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2024年度征文活动记录赛道」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每年会在朋友圈发一篇长文年度总结。里面一般会记录我在过去的一年里各个月份的重要的活动和事件,这也被闪闪她妈称为“年度流水账”。

2024年的年度总结我换了个形式,我从工作/生活、健康、休闲家庭四个角度回顾了一下2024年,而非往常的“流水账”形式。结果闪闪她妈反倒开始埋怨起来,“今年的年度总结没有往常有意思呢。”

看来“流水账”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营养,但是还是有人吃的,就像日常餐桌上的馒头。

然而我在朋友圈发的那个年度总结,我没有说实话。

是有私心的,有所保留的,只展现了部分自我的。

至于为什么我没有把我全部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都写出来发在朋友圈呢?因为没必要

有的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没有必要摁着他的头学。

而且有价值的东西一般都不会免费,对吗?


我为我自己的2025规划了三个主题:读书、写作做公众号。


读书

我为什么2024的年度总结没有写流水账,另一个原因是确实没什么可写的,因为几乎一整年我都在家里照顾闪闪妈。我们推掉了所有的社交活动,在家里度过了无数个周末。

所以即使写出来,估计也是又臭又长的“真·流水账”。不如不写。

我在家里也没有闲着,我是一个喜欢找点事情做的人。

闪闪她妈怀孕之前我很喜欢打剧本杀,尤其是推理本。那时候为了组局,我在本地运营了一个不到300人的剧本杀组车群。

怀孕之后自然没有办法去参加这种动辄8、9个小时的社交活动,百无聊赖之际我便翻出了许久没用的kindle,打算看看书,陶冶陶冶情操。

因为我事先对看书这件事没有任何预期,就挑kindle里的存书随便看看。

那是一本我很久之前放进去的,有栖川有栖的《双头恶魔》。

彼时我刚刚读完褚盟的《狩猎愉快——世界推理小说简史》,正对推理小说饶有兴趣,于是顺理成章地读起来。根据我过去的阅读习惯,我发现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欧美推理小说,其中的人名、西式幽默和语言习惯都让我很难进入情境。

所幸,有栖川有栖的这本不算难读,是我能读的进去的那一种。而且,越读下去,我的兴趣就越高,巴不得一天什么也不干就赶紧把这本书读完来看看凶手的诡计究竟是什么样的。

就这样,没几天我就把《双头恶魔》读完了。很不错,我也很推荐。

它像一颗飞入汽车油箱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我的推理激情。

我开始搜集逻辑流的日式推理小说,查资料,看书评。给自己整理出了一份接下来要读的推理书单(虽然这个书单不是文末分享的书单,但是如果有人感兴趣也可以联系我),大约有二三十本。那两个月,我沉浸在阅读推理小说的满足之中。在家里看,在路上看,周末吃完早饭就拿出kindle来看。

我是读书比较慢的那种人,尤其是推理小说。我不是单纯在“读”,作为一个推理剧本杀玩家,我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把可能成为推理线索的细节记下来。

这么读就更慢了。

所以截至2024年12月之前,我一共读了五本推理小说,分别是《双头恶魔》、《五只小猪》、《星降山庄杀人事件》、《解体诸因》、《如首无作祟之物》这本我真的巨爱,真心推荐大家都看一下,十分精彩!)。

有人一定想说“你读的可真够慢的。”或者“不就读了几本消遣读物么。”

不要低估习惯的力量。

读推理小说虽然不像读文学作品有那么深刻的思想,也不像读工具书全是实用的干货,但是它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两个很大的改变。

一是我开始注重逻辑思考。不管是说话还是办事,甚至工作做ppt我都开始有意识地力求“逻辑”通顺。逻辑推理这种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感觉让我着迷。

