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冥想探索,我深刻体会到冥想不仅仅是一种放松技巧,它是一次深刻的个人成长之旅。今天,我分享我的心得,带你深入了解冥想的精髓——觉知,并引导你如何迈出冥想的第一步。

冥想的误区

最早接触冥想是在十几年前,当时一位学姐偶然提及,我好奇地询问:「冥想是什么?」她回答:「就是什么都不想呀。」虽然只是一段简短而不经意的对话,但这个定义却一直埋在我内心深处。

2020年的时候,我开始对冥想产生兴趣,于是照猫画虎,单单从表象上去模仿他人。我天真地以为冥想就是听着白噪音,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仿佛老僧入定。我甚至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白噪音,但很快就遇到了挫折。像我这样念头活跃的人,只在那里坐几秒钟,就有各种想法如泉水般涌现,难以抑制。几番尝试,我的内心并未变得平静,反而更加焦虑。

可笑的是,我居然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白噪音,于是我又继续搜罗和尝试,最终发现药师寺宽邦的音乐非常适合我。他的音乐富有禅意,能使人安静,特别是那些节奏快速、机械单调的诵经声,让我能够轻易地集中注意力,不去思考其他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甚至能够专注于音乐数分钟,期间很少有杂念。我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冥想的精髓,对此沾沾自喜。

我后来才明白,过分追求专注也是一种误区。冥想的真谛在于保持一种放松而警醒的觉知状态,过度的专注会导致紧张,使人错失许多体验。20年大概坚持了两三个月的冥想,觉得没作用,便放弃了。直到去年年初,我接触到了azure的《禅修第一课》专栏,这才重新点燃了我对冥想的热情,并一直坚持至今。这个专栏非常适合初学者,内容深入浅出,逐步引导我们进行练习。前期让大家先扫描身体,然后是五官各自开放的觉知,也有提及动禅,再之后才是观呼吸,逐步递进。如果一开始就观呼吸的话,很容易变成刻意控制呼吸,反倒没办法放松。因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冥想,才是更为恰当的方法。(P. S. 不是广告哈,我是真觉得好才安利的,大家也可以选择其他课程,比如暂停实验室、杨定一博士的~)


冥想是什么?

广义上的冥想,涵盖了一系列旨在达到特定精神境界或意识状态的实践,包括正念、禅坐、瑜伽、太极等。然而,当我们日常提及冥想时,通常指的是正念冥想,也有人称之为禅修,比如azure。禅修与冥想并非完全等同,只是两者之间有广泛的交集,有时会被混淆使用。

我们先说一下正念的定义。正念和正定一样,是佛家「八正道」之一,后来被西方心理学采纳并发展成为现今流行的概念。**正念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有意识的」,其次是「不加评判」,最后是「专注于当下」。**综合起来,正念就是有意识地、不评判地专注于当下的状态。

几年前,当我首次听到「活在当下」这个概念时,并不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难道我们只关注当前,而不借鉴过去的经验,也不考虑未来吗?实际上,活在当下并不是及时行乐或无所作为,而是对「当下」的全面接纳,无论好坏。这与借鉴过去和展望未来并不矛盾,关键是不要沉溺于对过去的后悔或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正念冥想是实践正念的一种方法,它简单而有效,以呼吸为锚点,通过暂时搁置其他感官输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和感受。它引导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对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保持完全的觉知。这种觉知能够在意识和感受之间创造出距离,使你与自己的情绪感受不再是一体,而是变成了观察和觉知的对象,从而帮助你摆脱情绪和感受的直接控制。

正如之前提到的,有人将冥想理解为「什么都不想」,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实际上,大脑无法停止思考,越是刻意压制思绪,它们往往越是活跃。我们不需要停止思考,只需要和意识建立联系。意识始终存在,只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之建立联系,我们通常只能感知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持觉知,就是在与意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冥想的关键——觉知

正念冥想的关键是练习觉知的能力。关于觉知有很多比喻,最经典就是「天空和云朵」、「马路与车辆」:

