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关于手账的文章,敬佩任然坚持采用纸质化载体的记录行为。本来想写一篇关于如何构建一套丝滑流畅的无纸化笔记系统。好巧不巧在一开始,架构模拟方案,挑选合适的产品途中,遭遇一场情感风暴。望着电脑屏幕沮丧发呆,莫名感觉情感经历和这些个产品的调性还蛮相似的。

亲密关系也是人类社会中的产物,结合我的真实「产品体验」,提供部分经验与深度思考。

「让人羡慕」意在笼统表述“好”,并没有以炫耀亲密关系为出发点。


All in one 是绝对的伪命题

印象中最早时候 Notion 的落地页还有大大的 All in one 的字样,进入 AI 时代这个主张被更换。但 All in one 这个 slogan 在当时是非常响亮的,以至于催生了一系列笔记软件。后文所提到的软件几乎都有过以 All in one 为噱头的经历,有的保持至今。

All in one 是个伪命题,可能部分用户有血泪史可以长篇大论。但也有少数幸存者坚持 「One」 了很长一段时间。本人也坚持使用 wolai 很长时间。因为之前英文非常差(现在也不好),艰难使用 Notion 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网络的原因破防,遂弃之。wolai(中文版 Notion)的发布之初,本以为会是与「朱砂痣」的久别重逢。开始的确「相谈甚欢」,但伴随相处的加深,一切变得复杂,变得难以维系,直到 wolai 离心目中「白月光」的形象愈来愈远。

如果我们对最早期的亲密关系发展去笼统的概括,其发展历程亦是大同小异的。一见钟情的开始,以为的喜欢的样子 TA 都有,逐渐相处的过程会发现许许多多事与愿违,幻想破灭之后的沮丧,为了点滴美好,也会去习惯忍受。

为什么说坚持使用,在 All in one 等诸多幻想破灭之后,已经积累了许多数据,导致不愿意放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wolai 卖身给了阿里,成为了钉钉的小妾。

初恋往往不欢而散,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结局。

当然也有人站出来反驳,说这世上不是没有从校园到婚纱,也不是没有白头偕老的金婚。

首先,上述事实存在,并且令人羡慕。但是更为现实的是,之所以美好的故事能广为流传,是因为这样的存在实属稀少。还有一个最底层的现实条件是,开始的一见钟情,在破灭之后,总有一方不再坚持, All in one 已经无法成立。不然「朱砂痣」与「白月光」不会成为网络流行词

之前在网易云看过一条非常有意思的评论,找不到原文,只能引述

给女孩子的六个建议:
1. 找一个能让你笑的男人
2. 找一个有稳定工作的男人
3. 找一个喜欢做家务的男人
4. 找一个诚实的男人
5. 找一个和你在性方面契合的男人
6. 不要让他们五个人见面

人们天然对美好的事物抱有幻想,这是人类为数不多美好品格之一。

All in one 是我们对亲密关系中另一半的美好想象,显然完美恋人并不存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移不代表不可改变。也许一见钟情的开始是完美的,但是人都是会变,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变的也许不是TA ,是自己对另一半的期许。现代社会的高压锅已经让大家难以应付,变得不像自己是常态。

地大物博的中国,唯独缺少湾峡地貌

All in one 显然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大部分人在经历过这个阶段之后,放弃了对完美恋人的幻想。毕竟太过不切实际,喜欢的样子 TA 都有不成立,于是转换思路,如果是 TA 的样子都喜欢。

感情 DIY 的复杂程度超过编写代码

无论选择任何程序作为笔记系统的载体,免不了想要 DIY 出好看的界面。相信不少人是下了狠功夫去折腾的,但是能坚持记录习惯的寥寥无几。如果想要深度 DIY 了解编程语言是最直接的方式,Obsidian 拥有可编码 DIY 主题以及庞大的插件系统,也是获得了不少用户的青睐。

Obsidian 可以通过编译 CSS 设置文档所见所得的效果。这种 DIY 是最直接的,但是相对来说也很复杂,至少相较于图形化设计界面直接拖拽操作来说并不具备优势。通过编程语言作为画笔,去设计图形,一定会困难许多。

Add CSS to HTML

但是感情的 DIY 远远比程序设计更加复杂

经历过现实的重锤,发现现实中并不存在完美恋人,于是大多数人退而求其次,找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但接近理想型的对象。本以为切实际的选择,会带来不错的用户体验,但事实往往令人沮丧。

