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这大概是变老的迹象之一。另一个迹象,我发现我开始搞不清自己今年多少岁,每次都要掰着指头算好一段时间。也可能是在给自己加一岁的时候,不像以前那么笃定了,看着数字一点点向三十岁接近,隐隐的焦虑感会让我更加谨慎一点,犹豫一点,一定要百分百确定,再看一眼去年的总结,才终于写下 26 岁的标题。
加缪说的没错,人的生命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推动的巨石。无论当下的生活有多完美,多平静,一定会有新的进展,新的痛苦,新的变化,新的忧愁,也一定会有新的年终总结。许多朋友不写这东西,可我发现我太容易把当下的生活看作理所当然,过往的生活与情感也太容易离我而去。写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的缘故差不多,同样是一种「抢救性发掘」,提醒自己变化从未停息。
一个人旅行
旅行对我来说,似乎从来都不是全然快乐的。忽冷忽热的天气,并不舒适的火车座椅和旅馆,奇特又辛辣的食物,准备攻略的漫长和繁琐,缺少旅伴的孤独,所有这些事让我对旅行既期待,又烦躁。我真心希望可以去见更广阔的天地,可是因为孤独,因为许多过程中的不适,我常常捆住自己的脚步。也正因为这种矛盾,旅行成了我重要的课题。
大学的时候,我尝试过一个人旅行,但那一次旅程变得很痛苦。我不太想去最热门的景点,但又不知道如何欣赏平凡的市井。我喜欢想去哪就去哪都自由,但又不会在独处的时候自娱自乐。之后的很多年,我的个人出行仅限于一天的短途游玩,如果时间长了,我总是希望能找到朋友一起。可寻找旅伴对我来说也有困难。今年也有和朋友一起出游的机会,但是因为时间和花销等缘故都未能成行。于是我决定试试一个人出游。
去年我曾经计划过去武功山,最终因为暴雨和地质灾害预警,没能成行。今年我没有想那么多,清明节的时候先去了云南。我虽然是个 J 人,但并不享受做计划。直到出发前,我也没能把攻略做好。最后只买了往返的机票,其他一切都等到路上再说。
还好,出行的第一天,我的顾虑就打消了。在昆明下飞机后,首先要坐一晚上的夜车去丽江。六个人挤在小小的卧铺车厢里,大家自然地开始聊天。六个人里有四位都是旅客,另外还有丽江本地和住在附近城市的人。于是我很自然地问起了在云南旅行的攻略,车上的朋友也很热情地开始介绍。过了一会,同车的一位朋友说,这趟列车有酒吧车厢。于是我跟着她走到前面的车厢里,买了一盒果切加入了她和她朋友的交谈。她们一行人里也有主要负责攻略的大哥,8 天行程的规划就在这些聊天里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今年另一趟一个人的出行是去日本。还在大学的时候我出国游玩过,但那时是报名的学校的项目,种种手续,在外国生活的问题,并不需要我自己应对。工作后原想着可以多四处走走,但是因为疫情和其他一些个人生活的原因,一直没能出发。今年到了九月份,可能是出于对自己行动力的焦虑,我突然有种强烈的愿望去完成这件事。我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准备完了所有的手续,但同样没有做好攻略。有了清明节云南之行的经验,这次我已经放松了许多。坐在飞往羽田机场的飞机上,我翻开背包里的书,扉页是八个字:「始于一页,走向世界。」那一刻我真为我自己感到幸运,为了我自己的行动和自由而感到幸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话早早就听说了,但以前并没有感受过。现在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以前的旅行中有旅伴,而人生,和如同人生一般的旅行,本质上是孤独的。而只有拥抱了这种孤独,世界才会在我面前呈现。在丽江,我每天和不同的旅伴见面,今天的相遇还在怀念,明天的相遇就要到来。在阴雨的高山上,我遇到彩虹和鲜花;在深夜的酒吧里,刚刚认识一天的朋友聚会畅谈;在洱海边,我读完了好友带给我的《别离歌》。在日本,我白天四处探索,晚上抓紧时间为明天做准备;我用简单的英语,比比划划地和本地人交流、吃饭、洗澡;我在夜晚看着东京璀璨的城市星光发呆;在京都追逐红叶,在鸭川三角洲默默躺着,回忆和哀悼发生在这里的美好……旅行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即使有一天的旅伴,也不能依赖 ta,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决定,自己完成。我也因而变得勇敢、坚决、果断,我很喜欢路上的自己。
除了这些旅行里的直接体验,今年还有一本书深刻地影响了我: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我在旅行中遇到的孤独,对异乡的新奇与不适,艺术品与旅行的共鸣,甚至于独处的时间,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认可。学茶的朋友跟我说,超越本能才有审美。我想对我来说,我也终于在旅行里超越了对享乐刺激的追求,开始正视和品味自己那些不舒服的体验。以前我总觉得,花钱越多,去得越远,旅行就应该越开心。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妄想,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体验和生活,问题只在于我自己有没有发现它的眼睛。即使在我每天居住的城市,也可以有新鲜和独特的旅行。
今年还去了很多地方。在莫干山露营、徒步,在雨夜里听青蛙的演奏会,认识和重逢了许多有趣的朋友;去沈阳拜访在书店工作的朋友,在劳动公园,在工业博物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一座城市的脉搏。当然,也有朋友和家人来的时候,我就在苏州尽心招待。面对旅行中的种种不适,我不再感到厌烦和恐惧,而是在接受它们的同时,看到旅行如何改变我的性格和眼界,如何带给我志趣相投的伙伴,如何把更大的世界带到我的眼前。