二是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书,不管读什么书,总是有好处的。读书的时候我感到我的大脑在运转,我的眼睛检测到一行一行的文字,然后运送到大脑皮层把这些文字转化成可理解的信息,经过价值观的判断决定是接收还是摒弃,再内化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这是多么有益的一件事,不管现实是不是如此,我都感觉读过书的脑子又聪明了一点。

而且,越读书,越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人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

所以,点进这篇文章的所有人,我支持你在2025也跟我一起开始读书,至少你没有陷入“无知循环”。

读书,更要读好书。读了烂书是浪费时间,我2024读的某一些书不是很合我胃口,读的时候就很难受,读完了更难受了,“怎么这么个破书还看了那么久”。

我今年给自己准备了很多本关于生产力/个人成长/商业的书籍,按理来说应该是不错的,但也不排除不合你口味的情况发生。所以试试看吧,觉得不行咱就不看。


写作

写作这个事情,我确实很难说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更像一种内心的选择。

我不会排斥我内心的选择,我一直都信奉“顺其自然”。Follow your heart,然后感受生活给你带来的幸福。你应该试一试。

遵从你的内心,顺应它的选择,你会进入一种舒适的状态,与之同行的是内心的满足感。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你突然有某种冲动想要做某事,你觉得只有这样做才会舒服,这样做内心才能够平静下来。

在这里我想强调,这个选择要来源于你的“内心”,而不是“意识”

“意识”是社会化的产物。人活在这个社会里,意识是你本人在当下基于社会情况的反射,通俗一些来讲“意识会告诉你在当下你应该做什么”。

“内心”则是出于“你”本身,你想要做什么?问问自己,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那些种种外在的约束,你想要做什么?尝试从内心中得到答案。

比如,你其实内心很想把垃圾乱丢。对吧?但你的意识会告诉你“垃圾要丢在垃圾箱里”。

讲了很多看起来玄而又玄的东西,但是我真的是在试图把它们讲清楚。

不如还是这样,我来讲一个真实的遵从内心的故事。


我小的时候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时候,我是一个老实孩子。我还有一个表哥,他大我一岁,我们经常一起玩耍,共同在东北度过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他的性格和我截然不同,他聪明、机灵、能说会道,对世界万物都有着从未减退的好奇心。

我则是老实、乖巧、稳定,但不是傻啊,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但是东北家长还是会觉得我表哥更“机灵”一些,东北方言管这种品质叫“尖”,来形容孩子头脑灵活、聪明伶俐,经常听到的是“这孩子才尖呢,以后肯定能成事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大家族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对比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结论也是很明显的,表哥很机灵外向,我很老实内向。

你还记得你小学入学的时候或者见到陌生的叔叔阿姨,父母叫你自我介绍的时候吗?

在那个时候我就会把“内向”这个标签贴在我身上,跟别人介绍我叫什么,我性格比较内向。

我的小学,就是这么“被内向”地度过了。

直到上了初中的有一天,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这就是内心的声音。我问我自己:

“我为什么要内向?我能不能自己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一刻我决定遵从我的内心。我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开始和其他同学聊天讲故事。我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内心充实且畅快,感到十分满足。对他人表达自我,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费力,原来之前只是我一直没有觉醒。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内向的人。

我也从那一刻起开始意识到,“内向”不过是外面的人贴在我身上的标签。是家里人都觉得我内向,搞得我也以为我是个内向的孩子。

这就是改变思维的力量,可以从内部(内心),也可以从外部(阅读)。


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新鲜事情,早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小说了。不过那时候的文笔实在太过稚嫩,只能说是一种尝试。

我高中的时候会把同学们学习时休息时说的一些幽默段子记录在一个本子上,那个本子被争相传阅,纸页都被翻烂。

大学时玩人人网,也写公众号。但都是一些灵感激发出来的情绪记录,实在称不上专业。我把自己写的文章都存在一个文件夹里,文件夹的名字是”信笔涂鸦“。

其实到今天我也没有停止写作,更没有停止思考。我每天都会写短日记,每天短短三行,没想到如今已经坚持了三年。有时午夜梦回,我甚至会爬起来写上一两篇长文,以纪念过去的岁月。

