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影响力》一书后,我逐渐体会到有效的说服不仅在于逻辑和事实,更取决于对方内心那些自动启动的心理开关。

作者西奥迪尼提出了七大心理学原则,这些原则像隐藏的丝线一样在背后操纵着人们的行为和选择。理解并运用这些原则,可以让我们的沟通更有针对性,更易于影响他人的决策。

当我们巧妙地触发对方“顺从行为的触发点”时,往往能事半功倍。这些原则已在商业、营销等领域得到验证,被誉为影响他人的「心理操控七大绝技」​。

我想,将这七大原则融入自己的文字表达,应该可以大幅提升说服力,在沟通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AI + 多维表格

光懂心理学原理还不够,如何高效地将其体现在文字中?

在实际写作中,我经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人工逐字斟酌既耗时又可能挂一漏万。

这里,AI 工具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

Notion 的多维表格能够批量处理信息、快速生成内容,因此我把它作为自动化的工具来帮我完成这个任务。类似的还有飞书,道理和操作都是差不多的。

Image

Notion AI 能结合其数据库功能,一键对多条数据执行AI操作,实现翻译、分类、总结等批处理工作。这意味着我可以同时润色多段文字或总结多篇笔记,极大提高了效率。飞书的多维表格也提供了类似AI字段,可以批量调用大模型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自动完成创作、推理等任务。

常见的文字表达问题

我反思了自己和身边人在沟通中经常遇到的坑。很多文字表达的问题看似细微,却会严重削弱信息的说服效果。

缺乏清晰度: 表达含糊、不直截了当,是常见错误之一。

如果我们在目标、利益点或行动请求上语焉不详,读者容易困惑甚至误解,从而失去耐心和信任感。

缺乏相关性: 只顾自己表达,却没站在受众角度,导致内容与对方需求不相干​。

比如有人推销新方案时满篇专业术语,却没解释这跟听众的现状和痛点有什么关系,结果大家兴趣缺缺。忽略受众关切,会让再精彩的观点也无人买账。

缺乏支撑和信任: 只有观点缺少证据佐证,或缺乏权威背书,往往无法让人信服。

很多人在提案中只是罗列自己的想法,没有引用数据、案例或专家意见来增加可信度,最终听的人质疑“凭什么采纳你的建议?”。我也吃过这样的亏:之前写项目研究提案不引用数据支撑,教授直接指出内容站不住脚。

缺乏引导行动: 说服性的文字如果没有紧迫感或明确的行动号召,读者再认同也可能不采取行动。

例如营销文案里如果没有限定优惠期限或名额(制造稀缺感),用户往往会一拖再拖错失机会。这种 “没有下文” 的情况在职场和市场中都很常见。

有调查显示,高达86%的职场人士认为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是导致工作失误的主要原因​。

《影响力》七大原则详解

Image

 

人们天生讨厌欠人情,当我们先给予对方好处时,会激发对方回报的意愿。超市里中常见的免费试吃、赠送小样都是在利用互惠心理,先让消费者受惠,从而提高对方配合度。在邮件沟通中,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解决方案,再提出请求,对方更容易答应。

如果受众对你这个人或你的产品有好感,他们更容易接受你传递的信息。朋友的推荐往往比广告更让人信任,就是因为熟人之间有喜爱和信任的基础。我在写提案时也会融入一些与读者的共鸣点,拉近关系让对方「爱屋及乌」地接受我的观点。

社会认同就是当人们看到“大家都这么做”,就更倾向于跟风照做。在说服文本中加入“90% 以上的支持意见”、标杆企业的采用案例,能够大大减少对方的疑虑,让他们觉得顺从大众选择是明智的。

权威原理,说白点就是专家意见,虽然我们现在总是调侃专家,但是专家意见在广泛范围来讲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或专业形象能够快速建立信任,让人们下意识认为听从他们的建议是明智的。

当我们在文中引用行业专家的观点或使用权威机构的数据时,读者会更容易被说服。这实际上借用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心理——哪怕有时这个“权威”只是表面上的(比如广告中穿白大褂的演员),依然有效​。

