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之前回顾2024年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副业上遇到的困难,并计划开发摄影这个新的爱好。从去年入手富士相机,到今年拍的照片通过了图库的审核,我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我还是个新手,甚至可能还没有达到入门的水平,但至少我是用心在做这件事,体会到了个中的快乐和挫折,也积累了一些可以分享的感悟。
一番纠结后,入手了富士
我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微单,佳能R50刚出的时候还去店里试了试手感,因为塑料感很重而没有购买。富士推出X-M5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我也有些心动,我来到一家专卖店,却被告知要等待,名单上已经有十名客户在排队,由于相机一般是一次来一两台,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排到。我对二手相机和镜头的鉴别力几乎为零,不考虑溢价买二手,如果想要X-M5就只能等了。
我又看了看 X-T30 II,店员说这款的镜头停产了,只能买机身,推荐了 SIGMA 18-50MM F2.8 DC DN X MOUNT的镜头,说能变焦而且光圈大,风景人像都能拍。如果是富士套机镜头,光圈小,拍人像会相对偏暗。
对于 X-T30 II 和 X-M5 到底选择哪款,我陷入了纠结。都说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X-M5 搭载了 X-Processor 5 处理器,比上一代 X-Processor 4 的性能更加优秀,而且 X-M5 价格便宜一些,性价比很高。但是我不想等太久,X-M5 新增的胶片模拟以及胶片模式拨盘,更强的麦克风收声和4K 60帧的视频拍摄对我而言都比较鸡肋。此外 X-M5 机身紧凑,握持部分比较平坦,Q键不太好按。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挑选,最终下单了 X-T30 II 和适马的镜头,我拿到了店里只剩下一台的银色机身,店员给我加了屏幕保护膜,还给镜头上了UV镜,告诉我以后如果需要可以再买电池充电器。
我也和富士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聊过相机和镜头,我说 X-M5 最近很火,她说 X-M5 是给新手用的,如果预算不太多,而且可以接受套机的镜头,就可以入手。我问她 X-T30 II 和 X-M5 的对比,她说前者更适合拍照,如果没有取景器,那光线很亮的时候会看不清屏幕,而且 X-T30 II 还有闪光灯,和相机店售货员的介绍基本一致。
工作人员推荐的镜头是 XF 50MM F2 R WR,她站在我3米远的距离,让我看了看镜头背景虚化的效果,如果是 XF 35MM F2 R WR,那大概需要距离1m多才能有好的虚化效果。
为了多练习,什么都去拍
许多人对新手摄影师的建议都是多拍不同的风格和场景,慢慢的摸索出自己喜欢的类型。所以无论是活动,漫展,还是街拍,我都尽量去尝试。刚拿到相机不久,碰到一个带有志愿者性质的活动,我果断报了名。
活动的内容是某组织庆祝春节,有自助的午餐,舞狮,还有游戏,甚至还请了风水先生。我被告知的唯一要求就是多拍一些领导的照片。当天有三名志愿者,一个用的尼康,一个用的索尼,我用的富士,他们俩都比我专业很多,从事摄影的时间较长。活动期间,我需要辗转不同的会场,由于光线不同,需要不断的调整感光度。活动结束后,收获了一顿免费的午餐和50元钱报酬。
活动中结识的一位摄影师是初音未来的粉丝,他带着我参加了两场漫展。由于是初次参加,我感觉很紧张,根本不敢去搭讪coser拍照。有一回我看到时间表上写着12点开始某个动漫角色的摄影,我以为有coser会来,站着等了半天,结果到时间后发现是动漫角色的立牌而已,只能尴尬的离开。
我看到了喜欢的番剧角色,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搭讪,也得到了coser的同意。拍完后,才发现要么是光线不好,要么是背景太过杂乱,或者是眼镜反光,总之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挑出一张满意的照片来,没有给coser返图。

我独自参加了一个漫展,今年才出道的日本偶像团体 SAKURADOLL 有场表演。我早早的过去排队,好不容易在紧靠栏杆的最前面觅得一处空位。SAKURADOLL 的口号是「把日本的偶像文化传递给世界」,八名成员用颜色来作为标识,已经举办了几次海外巡演。
偶像们很有镜头感,每当注意到有相机在拍摄,都会做出比心等很萌的动作。可能是因为live第一排的门票通常会比后排的贵,她们对第一排的观众格外的照顾,我感觉到她们表演的时候有意和我们目光接触,演出途中还特意从舞台上下来,和前排的观众打招呼。最后一首曲目是动漫歌曲串烧,包含《我推的孩子》和 Love Live! 等经典曲目,把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偶像们的唱跳非常卖力,为了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使用了高速连拍模式,一次拍摄三张照片,没过多久就提示存储卡已满,事后发现一共拍摄了20GB左右的照片。