想要的被对待的方式;固定的道晚安;谁先挂电话;挤牙膏 TA 从中间,你从末尾;TA 的口味,即使来自同样的地方,但味道记忆与家庭基因紧密联系;对于环境干净程度的定义......太多细枝末节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

高考出分后择校,无论什么层次的分数,每个家庭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困难与烦恼。感情也是一样,无论亲密关系处于什么阶段,都会有属于那个阶段的烦恼。会有人说只要控制好距离,烦恼就追不上。感情是双向的,太自我自然不是什么健康的情感方式。所以适应和变化是不得不面对的,那么如何 DIY 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被 DIY 的对象,以及最后让自己舒服的活在 TA DIY 之后的规则之下。

如何 DIY 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CSS 样式设计中「词不达意」的现象大有常在,当然也有很厉害的前端工程师,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很厉害的华丽效果。显然这个工程师已经有不短的工作经历,且一个华丽的效果的实现,背后是数量庞大的句柄去支撑。

那说回到 DIY 感情,新晋情侣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对方,但他们可以采取尽可能详细的描述,来慢慢的修饰对方。尽管一开始可能对双方规则的不熟悉,会跌跌撞撞,但没关系,时刻记住你们在共同进步。温馨提示,初学者往往不建议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尝试复复杂的项目是缘木求鱼。

简单的关系,好比简单的工程。清晰并且详细的描述是成功的基础,最好还有注释和添加日志的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bug 满天飞很正常,别紧张,别焦虑,冷静一点,先多花点心思研究。疯狂的调试,疯狂的报错,不管是你还是 TA 都会面临崩溃。程序员准则,如果能运行就先别动。红黄点什么的有能力了再去修,双方少一些痛苦总归是好的。

换个思路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不同的过去,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逻辑,行为准则,都是人们的过去所塑造的。置于内心最深处的基本准则,或者通俗来讲「三观」,三观就好比「宪法」。如果一开始便大刀阔斧的「修宪」,或多或少这是一种冒犯,一种对他人过往的否定。如果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三观处处不和,大可以放过对方。五官再完美,也无法有情饮水饱。

三观不合,不如放过。耶稣夸你救赎,佛陀赞扬超度。

常规的 DIY 步骤建议是,先避开很深入的问题,因为还不够了解,不知道雷区在哪。可以从为对方着想为基本点出发,即 TA 那样做对 TA 某方面有好处(比如健康),且 TA 那样做,你会很开兴。如果 TA 的反应剧烈,换一个再入手,别死磕,你们都是新手还记得吗?况且有那么多选项,专选最难的干嘛。如果连续好几个选题都很困难,思考思考最底层逻辑的兼容性 —— 「三观」

如何成为优秀的被 DIY 的对象

在程序设计中是设计单向的,但是亲密关系是双向的。我们不断变换在感情中所扮演的角色。两个人中有人是园丁,有人是花朵,始终不明白世上怎么会有人堂而皇之的一直享受,且不付出,并且还坚定认为这一切理所应当。

但我们先抛开那种人不谈,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被装在花瓶里,想要被捧在手里。那也许可以从合理表达「需要」开始,大胆的直接的清晰的,表达想要被爱。我知道会有人急不可耐的站出来批评,“有些需要就是很难说出口啊“。甚至搬出「有心者不用教」这样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黛玉式拐弯抹角也是表达,反话也好,拧巴也好,细细观察是能看出端倪的。

「有心者不用教」,也就是说「有心者」需要自学。自学不是难点,难的部分方方面面需要揣测。语言都会有表达瓶颈,如果不表达,那揣测这个部分是极其困难的,需要消耗很多精力。再者不教学,还能有多少余力自学呢,学习的质量上不去,最后另外一方感受到的结果也并不会好。

令人沮丧的部分是,揣测的结果。「有心者」往往很难确定这个结果是否真实,是否正确。当揣测的结果出现时,被揣测的人没有确定的回复,模棱两可居多,可能还在情绪之中。但是这就好比享「有司法解释权」,拥有权力的人可以随时更新定义。

