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十几年笔记,现在我决定用思源笔记来记录我的 LifeLog。

分享一些我对笔记软件的看法,给你选笔记软件时用作参考。

首先是最重要的一点,

1、离线存储

我长期使用过的软件有 DayOne、印象笔记、语雀、飞书、苹果备忘录,以及现在的思源笔记

之所以抛弃前面那些软件,是因为我不希望有一天因为各自奇奇怪怪的原因,导致我的内容被删了,或者看不了了。

以及,我不希望因为存储空间、附件大小等存储限制,导致我必须要开一个会员。

我经常往我的笔记插图片,并且我也不在乎图片大小,通常都是看到需要存下来的内容,比如视频画面、群友的发言,截个图就是往笔记里一丢。

又或者是一些 PDF 资料等,也是会直接丢到笔记里。

因此我现在的笔记附件,已经有 8 G了。不算很大,基本上云笔记软件都能承载。不过群友里有存各种内容的,十几 G 的我也见过。

还有一些云笔记软件甚至卡你的“块数量”,也就是限制你能创建的笔记数量,如果你想创建更多,只能付费。比如某软件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块数量为 1000,但是我有时候一天就能干掉。

基于以上原因,选择一个离线存储的笔记软件已经是必要的了。毕竟你也不希望突然有一天告诉你必须要花钱才能用吧?

如果不花钱,这时候又会面临另一个云笔记软件的问题——你的数据可能需要迁移。

如果不迁移,你的东西可能查看不了,或者散落在各个地方。

如果迁移,支持导出 markdown 这样的通用格式还好,不支持的话,用的越久,你的迁移成本越高,最后只能选择放弃。

就像我印象笔记里的 3000 多条、语雀里的百万字内容,最后就都放在那了。

决定了离线存储以后,我更看重一款笔记软件,

2、能不能快速记录

这决定了你的灵感落到纸面上,所需要经历的摩擦阻力有多大。

只有无数次经历过“每次想写内容 --> 找到纸质笔记本或笔记软件 --> 翻到对应的文档或页数 --> 找到要写的位置 --> 写内容“这个痛苦过程的人,才能知道能够方便快速地记录想法,是多么爽的一件事,以前过的究竟是多苦。

在我知道的软件里,移动端的 flomo,电脑端的语雀小记、滴答清单的小窗,是排得上号。

不过最终我采用的方案是自己开发的思源笔记插件——叶归,以及自己写的 iOS 快捷指令。

整个过程聚焦于要书写的内容,不需要因为经历前面说的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导致记录过程中的摩擦变大。

如果只是以上两点,过去我用苹果备忘录的时候,基本上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接下来的一点,是我决定换到思源的原因之一。

3、块编辑器、富文本以及双链

我不需要多么复杂的样式效果,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能够帮我一眼快速地扫出重点就好

在使用苹果备忘录时,由于没有好的导出方式,那时的我为了保证兼容性,只用纯文本+图片的方式记录。为此还制定了我自己的记录规则,比如用 「」 包裹的代表摘录的内容,没有符合则是我自己的感悟。

 

当内容量变多了以后,一眼扫过去我完全没办法区分哪里是重点,只能一行一行的看,哪里没有

 

当我换到思源以后,我可以用下面的方式组织内容。我很直观的就能看到第一行是我自己写的感想,最下面的部分是引用的原文内容。

 

到这里,word、支持 markdown 的笔记软件还都能胜任,但是做不到像上图中的 [[link]] 那样的效果。

通过点击这个 link,我可以快速跳转回原文的位置,并且得益于我的叶归插件,在原文中我也能快速知道这里有过批注的内容。

 

这个功能,完全得益于 块编辑器 这个概念。它让你过去按照 文档 组织内容的方式,变成了能够按照 的方式。

你可以在文档 A 里,添加文档 B 的段落 1,或者列表 2 的连接,通过这个连接,你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你所有内容中进行流转,就像你在看百科、wiki、或各种使用文档时一样。

如果没有块编辑器这个功能,即使能快速记录,但最终你的内容只能拆分到软件所能支持的最小单位。比如一篇 MD 文档,或者一条备忘录。

你只能从文档 A 跳转到文档 B,但是究竟需要文档 B 哪部分的内容,你还需要查看文档 B 的所有内容,或者通过特殊的样式效果,与文档 A 的的内容进行对比之后,才能找到你想要的内容。就好像上面的绿色高亮的文本,如果没有 link 那个连接,没有这个高亮效果,我得翻遍原文,找到 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阶段—— 这样比较关键的位置,才能快速定位。

