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年度征文活动「记录」赛道,通过构建家庭数据中枢的完整历程,呈现数字主权意识的觉醒过程。

一、被绑架的数字生活

去年清理手机内存时,我又一次收到"存储空间不足"的红色警告。

这是我和老婆在一起后第三次扩容iCloud——从5G升到50G到200G,再到2t,对应地,月费从6元涨到21元,再涨到68 元。两个人的iPhone像永远吃不饱的孩子-- 和亲朋好友等重要的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占据了牢牢的一部分空间,无法删去;过去的回忆或以照片或以视频的方式留在了手机相册里,每个数字都在提醒我:苹果的"金子存储"正在不断蚕食我的数据生活。

更荒诞的是,当我支付着视频平台年度会员,却要在120秒广告后看到"超前点播"提示;当我用百度网盘重温着当初为了备考而搜集到的老友记时,系统却以"版权原因"直接删除文件——我们为数字服务付费,却从未真正拥有数据主权。

这种双重剥削,终于让我决心夺回控制权。


二、破茧之路:从数据囚徒到存储主人

价格陷阱与认知觉醒

趁着双十一促销,我在京东2000元抢下极空间Z4Pro。像所有新手一样,想着直接在商品界面加购方便,同时又被"NAS专用盘"迷惑——800元购置了4T红盘,又因转移数据后,紧张的空间而咬牙添置了1200元的8T希捷新盘。直到技术群里大佬晒出16T企业级氦气盘,才发现其实每TB成本能从200元直降到50元。

之后我果断在某宝入了两块HC550。

二手盘

HC550不仅因为250万小时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即使是二手,正常使用的时间还有很长很长;更因技术群里反复强调的秘诀:这个型号是无法篡改通电时间记录的,这点对于买二手来说是最重要的,咱不怕二手,不怕矿,就怕受骗。

贴吧神评:"清零盘才是魔鬼,矿盘只是过劳的社畜"。

到手后个人记得查下时长,扫下有无坏块即可,基本上老店买二手都还可以。

盘位

后续使用中迁移数据时, 我又意识到盘位带来的尴尬——选择了小容量,后续如果要迁移硬盘的话,时间也是一个大问题。

举个例子,我尝试过4T盘移到16t中,结果要耗时18小时,期间还要影响正常的数据读取。

现在两个小盘位留给后面数据多到不行再迁移吧,盘位也确实是一个新手会忽略的隐形的成本。

数据的保全

这里还是要说一点,不要过于依頼于硬盘的质量,一定,一定要做好备份。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做好3-2-1备份,即:

3份数据副本:你应该至少拥有三份你的数据副本。这包括原始数据(主副本)以及两个额外的备份副本或版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数据冗余度,减少数据丢失的风险

2种不同的存储介质:这些副本应该分布在至少两种不同的存储介质上。例如,你可以将一个副本保存在内部硬盘上,另一个副本保存在外部硬盘或USB闪存驱动器上,第三个副本可以保存在云端或其他远程服务器上。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因某种介质故障而导致所有数据丢失的风险

1个异地备份:至少有一个备份副本应当存放在异地。这意味着你需要将一份数据副本保存在一个与主要工作地点物理分离的位置,以防本地灾难如火灾、洪水等对数据造成毁灭性打击

当然严格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实际生活中,仅多一份备份就比大部份人要强很多了。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注意到UPS。
硬盘的损坏最大两个原因,一个是读写中突然断电,再一个是震动。

虽然现在来说会很少出现断电的情况,但是UPS大部份时间是防的误断电,插头拔错,不小心关了,或者是冬季同时使用空调,电暖器等高功率设备导致跳闸等,有一个UPS在,就是最大的安心。

UPS的存在就是相当于一个外接的电池,在突然断电时可以给nas一个时间来正常关机,配合上来电自启动,这个问题就会解决。

这里我也补充一个新手容易出的问题,也就是UPS设置关机的时间,因为nas关机的时间比较长一些,和以前的老式电脑(没有出现固态之前)开机的速度 不相上下。 如果在关机的时候碰上了来电,这个启动信号就会因为正在关机中而无法运行,因此UPS通知关机的时间应稍微长一些即可。

静音攻防战

机器装好第一周,深夜的"咔嗒"声就成了家庭矛盾导火索。老婆起初以为是窗外异响,发现是NAS作祟后直接下达最后通牒。差不多待机噪音42分贝,运作时峰值可以达到52分贝(相当于正常谈话声),在夜深人静时还是很明显的。

我想了下,噪音的解决方法无非三个:

  • 解决声音的发出
  • 解决声音的传播
  • 解决声音的接收

于是三种方案就一一出来了:
1. 物理隔音:用静音垫包裹机身,垫上双层鼠标垫后移至阳台
2. 传输优化:下载目录改到固态,避免机械盘频繁读写
3. 时段限制:设置凌晨1-7点暂停下载任务

最终组合方案效果最佳,现在卧室实测噪音降至20分贝以下,相当于图书馆环境

网络优化实践

原有宽带20M上传带宽被PT占满后,远程观影卡顿严重,经常性一帧一帧,梦回移动3g。

后来我就东研究西折腾,开始了公网,域名,反代,新增了一条宽带构建双WAN网络,再开始折腾软路由,通过软路由上刷入PVE,再在PVE上新建虚拟机,爱快,istoreOS, Home-assistant 等实现了ddns,负载均衡以及流量分流:PT相关走wan1,外部访问走wan2,这样通过wan2域名访问的线路不会因为wan1的占用而出现卡顿。

再加上构建的旁路由,家里的诸多设备的科学上网问题也算搞定了。

这里面的需要一些关于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我是通过b站up主“大卫李斯特”的看番教程大河李斯特视频工作室的个人空间-大河李斯特视频工作室个人主页-哔哩哔哩视频 补起来了,再加上群友的支持一点一点将整个网络部份补了起来,现在也算是构建了自家的一个网络结构了。

成本对比分析

项目原方案现方案年节省
存储扩容iCloud 2t (816元/年)本地存储816元
影视消费多平台会员(696元/年)PT自动化管理696元
网盘主流网盘(288元/年)自建分流288元

三、智能生活的意外觉醒

搭建数据中枢的过程,倒也意外重构了我的家居生态。

我在折腾nas的同时,折腾起来了软路由,折腾软路由的时候,又开始折腾All in One, 也摸到了让 小米和苹果兼容的方法。

HomeAssistant系统通过Homekit Bridge桥接可以加入实例,刚巧那个时候米家也上线了自己的homeassistant,我便顺理成章了搭好了这块。

通过米家让小米温湿度计与格力空调展开对话:当卧室湿度低于40%自动开启加湿器,夜间温度骤降时电暖器提前预热。

最得意的改造是安防系统:门窗传感器触发后,摄像头自动录制加密视频存入NAS,既保护隐私又留存证据。

而这一切也可以通过siri 来达成,使用无感,响应比之前通过将固定格式的siri 喊话 写入米家的自动化要识别更快,更智能。

希望之后的来临的苹果ai能让siri更加好用。

四、重生之后的数据生活

现在,我的iPhone相册可以只保留最近三个月照片,3.7万张回忆安全存储在私有云。通过极空间生成的专属链接,出去玩的朋友们能实时查看一起拍的合照;出差时用5G访问家中影视库,不用忍受“超前点播”和变相的广告。

最惊喜的是,搭建过程中衍生的智能中枢,让HomePod能语音控制所有智能设备——这或许就是数字自由的附加礼物。

致所有数据难民:当我们夺回数据主权时,获得的不仅是存储空间,更是掌控数字生活的底气。你的数据困境,是不是也可以做一点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