创造性的生活
今年生活里最大的转变,主要在于有了更多创造性的爱好。过去我生活里的娱乐,许多都是接收型的。唯一的输出型爱好恐怕就是写作。到了今年,我终于开始去尝试许多以前一直想做,但没能开始的事情。居家生活的无聊渐渐消失,每一段业余时间都愈发充实,甚至有些繁忙。
今年的第一个转变发生在厨房。去年我开始做菜,今年则沿着去年的方向继续精进。四月份的时候,在友人的鼓励下,我第一次邀请朋友来我家里做客吃饭。第一次请客时,做了牛肉手抓饭、山西大烩菜、烘蛋和豆豉鲮鱼油麦菜。对于从来都是一人食的自己来说,突如其来的宴请让我手忙脚乱。不过我也很快发现,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很喜欢用自己的劳动给朋友带来快乐。平时许多为了方便简省的步骤,也在招待朋友的过程里做得格外认真。因为朋友的选择,许多菜做了不止一次,我也在这种重复里不断练习自己的手艺,察觉微小的不同和进步。
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招待了不少朋友。有些朋友是在苏州认识的,有些则远道而来。除了做饭吃饭,我们也交流彼此的生活、愉快和烦恼。有时我会带大家去自己平时看落日的地方散步,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在饭后制作一些热红酒或酒渍小番茄。一个人在外地生活,很容易觉得漂浮。不过在我认真烹饪,与朋友在家共同用餐的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和这个地方的链接又深厚了一点。

第二个新的习惯,则是写字。我一直对书法和字体设计有兴趣,过去也简短地练习过,可每次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不了了之。上半年的时候,我鼓励我妈妈开始学习工笔画,她很快展现出了非凡的热情和努力。夏天她来到苏州,也不仅在于和我相处,她还带上了自己绘画的工具,每天练习。同时她也给我带了一套小楷专用的笔墨、砚台和字帖,正好适合我的小书桌。
到了秋天,可能是不想落在母亲后面,我也终于开始了练习。最初写的很差,手止不住地颤抖,根本不听使唤。但是我很快发现,现在的我与过去不同。小时候的我临写字帖,大多时候只是机械地模仿,不会感受自己的手指,不会观察和思考笔法的运用。但是这一次,也许是持续的内观起了作用,我自然地开始留意手指运动的每一个细节。这让我写字的过程如同冥想,心里变得格外平静,也让我留下的墨迹逐渐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到现在,写字已经成了我的避风港。在一天热闹的活动之后,回来我总是想拿出纸笔临摹一张,然后在平静中享受夜晚。

第三项是我下半年开始的倾听服务。我也说不清这个算不算输出型的爱好,但确实是开始了一件期待了很久的事。做倾听服务,是对自己能力的探索,也希望能帮助到他人,更想要在这个过程里修炼自己的心。现在这个年代,鼓励表达,倾听反而成了稀罕的事情。我过去也是喜欢表达的人(现在多少也是),但很快我发现,倾听他人诉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比自以为是的建议要好一万倍。倾听的过程里,我也会发现我不曾经历的喜悦和苦难,看到大家共同的渴望和追求,借助他人的视角看到更大的世界。而我也尽量通过我的问题和接纳,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让愿意分享的朋友通过和我的交流看见 ta 自己。倾听的内容我不能透露,不过我也在这个过程里更新和积累自己对倾听和沟通的认识。也许过段时间,我可以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些自己的收获。

我还有许多许多事想做、在做。比如带着小提琴去公园演奏、去学开车、捡拾落叶做成书签、在外面绘画写生、把旅行的照片和小票做成拼贴画... 过去的我会拖延,会失落,会在周末睡大半天的懒觉,但是现在我只想早些起来做事,忙碌得有些幸福。我的心情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爱好虚名的人是认定别人的行为便是他自己的幸福,爱好享乐的人是认定他自己的感觉便是幸福,但是拥有智慧的人则认定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
建立信念
今年在思想方面,最大的进步在于打开哲学和文学的大门。在过去,虽然我喜欢思考形而上的问题,但总觉得哲学文本艰涩难读,文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没什么吸引我的元素,总之就是与我关系不大。可能是过去几年为了缓解内心痛苦而进行的持续的内观和反思,今年我似乎终于能从这些作品里得到共鸣和营养,终于从这些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生活。
对哲学的接触,是从佛学开始的。去年年末在网上看到王德峰老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开始对佛学产生了兴趣。到了今年年初,偶然相遇的朋友邀请我参加了一次心理主题的读书会。读书会上的另一位朋友得知我想听成庆老师的《佛学入门四十讲》,就赠送给我一个月的试听会员。本来我还在因为价格犹豫,这些机缘让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去了解一个过去视之为玄幻和神秘的学说。我刚刚听完一个月后,刚好又遇到了《大问题》的哲学共读。对于这样一本内容繁复的书,大家的陪伴与讨论对于我坚持阅读和吸收其中的内容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这以后,我不再害怕这些难读的文本,而是体会到了心声被诉说,迷惑被解答的快感。这样的体验也逐渐开始改变我的生活。
