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肯尼迪

零、开端

1945年1月底,德国,佩内明德,火箭研发基地内,德国科学家秘密向美军投降。

美军缴获100枚V-2导弹,一同缴获的还有127名德国的火箭专家,其中就包括日后在航天史名垂青史的冯·布劳恩。除此之外,美国人还从原本划给苏联占领区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运走了巨量的图纸、资料以及设备,这些物资装满了300个车皮。

V2

苏联后知后觉占领佩内明德,将德国人来不及撤走和销毁的200枚V-2导弹、技术资料和技术人员通通带回国内。

至此,美苏两国都获得了V-2导弹的生产技术。美国得到了冯·布劳恩,而苏联有自己的天才专家科罗廖夫。两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双方虎视眈眈,你追我赶,在包括航空航天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促成人类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Спутник-1 & Восток-1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斯普特尼克1号)送上太空。虽然它只运行了92天,环绕地球1400多圈,于次年1月4日坠入大气层。这颗直径不到一米的铝制球体,开启人类的航天时代。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北美大陆,却沉浸在不安与挫败之中。《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写道:苏联发射卫星,以18000英里的时速环绕地球,从四个方位侦察美国!

虽说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布会只是轻描淡写:“不过是天空上一个小小的球体。”可不管是美国人民还是美国总统,都万分焦急。出于争强好胜的心态,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发射采取全程直播。原定于1957年12月3日的发射因为技术故障推迟,最终选定12月6日发射。但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火箭点火后不到两秒钟,离地还不到两米,火箭发动机故障,全美国人民都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了冲天大火与滚滚浓烟,之后的圣诞节也被笼罩在痛苦的氛围中了……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德国人冯·布劳恩吗?他不负众望帮美国人挽回颜面。1958年1月,探索者1号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总算是迈入了航天时代 。

1958年10月,NASA成立。

说句题外话,在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美国有“三冯”:冯·布劳恩,冯·卡门,冯·诺依曼,一个火箭专家,一个钱学森的老师兼同事,还有一个电子计算机之父。

布劳恩 卡门 诺依曼

苏联有三K:宇宙航行学家凯尔迪什,苏联核武器研发专家库恰托夫以及航天领域的扛把子科罗廖夫。

我们有三钱: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以及力学大师钱伟长。

钱学森
钱三强
钱伟长

回到正题,把卫星送上天了,是时候该把人送上去了。1957年11月发射的卫星2号就搭载了一只小狗——莱卡。不过在几个小时后,莱卡就因冷却系统故障而死亡。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点07分,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Восток-1)飞船升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后返回地球。鲜花、掌声和赞许,一时间朝这位身高不到160的矮个子袭来。

23天后,美国人通过红石火箭(导弹)把航天员阿兰·谢泼德送入太空,在体验了5分钟的失重之后,飞船返回地球。严格意义来说,这次任务根本算不上发射载人飞船。因为飞船的轨迹只是一个抛物线,最顶端的一小段在太空罢了。称之为弹道飞行更为合适。也难怪苏联人嘲讽这次任务是跳蚤的一跃。

不过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这次任务为NASA积累了大量飞行姿态控制的经验。

但是现在有个很严重的问题:不管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还是载人航天飞船,美国总是落后苏联一步。这对于傲慢的美国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打击。

为了在航天竞赛中取得胜利,美国急需一种能展现空间技术实力的尖端成就。他们的选择是——登陆月球!

二、We choose go to the moon!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一次演讲中向美国国会改变阿波罗计划的目标,在1960年代结束前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要知道,在20天前,阿兰·谢泼德才刚刚被送上太空!这就好比让一个刚拿到驾照的车手挑战纽北赛道,难度可想而知。

1961年9月12日,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题为We choose goto the moon的演说,激励美国民众支持阿波罗计划。

Surely the opening vistas of space promise high costs and hardships, as well as high reward.

太空所展现的远景固然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与高昂的代价。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some would have us stay where we are a little longer to rest, to wait.

所以并不意外,有时我们会在裹足不前,焦急等待。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will go ahead, whether we join in it or not, and it is one of the great adventures of all time, and no nation which expects to be the leader of other nations can expect to stay behind in this race for space.

无论我们参加与否,太空探索终将继续。无论何时它都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没有任何一个期望领先世界的国家想在这场太空竞赛中止步。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made certain that this country rode the first wave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first waves of modern invention, and the first wave of nuclear power, and this generation does not intend to founder in the backwash of the coming age of space.

