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握手
杭州二中前身之一的蕙兰中学前校长葛烈腾在他的回忆录《人间世》中说:“今天的日本是什么样子,明天的中国就可能变成什么样子。”在几十年后重新审视这段话,我们或许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日本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动漫、影视、游戏……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各类资源,那么,思考日本亚文化作品中蕴藏的东西就显得重要起来了。

日本批评家宇野常宽的《〇〇年代的想象力》就是这样一本讨论亚文化的批评著作,尽管距离“〇〇年代”(特指2000年—2008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今天阅读这本书,仍然对我们这些“受众”,抑或是“创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淘汰赛模式残存至今
宇野常宽在书中会选择几部代表性的ACG作品来阐述他的观点,譬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代表家里蹲思想,《死亡笔记》代表决断主义,但在此之前,还有以《幽游白书》为代表的“淘汰赛模式”,在书中被宇野常宽称为“过去的想象力”。所谓“淘汰赛模式”,即“主人公将接连不断的强敌逐个击破的常规剧情模式”。《幽游白书》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即按照“淘汰赛模式”进行创作,但到了故事后半部分突然“崩坏”,武道大会剧情大幅缩减,作品也勉强完结。宇野常宽认为,《幽游白书》的结束仿佛是一起标志性事件,淘汰赛模式从此开始失去消费者的支持。

然而事情果真如宇野常宽所说的那样吗?其实也不尽然。《幽游白书》之后,具有代表性的《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故事前半部分同样是按照“淘汰赛模式”推进的,碇真嗣、明日香、绫波丽驾驶着EVA与接连出现的“使徒”进行战斗,难道不是“升级打怪”的“淘汰赛”么?与“规则破坏者”《幽游白书》相对的“规则重建者”《死亡笔记》虽然在内核上与《幽游白书》及《新世纪福音战士》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故事结构上,也是按照“淘汰赛模式”来进行的,更不要说故事情节虽然略有差别,主线却基本一致的《口袋妖怪》系列,以及长期使用“淘汰赛模式”的体育类亚文化作品《黑子的篮球》《网球王子》等等。
随着时代发展,受众对淘汰赛模式感到厌倦,想要更具有冲击力的作品,是并不难理解的事情。比如“吃鸡”游戏和“大逃杀”式的作品开始流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淘汰赛模式”已经被扫入历史的废纸堆里,在《奥特曼》《假面骑士》等特摄作品中,“淘汰赛模式”仍然好用,更不要提以“对战”为核心的《食戟之灵》等作品了。
必有人重写经典
宇野常宽在书中选择了许多经典的亚文化作品进行批评,并从中归纳出“世界系”“决断主义”等概念。但我所注意到的是,这些“经典”作品其实经历了多次的演绎,而当我们关注这些演绎之间的差别,或许会发现不同时代中社会思潮的演变。
比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其实宇野常宽在书中,是特指其于1997年上映的剧场版《Air/真心为你》,也就是让许多粉丝津津乐道的“真恶心”结尾。(据说这个结尾是剧场版制作中的一次偶然事件所导致的)宇野常宽认为,这标志着碇真嗣放弃自闭于内心(自恋),选择在彼此伤害的前提下与他者(明日香)共同生存,但明日香的拒绝,意味着人类依旧能够一边时不时对彼此造成伤害,一边产生交集。

但是,《新世纪福音战士》本身并不止这一个结局,在剧场版之后,还有漫画的结局,以及新制作的剧场版的结局,多重的结局,似乎在表达不同时代的受众选择的答案。另一部“经典”《死亡笔记》也是如此,在漫画和动画改编之后,又出现了真人版电影、电影番外、电视剧改编等,夜神月的人物形象也在一次次的改编中发生变化,甚至和原始的形象大不相同。
另一部“决断主义”作品《反叛的鲁路修》同样如此,在两部TV动画之后,新制作的剧场版第三部让鲁路修死而复生,从行争议之事的“反英雄”形象变成团结各方力量的正面人物。如果我们将经典的亚文化作品视作思想浪潮的结晶,那是不是可以从这些作品中反窥社会的改变呢?
奥特曼VS.假面骑士
我个人觉得,宇野常宽是一位“骑士厨”,原因是他在书中为假面骑士专门写了一章,而奥特曼在其看来,不过是驻日美军的象征罢了。这一“偏见”姑且不论,在宇野常宽的视角里,假面骑士系列的核心是“变身”(其实奥特曼系列也是如此),而有趣的是,在《假面骑士电王》中,“变身”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电王》中,“变身”并不是“强化”或者“获取力量”,而是“交流”,主角野上良太郎通过让四头异魔神(四位伙伴)根据状况附身来迎战困难。宇野常宽就此认为,在《电王》的叙事中,世界不是“战斗的对象”,而是“通过切换搭档来配合”,这样主角就不必通过强化,而是通过对话、建立关系来变身(成长)。
可能由于本书创作较早的缘故,如果宇野常宽看到《泰迦奥特曼》的话,或许会惊讶于这部作品也采用了类似《电王》的设定,主人公工藤优幸在遇到困难时,也会根据情况变身为三位不同的奥特曼(当然其中的泰迦奥特曼作为主角,戏份最多),而奥特曼的人间体和奥特曼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近年来的奥特曼系列作品中也较为多见,除了“天下特摄一大抄”之外,宇野常宽的论断其实也颇具启发性:
“成熟”就是交流,就是与他人并肩携手。生存在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叙事中,与信任其他超能力者的他者建立关系,才是今天的变身、今天的成熟。
曾经,变身是自我的强化。但在今天,变身是交流——向着与自己不同的某个人,伸出手。
或许,新时代的想象力并没有完全脱离OO年代,但或许可以认为是从“世界系”“决断主义”等曾经的思想浪潮中汲取养分,进而不断探求新的可能性。

蠹余录 | 读书笔记2023 | 读书笔记2022 | 读书笔记2021 | 读书笔记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