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年,车圈又热闹起来了,不管是大佬的隔空喊话,还是粉丝之间的隔空对骂,一方面说明大家都开工了,卷起来了;另一方面也证明今年的市场竞争形势将异常激烈。蔚来也自然不能免俗,总会被有意无意的推到舆论中心点,我作为从特斯拉 Model Y 升级到蔚来 ES6 的车主,同时也是科技社区平台的运营者,很少参与也不想参与这些争论,但也确实看到很多误导和偏见的不断产生。
2025 年,蔚来需要实现销量提升和企业盈利,压力不小。前两天,官方已经直接明确了今年的主力车型的改款信息,并且通过五年免息来促销老款车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时间节点。从 2023 年提车到现在,用车也有两年半时间了,跑了 28000 多公里,蔚来 ES6 到底怎么样?是时候从我的用车体验,好好的讲讲它了,顺便聊聊我对蔚来品牌的理解。
从修正认知,到购买决策的过程
前面说到偏见,在我还是 Model Y 车主的时候,对蔚来也是有偏见的,比如老板总是乱说话,比如产品偏贵,性价比不足等等。这期间,我也短暂试驾过第一代的 ES8 和 ES6,能明显的感觉到,产品设计和调教上,有针对传统 BBA 车主的倾向性,而我正在开着讲究驾控和极简科技的特斯拉,怎么试都觉得不搭调。
后来,有一位从特斯拉离职,加入蔚来的老朋友,他专程来跟我见面,从内部视角跟我详细的讲了蔚来的文化和价值观,这让我又重新对蔚来产生了兴趣,直到我参加了新 ES6 的试驾活动,体验了 NT2.0 的产品力,我决定购入 ES6。

那次的试驾设计非常有趣,其实 ES6 并不算特别运动车型,毕竟空间和尺寸都摆在那里,但试驾项目却是直线加速,高速麋鹿测试,以及让我们体验跑山,整个试驾下来,让我这个 Model Y 运动 SUV 车主,对新 ES6 刮目相看,原来它不仅是外观更科技了,内饰更高级了,底层的机械素质也是顶级的。

这一下子就戳中了我这种既要又要的人。一个人开的时候,运动+模式有 4.5 秒的加速,比我花 1.4 万,买了加速包的 Model Y 还要快一点,一家人坐的时候,换到舒适模式,悬架变软,坐在后排尤其舒服(喝酒叫代驾试过)。偶尔接待一下客户也是够用的,不至于让人家窝在 Model Y 的后排,只能看到前排的椅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天的媒体晚宴上,我坐在了蔚来副总裁马麟的旁边,我亲自听他讲述了蔚来的理念和价值观,坚持产品设计的原创,坚持创新的换电补能,坚持做用户企业,坚持社区的共创,这些跟我做少数派平台的理念都不谋而合,我也顺便写了一篇文章《重识蔚来,老麦的全新 ES6 试驾体验》,发表在蔚来社区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更没想到,我在评论区遇到了大量的少数派用户。

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网络传播带来的片面性。我们简单认为,相对于过去的报纸、杂志、专业媒体,今天的信息传播更快更容易了,但另一方面,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也变得更差了,而负面信息的天然吸引力,又让片面信息无限循环放大。一张照片,一条小视频,就可以误导受众,让偏见形成。品牌想要解除偏见,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沟通成本。这不仅是针对蔚来,当年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我刚好开 Model Y 从深圳到西藏和新疆,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问同样的问题:这车刹车不行吧。但我的一万公里实践和官方最终的调查证明了,这一切都是错误的闹剧。
从体验换电,到认知换电的价值
前两天在上海做客《N 问》电台节目,我就提到一个点,蔚来的换电模式不仅是挑战技术上的难,还要挑战传统思维意识的难。换电模式跟我们熟悉的软件订阅模式非常类似,苹果是 2011 年就开始推出订阅模式的,因为从商业逻辑上来讲,按需订阅对用户和开发者都是双赢的。但很多开发商都是等待 N 年之后才开始从买断转成订阅,每一个转成订阅制的产品,基本都要遭受一轮攻击和差评。因为人性的底层就是有占有欲,别管我用不用,只要它属于我就行了。

有了以上的经验,我个人自然更加理解电池租赁的模式,而现实中,我也将原本 41 万的购车成本,减到了 34 万,当时还有每月 6 次的免费换电,支付电池租金就等于支付能源订阅费,还不需要为电池衰减负责,何乐不为呢。体验换电之后,也确实改变了用车习惯,不下车(遇到雨天不怕),不扫码(特斯拉进场和地锁要扫码),三分钟走人(充电正常都要半小时),所以我确实没有再用过充电桩了。

对换电模式的更深入了解,竟然是源于办公室长达五个月的停电。去年一月份,因为房东物业之间的纠纷,我们办公室被无辜的停电,我开始用蔚来 ES6 放电,保持日常的办公用电需求。也因此了解到 V2L 和 V2G 的新概念,通过电动车储能,可以反向供电,还能向电网卖电赚钱。通过这个方式,帮助电网调节波峰波谷,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而蔚来的每一座换电站,就是最佳的储能站,它不仅让电动车补能比加油还方便,更对国家电力资源有长期战略价值。