我们的先辈使这个国家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现代发明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核能技术的第一波浪潮。而我们这一代绝不会甘愿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的浪潮中倒下。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肯尼迪的演讲振奋人心,即便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看到这些文字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激情与梦想。但仅仅靠振奋人心的演讲稿,是不可能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登月计划大大超前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无数的工程问题等待解决:

需要足够大的火箭把飞船送入轨道;

需要掌握变轨技术,使得飞船脱离地球轨道飞往月球;

需要保障航天员长期的生活条件;

需要登月飞船在月球着陆并再次起飞;

……

为了解决一系列的难题,NASA在三方面齐头并进:一是土星系列重型火箭,二是研制阿波罗飞船,三是开展双子星计划。

三、土星火箭

对于航天爱好者来说,土星5号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长期以来一直占据运力最强的重型火箭排行榜榜首。在土星5号之前,NASA研制了土星1号和1B火箭,这两款火箭为土星5号打下坚实基础。

土星5号火箭仍是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之一(SpaceX的“星舰”暂未实际投入使用),高110.6米,直径10.1米,起飞重量3038.5吨;总推力340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45吨(一说48.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一说122.4吨)。

 

作为对比,中国现役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53.657米,直径5米,起飞重量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

土星5号芯一级使用5台F-1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使用5台J-2液氧液氢发动机,芯三级使用1台J-2液氧液氢发动机。

这么大的火箭,自然很烧钱。从1964年至1973年,土星5号火箭的总拨款高达65亿美元,在1966年达到最高,仅一年中就拨了12亿美元。

哦对了,土星5号的控制计算机是IBM生产的,性能有限,但可靠性足够好(阿波罗12号在发射过程中遭遇雷击,计算机重启后恢复正常)

四、出师不利

1967年1月27日,肯尼迪航天中心。三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 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进入阿波罗1号飞船,进行发射模拟演习。预计2月21日正式进行发射。晚18点31分,飞船内发生大火,由于阿波罗飞船内部使用的是纯氧,火势不可控制,在工作人员耗费90秒打开舱门后,三位宇航员已经不幸遇难。

阿波罗1号

由于调查火灾发生原因以及改进安全系统,使得发射一推再推。载人发射直到一年后才被允许恢复,在这之前NASA进行了阿波罗4-6号的无人发射(没有2.3号)根据调查,电线短路产生的电火花在纯氧的环境下,点燃了尼龙搭扣,引发更大的火灾。

还有一件无语的事情,航天员维吉尔·格里森对舱门提出的改进意见害死了他自己:

美国的载人飞船返回地点大多选择海上,然后直升机把航天员们接回来。但此前的发射任务中,因为舱门锁扣不牢,导致溅落入大海过程中舱门弹开,飞船进水。航天员维吉尔·格里森便提出了改进措施,要求增加舱门的紧固程度……所以阿波罗飞船舱门打开耗时较长,他也因此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探索未知的领域总会有人牺牲,他们的勇气永远激励着人类继续向前。

阿波罗1号的三名宇航员因火灾不幸遇难,这印证了肯尼迪总统演讲稿中的一句话:“太空所展现的远景固然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高昂的代价。”

但那时的NASA和美国人没有被吓倒,肯尼迪总统还有一句话:“人类在探求知识和进步的过程中是坚定不移,并无可阻挡的。”

不禁让我想起迪迦奥特曼第41集,宇航员乾清登对新城的怒吼:“难道你的工作就是在这哭吗?!”

五、重整旗鼓

有了阿波罗1号的惨痛教训,NASA在后续几次任务中表现出足够的谨慎。

1967年11月9日,全重36.78吨的阿波罗4号无人飞船由土星5号搭载发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土星5号的首秀(阿波罗1号是由土星1B搭载),发射取得成功。

之后在1968年的1月和4月,NASA又进行了两次无人飞船的试验(阿波罗5、6号)

通过三次无人试验,NASA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并获取到大量的宝贵数据。

1968年10月11日,土星1B运载火箭开展首次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三名宇航员瓦尔特·施埃拉,唐·埃斯利和瓦尔特·康宁汉姆共同执行美国第一次三人太空任务。(三人恰好是阿波罗1号的备份团队)。