觉知是天空,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是云朵。 无论是乌云密布,还是白云朵朵,天空始终在那里,天空依旧是天空。 觉知就是这样始终与我们同在的/心本质的/原来的状态。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看着这些云朵,让它们流动,不改变(改变=评判/否定/等)。 我们往往会将云朵误认为自己,或者试图去改变云朵,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失去了心本质的状态也失去了觉知的连接。

或者可以将觉知比喻为:在马路旁边的旁观者。想法/念头/情绪/记忆是车辆,来来往往。我们需要做的是:看着这些车辆,仅此而已。 而不是闭眼不看车(什么都不去想,阻止一切思想和情绪)。 而不是去控制注意力,去专注(盯着某辆车)。 而不是想改变某辆车的车型/车速/颜色等(想象和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状态)。 也不是跳上某辆车(想法/念头/情绪/记忆),和他一起前行(失去和觉知的连接)。 也不是只有坐在蒲团上闭眼打坐(这只是禅修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们每个人都有「觉知」的能力1,它其实很简单:比如你看到这段文字,你意识到你在看,就是觉知;你觉察到你的念头、身体的感受,也是觉知;你知道你在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同样是觉知。在我看来,冥想是一种与自我相处的艺术,是与我们的念头和身体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沉浸在忙碌之中,习惯了对思绪和感受视而不见,任其匆匆流过,从而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冥想正是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觉知的能力,重塑我们的感受力,让我们重新与内在的自我建立联系。通过冥想,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于纷扰中保持清醒,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生活的每一刻。


正念冥想的作用

除了提高觉知,正念冥想还有其他作用吗?答案肯定是,有。

  1. 提升注意力:正念冥想能够增强我们的专注力,使我们能够持续地关注同一事物。它帮助我们更快地意识到自己何时走神,并及时将注意力引导回正轨;
  2. 情绪调节:相较于对当前情境毫无觉察的人,一个能够意识到自己当前想法的人更有可能保持自我控制和冷静。正念冥想使我们对压力和情绪不再产生过激反应;
  3. 防止过度思虑:「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事件的焦虑」都会消耗我们的精力。正念冥想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减少无谓的精神负担;
  4. 改变自我认知:正念冥想有助于减少对自我的执着,比如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同时增强我们的自制力。

科学研究已经观察到正念练习者的生理变化,包括以下几点:内侧前额叶皮层增厚,这有助于加强认知调控;中部和上额叶皮层增厚,提高了对注意力的调控能力;海马体体积变大,增强记忆力;右侧杏仁核体积缩小,能更好地调控应激情绪和压力。这些变化表明,正念冥想不仅是一种心理实践,它还能对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我自己便是受益者之一。去年元旦前后,我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身心俱疲。那时,我的思绪异常活跃,整日涌现无数想法,严重干扰了我的睡眠。我尝试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但这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夜晚躺在床上时,思维依旧活跃,难以入睡。这正是我重新开始冥想的直接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的情况有了显著的改善,尽管偶尔还会失眠,但与过去相比已经大有好转。

同样,我的专注力也得到了提升。过去,我习惯于多任务处理,思维跳跃不定;我也喜欢边吃饭边追剧,甚至将播放速度调至三倍。然而,这种习惯对注意力集中极为不利,我越来越难以集中精神,容易感到焦虑。随着冥想练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更容易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也能以正常速度欣赏影视作品了。

至于觉知力的提升,其效果更为显著。首先,我能更快地察觉到自己分心的时刻,并迅速将注意力拉回;其次,我能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下意识」想法,审视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并及时转变思维,改变认知;对情绪的感知也是如此,你越清楚自己当下的想法,就越能理解情绪的来源,自然也更有能力去调节和引导情绪。

正念冥想还有诸多好处,它能够帮助我们洞察并超越「分别心」,放下无谓的批判;它能够打破「概念」的桎梏,让我们触及事物的真实本质;它还能化解内心的烦恼,引领我们达到一种纯净、安定的心境。然而,这些更偏向「禅修」,等有机会我们再展开讨论吧~


如何练习冥想?