不主动 —— 不主动表达想法,不主动表达需求
不拒绝 —— 不拒绝「自学」的成果,附带刻薄的讽刺
不负责 —— 不对自己已经表达的内容负责,随时修改定义

在这样恶性循环的漩涡里,“你到底要我怎样啊!”往往是大雨倾盆前的第一声雷暴,最后再演变成歇斯底里的闹剧。经典发言之所以经典一定不是空穴来风。

追溯向情绪深处,在我看来这是源自于角色转变解码错误的结果。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爱宠溺,源自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且父母拥有你的过去,理解与支持不需要理由,也拥有近乎无穷能量。

但我们想要建立的新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基于多种学科都难以完全解释的复杂情感现象。显然并不是父母的替身,而是和自我高度相似的个体。也就回到前面提到的角色,两个人中有人是园丁,有人是花朵。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不断变换在感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双方负责。

假设我们都很幸运,没有遇到「感情土匪」。扮演「园丁」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坎坷。如何转换角色,成为「花朵」,不当「土匪」是一部分。因为在一开始两个人都还不熟练,就好像特技表演,蒙眼飞刀。躲避 TA 的危险操作,自我保护,好过劈头盖脸的责备。成长的过程,相互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舒服的活在框架中

前面说到了在情感初期,如何有效 DIY ,以及如何成为优秀的被 DIY 的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加深,了解增多,一切欣欣向荣的发展,但始终有一种窒息的气氛环绕周围,也许没有那么严重,不过的确让人有些不适和不安的。

不用太过紧张,感情的最开始,是最纯粹的情感。出于情感的最本真的原始冲动,付出基本不求回报,而且有部分还是突破了一些个人界限的。当冲动过后冷静下来,最开始因为冲动而「泼出去的水」,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感受到不适,所以想要回归本我,但是挽救冲动的代价是

“你变了,你不像从前般爱我了“。

像是章节 boss,如何三星过关。没有完美的教程,总结大佬经验,大致得出以下几条路数,

  • 不要急于否认,无论变化与否,最后的结果都是想要寻求改变。先倾听 TA 的感受,这很重要,也许答案就在感受之中。
  • 以进为退,全部收回已然难以实现,倾听感受之后,沉稳的做出承诺,结果多少会比之前的冲动处境好一些。
  • 维持平衡,这很抽象,但就像天平,少了的砝码需要其他替代物来保持平衡。感情也是一样,失衡只会加剧不安。

说到底,想要不反悔,想要一开始就舒服的活在感情中。不冲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部分冲动也是感情美好的部分之一,只不过多少有点上头,且刹不住车。

这刚好回收了章节开头,「程序」作为载体,当我们有权利进行个性化的定义的时候,免不了一时冲动,大肆折腾和捣鼓一番。

美化的尽头是默认

如果费神费力 DIY 一番,结果不能坚持记录,这不就是为别人做嫁衣吗。下一个人再上手直接就是「默认」状态。

所以如果不想自己的努力成为「嫁衣」,与其冲动改变,改变别人,无条件付出改变自我,让自己陷入尴尬之中。不如先好好去爱,存粹的爱,在接受的对方的回馈之后,慢慢加深爱意。「慢热」是很好的描述,这个时代需要慢下来,快餐恋情,NO!!!

当双方都逐渐进入对方爱的舒适区,其实已近很少需要做出改变了,少了费劲的折腾,少了始于冲动的尴尬。当了解和熟悉已经成为了前提,对于真正的变化需求,无论是你的描述,还是 TA 的适应速度,一切都水到渠成。

如果变得臃肿,建议及时 Switch

日子稳重向好,以为美好会无限持续,在 All in one 中提到过,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个方向是很难把控的。且 All in one 是个伪命题,所以很难有一个人能够承载另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在现在繁多的笔记工具中,Microsoft OneNote、Evernote,是行业中的老牌选手,作为「教父」一般的存在,对后来者的发展起到启发作用。

可以借用它们的过去探讨情感增长。

上学时候在电脑上用过 OneNote,见 OneNote 的第一面,让我想起更早的学生时代用过的一款文件管理工具 —— 风琴文件夹

 

不过没用几天就丢掉了,OneNote 的命运也是一样。风琴文件袋虽然有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就好像黑盒,面对学生时代巨量的试卷,丢进去就很难在找到了,老师形容同学的文件夹。