这么看来,写作根本不曾离开我的生活,它一直以它的各种形式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

可笑的是我一直都没有系统性地学习过写作课程。今天的我十分信奉”体系化“学习,我学到的两个赖以谋生的技能都是通过体系化学习得来。我认为如果你真的要学习什么东西,一定要体系化系统性地去学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永远学不会一门学问。

迈入30岁的我,这一次想正式一点,学习写作,开始写作。

重新出发。


做公众号

现在你看到的就是我今年的第三个主题:我要做一个公众号。

我们来用经典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讲讲这个号吧!

What是什么?

“好吃持续高能”是我个人运营的公众号,旨在分享我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感悟对我生活有很大启发的思维方式,希望能够给到目前仍在迷茫阶段或者人生经历尚未丰富的朋友一些帮助。

我想让你的人生再变好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

Why为什么?

我的表达自我是本能,帮助他人也是。

我记得我刚到某公司的时候,我有一套运用起来颇为熟练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看到很多同事面对问题和挑战都手足无措,这让我心里不禁感到焦急。

我可以帮助他们。

于是我自发组织了一个专题课程的培训,来帮助那些同事掌握思路。

有人问“你就这么高尚吗?”

其实也不能算是高尚,我在培训别人的时候,我自己也在内化这些知识和思想。我也在进步,我一样在从中受益。

公众号是一样的。我学习,我思考,我输出,我获得满足感和知识的再强化。

就这么简单。

更何况,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过一个很酷的人生,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让自己看起来很酷:跳街舞、玩蝴蝶刀、做视频、拍vlog、做培训师等等。

如果我真的把这个号做出来,怎么样,不酷吗?

How怎么做?

说真的,这两年我成长还真的蛮多的,通过对项目管理、专注力、逻辑思维的学习,我越来越感觉我的生活在变得井井有条。

清楚、清晰、清爽。

近期我用的比较多的是两个app:

一个是to do,微软的待办清单app。我会把日常一些需要做的事项都录进去备忘,然后做掉一项划一项确保不会漏做。

另一个是flomo,卡片式笔记app。纯粹的灵感记录器,我一旦有灵感我会立刻用它记下来,非常好用,推荐给你们。

一个用来消除,一个用来生成。直接,有效。

 

其实做公众号更像是前两个主题结合后的产物:

通过读书进行输入,通过写作梳理内化,通过做公众号进行输出。

逻辑闭环了,很舒服。

分享和利他是我做公众号的初心,如果你读过我的文章有任何的想法需要探讨,我随时欢迎你。


找到你的方向

你看,人生方向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而是要通过对世界产生好奇,然后不停地尝试,不停地感受你对不同领域的热爱来找到什么才是你最喜欢的,你做起来最舒服的。

什么才是你内心的声音。

我从推理小说开始,发现对逻辑思维的兴趣,再从逻辑思维拓展到看待世界事物的思维,从而找到了我愿意为之坚持和付出的领域。

当然”读书-写作-做公众号“这一份规划只是为我自己的成长而做的,你可以跟我做一样的尝试,也可以像我刚才说的“去尝试,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好奇”在2025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线。

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的个人资料写着”I will try anything once“,看来他早已走在路上。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爸就叫我开始写日记,他说以后拿出来看会很有意义。但是很遗憾,在那个年纪,我没有意识到日记对生活的意义,自然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后来我长大了一些,是该读书的年纪。我爸叫我看《毛选》,他说里面都是深刻伟大的思想, 希望我能学习理解。可是,《毛选》中先进且超越时代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小孩子未免太过超前。我自然也是看不下去的。

我理解我的父亲对于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但你看,我3年前才开始认真写日记,30岁才感受到《毛选》里思想的深刻。

东北有句话,叫做”到啥时候办啥事儿“。

我想,现在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