正念的练习有很多种,包括正式的练习如正念呼吸、身体扫描、正念观想法和正念观情绪等,同时也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念实践,例如正念饮食、正念行走、正念倾听和正念运动。正念冥想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如何开始正念冥想呢?

首先,找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安排一段完整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时间,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建议跟随专业书籍(比如《观呼吸》)或者参加专门的课程来练习。正念冥想适合大多数人,它能够提升我们的觉知能力,且相对安全。对于那些引导式冥想,尤其是那些涉及内观金钱等主题的,一定要谨慎对待。如果没有合格的指导老师在旁监督,这类冥想可能会带来风险。

在此,我愿意分享我的正念练习方法,以期激发更多的交流和探讨。我主要采用的是「七支坐」,也称为跏趺坐或盘足坐,它包含七个关键要素:

  1. 双足跏趺:即常说的「双盘」,这是一种标准的坐姿,但对柔韧性要求较高,许多人难以做到。初学者可以从单盘或散盘开始。单盘是将一条腿弯曲放在另一条腿上,而散盘则是双腿一前一后放置。推荐初学者使用散盘,因为它更稳定。 确保坐姿的底盘稳固,以便支撑身体,同时尽量让膝盖贴近地面。我现在主要采用单盘,并在臀部下垫两个枕头(使用专门的坐垫效果更佳)。 如果有膝盖或腰椎问题,可以选择正襟危坐,即坐在与膝盖同高的椅子上,保持背部直立,臀部坐实,大腿悬空,双膝自然向前(大约两拳距离),双腿呈直角,双足平放地面,足尖朝前。
  2. 脊柱正直:首先调整骨盆位置,让身体略微前倾,用手支撑臀部。想象自己有一条尾巴,让它向后延伸,然后身体慢慢回直。在骨盆中正的基础上,想象每一节脊椎像积木一样堆叠,保持中正稳固,但不要用力过猛。
  3. 肩张:双肩打开,保持水平,避免斜肩或圆肩。身体的肌肉应放松,想象脊柱是稳固的衣架,肌肉就像挂在上面的衣物,无需用力。
  4. 手势:双手姿势有好几种,可以结禅定印,即双手平放于小腹之下,胯骨之上,掌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拇指轻触;也可以不结印,双手放松地放在大腿或膝盖上,掌心向上或向下;或者直接放松地垂放在身体两侧。
  5. 头中正:保持颈部正直,后脑微微后收,与颈部和脊椎形成一条直线。下巴微收,保持放松状态。
  6. 双眼:眼睛自然张开,自然眨眼,可以略往下看或往前看。我个人习惯是轻轻闭上双眼。
  7. 舌抵上腭:舌尖上卷,轻轻抵住上颚,上下牙齿微微分开,保持轻松,嘴唇可以闭上或微张。

总结来说,这种坐姿的要点是:重心放在臀部与大腿形成的三角形上,保持椎骨头颈中正,双肩、双臂、双手均不用力,全身保持放松状态。

在开始冥想之前,我会先诵读一段《前行祈祷文》,这是我每次冥想的「启动仪式」,这个习惯是从azure的小报童那里学来的。这段祷文的核心是「发菩提心」,即发起愿望,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都能远离苦难,获得幸福,并最终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祷文的内容如下:

「如己愿能离苦得乐心,此心遍诸有情2生悲悯,一切种智3以及佛果位4,为令众生得证我入道5。」

在冥想结束时,我还会用一行禅师的优美偈语作为收尾:

「吸气,我使我的身体平静下来;呼气,我微笑。安住于当下这一刻,我知道这一刻真美妙。愿一切生命免除危难,没有身体的痛苦,没有内心的痛苦,安住于内心的快乐。」

当然,这两段都不是必须的,大家可以自行取舍~

当我们正式进入冥想状态时,寻找一个专注的锚点至关重要,而最常见的锚点便是我们的呼吸。想象自己如同一只猫,更具体地说,就像《猫和老鼠》中的汤姆,正专注地盯着杰瑞的洞口,耐心等待。用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你的呼吸,将鼻尖和人中区域视作那个洞口,集中你的注意力于此,去感知气息的流动——吸入和呼出。你不需要跟随呼吸进入体内或排出体外,只需「守候」在那个点上,观察呼吸的自然进出。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神开始游离,只需慢慢地、轻柔地将它引导回呼吸上即可。

