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通常意味着文章内容和 DIP/DRG 有关,但今天这篇,我想尝试另一个角度,从实际场景出发,看看我们多花了保费选择的“无社保”,在哪些情况下如何能用到。至于 DIP/DRG 这个话题,这里挖个坑,日后单独出一篇聊一聊我的观点。
商保选有社保 OR 无社保这个话题已经很像辩论题目了,正反双方的观点肯定都会有道理,最终如何选择,需要你自行判断,确实没有对错。
「无社保范围>有社保范围」
这篇文章不是要尝试论证“有社保”版本比“无社保”版本好,这个不用论证,无社保版本肯定比有社保版本好。原因很简单,完全相同的条款,无社保保费之所以贵,就是扩展了一些场景:不以医保结算、第三方责任等情况。
我想聊的大背景是,选择基础长期医疗险的用户,大多是价格敏感型或低预算群体,此时,如果咬咬牙上了无社保版本,多花的这笔钱,值不值。
「多花多少钱」
按30岁,购买保证续保20年基础医疗险为例,每年多花的保费情况如下。
年龄 | 有医保 | 无医保 | 差价 |
30 | 238 | 544 | 306 |
31 | 348 | 766 | 418 |
32 | 359 | 787 | 428 |
33 | 395 | 868 | 473 |
34 | 412 | 906 | 494 |
35 | 448 | 983 | 535 |
36 | 460 | 1,011 | 551 |
37 | 480 | 1,053 | 573 |
38 | 501 | 1,100 | 599 |
39 | 527 | 1,156 | 629 |
40 | 563 | 1,234 | 671 |
41 | 656 | 1,440 | 784 |
42 | 718 | 1,577 | 859 |
43 | 745 | 1,636 | 891 |
44 | 822 | 1,803 | 981 |
45 | 898 | 1,970 | 1072 |
46 | 1,028 | 2262 | 1234 |
47 | 1121 | 2,467 | 1346 |
48 | 1,218 | 2,680 | 1462 |
49 | 1,311 | 2,885 | 1574 |
50 | 1,411 | 3,106 | 1695 |
「使用场景描述」
场景一:避免因 DIP/DRG 带来的“误伤”
避免被迫提前出院
避免分次住院
避免门诊拿药、做检查
避免降低成本要求院外购药(或不给使用自费药/进口药)
场景二:避免因三方责任医保不赔带来的经济损失
交通意外伤害,对方全责,对方无商业三者险且家里没钱,此时医药费只能自行垫付,日后向对方要钱,医保规定了第三方责任下不统筹,商保规定了医保不介入情况下只赔60%,故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负担60%费用,剩下费用自己垫付
对于这两种场景,我对于“无社保”身份商保的使用建议是:只有无差别每次住院(无论大小病)都以自费身份住院,才有可能在上述的某些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原因如下。
「原因一:不知道何时选择自费身份」
我可能去医院的次数太多了,潜意识会觉得即使我选择了“无社保”,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有困难。
所有的基础医疗险一定程度上都有免赔额,自费身份意味着,每次住院至少5000-10000的刚性支出。有的人还有团险,小额团险的基本要求也是要经过社保报销,否则也用不了(当前暂且按用不了来看)。
非常自然的就会有一个念头,为了节省看病钱,小病就用医保身份,大病再用自费身份。问题就来了,怎么定义“小病”和“大病”。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病大病的概念,在当前规避 DIP/DRG 带来问题的场景下是失效的,为什么?
阑尾炎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病,这个共识应该没问题,按统意义上按标准的医保内 DRG 规定的治疗手段治愈率应该都会在99%以上(数据为模拟决策者心态定),所以这种病看的时候选择有医保身份,自费肯定花不了5000,可能也就两三千,如果加上公司团险,看这个病都不需要花钱。
结肠癌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病,这个共识应该也没问题,看这种病如果住院手术,选自费身份,让大夫竭尽全力治疗和使用药品是合情合理的决策。
这个看病策略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但实际上会有问题,就出在“小病”判断上。我们这一生,大概率是小毛病不断,大病看运气,理论上肯定不如小病多。而无论怎样的小病,涉及到住院,涉及到手术,都会存在“不可控”因素,即小概率事件:手术并发症、药物过敏休克、难治性“小病”等等。
而这些一定程度上,算是DRG/DIP的一部分意外情况,即出现这类事件打包价可能就兜不住了。但此时,如果我们希望大夫不要考虑成本,“救我,用最好的”,可能就不太现实,正在住院中,要从医保身份切到自费身份吗?而且那种情况下,自己或家属真的顾得上考虑到这一点吗?