前几年的生活里,我依靠读书和反省缓解了自己许多心理上的痛苦。但是我仍时常觉得在外界的变化面前,内心也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去年年末,在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我说今年我想继续探索,在哲学中建立自己的信念。一年后,我确信自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我读得杂,无法确定自己是哪门哪派,但我想这也算是一条路,我可以把这些先贤的作品看成天上的星座,在不同的流派、文本和我自己生活中寻找联系和共性,继而慢慢建立自己的信念。
从佛学里,我学习破除好坏、趋避的判断,用平等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众人;在心学里,我暂时放下对理性的执着,体会内心涌动的情感与良知,也不再期待万事俱备的契机,而是允许自己一边行动,一边犯错,一边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我学着「观察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观察这个世界复杂而又曲折的运动,不再试图用粗糙和线性的眼光预测未来;在斯多葛主义中,我学习平静地应对变化和阻碍。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学科我没能系统地了解,在此先不再赘述,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可以了解更多。
在这个过程里,我也感受到对哲学的阅读和讨论很容易变成虚无的概念游戏。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只有把哲学的知识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这些知识的价值。所幸除了我自己有限的生活,还有许多他人的生活可作此用。文学的意义正在于此。在文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正是哲理与现实的契合。在典型的故事脉络中,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感情和哲理。
春天的时候,学佛让我一度非常平静,但同时也百无聊赖,险些落入虚无。这时史铁生跟我说,「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还是看看书吧,你不是爱看书吗?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阅读《出走的人》,我懂得了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说的那句「请你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不再把所谓「躺平」当作单纯的逃避,而是看到其中舒展的生命力。在《九十岁的一年》里,我听一位老人向我讲述他的日常,看到接近生命终点的他依然要面对和我现在相似的苦恼,同样也享受着许多生活的乐趣。在《悉达多》和《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我看着黑塞在痛苦哲理的开悟之间来回摇摆,用他自己的生命写下动人的诗篇。
到了年末,朋友赠送给我一本《兰亭集序》的字帖。我原本觉得自己水平太差,还不能临写这幅作品。后来想既然已经拿到了,不如试试看。写字的过程中,除了书法,我也终于认真阅读了这篇在学校学习过的文章: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不管我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都有人感受过、讲述过。我在这些文字里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共鸣和感动,而在这种共鸣和感动里,我开始一点一点体证自己对人性,对世界的猜想,一点一点地尝试超越自己渺小的视野和脆弱的肉体。这大概会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我也永远不能确切地说我探索到了世界的真相。但是我能感受到,我的心会随着这个过程变得更加稳定和强大。
生活不需要管理,只需要行动
上半年的时候,虽然我已经了解了许多知识,也感到对自己有触动,可我还是时常觉得心灵上的无力、憋闷。到了九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出走的决心》电影放映,这一场电影给了我今年最宝贵的礼物。
《出走的决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一位五十岁的普通女性摆脱家庭的压力和束缚,走向旅途的故事。虽然电影的主角是女性,在舆论的讨论中也常常关注它女性主义的一面,但是这不影响它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自己一直是个乖孩子,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做出什么真正出格的选择。我尝尝因为担心风险,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放弃自己的愿望,压抑自己的行动。看到李红用辛苦打工攒起的钱,在生活家务的重压下学车、买车、准备旅行,我由衷地感到敬佩和羡慕。我面对的处境比她要好一百倍,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呢?