一开始,你可能很容易被各种思绪或感觉所吸引,注意力可能会被它们「带出几里路」才意识到。不必感到沮丧,相信我,这是每个冥想者的必经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练习的积累,你会逐渐提高对这些分散注意力的觉察能力,并更快地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上。

在我个人的冥想实践中,我曾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个过程:

想象自己坐在一个宽敞的控制室中,面前是一排排的显示屏,这些屏幕用于监控各种信息流。通过它们,你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频道上接连不断地出现。 
在这些屏幕中,有一个特别的屏幕,它是你的锚点——比如呼吸。起初,你只专注于「呼吸」这个频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背部开始感到酸痛,身体的「背部」频道开始发出警报,紧接着你的腿部也开始不适,另一个频道又亮了起来。然后是你的脑海中涌现出的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想法,它们像不断亮起的屏幕一样,牵扯着你的注意力。 
有时,你会被某个频道的内容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逐渐忘记了「锚点」。突然间,你意识到自己走神了,于是重新将目光投向中间的屏幕。然而,周围的频道实在太多,充满了诱惑,稍不留神,你又被其他内容吸引了过去。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念头(包括你的感受)产生,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频道」亮起,这不是你的错,大脑本来就是这样运作的。通过冥想,我们可以观察大脑的运作过程,了解念头是如何产生然后又消退的。一开始,你可能会容易分心,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随着练习的增加,你的觉知能力会提高,将意识拉回来的速度也会变得更快。 
渐渐地,你会发现我们许多下意识的行为,都是大脑习惯性运作的结果。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就开始有能力去改变这种局面,不再被它所左右。这就是冥想的作用之一——觉知大脑/心灵的运作方式,破解大脑的「编程代码」,然后去改写它。

现在想来,「墙上的苍蝇」这个比喻似乎更为贴切。它象征着一个旁观者,用第三者视角静静地观察着内心的想法和身体的感受,却不介入、不干涉,仅仅是在一旁默默注视。我们所说的锚点,就像是苍蝇的立足之地,如果没有这个立足点,苍蝇就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深陷其中,无法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整个场景。通常,这个锚点是呼吸,它的作用在于及时将苍蝇引回墙上,让其继续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审视发生的一切。

在开始冥想练习时,你可以选择从较短的时间开始,比如2到5分钟,随着你逐渐熟练,再以5分钟为单位逐步增加。目前,我每天固定冥想15分钟,虽然也曾尝试过延长至20分钟,但发现身体支撑不够稳固,容易感到疲劳,难以久坐。

至于计时方式,我个人推荐使用倒计时,它能够为你提供一定的约束,避免你轻易放弃。你也不必过分关注时间的流逝,只需让倒计时静静地进行。市面上有许多应用程序可供选择,或者你可以直接设置一个闹钟。我自己使用的是「ten percent」这个应用,它的免费功能「unguided timer」已经用了,我们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由调整时间。


我的实践体验

许多练习冥想的朋友都曾分享过,他们在初学时对身体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能够捕捉到那些平日里被忽视的细微变化,甚至有人能感受到所谓的「内气」流动。对我而言,这些体验并不陌生。早在童年时期,我就跟随父亲练习气功,那时我就体会到了当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某部位时,所引发的微妙变化。因此,这些感觉对我而言并不新奇。

尽管如此,我决心以一种认真的态度重新开始冥想练习,放下自满,以一种初学者的心态去对待。我比以前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练习中。最初,我跟随教程进行「全身扫描」练习,大部分部位在扫描后感到放松,但肩背依旧紧张和酸痛,胸部两侧靠近手臂的地方有收缩感,下腹部感觉无力且松弛,大腿前侧紧张。这些都是长期不良坐姿带来的慢性影响。随着感知力的提升,我平时更加容易捕捉到这些感受,并有意识地调整姿势,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

