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丐帮,分“净衣”、“污衣”两派。
3C数码、车型配置,最低配的入门型号,亦被戏称“丐版”。
以显卡而言,丐版,一般就意味着缩水:
- 公版PCB布局,降低研发成本
- 供电精简,不会设计过多冗余
- 没背板没灯效,外观朴素
- 散热拉胯,热管简配,有些甚至鳍片都舍不得,一坨铝块了事
200w TBP(全卡功耗)以下的甜品卡,这类丐版司空见惯。
3月初,趁着促销购入了一张蓝戟B580源Index,双风扇的入门版,与旗舰型号“光”差价200元,基本算九折。
不得不说,这张12GB的丐版,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

外观
从手头的“光”,到丢给妹夫这张“源”,蓝戟的设计语言一直很克制。
方正,但没有用硬线条凸显肌肉,反而以随处可见的弧线润滑。
上下边缘翘起,光影如粉黛,正面立即生动鲜活起来;仿碳纤纹路进一步抹去了呆板。
就像有些车子,照片平平无奇,开到大街上才能一窥设计师的意图。
毫无廉价感。


背面,小主板、大散热、后窗透吹,性能类似CPU塔式侧吹,已被RTX 5090公版证明其高效,也是未来显卡散热的发展趋势。
散热鳍片竖直排列,导风罩上下都留出了一字型大开口,Mesh网孔侧板的机箱里,温度表现会更好。
单8pin,无灯效;“intel Arc”锐炫的标识,安安静静。



输出接口,均为原生DP 2.1,中间DP口满血;下方转接出一个满血HDMI 2.1 FRL,妹夫家的98寸雷鸟上实测,可以开启4K@120hz
渐变式点状丝印,围绕在挡板第二槽开口,构成“GUNNIR”蓝戟英文LOGO,以前怎么没人想出这个点子?建议全员推广。


底部,PCIe 4.0 x8的金手指,固定扣处印有品牌标识,彰显订制。
官方规格表显示,不含挡片尺寸244x111x40mm;风罩包裹的显卡本体实测244x98x40,除开顶部底部的翘起造型,厚度38mm非常均匀。
标准的双槽厚度,越肩仅有6mm,小机箱友好;当然,电源接口如RTX50系斜置的话,高度侵占会更少。

拆解
TechPowerUp(以下简称TPU)首发时,已做过intel公版卡的拆解,原本我只想拆下导风罩,看看主板布局是否一致。
背板6颗、挡片4颗拧完,发现不太对劲。
一般的显卡,是散热器固定在PCB主板上,这卡明显反过来了,PCB固定在散热器上。


没法不动防拆贴,心一横直接开拆:游戏温度60℃出头的卡,三年用坏送修的可能性不大,没保修就没保修吧(切勿效仿)
正面的硅脂、硅脂垫吸附极紧,还好我AMD平台用的久,CPU连根拔起的经验丰富,电吹风对着散热器吹了一分钟,已经取下了风扇排线的主板,终于扯下来了。
(切记用力均匀,千万别来回平搓)

对比公版图片,蓝戟·源的局部细节并不相同,明显基于公版做了定制。

用棉签简单清理残余硅脂,长方形的GPU核心显露真身,晶圆周边有一大圈透明树脂胶固定。

根据TPU数据,代号“战斗法师G21”的这颗核心,集成晶体管196亿,晶圆面积272mm²
- 晶体管数量比RTX4060多3.7%,比RTX5060Ti少10.5%,仅为RTX4070的54.7%
- 晶圆面积比RTX4060大71%,比RTX5060Ti大50.3%,仅比RTX4070少7.5%
同为T积电代工5nm制程,制造成本以面积论,B580的流片、整卡成本非常接近RTX4070,但5060Ti 3499元的16GB建议零售价,国内足以买到两块丐版B580
同档Zui低的晶体管密度,Zui大的散热面积,也成就了B580的凉爽口碑。

核心供电
和公版一样,蓝戟·源并未将供电堆满,顶部空置了一路焊点。
6+2+2的供电规格,采用万国半导体全家桶(简称“万代”)。

PCB左侧,PWM多相主控,16V滤波电容、Drmos、铁素体电感、2.5V电容,构成六相GPU核心供电
- 【主控】丝印“AE676”,经万代官网逐一核对,型号为万代AOZ71120QI,最高支持8+2相供电
- 【低压滤波电容】丝印“5KE48”,台产钰邦固态电容,核对型号为钰邦160AV5K271M0810C,16V,270微法,5000小时耐久
- 【DrMOS】丝印“BP00”,AM5主板常见的万代AOZ5517QI,开关频率2Mhz,最大持续过流能力60A,10ms/10μs峰值电流可达80A/120A
- 【电感】蓝戟订制型号,与旗舰型号·光系列一致,宣传名为“潮汐”电感
- 【低压滤波电容】丝印“5KE46”,同是钰邦高耐久固态电容,2.5V,820微法,官网查询得到两个型号,应该是矮型的2R5AV5K821M0608C