“物以稀为贵”这个说法总是有道理的,越是稀缺的东西,人们越是担心错过,从而更冲动地去获取。“仅此一次、名额有限、即将结束”,在文字说服中制造一种紧迫感非常关键,来触发受众内心的紧张感,促使他们赶快行动。

此外,人们还有保持言行一致的心理需求,一旦做出了承诺或采取了小的行动,就更可能继续履行更大的承诺。这里也就是我们讲的“登门槛”技巧,在说服时可以先让对方接受一个小请求,再逐步提出更大的要求。一旦对方点头答应了小忙,出于维护自身一致性的心理,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后续更重要的提议。

统一性原则是书中新增的第七原则,指人们对与自己有共同身份、归属同一群体的人会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和顺从(个人感觉是范围更小、但是效果更强的“社会认同”)。简单来说就是营造“自己人”的感觉——如果我能在沟通中让对方觉得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有着共同目标,那么 TA 更愿意支持我的主张。这种联盟归属感可以来自血缘、地域、经历等方面的认同。

原理简单定义关键词
互惠原理给予就会得到回报互相给予
喜好原理喜欢的人更有说服力相似性、赞美
社会认同人们跟随群体行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权威原理人们信任权威人士专家观点
稀缺性越稀缺越有吸引力限量、时间紧迫
承诺一致性人们喜欢保持一致明确承诺
统一性与同一群体产生认同身份认同

多维表格实操指南

这里我选择了Notion的AI功能,并以其数据库表格来系统地应用每条原则。为方便演示,我搭建了一个简单的Notion表格,其中每一列对应一个影响力原则。

我的目标是模拟一个说服性的写作任务,通过逐条原则的应用,看看最终文字如何变得更有说服力。

Image

这张图片我前两天写的关于谷歌 A2A 协议的一篇文章,我拿他来做了一个测试。

首先,我创建了一个表格填写了标题的名称。我们在页面里写下正文之后,在多维表格会有很多个属性,每个属性选取Notion的AI自主填充属性。

然后输入我们的prompt,这里的prompt你可以根据本文中所讲的每个原则的特性去自己设计一下。然后我的建议是只让AI给建议,不让AI给数据,而且 Notion 它没有联网的AI,所以它会有很大的一个幻觉,捏造数据。

这里可以看到,比如说,他会给我在互惠原则的时候,说我缺乏了对读者明确利益或价值的表达,可以在引言的部分指出就是读者他如何受益于了解A2A协议。

然后在喜好部分,他建议我把"人工智能代理证迅速成为无价的助手"这个表达改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数字助手",就是拉近距离。

包括像社会认同部分,他也说我可以加入一些行业研究的报告和调查,以及加入一些市场数据。他给的建议都是比较完整的。

在统一性原则那里,他还会给到每个段落说每个段落我要怎么去写,然后给出了一些原因。

这种结构化的设计就非常直观,有利于针对性地审查文章的每个方面。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他可以给出文章具体的、每一个原则的具体改进建议,而不是泛泛而谈。然后他也会明确指出是哪一个部分,比如说开头啊、特定的段落,并且给出的建议也是可以直接执行的,比如说增加案例数据,然后强化紧迫感描述。

我设计的是让AI仅仅给出建议而不是给出修改方案,因为:

首先,我觉得Notion AI它不能联网,它没有数据来源;第二,它有幻觉,所以它不能帮我们去做出一些决策,它只能去辅助我们给出一些建议。

当然,未来的话,我们可以期望有那种软件直接在原稿中对需要补充、需要改正的地方做标注,而不是列在一整块文章的前面。这样的话就有点不方便,每次要改的时候还得翻到上面去看。如果是在要改的地方做标注,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快速地进行相应的修改。

总结

这种结合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曾经费力写长文却说服乏力,如今借由AI的力量和心理学的智慧,我可以更从容地创作出有说服力的高质量内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且高影响力的沟通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当AI的速度与心理学的深度融合,我们既可以加快沟通节奏,又能确保内容直抵人心。

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实用价值与真实体验:用科技和知识武装自己,事半功倍地达成沟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