我在小红书上尝试过联系模特,但都没有收到正面的回应,发布旅拍的笔记也无法接到单子,所以平时拍摄最多的类型是街拍。这类拍摄的难度其实很大,先不说无法掌控的天气,就连光线和人物的状态都转瞬即逝,非常考验耐心和毅力。
我虽然看过不少摄影书籍,对什么样的光照比较适合拍摄有所了解,但不真正的经历一遍,很难内化成记忆深刻的知识点。有一天是阴天,我担心外面下雨,就来到了一处食阁进行拍摄,想捕捉一些烟火气。后来分析照片的时候我才发现,摊位亮灯的地方全部过曝,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全都欠曝,导致无法选出一张满意的照片。我这才领悟到《新摄影笔记》里强调过的要先判断拍摄场景的难度,有时需要学会放弃是什么意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街拍,我渐渐对手上的相机和镜头有了更直观的感知。由于不好意思正面拍摄陌生人,我一般都在马路对面拍摄,隔着一条几米宽的小马路,即使推到最远的50MM焦段,也很难看清人脸了。我还经常拍摄街边下棋的老人,用仰拍的角度,天空会过曝,俯拍能更好地控制高光部分。
之前听闻富士相机对焦拉胯,不过似乎对视频拍摄影响更大。对于拍照来说,我通过极客时间的摄影专栏《去无方向的信》学到了「景深陷阱」这个概念,利用较大的景深,让被摄体进入对焦范围,而不依赖自动对焦或手动实时调整焦点,便不需要过多的操心对焦的问题了。
街拍的主题,慢慢会浮现
我看过的第一本摄影画册,是刘涛的《走来走去》,据说这本书已经绝版,二手书被炒到了很高的价格。这本书对我的摄影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比较喜欢抓拍,去发现不经意的细节,拍出一张看起来很普通,但又能仔细品味的照片。
Matt Stuart 在 Think Like a Street Photographer 这本书里提到,在拍摄那张著名的孔雀照片之前,有半年多的时间他都会经常路过那条街,直到有一天,路边出现了蓝色防水布盖着的容器,正好可以当作孔雀的身体,他才按下了快门。
由于刚接触摄影,我对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及想要拍什么样的照片,都一头雾水。我能做的,就是像 Matt Stuart 那样日复一日的在街头游荡,拍下那些让自己觉得有感触的照片,然后再去复盘和总结。
我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摸清我想要的摄影风格——城市的边缘。这个词出自《毛骗》的番外剧《城市的边缘》,之所以会让我产生共鸣,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地理位置,我为了降低租房子的开支,从市中心搬到了距离机场只有十分钟车程的市郊,这里可谓名副其实的「城市的边缘」。工作上我重复执行着拧螺丝一般的任务,不负责带团队,没有领导的器重,升职和加薪都很缓慢,在组里扮演着边缘人的角色。生活中,朋友们一个个成家立业,来往越来越少,我就像《城市的边缘》那部剧中的小宝一样,总是独来独往。

我拍摄的场景,大多是体现孤独的时刻,或者在城市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在小红书上刷到一家网红咖啡店,朝向马路的一侧有售卖的窗口。我路过的时候,从咖啡店的窗户里看到一对情侣在窗边排队,便记录下了这一刻。

有一次街拍途中,看到另一位摄影师对着什么拍摄。那个地方我路过了很多次,并没有发现值得注意的元素。等他走后,我也去了同一个机位,才发现前面的店铺放下的帘子正好可以作为幕布,拍出一种蒙眬的感觉。

我来到一栋建筑内部,本来是要拍一下对面的建筑。这时两个孩子跑过来玩儿,用几个可乐瓶子当足球踢,我饶有兴趣的看了一会儿,虽然她们的玩具很普通,但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感染了我,这场偶遇让我回味了很久。

有一条充满了网红打卡点的街道,街边有很多精致的小店。这条路上有不少游客,白天他们在咖啡店和甜品店消磨时光,到了晚上酒吧会更加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注意到了一家店门口有一只孤零零的小熊,和来往的行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拍了一张照片。但因为道路过于狭窄,而且路边停了很多车,我去了好几次都没找到什么合适的机位,所以在这里拍的照片并不多。
我一般会待在一个僻静的地方,使用较长的焦段和拍摄主体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避免影响到其他人,更不会做出站在马路中间拍照这种事。我看过一些摄影师在夜晚的涩谷街头开闪光灯贴脸直闪,那种风格同样不适合我。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内敛的拍摄风格也导致我的照片有些乏味。
不断地投稿,却屡屡碰壁
我在小红书上关注了不少摄影师,偶然看到有人分享徕卡的LFI杂志可以投递稿件,如果照片被编辑选中,可以获得在徕卡网站展示的机会,听说如果中稿的话一般当晚就会收到邮件。有人留言说非徕卡相机拍摄的照片也可以投稿,我就投稿了二十多张照片,遗憾的是没有一张入选。
Photocrowd是一个照片分享和评比网站,有专业评委组织的比赛,也有社区自发组织的比赛。这些比赛囊括了不同的类别,比如以浪漫为主题的,还有玻璃上的映射之类的。作为初学者,我投稿的都是社区比赛,免费账户可以同时参加7个比赛,每场比赛都会由网站用户给照片打分。目前出成绩的两场比赛,在咖啡店窗口拍的那张排名较高,但也不过是五百多名而已。