“你这哪里是试卷袋,是腌菜缸吧,新鲜试卷进去没几天就成腌菜了。“

自己虽然会主动做时间排序,但是精准提取依然耗时不短,存放也需要小心注意。虽然OneNote 数字化的检索会容易许多,但面临的不再是科目分明的试卷,内容之间开始寻求连接,非常需要双向的链接,保证知识的关联性。加之出生于微软家族,显眼的功能区极大的影响了编辑体验,弃之。顺便一说和 OneNote 的相遇就是一场精心设计1的「意外」。

移动设备成为主力工具,迫切需要新的平台帮我记录一些 Spark、Epiphany,当聪明的工匠2推出「闪念胶囊」的时候,无比希望子公司3能够快速跟进。

但在那之前,我需要一款工具暂时顶上。基于李彦宏败人品的发言,能被选择的产品并不多,选择印象笔记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的选择,毕竟印象笔记不是 Evernote。一个爹妈生的都不一样,何况还是同父异母。

一开始并未强烈感知其中的中国特色,只是作为简单的记录工具使用。本土化适配的布局,微信剪藏的功能还是很讨喜的。但是内卷的高压锅,让印象笔记变得不像从前。基于中国式「我全都要」的特性,印象笔记变得越来越臃肿。喧宾夺主的功能占位,难看的「吃相」让人心生厌恶,弃之。

两次「弃之」的体验,在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有打消我对 All in one 的期许,还以为只是暂时没有出现,不过确确实实体会到了感情长生并不现实。

两人不同的过去塑造了不同的自我,迥然的一对自我相遇接受不同的过去,并共同书写当下,他们对于未来有无限畅想,因为未来有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像是基因突变,无法立即判断好坏,也无法修正突变的结果。只拥有选择的权力,接受与否。像自然,自然选择总是会淘汰一部分的。

亲密关系的情感体量会随着时间不断增长,对于人类寿命来讲,过高的体重并不健康。情感亦是如此,断舍离是很重要的。既要、又要、还要的情感非常难以维持正常的平衡,最后导致崩溃。

回收开头部分「All in one 是个伪命题」。不能阻止基因突变,同样也很难阻止「他们五个人」之间的意外相见,翻车的案例比比皆是。第二部分中解释了,亲密情感的设计是双向奔赴,互相理解的过程。

开始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如果不能控制对回报的贪婪,最后都难免变成斤斤计较,在这样无休止的博弈中磨掉了初始的心动,于是这段关系就死掉了,还死得难堪。

于是一部分人转换自我进入另一种三不状态,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通俗的定义为 —— 「渣」

在当下的法律以及道德约束下,并不建议立「渣」人设,更不建议拥有复杂的亲密关系网络。《小妈给我交学费》《燃冬》在目前更多是一种艺术创作,虽然源于生活。

但也许在当下这个时刻我们有更合适的艺术表达,不久前上映的《出走的决心》对于带有部分旧社会特征的现代家庭刻画,展现了女性面临的家庭困境。在实际社会的更替变化中、使得这种困境不再局限性别。

决心一词描写的很用力,这是电影塑造冲突的方式。但人生的精彩和悲哀就在于我们无论怎么选都会有遗憾,在可以预见的遗憾和当下的抉择,沉没成本量化算不困难。

微软也没有坚持让 win10 成为最后一代操作系统并推出了 win11,随即家族矩阵中界面有大刀阔斧的改革。OneNote 也可以通过自定义,一顿猛如虎的操作去实现双链效果。

AI对于双链和OneNote的总结

AI 都建议 Switch

微软推出「微软」的 win11 有它的权衡,但我仍然选择回退「巨硬 」的 win10 ,即使这个过程痛苦。也许新的 OneNote 让人惊艳,但是对不起我确实已经遇到了更好的产品。

如果苦心孤诣经营的感情遭遇滑铁卢,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老话没错,坚持坚持也许能看到曙光。

怕的不是没有好的亲密关系,毕竟事在人为。怕的是如果有一天曾经付出无数心血的关系慢慢开始恶化,维系感情变得举步维艰,高昂的沉没成本,成为出走的绊脚石,像绳子拴住了脚。

感情也会进入「中年」,也会臃肿不堪,既然无论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那大大方方去选就好了,做出选择,总比多年以后懊悔埋怨、诉苦是被逼无奈强上很多。承受主动选择的结果好过忍受被动接受一切。