事实上,国家政策方面也一直都有动作,今年工信部再一次强调支持换电模式的发展,而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已经开始大力布局巧克力电池换电站模式,蔚来的换电从孤芳自赏变成了大势所趋。已经布局的 3000 多座换电站,以及相应的软硬件技术积累,正在变成新的竞争力。
但这些宏观信息,依然避免不了网络上的片面传播,比如有人会说建换电站比充电桩成本高,会最终拖垮蔚来,但不了解换电站的效率同样高,还有储能调峰的收入空间,还可以联合建站;比如有人说超快充技术突破了,换电就没有价值了,但不了解超快充对电网的要求和压力,快速布局的资源受限性。
细节体验,决定你每天的心情
关于这个车的基本配置,我就没必要多讲了,浏览官网看看,销售中心体验一下,自然都能了解,但蔚来很多体验的细节,只有成为车主之后,真正到用车场景里才能感受到。

比如标配的智能多光束大灯,当你开夜路的时候,通过激光雷达的联动扫描,可以保持远光灯开启,同时又不影响前车和对向来车的视线,同样是开夜路,你可以比其他车获得更明亮的前方视野。
支持杜比音效的 23 个扬声器,蔚来专门定做了沉浸声音乐服务,重制了很多经典专辑,来呈现这套音响的效果。经过 3.0 系统更新之后,直接支持了 QQ 音乐的全景声,让你喜欢的所有老歌,都有了沉浸音效,每听一曲都是享受,勾起无限的过往回忆。

ES6 独特的四方向可调节头枕,怎样都可以找到你最舒服的状态。我现在基本都在车里午休,ES6 的舒躺模式,不仅是简单的放平,还会自动抬高臀部,让你腰部也获得支撑,午睡更舒服。
NOMI 不仅能记住每个家庭成员,主动跟他们打招呼,副驾一侧还能单独登陆 QQ 音乐账号,可以播放各自喜好的音乐内容,充分照顾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体验。

蔚来的驾驶员状态监控,应该是做的最全面的,不仅需要握持方向盘,同时会监控面部状态,精准给出疲劳会提醒。要是真睡着了会自动减速,双闪停车,还会拨通车载电话确认你的状态。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有点过于严谨,但真正因此出了事,那可能是一家子的身家性命。

蔚来的服务就更不用说了,有自己专业的电台 NIORadio,提供各种专业的电台节目且没有广告,其中幽默搞笑的资讯节目《前方加速度》,让每天的上班路都格外开心。NIOLife 就更不用说了,围绕设计和品质,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给你更多惊喜。每次出差都会用驾享服务,让小哥把车送到机场,他们会控制好送达时间,减少停车费,同时会尽量找到离电梯更近的停车位。
没有完美,只有适合你的产品
蔚来的续航是经常被人拿来吐槽的一个点,以我自己的用车情况来看,市区日常用车平均 18度电/百公里,换电一般都是 93%,日常也会用到 10% 以下去换电,所以 75 度电日常用 350 公里左右,不算优秀,但也算正常范围。但如果全程跑高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加上大轮毂,行李架,低温环境,续航继续打折是免不了的。

但蔚来没有夸大宣传续航能力,甚至在官网上,直接做了一个续航测算页面,可以直观看到低温环境的打折率。相比大多数车企的宣传方式,这已经足够坦诚了。消费者能接受就选择,不接受就不买,也没啥可以黑的。
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断有人会用低风阻轿车去对比中型 SUV 的续航,用单电机去比双电机四驱的续航,用刚刚发布的新车型去比三年前的旧车续航。普通用户搞不懂这些前提条件,续航差的误导就广泛形成了。

经常被吐槽的还有蔚来城区智驾能力。必须承认,目前版本的 ES6 跟我的另一辆智界 S7 相比,在城区智驾能力上相差不少,华为 ADS3.0 在处理城区复杂路况,反应速度上和场景覆盖上都是绝对的领先状态,但在高速路上的智驾能力,包括最新的基于端到端 AES 避让能力,ES6 也是保持领先的,只是这些危险的场景极少发生,用户感知并不明显。关于端到端的城区智驾,应该也会在一两个月内推送更新了,具体能力水平还可以再看看。
关于城区智驾的差距问题,我也专门问过蔚来的相关朋友,确实有不少客观原因,本身的开发人力资源就比不了华为,同时还有一个平台切换的特殊节点,蔚来需要向华为一样,逐渐采用自己研发的芯片和系统,但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切换过程。不能只看华为今天的能力,要知道人家在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上花了多少的投入和时间,每家企业都遇到这样的切换期,认可就购买支持,不认可就选择自己认可的产品,也没啥可黑的。
创新不易,能理解就是支持
不知不觉也写了快五千字了,能坚持看到最后的朋友应该不多了,今天刚看去电影院看完《哪吒 2》,确实够精彩,估计跻身全球票房前十应该没问题,真是国产动画电影的骄傲。

哪吒跟去年陆续爆发的黑神化悟空,DeepSeek 有些类似之处,那就是不在主流舆论视野,只在幕后默默生长,等待时机,一飞冲天。而那些需要持续面对消费者的创新品牌,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总是要承受各种舆论风暴,这不仅是单指蔚来品牌,每家都会或多或少的遭遇各种公关危机。
虽然这些舆情的背后,可能有商业竞争,也可能纯属巧合,但整体来说,还是我们对创新产品和模式的包容度不够,这让每一个创新者都如履薄冰。但接下来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来激发活力,引领潮流,当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掏腰包去支持自己不需要的创新产品,只希望大家能够认可创新不易,不要轻易的盖棺定论,多一些独立思考,多给一些客观的评价和鼓励,能理解就是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