埃斯利、施埃拉和康宁汉姆

他们继承阿波罗1号事故中遇难宇航员的遗志,一飞冲天,并开展了为期11天的太空生活。

阿波罗7号任务徽标

两个月后,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发射成功,执行人类首次绕月飞行任务。这张从月球看地球的著名照片便是在此次任务中拍摄的。

时间来到1969年3月3日,阿波罗9号首次搭载登月舱,并开展出舱行走任务。

两个半月后,阿波罗10号前往月球。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飞船是指令舱+登陆舱+返回舱的完全体。这次任务可以看做登月前的最后彩排。飞船共绕月31圈,登月舱离月球表面的距离更是缩小到史无前例的约15千米。除了着陆,阿波罗10号执行了登月的一切步骤。

这次任务在当时还创下载人航天器的速度记录(阿波罗10号在从月球返航途中的速度高达39897km/h)

通过三次无人飞船与四次载人飞船试验,航天员小组与NASA都为登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六、一小步与一大步

格林尼治时间1969年7月16日13时32分,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土星5号在数十万现场观众的目光注视下,点火升空。这次发射是如此的震撼,以至于电视台的播音员都忘了解说。

给他一点小小的土星5号震撼!

三天后,阿波罗11号进入月球轨道,开始绕月飞行。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随后进入登月舱,准备在月球着陆;而科林斯则独自一人留守指令舱,在轨道上接应他们。或许在两位英雄登月之际,科林斯就是全宇宙最孤独的那个男人。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

倒计时20s,19,18……

这时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突然发现登月舱自动选择的降落地点是一个大坑,里面全是石头。如果降落之后登月舱的支腿折断或者登月舱倾覆,那就再也无法重返地球了!

当机立断,阿姆斯特朗表示:改用手动操作,全让我来(bushi)

阿姆斯特朗作为普渡大学本科+南加州大学航空学硕士(考上了麻省理工,但离家太远就没去)的高材生,又是美国海军的优秀飞行员,自然不会坠机。经过手动操作以后,飞船停在7km以外的空地。

格林尼治时间1969年7月20日20时17分43秒,登月舱的支腿终于安稳落在月球表面。

“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广播里传来阿姆斯特朗的声音,整个地面控制中心都沸腾起来了。

格林尼治时间1969年7月21日2时56分,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足迹。当然,他还说了那句名言: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分钟后,奥尔德林也离开登月舱,来到月球表面。月球表面一片荒凉,没有江河湖海,没有蓝天白云,也看不到生命迹象。只有阳光照耀着月球表面灰色的土壤和岩石,只有蔚蓝的地球高挂空中。

阿姆斯特朗拍摄的奥尔德林

两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活动大约两个半小时,在这期间他们在月球表面竖起一面美国国旗,采集了21.55千克样本,安装了激光反射器和月震仪等科学仪器。

1969年7月22日,两名宇航员在月球停留21小时36分21秒后,乘坐登月舱点火升空,与月球轨道的服务舱和指令舱对接,准备返回地球。

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底座被永久留在了月球上,底座下有一块22.5cm*19cm的金属板,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

公元1969年7月,我们从行星地球而来,在月球上首次留下足迹。我们是全人类的代表,我们为和平而来。

7月24日,阿波罗11号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溅落,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的直升机顺利接到了三位宇航员,此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小彩蛋:虽说大家只能记住第一个登月的阿姆斯特朗,但大家也应该记住第一个从月球回到地球的奥尔德林。至此,登月这场竞赛,以美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海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只为了发射这一艘载人登月飞船未免太可惜,于是后续美国趁热打铁,又组织了6次阿波罗飞船的发射(阿波罗12-17号),除了阿波罗13号中途氧气罐爆炸放弃登月以外(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其余5艘均顺利抵达月球。

当然,没有哪个国家的航天任务可以做到100%的成功率,美国也不例外。

阿波罗12号发射途中遭遇雷击(还是两次),计算机重启,所幸并无大碍;

但序号来到不吉利的数字“13”,似乎好运就要终止了。

七、“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

可能13这个数字不吉利吧,阿波罗13号的发射时间因为种种原因一推再推。最终于格林尼治时间1970年4月11日下午19时13分发射升空(美国中部时间13时13分,两个13)。

阿波罗13号飞行任务乘组,由指令长吉姆·洛威尔、杰克·斯威格特和弗莱德·海斯三人组成。

指令长洛威尔是当时太空飞行次数和飞行小时最多的宇航员;