比起做出选择的决心,也许大多数人缺少的是面对后果的勇气

备忘录可以 delete 重开,但好马不吃回头草

「弃之」的体验虽然没有打消我对 All in one 的期许,但的确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对这类工具探究的兴趣。于是一切变得大道至简,重新启用备忘录,拍拍上面灰层。

青涩的文字,华而不实的辞藻,杂乱不堪的叙述,还好可以全选删除,比起 QQ 空间一条一条删方便太多(QQ空间也算是一种乐色备忘录了)。

多次重开之后,规划结构已经轻车路熟。简单易用的备忘录是不愿折腾的大多数选择。可过于简单的体系,注定重开的间隔不会很长。没办法,人无完人,备忘录离完美还有一定距离。

备忘录可以随时删除重来,但是感情不行

软件产品也许因为英明的决策有了划时代的改变,趋近于完美,曾经选择离开的那个人,因为感情的巨变,有了质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不着急下结论,我们先做出一个假设。假设这个质变是真实的,与备忘录从开的区别在于,无论如何,关系的过去是无法抹除和改变的。不能推到重建,只能缝缝补补,曾经选择离开的原因就像刺长在另一方身上,无法完整拥抱,除非忍受刺痛和流血。假设这个质变是假,只是因为怀念而产生的错觉,于是再一次承受错误选择带来的后果。

所以「吃回头草」这个行为无论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

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想这一定是一匹志在千里的马。说起志在千里,忘记是在什么时候见过这段话

男人一生喜欢的四个人
喜欢上一个人。Like someone
喜欢上一个人。Like to fuck some
喜欢上一个人。Like the last one
喜欢上一个人。Like to be alone

当然不同人可能顺序并不相同,也可能是不止四个。不只是男人,不管是何种人,我们对于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行为都会感到惋惜。

也许并没有志在千里的向往,只是想要关系中的一切都岁月静好,岁月静好和负重前行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当这两者一旦失衡,痛苦就会随之而来,你的岁月静好是另一半的负重前行。

所以前文为什么说,亲密关系中总有一个是园丁,一个是花朵。当关系变得臃肿,角色的转换不再顺利。于是情感天平失去平衡,一切土崩瓦解,无论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开始新的旅程之后,重新开始的过程少了一些痛苦,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此时对过去美好的部分抱有怀念很正常,不过付出行动显然不理智也并不划算。

于是我们对感情越来越绝望,心里的小鹿遍体鳞伤,少了年少的活力,老态龙钟的模样,每次都在说:“看好了没有哦,最后一个哦,我要撞咯。“小鹿的样子,让你犹豫不决。

于是陷入总是对美好感情保持羡慕,但是又偶尔庆幸孜然一身的状态。

很长的篇幅描述了,亲密关系的本来面貌,如何让它变得令人羡慕,美好好像难以维系,疲于感情更替,陷入回不到的过去。

文章的题目是「如何拥有一段让人羡慕的亲密关系」,到目前,仍未定义「一段」。

「一段」亲密关系

老猿挂印,关隘不在挂印,而在回头

人们天然对美好的事物抱有幻想,这是人类为数不多美好品格之一。但七宗罪之一的贪婪让美好彻底转换。

不基于血缘为纽带,表面链接亲密关系的是名为爱的情感,情感之下是伴生的行为,于是我们会因为爱不计成本的付出。这是一切的开始,美好幻想会因为现实产生变化,与之对应的是付出。开始计较付出之后的回报,贪婪会让人歇斯底里,让人错过来之不易的平衡。于是原本美好的亲密关系只能封存于记忆的罐子里,这是相对好的结果,荒唐的感情结局是连美好都不复存在。

其实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能力拥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还是会有人对本文题目保持兴趣,源于内心无限增长的欲望,默认「一段」即「永远」。

经营感情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心得,如果我叙述的经验对你有所帮助我倍感荣幸。也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让人羡慕的亲密关系,并长久保持。

但是对于「一段」,中国人有一个更好的词可以辅助解释 —— 缘分 [ yuán fèn ]。

「缘」是「一段」的起点,人和人的相遇是个意外,谁都可以主动成为制造意外的好手。「分」是「一段」的结尾,这个分字所包含的一切决定「一段」可以持续的长度。过分很好的描述了人类贪欲的变化,老猿挂印,关隘不在挂印,而在回头。

「过」亦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过」结「果」,任何的结果,都事出有因,出现问题不如先审视自我。
「过」即放过,团团圆圆是美好的向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