运用这个功能,在使用前面提到的快速记录功能时,你可以通过像下面这样的方式组织你的内容,增加诸如 [[语雀]]、[[经验]]这样的块引内容,将正在编写的内容“发送”到对应的主题下。

 

而当你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笔记内容之间的链接以后,在对应的文档中(比如 [[语雀]]),

你可以通过思源笔记自带的反链面板,在侧边查看有哪些地方链接了这篇文档。

也可以使用我的叶归插件,在文档的底部 假装成文档的正文

这就是双链笔记中,反链功能带来的效果。

 

仅仅只有以上三点还不够,在现在这个社会,有笔记需求的人,基本上至少有两台以上的设备需要使用。所以,

4、支不支持多设备、能不能在多设备之间及时同步,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点

云笔记软件有着能够在多设备之间实时看到最新内容的优势,离线软件虽好,但是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基本上也会被判死刑。

在这一点上,我目前研究过的笔记软件里,苹果备忘录和 Anytype 的体验是最佳的,思源虽然没有这么完美,但是也不差。

思源支持使用 S3 的方式进行同步,集市中也有一款叫做 Better Sync 的插件,能够做到“局域网”中多设备同步。

但是随着我的使用,我发现对同步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没必要纠结将所有数据都发送到每一台设备上,只要有云端中心,同时使用这个中心服务就足够了。

因此我现在采用的是全网伺服的方式,思源笔记在我家中的 Mac mini 上长期运行着,手机上通过保存为 PWA 的方式,连接家里这台 Mac 上的思源,用起来也与一个普通手机 APP 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官方的云同步作为一个备份的方案,在遇到坐飞机等极端断网的情况,登机前先将数据同步到手机上,然后再用思源的手机 APP 进行记录。

这种方案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稍微有一捏捏的麻烦,如果你不愿意花时间折腾,使用官方的云同步,或自行配置 S3 服务都是可以的。除了大批量数据同步时会稍微久一点以外,平时用起来也都还算好。(PS:注意尽量别多端同时在线)

对于非技术用户来说,能满足以上四点的笔记软件,就非常值得选择了。

接下来的这一点,是我最终选择思源笔记的原因。

5、支持自定义

先说一个结论,一个好用的笔记软件,一定是经过用户自己调教的。

调教的方式就两种:

自己从零开发一个。

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定制。

第一种方式是最理想的。

因为自己需要什么就能写什么。但是这种方式却是最累和最不实际的,不仅要求用户有开发能力,还要花时间完成很多基础内容的维护,比如编辑器这部分。

第二方式是最合适的。

不需要关心各种基础逻辑的编写,只需要在已有功能上进行开发,属于锦上添花。

23 年 11 月发现思源支持了插件系统,研究了一圈以后,从此就决定改用思源了。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思源提供了块编辑器、块自定义属性以及代码片段的功能,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了解,就能实现一些简单而有有效的效果。比如实现一个康奈尔笔记模板:

 

虽然需要写代码,但其实没有多难,并且我也制作了一个 5分钟快速上手的视频:【极简化系列 x CSS】5分钟快速上手CSS,自定义思源笔记的外观样式_哔哩哔哩

同时思源提供了伺服 API,使用 Alfred、quicker、iOS 快捷指令等工具,你可以形成自己的工作流。

像我就编写了脚本实现记录签到信息、Git 提交历史,以及前文提到的快速追加内容到思源的 iOS 快捷指令。

 

通过插件系统,我也在自己编写的叶归插件里还实现了

  • 在思源里完成阅读的 批注 模块
  • 标记时间支出的 LifeLog 模块

 

不过,思源也还是有着自己的欠缺,

比如缺少能够自观展示内容关系的白板和关系图(思源自带的约等于没用)。

一个好的关系图或者白板,需要能够根据内容中的链接关系,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下面这样的内容:

 

应该能直观的看到像下面这样的关系结构。

 

好的白板,是允许发现这种关系,能够自动生成(类似关系图),或者让用户手动维护(拖拽添加块,并展示关联关系)

在经历过一次白板内容维护的痛苦以后,我现在都暂时砍掉了自己用白板的需求了。好在思源提供了插件系统,在我的叶归插件中,正在想办法把这个功能给实现出来。

比如缺少单篇文档自定义发布的能力。现有的发布方案里,只有发布到链滴是最舒服的,其他平台或多或少的不那么方便。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语雀和飞书这样的发布模式,所见即所得,而不用经历 MD 格式预览、更新完以后还要发布到服务器上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