登月舱驾驶员海斯,阿波罗8号和11号的替补宇航员;

指令舱驾驶员斯威格特,阿波罗13号的替补指令舱驾驶员(因为驾驶员生病,他临时上阵)

刚开始一切顺利,直到二级工作的时候,5台J-2氢氧发动机中的5号发动机提前关闭,只能靠剩余4台发动机延长燃烧时间来推进火箭。

事后分析发现,发动机提前关机的是因为火箭纵向耦合震动所导致的。震动导致发动机压力降低,随后控制计算机将5号发动机关闭。如果没有这项操作,火箭二级可能会被撕裂,引发更严重的事故。

但是这样的“小毛病”和阿波罗13号即将面对的挑战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危)

升空后46小时40分,航天员打开2号氧气罐的风扇,然后仪表读数就爆表了。应该是坏了罢()

P.S.这个氧气罐在地面测试的时候电压加的太高,烧毁了温控开关,但工程师一无所知。

所以航天员很快关掉开关,一切如常。

真的没问题吗?

又过了9小时13分,航天员又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再次打开了氧气罐的风扇。这次他们没有那么好运了,电线短路点燃了电线外皮,而且这可是纯氧的环境!

强烈的爆炸把2号氧气罐炸的粉碎,1号氧气罐也被重创。更要命的是,服务舱通过燃料电池为飞船提供大部分电力,现在氧气已经没了,飞船失去了主电源。而指令舱的备用电池只能用10小时,而这还是为返回大气层准备的。

情况紧急,指令长洛威尔沉着冷静地向地面说了一句话:

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

Houston,we have a problem.

服务舱失效,可能会连带指令舱。地面控制中心当机立断,命令宇航员关闭服务舱与指令舱,进入登月舱。登月舱有水有电有WiFi,还有火箭发动机,看起来很美妙,不是吗?

摆在宇航员面前的难题有二:

一是登月舱空间狭小,设计之初只考虑两名宇航员逗留约两天;

第二个问题更为棘手,他们计划返回地球,但是现在飞船正高速前往月球,刹车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那么剩余燃料可能不足以支持他们回到地球。

既然直接使用火箭发动机减速面临燃料不足的困境,那么利用月球引力来减速并改变方向似乎成了唯一选择。

引力弹弓在电影《流浪地球》里面是有所展现的,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来改变地球的速度大小与方向。

图为旅行者2号利用木星引力弹弓的示意图

引力弹弓效应(Gravity assist)就是利用大型天体的引力场,来给较小物体进行加速的一种方法。利用引力弹弓效应,可以节省燃料与时间。

阿波罗13号借助月球的引力弹弓,调转方向飞回地球。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冒险,但三位宇航员别无选择!

在地面控制中心的精确计算下,利用引力弹弓算是有惊无险。但之前提到的问题又摆在他们面前:登月舱设计之初只考虑两人逗留,但他们现在是三人四天。缺水缺氧是个很大的麻烦。

不仅仅是人要喝水,飞船上的冷却系统一样要水循环,还有氧气-二氧化碳循环系统,同样需要水。

出于节水的目的,宇航员们只能关闭一些不必要的系统,甚至包括空调系统。

所以说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除了缺水,宇航员还面临缺氧的问题。太空舱中的氧气和水是通过氢氧化锂产生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锂反应产生氧气(高一化学)登月舱中的氢氧化锂不够用,还能从指令舱拆几个过来。

可问题是指令舱与登月舱的氢氧化锂模块的接口不匹配(这里就体现出Type-C的好处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用胶带和衣服(裤衩)碎片勉强连接上,解决了氧气的问题。

面临重重困难,阿波罗13号终于从月球返回地球。这次他们创造了一项记录——他们飞到月球背面时,距离地球40.0171万公里,成为距离地球最远的载人航天器。

在返回地球前夕,他们抛掉了服务舱,然后拍摄了照片。只能说是千疮百孔,炸的稀烂。之后又全体进入指令舱,准备再入大气层(因为只有指令舱能扛住这样恶劣的高温和冲击)