Iconic Artist和PhotoVogue是两个比较偏重人像摄影的投稿平台,入选的照片大多都极具艺术美感。Iconic Artist需要缴费成为会员才能投稿,免费用户投稿机会寥寥。PhotoVogue每周一开放投稿,一次只能投两张,如果没有入选照片会消失,入选了的话照片会被保留,左下角会标注平台的水印。之后如果能约到模特拍摄,可能会试试这两家平台。
除了非营利性质的投稿渠道,我也尝试了给图库供稿。通过图库编辑审核的照片,可以挂在网站上卖钱。最大和最出名的图库之一是视觉中国,每个月有二十多张上传的免费额度,在上传照片时就会有AI工具的提示,告诉用户哪张照片不符合要求,哪张照片入选的几率高。虽然有两张照片被标记为入选几率高,可以获得更快的审核,但我一周后还是没有收到审核结果。
Getty Images和Shutterstock是两家国外的图库,Getty Images可以通过应用上传3-6张照片,通过审核后就可以成为图片贡献者。我选了最满意的三张提交了申请,但没能通过。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也在Shutterstock上传了两张,大概两天后审核结果就出来了,一张被拒,一张入选。

无论是图库还是非营利性质的投稿,我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编辑的认可,获得某种程度的反馈,帮助我建立对照片的评判体系。虽然通过Shutterstock的审核可能非常容易,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肯定,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拍照片之余,学会的技能
我在少数派读到过一些开源照片编辑软件的分享,所以我首先尝试了 RawTherapee,darktable 等软件来完成摄影后期。可是使用了一圈下来,我觉得还是 Lightroom 的操作方式最为直观,网上的后期教程也都是以 Lightroom 为主,所以最后选择了 Lightroom 作为后期工具。
我对后期的了解还很粗浅,只是大概学了一些皮毛。比如城市的白天可以选择低饱和,暗色调来调色,我看到过一张照片,拍的是香港的街景,很多人在巴士站等车,远处的建筑都是低饱和度,只有暗红色的巴士非常引人注目。如果是夜景,可以选择青橙色调,突出光线的冷暖对比。想要调出胶片的风格,需要提升阴影的亮度,因为胶片宽容度比较高,很少出现死黑的区域,此外还要加上一些颗粒和暗角效果。日系照片往往会稍微过曝一点,杂色少,颜色比较通透,阴影偏青色。
我之前对摄影画册的理解只能说是外行看热闹,在《黄金时代的摄影50讲》和《当代经典摄影20讲》的课程中,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吴晓隆系统的梳理了摄影师们的作品风格,让我受益良多。
举例来说,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冬之旅》是一本很出名的画册,记录了他和妻子阳子的蜜月,还有阳子得病到去世的过程。一直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阳子在蜜月期间看起来郁郁寡欢,得病之后反而高兴的时候居多。吴晓隆老师对此解释道,蜜月期的阳子在外人面前肯定会洋溢着幸福,只会对她的丈夫荒木经惟表露出不安的一面,而得病后却会反过来在丈夫面前强颜欢笑。
这种非常私人化的视角在森山大道的作品里也有体现,他的照片不是仅仅因为高燥点和动态模糊而出名,而是因为战后日本的摄影一直被新闻摄影所主导,内容以捕捉公共事件为主,专注于照片的清晰度,森山大道的照片却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拍摄的主体是流浪狗等平凡的街景,不再关注所有的细节是否都被保留。
出版一本摄影画册的过程非常复杂,选择什么照片,如何排列这些照片,以及如何印刷都非常讲究。Vivian Maier 虽然有很多底片流传于世,但画册里的照片都是后人所选,所以并不算代表她的风格。我看过的画册还不多,除了吴晓隆课上讲过的那些,国内摄影师的还看过《刘阳2023年度画册》,至于国外摄影师的画册,我比较喜欢的是 All About Saul Leiter 还有 Eight Days on the Kumano Kodō。
结语
刚开始街拍的时候,我连相机都不敢拿出来,仿佛全世界都会注意到我,感觉有些窘迫。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能比较从容的挂着相机游走在人群中了。我遇到过友好的小姐姐,也遇到过帮忙拍照的时候给对方发了照片,一句感谢都没有的人。虽然时常会有卖掉相机的冲动,但也收获了值得回味的画面。
最近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学几个小时的日语。虽然和单词语法搏斗的过程有些痛苦,但我的日语水平也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在看live的时候可以用简单的日语和偶像交流。我打算时机成熟的时候,带上相机去日本city walk。在搞懂如何通过图库变现,怎么在摄影比赛得奖之前,先享受按下快门的一瞬间所带来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