困在原地苦思冥想。

第3个时刻:修改1.4小节
这个小节原本设定是让女主结婚,男主去送祝福。
但让AI写了几个版本的初稿之后,我感觉不大对劲,这TMD男主也太惨了吧。
于是我让AI提供几个女主结婚之外的方向。
果然,AI依旧没有让我失望,它给出的每一个方向,我都不喜欢。但每个方向又都有点参考价值,最后我把各个方向简单的缝合一下,快手快脚地完成了这个小节。

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故意把AI与文本编辑器分开。AI的输入框只用来聊天,不进行任何正式的创作。
再从AI的反馈中,找到对我有用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文本编辑器里,让故事慢慢完善起来。这让我觉得真的有一个人,在我写作过程中随时给我建议,陪着我把文章写完。
《Don't Text More》:无主题,有细节
这个故事的绝大部分创作过程,都是在手机上通过与AI唠嗑完成的。
2012年出差的路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太过拥挤,就像在高峰期的公交车上,我们都无法为别人腾出一点空间,更别说在别人心里占一个位置。
这句话在我的笔记本里躺了10几年,我一直想围绕它写一个故事。但始终没有头绪。
于是,在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我把这句话发给了AI:

然后AI给了我4个主题:地铁之梦、出租屋、无人回信、占座。
这里不展示AI提供的每个主题的详细内容,因为我都不喜欢。
但是,「无人回信」这个标题,我觉得还不错,重点是,这个标题激发我想到了新细节。
然后我把这些新细节发给AI,让它构建一个故事大纲。
AI给我的故事大纲,我肯定是不喜欢的,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我也没指望它一下就写出个好故事,我真正要的,是从它提供的内容里挖点我觉得有用的细节,帮助我激发更多灵感。
再让AI基于这些新的细节、灵感,继续调整故事大纲。

这个「AI写故事框架,我获取更多细节,AI再调整框架」的过程,循环了很多次。
在反复的交谈中,细节会不知不觉地越来越多,主题也会悄无声息地生长出来。

当主题已经成型,细节足够丰富后,我就开始跟AI讨论故事框架中的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最后AI交给我的初稿,距离我想象中的故事,已经非常接近。
我最后要做的,就是拿着AI给我的初稿,修改成完全是我想要的样子。
《Don't Text More》是我写过的故事中,创作时间最短、创作过程最轻松。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只是通过与AI唠嗑的方式,不断收集、输出我觉得有用的细节,以及最后的修改。
故事绝大部分内容:场景的描写、情节的设计、角色的活动……都是AI来完成。
从“成果”来看,90%都是AI写的,好像不是我的故事。
从“过程”来看,我掌控了方向,提供了关键细节,好像又确实是我写的。
但最有趣的是,这个故事不是写出来,而是AI陪我聊天聊出来的。
总结
基于这2个故事的创作经历,「AI陪伴式写作」,不让把AI当作下属,我用三言两语让它「帮我写好故事」,而是把AI作为一个伙伴,在你来我往之间把故事写完。
对我来说,它至少帮我做到了三件事:
减少卡壳
以前写作时,经常为了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比喻卡很久,对着屏幕呆若木鸡。现在我只要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就直接把问题发给AI,让它给我建议。也许回复都基本没用,但足够让我突破当下的脑袋空白的状态,继续往下写。
提供灵感
AI的回答十有八九我都不满意,但它的建议、方向、甚至瞎说出来的点子,会让我联想到更多内容。尤其是那些我原本不会想到、不会去试的思路。
AI陪伴式写作,需要与AI进行大量的沟通,从时间投入的角度来说,其实没有提高多少写作效率。
比起提高写作的效率,它更多是改善写作的体验。减少写作的压力,让写作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