电感、DrMOS由硅脂垫导热至散热鳍片,又有风扇直吹,散热条件是旗舰主板都无法企及的。
查看官方规格书,万代AOZ5517QI在输入电压12V、输出电压1.8V、开关频次600khz条件下,过流40A时亦能保持92%以上的导电效率,单路功耗损失不超8w
简单粗暴点,按照主板算法、MOS系数1/2保守估算:
60A x MOS系数1/2 x 6相 x GPU平均电压1V = 180w

显存供电
显存技术领先Dram内存两代,速率带宽翻倍的同时,功耗和热量不可小觑。
蓝戟·源采用6颗三星GDDR6显存,丝印K4ZAF325BC-SC20,单颗容量2GB。
尾缀20结尾,代表着原始速率2ns,三星的命名规则多年未变。
以1秒的周期计算,额定频率2500Mhz,x8算得速率为20Gbps
而所有B580的显存出厂规格仅为2375Mhz,19Gbps,玩显卡的老炮,都明白这里的含金量。


玩超频,供电不能怂,显存和SA显存控制器各占两相,分布上下:
- 【PWM主控】丝印“AK6C6”,再次苦力筛选,型号为万代AOZ71137QI,最高支持4+2+1相供电
- 【高压滤波电容】每两相共享一个“5KE48”丝印的钰邦160AV5K271M0810C,16V,270微法,5000小时耐久
- 【DrMOS】丝印“AC00”,万代AOZ5507QI,开关频率2Mhz,最大持续过流能力30A,10ms/10μs峰值电流可达50A/80A
- 【电感】很常见的R15铁素体电感,24年44周生产
- 【低压滤波电容】两相共用三个,仍是丝印“5KE46”的钰邦2R5AV5K821M0608C,2.5V、820微法的高耐久固态电容
显存电流需求远不像GPU那么大,按照我的估算方法:
30A x MOS系数1/2 x 2相 x 显存平均电压1.35V = 41w
SA显存控制器同样具备41w的输出能力,加上GPU供电输出预估的180w,应付整卡功耗TBP 190w的Arc B580 12GB,绰绰有余。

其他用料
正面左下方,还有一组单相直出供电,为总线和周边辅助供电。
这相供电并没有主控,因为使用了一颗高度整合的直流同步降压模块万代AOZ2261NQI-11
其类似于AM5主板上常见的麦凌威MXL7630,整合了PWM主控和DrMOS,但过流能力只有8A,可将输出电压最低降至0.6V、最高不超输入电压的85%

翻转至背面时,瞟了一眼PCB:从白色绝缘层来数,应该可以排除6层PCB,而是8层PCB。
惊喜。


来到背面,贴片元件不多,winband华邦 8MB容量的BIOS芯片真是一眼醒目。
(被刷机钳折磨的恐惧)

GPU背面、显存供电背面,串接了四颗470微法的铝聚合物电容,同样来自台系钰邦。
(这货不叫钽电容)

左侧,除开风扇插座,留有灯效插座;左下、右上各有5个LED灯珠空焊位,可衍生出高阶电竞型号。

背板很轻,铝制,内贴绝缘膜。

散热器,塑料风罩以外部分全镀镍。


硅胶垫厚1.5mm,不但覆盖显存,也覆盖了供电。
电感、DrMOS功率级压的结结实实,而且针对显存、辅助供电的DrMOS功率级做了定制化延伸,5颗30A的小型DrMOS全部照顾到了。
DrMOS有散热,这不稀奇;电感加散热,还是头一回见到;零散布局的发热件一个也没漏。
神仙工程师,我吹爆。
大家都这么玩,还会有人吐槽啸叫么?
主板、显卡的啸叫,就是电感高频率震动引发的呀


再回到散热器,显存、电感、功率级以铝片链接;GPU部分材质明显不同,略凸出铝板、非一体,应该是纯铜镀镍。
GPU部分,是否具备均热真空腔,拆解不全无法判别;四根6mm热管贯穿其中。
两根热管与卡身基本等长;中间两根热管、末端S型弯折,多延伸出半个卡长,总长度约为一个半卡长。


双扇规格9215,92mm直径、15mm厚度,最高转速3035rpm左右。
和旗舰型号一致,采用最新环形扇叶,扇叶11片,降噪减震增压,官网名曰“幽刃”。
风压增加26%的同时,降噪11%
类似设计的有酷冷至尊莫比乌斯系列,一个12寸无光风扇市价89元左右。

从三扇旗舰的拆解看,风扇来自EcoTherm深圳高昱电子,显卡散热器方案的国产顶级供应商。
高昱官网晒图显示,其客户包含柏能、技嘉、七彩虹、同德,显卡散热器涵盖超级雕、PGF玩家力量、金属大师、iGame等型号。

小结
蓝戟 源系列 B580 12GB的做工用料,看完拆解自有公论
所用元件皆为国产,应该不会受时事影响;哪怕是老美的品牌万代,早已在重庆投产,集12英寸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集成为一体,功率半导体企业里的全球首家
字数严重超标,游戏测试和超频部分,下篇再见
(注:非机电相关专业,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