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你好,我是 Duuuuuuke,一名正在英国攻读博士的教育学研究者。我的研究方向是教育公平、学术生态以及数据背后的人。

不过,在研究之外,我是个典型的数码产品爱好者——我喜欢拆解工具的机制,更喜欢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活系统”。

教育学常常关乎结构、制度、人,而科技则是我对抗日常摩擦、获得掌控感的方式。它们看似不同,却在我生活的中轴线汇合。

Q:你现在主力使用的设备有哪些?

图|Apple 全家桶构建的“万物互联”体系,设备之间的协同,是我高效生活的基础。📎 来源:Apple 官图,非商业用途配图

我最常用的是 2021 款 MacBook Pro M1 Max(64GB),可以说是我数字生活的核心主机。和我一样,它不是轻巧型选手,但足够沉稳可靠,能扛下任何复杂任务。

它是我的研究终端,我用它写论文、整理参考文献、跑 SPSS 分析数据。

它是我的移动开发工作站,能轻松运行 Android Studio (可以打手游!)、Xcode,还开着 Parallel Desktop 虚拟机,运行 Windows (可以打网游!)。

它也是我的“生活管家”:通过原生的 iPhone 镜像功能,我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作手机,比如回微信、处理移动端的提醒事项。

如果说 Mac 是主脑,那么 iPhone 是我的“神经节点”——随时随地处理任务、收集素材、拍照或录音。有时候灵感在地铁上来得毫无预警,iPhone 就是我随手的便签。

还有 AirPods Pro,我把它当作一种“听觉边界”:它告诉我该切换到专注模式了,也提醒我在生活中找到独处的片刻。

这些设备互联互通,已经不是“生产力工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Q:有没有哪款 App 或工具特别值得推荐?

要我推荐的话,我会选 Mac 上的 TeamViewer

图|通过 TeamViewer,我可以用 iPhone 远程访问 Mac,甚至远程帮家人排故障。📎 来源:TeamViewer 官网宣传图,用于非商业用途展示

这个工具在少数派读者中可能不算新鲜,但它在我生活中的作用远远超过“远程协助”这么简单。

我会用它远程控制家里的 Mac,查一份 Word 文档、导出一张照片,甚至远程开个程序跑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在地球另一端也能帮父母解决电脑问题,这种“陪伴感”是很真实的。

它是那种“你平时想不到它的存在,但用上一次就离不开”的软件。很多好工具其实都是这样,不炫技、不打扰,默默在你背后托底。

Q:你常用的 App 中,哪些是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最重要的?

我订阅了 Apple One(英区),现在已经成了我最基础的数字基础设施:

图|Apple One 订阅下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图文影音一应俱全。📎 来源:Apple 官方媒体包,用于非商业用途展示

iCloud 储存空间超大,2TB 家庭版让我和家人共享毫无压力,我的论文草稿、扫描文献、数据备份全部放在里面,配合“桌面与文稿同步”功能,文件始终在身边;

Apple Music 是我生活的背景音,无论是读文献时的巴赫,还是跑步时的韩红;

Apple TV+ 和 Arcade 提供了一种温和的娱乐方式——不喧哗、不费力,但能填补精神空白。

曾经我也用过 Notability、印象笔记,但随着它们的“吃相变差”,我慢慢迁回了 Apple 原生备忘录。

我知道这听起来“太基础”,但原生备忘录配合标签系统、固定置顶、搜索功能,外加跨平台的稳定性,已经完全够我日常使用。甚至我现在还会在里面写一些思考或者句子草稿,像一本看不见的日记本,随时记录我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有时候回看几个月前的备忘录,会发现那时的自己也在摸索某种答案。

Q:有没有买过什么百元以内却极大提升生活质量的小物?

这个问题我特别喜欢。因为答案本身就很“反差”——

是一个 怀表样式的药盒

图|这款怀表造型的小药盒,是我兼顾实用与审美的代表之作。📎 来源:商品展示图,用于非商用用途

它有三个用途:

• 装我平时常备的布洛芬、维生素、速效救心丸;

• 作为随身携带的小工具,不占空间;

• 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枚点缀,挂在西装口袋里,有一种介于怀旧与现代之间的美感。

很多人把“数码生活”理解成屏幕、芯片和充电器,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让你感到安心的系统”。这个药盒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Q:有没有什么 App 是你特别喜欢,但身边人还很少知道的?

我想推荐的是一个特别冷门但极富诗意的 iOS 应用 —— 一生足迹

图|一生足迹 App:人生轨迹实时呈现,每一步都值得被记住。📎 来源:App Store 截图,用于非商业用途展示

它的功能其实很简单:帮你记录到过的城市、走过的地方。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出“地图打卡”。

每当我打开它,看到地图上那些慢慢亮起的标记点,就像是和过去的自己一次静静的对话——你在哪里走过,你见了谁,你有没有因此变得不同?

对我这种仍带有一丝理想主义的人来说,“一生足迹”就是一种浪漫的数据叙事方式,它用最理性的方法承载最感性的内容:我的人生。

Q:在你订阅的服务里,有哪些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 Apple One,我没有订阅 Notion、Obsidian 或其他热门知识管理工具。反而更加回归到“极简实用”的逻辑。

📎 来源:App Store 截图,用于非商业用途展示

我相信设备和服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我们反过来“配合它们的工作流”。Apple One 不仅满足了我的生活娱乐需求,更让我不用在多个平台之间来回切换,省下的每一秒都可以拿来读一页书,或者闭上眼听一首歌。

这听起来像种“反向科技信仰”——

科技不应该填满生活,而是应该在你需要它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

Q:工作学习之余,你会用什么方式放松自己?

虽然科研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我始终认为,沉浸在另一种秩序里,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修复方式。

所以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 魂游戏爱好者。不过,游戏这件事,我还是更偏爱用主机来完成。

我拥有一台 PS5,更喜欢在客厅的沙发上,用手柄和大屏幕彻底抽离现实。相比移动端或 PC,主机的仪式感更像一种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最喜欢的魂系游戏是 《黑暗之魂 1》

它难,它硬,它不解释任何规则,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通关、每一次点燃篝火、每一个绕路回头的近路,都会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值得你认真理解。

有时候我会想,我选择出国读博,大概也和喜欢黑魂的内核有关:

这个世界很难,但不是不能通关,不是吗?嘿嘿。

图|赞美太阳!《黑暗之魂1》中最令人敬仰的角色之一:索拉尔骑士。📎 来源:来自互联网,用于非商业用途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