九月的时候,我自己的生活里恰好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叠加这部电影的影响,我感到行动力对我来说突然变成了一个紧要的任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庆节的旅行中,除了路上换洗的衣物,我还背上了《被讨厌的勇气》等几本书。而这几本书也没让我失望。许多道理虽然早就知道,但是真的要有所改变,仍然需要特定的心境、特定的语言。
国庆回来以后,从最细微的小事上,我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不同。拿家务举例,过去做家务,我觉得是自己的管理和计划不好。年初我给自己编辑了两张 checklist,一个是每周一次的家务,一个是每月一次的家务。我想着这样写清楚,我就不会忘掉什么事情。每周拿出五天,家里就可以保持整洁了。然而在后面的几个月里,大部分时候这两张 checklist 都没办法完成,我的家里还是常常处于混乱的状态。
最终我发现,这种事根本不需要管理,只需要行动。做好家务的计划并不会让我开心,实际上把家务做完,看着清爽整齐的环境,才能让我开心。最近的两三个月里,我基本已经放弃了自己的 checklist,但是我家里的整洁度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更好。许多像这样的小事是没有代价,没有风险的。如果是某种重大的决策,或许还需要仔细斟酌一番。但对于这样的小事,直接去做只有好处。反倒是拖得久了,才会有风险和困难。
面对未来,我的态度也有改变。我现在不太执着于具体的目标和路径。我觉得生活就像在野外徒步。我远远地看到山顶,并不确定脚下的路是否会通向那里。但是我不能留在原地,这样我便哪里都去不了。我只能先按现在的路去走,然后慢慢发现它会摆我带到何方。也许我会如愿以偿,爬上那座山;也许我不会,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也许我会路过一片花丛,或者发现一片美丽的湖泊。不同的岔路都是好路,而现在我需要做的,只有迈开眼前的这一步。
写在最后
每每到了节日季和生日,我的心情都很复杂。我害怕在节日落单,希望和朋友共处,又希望能沉下心来好好总结自己的这一年。写到这里,我发现这种总结也注定是不完美的,有太多的经历,太多的心情来不及写在这里。去年我说,想把年终总结的具体内容写成独立的文章。今年我做到了,我的文章里多了许多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今天写下的这些内容,也只是一个草草的提纲,后面我会继续写作,继续分享。我也希望读者从我的生活里,看到 ta 自己的生活。我相信这样的共鸣是可以存在的。
最后,我也想感谢我的朋友和家人。虽然这篇文章里没有专门讲述和朋友、家人的故事,但每一段成长,每一段感受中都有你们的存在。希望与他人接近,希望满足他人的期待,对我来说既是一个需要平衡的习惯,也是我许多改变和成长的来源。我在和你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变成更好的自己,无时不刻受到你们的启发。希望新的一年,我们依然可以互相陪伴。
编注:
2024 年已经步入尾声。这一年你有何收获?去过的地方、吃过的美食、买到的心爱好物、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变化……欢迎在少数派聊聊你的这一年,记得带上标签「我的 2024」,和少数派的读者们一起分享你的经历与思考。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