备用电池这个时候发挥作用,指令舱各系统全部开启,为坠落至预定地点而开始工作。

格林尼治时间1970年4月17日18时07分,3名宇航员乘坐指令舱,安全溅落在太平洋上。

至此,阿波罗13号计划结束。虽然没能登上月球,但能够把三个人安稳带回来,也算功德一件。指令长洛威尔曾在阿波罗8号和13号任务中两次抵达月球轨道却没能登月,或许对他来说这是很大的遗憾吧。

 

八、圆满收官

1972年10月19日,阿波罗17号溅落太平洋。这是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

阿波罗17号创造了很多记录,包括最长的登月飞行;最长的月表行走时间;阿波罗17号收集了最多的月球标本,也在月球轨道中航行了最长的时间。

地质学博士哈里森·施密特在阿波罗17号中担任登月舱驾驶员。他和与塞尔南乘坐着月球车,在陶拉斯-利特罗(Taurus-Littrow)山谷行驶了34千米的距离。整个任务带回了110.5千克的月球岩石标本。

“在我们离开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罗山谷时,我们来过这里,我们现在要离开这里;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我们还会带着全人类的和平与希望回到这里的。在我迈出离开月球的脚步时,我想说美国今日对太空的挑战将铸造人类明天的命运。愿上帝与阿波罗17号同在。”——尤金·塞尔南 

在本次任务期间,3位宇航员拍摄了著名照片《蓝色玛瑙》。

从1969年至1972年,共有6艘阿波罗飞船、12名宇航员成功登月,共带回381kg月球样本。

整个阿波罗计划耗资2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年GDP的0.5%,美国科研经费的20%,平摊到个人,每个家庭负担了472美元。

面对各方的质疑,苏联的登月失败,美国在登月中大获全胜,原定阿波罗18-20号任务取消,阿波罗计划正式结束。

九、技术遗产

轰轰烈烈的阿波罗计划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技术遗产在后续依然发挥着余热。比如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

利用阿波罗计划的剩余物资(土星5号),天空实验室(skylab)于1973年5月14日进入高度435km的轨道。

作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射的最大、最重和最复杂的单体航天器。(国际空间站是通过多次发射组装而成)天空实验室一度被寄予厚望。

天空实验室全长36米,直径6.7米,总重约77吨。而同期的礼炮2号总重仅18.5吨,看上去美国赢得很彻底,但可能是命不好吧,天空实验室一开始就命途坎坷。

先是一侧太阳能板脱落,然后又是防护板缺失。而防护板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遮阳,很快天空实验室内部温度就上升到55℃。这还没完,另一侧太阳能板无法展开,导致空间站供电不足。

5月25日,一艘阿波罗飞船(天空实验室-2)载3名航天员与天空实验室对接,航天员用一顶遮阳帆挡住阳光,使实验室内温度下降;并展开了另一个被卡住的太阳翼,天空实验室得以正常工作。

之后的半年里,美国又发射了三次飞船,共有9名航天员总计在空间站生活171天。

1978年,太阳黑子活动剧烈,使得大气升温体积膨胀,天空实验室与大气摩擦损失能量,轨道高度不断降低。而此时的阿波罗计划已经结束,航天飞机又没有成功,出现技术断档。不得已,只能让天空实验室提前再入大气层。

1979年7月12日,天空实验室载入大气层烧毁,化作一颗绚烂的流星。

……

至今美国空间站技术依然没有赶上俄罗斯。

难道天空实验室就没有意义吗?

当然不是。天空实验室服役的短短几年里,一共进行了200多项科学实验。包括蜘蛛结网试验,航天员发现蜘蛛到太空之后一开始会手足无措,但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失重环境,能够正常结网。

还有天文观测,天空实验室拍摄到日冕抛射现象,提升了人类对太阳活动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对空间“天气”变化展开预报。

不过观测太阳活动的天空实验室,最后又因太阳活动剧烈而坠入大气层,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死得其所了。

除了天空实验室之外,阿波罗计划的遗产还促成了一次国际合作。即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

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个国家合作的载人航天任务,由美国和苏联于1975年7月执行。——百度百科

前面说到,美苏两国发射各自的空间站。但此时美国的航天飞机尚未研发完成,尚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而此时两国的关系也逐渐缓和,因此开展联合任务的障碍被扫清。

格林尼治时间1975年7月15日12时20分与19时50分,联盟19号飞船和阿波罗飞船分别点火升空。

 

7月17日,一直关系高度紧张的两国飞船开始对接,开启航天领域的新时代。

 

联盟19号乘组由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和瓦列里·库巴索夫组成,其中列昂诺夫少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太空行走的人。