不建议你反驳“这属于小概率事件,遇到了就认了”,因为你可以自己观察自己身边、父母、父母朋友、祖父母等等看病住院的情况,无论大小病,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在标准治疗方案下,按标准费率完成治疗,甚至治愈。所有 DIP/DRG 兜不住的情况,对于医院和患者来说,可能都算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做这个选项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它的弊端,本就是额外花钱规避这个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才会在上一部分末尾表达,如果选了无社保医疗险,那么只要住院,就用自费身份,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这个选项的作用。
「原因二:无社保部分“例外”场景」
我需要再强调我们讨论的背景,是基于预算只到了基础百万医疗,没有中高端医疗险的用户,当下愿意选“无社保”身份,并且以自费身份住院的场景。
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接下来我要表达的这个例外场景,是我认为“无社保”身份相对致命的弊端:住院项目中碰到免责条款。举几个例子:
- 住院查着查着确诊为了“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 住院过程中发现需要进行大量“物理治疗”
- 住院最终治疗方案要植入人工心脏
- 住院手术方案中含有一定的“矫形”治疗
- 住院时需要植入一些有源器械
- 手术方式上大夫建议成功率更高的机器人手术方式
- ......
我以上列举的这些内容,都是基础长期百万医疗险常见的免责项,而这些免责项绝大部分医保是覆盖报销的,比如当下最新的磁悬浮人工心脏,部分地区医保甚至能负担80%费用,而商保一分钱都无法报销。
如果每次无差别的以自费身份住院,而住院中真的碰到了上述免责的情况,要出院重新以医保身份再住吗?
「低预算群体建议」
多花几百一千转无社保身份并不会真的帮你省钱,只是相对小概率事件发生后,能在那一次治疗中给大夫一些所谓不用考虑成本的选项或底气。之所以表达“所谓”,是因为如果真到“救命”的情况下,医院赔本都会用他们能拿到的最好东西,如果没到“救命”情况下,每家医院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政策,比如住普通病床,虽然全自费,但也有诊疗上限,否则会触发某些规则,给科室带来笔头上的“麻烦”,所以是否真的发挥了作用,我认为,大夫面对个体只会表达,无论什么情况,请相信,我们都会尽力。
所以对于低预算群体(这里的低预算不仅仅只收入不高群体,也包含本身给保险的预算不高的群体),老老实实缴纳社保,长期基础医疗险选择有社保身份,看病正常用医保卡就诊,按标准流程即可。
「预算充足群体建议」
这里的预算充足指在基础医疗险有社保身份的基础上,愿意每年多花500-2000不等(差不多就是选择原有产品无社保的差价),在30-60岁过程中,花钱买一些确定性医疗资源的用户。这里确定性医疗资源指:
- 不限制药品使用,无论住院 OR 特殊门诊,只要医院没有的药,都可以外购
- 不限制诊疗手段,无论基因疗法、物理疗法、手术机器人等完全覆盖
- 不限人工材料/器械,覆盖人工心脏、人工耳蜗、人工皮肤、人工角膜等所有材料
我建议这部分用户将这笔预算就放在中端医疗险即可,于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并不想把预算放在规避制度导致的小概率事件中(制度每2-3年都在变化),而是先花在明确可以扩展原有医疗险覆盖不到的医疗资源上,即使我要以自费身份住院,也要用中端医疗去住,而非基础医疗险。
「尾巴」
如果你没赶上当地的居民医保,并且当地也无法按灵活就业缴纳职工医保,或者灵活就业的职工医保太贵,当下只是过渡一两年,那可以先选无社保身份投保医疗险,未来有医保后续保的时候改回有医保就行。这是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选择无社保身份投保的场景。
而其他情况,尤其是对 DIP/DRG 焦虑的朋友,请先放平心态,将自己从这个事情中抽出来,搁置几天,回过头再做决策也不晚。虽然我们看病的时候,天然的会认为,99%甚至100%靠医院“救我”,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大病/重病,能够长期高质量的活下去,靠的可能是另外的一些东西。
好了,以上是本篇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这会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下篇见。
文章同步发布公众号:做点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