我也尝试过以「只是觉知,不去改变」的态度进行练习,将呼吸作为锚点,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中,感受气息进出鼻子的过程。过去,我会「刻意」集中注意力,给精神带来压力,还会因为分心而感到懊恼。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有了新的领悟:冥想不是集中注意力,也不是放松,而是纯粹的觉知。我能察觉到,即使我在呼吸的同时数数,注意力仍然会不时地分散到其他地方,有时是因为坐姿不适而自然调整,有时是因为外界的突然声响,有时是因为突然想起了某件事情。这种觉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敏感,我不去评判,也不进行干预,只是静静地观察。这种体验非常奇妙,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浮躁,而是感到更多的平静。

经过数日的练习,我在日志中记录:「今天先是从头到脚扫描全身,不知是扫描后坐姿更到位了,还是更能接纳身体的不舒服,这次冥想没有坐不住的感觉,很平静。我能感受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紧张与舒缓,体表的冷与热,也能觉察思绪的走向。扫描结束后,我细数了一百次呼吸,最后又从下至上逆向扫描,以扫描始,亦以扫描终。」这又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短短几天,我已能感受到内心逐渐变得平静,效果远胜于以往盲目的自我练习。

「身体扫描」之后,我进入了「开放的觉知」阶段,尝试敞开五官,捕捉周围的一切。我试着不去定义,不去描述看到了什么(是黑色还是红绿)、听到了什么(是鸟叫虫鸣还是车声),也不去定义身体的感受(酸、痛、痒)。我只是纯粹地感受,然后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嗯,它是这样的,我知道它。」名称不过是我们赋予它们的概念,它们本身只是存在。

在一次「用耳、用心去听」的练习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听觉要么是主动的(聚焦在想要聆听的声音上),要么是被动的(被某个声音吸引)。这些情况下,听觉似乎被声音「牵引」,聚焦于局部,而忽略了其他声音。而在那次练习中,我的听觉是完全开放的,没有特别聚焦于任何声音。音乐声、鸟鸣、车声、茶杯的碰撞、碗筷的敲击、交谈声、咳嗽声、脚步声,这一切都在我耳里,它们不是竞争关系,不是在争夺我的注意力,它们只是在那里和谐地「交相辉映」,宛如一首交响乐。我领悟到,如果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声音,它们不过是声波振动在耳朵上的投射,不同的只是频率的高低。但如果用心去听,它们则是各种生命的轨迹、交汇,是生命力的映射

自然,在冥想的修炼中,我也难免会遇到不耐烦的时刻。记得有一次,单盘时右脚踝的不适让我不得不中途更换姿势。我觉知到自己的焦躁,对于内观所需的平静感到难以忍受,心中只想着尽快结束练习。但随后,我放下批判,不再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评判,只是全然地接受和觉知,心境便随之平和下来。

练习冥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状态会如同潮水般起伏不定,有时感觉如鱼得水,有时又仿佛回到了旧日的焦虑和烦躁之中。但无需担忧,允许这样的波动存在,这才是常态。我们理想中的平稳上升曲线,虽美好却遥远。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进步之路往往是充满了起伏和波折。不必因此气馁,当我们将视野放宽,便会发现,尽管路途坎坷,这条成长曲线总体上仍在坚定地向上延伸。


最后的话

以上便是我对冥想的理解和体会,欢迎各位指正和补充,也希望我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或是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写长文了,过去这一年多,我一直在打鸡血和自我怀疑之间摇摆,这严重影响了我的创作热情。上个月,我有幸与一位线上结识的朋友见面,交流之后发现彼此有许多共鸣之处,相见恨晚。我们互相鼓励,在交流中激发灵感,滋养创造欲望。同时,我也「邂逅」了几位公众号作者,他们的文章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认同。我突然明白,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我并不孤单,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与我同行。这份认识让我开始勇敢地拥抱真实的自我。

因此,我决定「支棱」起来,正好最近也重新开启「自由书写」,它是帮助我突破写作瓶颈的关键。现在,我决定认真对待写作,逐步打通自己的「写作流」,积极地创作和分享作品,大家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