阿波罗号乘组由托马斯·斯塔福德、文斯·布兰德与迪克·斯雷顿组成。

此次任务有个小彩蛋:苏联航天员真的带了伏特加与美国人一同分享。

虽然阿波罗-联盟仅仅对接了44小时,但正是这勇敢的一步,为后续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埋下伏笔。也为日后的国际空间站建设提供了多国合作的可能性。

国际空间站与航天飞机

肯尼迪总统发起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在登月领域超越苏联,打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给美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阿波罗的剩余物资居然促成了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握手。可能肯尼迪本人也没想到吧?缘,妙不可言。

 

十、质疑风波

自从阿波罗计划结束至今,一直有种声音在质疑美国人登月是造假。理由是现在美国人没有登上月球,而且他们的登月飞船和土壤样本也没有公开展览。

可是研发成果不一定全得公开发表吧?更何况NASA官网有很多资料,为什么不愿意去查一查呢?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doge)我们不能陷入刻舟求剑的困局。

以前日本海军敢跟美国佬硬碰硬,现在日本海自全方位不如美国,难道以前的旧日本海军就不存在?

以前苏联一个国家就能搞空间站,现在16个国家才搞出国际空间站,能否认苏联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吗?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还有的观点认为美国佬有没有登月,需要第二个国家登月看看去。那又怎么证明第二个国家登月不是造假呢?是不是需要第三个国家再登月?

有人质疑月球上没有风,为什么旗帜是飘扬的。

这个问题探索频道《流言终结者》栏目曾做过实验,NASA也有正面回应。

为了美观,旗帜不只是一根旗杆固定,后面还有一根支柱,为的就是让旗子张开。然后由于月球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空气阻力,在舱内把国旗摇起来,再拿到舱外,国旗也能保持飘扬的状态。

当然,嫦娥二号、美国LRO以及印度月船2号都拍到了阿波罗留下的痕迹。

还有人质疑美国LRO探测器的分辨率只有0.5米,能拍到脚印吗?毕竟脚再大,穿上靴子的鞋印也就不会有0.5米。

首先,脚印不是一个,而是一连串,所以大小不止0.5米,如下图。 

其次,一个物体的大小和它影子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影子可能比物体本身要大,所以能够被拍到。LRO探测器不光拍到了阿波罗 也拍到了我们的嫦娥。

 

最后,LRO的分辨率虽然只有0.5米,但轨道高度较低(距离月面50km);要知道我国吉林一号高分04A卫星轨道高度600km,分辨率0.3米,一样可以拍到足球场的白线(足球场的白线应该没有0.3米宽吧)

还有一点可以印证,阿波罗飞船在月球表面留下了5个激光反射镜。《流言终结者》栏目做过验证,向月球发射激光,可以收到很明显的回波。

我国也能收到月球反射镜所反射的信号。

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其B站账号做过视频,专门讲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

他明确指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是造假。NASA之所以不去理会那些谣言,目的是为了让一部分有好奇心的人去搜索资料,从而对宇宙产生兴趣 。

去年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在嫦娥六号的相关视频中,记者问副总师裴照宇,嫦娥六号和嫦娥四号都是落在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位置有什么区别。但裴院士的回复很耐人寻味,他说没有找到阿波罗盆地那个……

于是乎全网开始沸腾,说没有在阿波罗盆地发现美国人登月痕迹,美国登月造假,甚至有人去欧阳自远院士的B站账号下面嘲讽,说他研究了半辈子的假样本……

可是仔细分析就知道,艾特肯盆地内有一座“阿波罗环形山”,也叫阿波罗盆地,而美国阿波罗计划落在月球的六艘飞船,没有一个在艾特肯盆地。阿波罗11号在静海盆地,12号在风暴洋,14号在弗拉·毛罗环形山,15号在海德里亚平宁区,16号在笛卡尔高地,17号在陶拉斯-利特罗山谷,都离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远着呢!(去南极长城站当然找不到万里长城!)

结合嫦娥六号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的阿波罗撞击坑”,回顾视频回放,裴总师的反应,推测应该是“没有在桌上摆着的月球仪上找到阿波罗撞击坑“(可能字太小或者月球仪太小,没标)。

总结:阿波罗计划是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踏上别的星球,是人类探索未知疆域的里程碑,是人类航天史空前的辉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