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关心的
在 4202 年的当下,自媒体究竟还能不能做?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做自媒体?原因很简单,打工往往意味着稳定的穷,而创业则有机会实现财富自由。
那么在深入探讨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把这个问题刨得更透彻一点。
当你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其实内心真正关心的是:现在做自媒体还能挣钱吗?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还能相对轻松地挣到钱吗?还能借此实现财富自由吗?

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如果你抱着这种期待来做自媒体,那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你这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这视频你也没必要继续看了,因为不会有那种教你简单操作就能轻松月入过万的好事。毕竟,被割了那么多次韭菜咋还不长记性呢?
当下,我们是能明显感觉到大环境的变化。一方面,随着资本的撤离,广告收入大幅下滑,不少博主迎来停更潮,纷纷吐槽做自媒体不赚钱;另一方面,平台算法的限制,使人难以突破信息茧房,各大博主的流量大不如前。乍一看,自媒体似乎没法做了。
但要是答案真就这么简单,文章也就到此结束了。从进度条你就能看出,事情没那么简单,必然存在反转。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恰恰在这种时候,更应该尝试做自媒体。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当然,我想表达的意思没那么深奥。我想说的是,正因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你去做自媒体才不会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贸然辞职去做自媒体,反而能静下心来地踏实打磨内容。
在 24 年初,有个特别火的赛道——离职博主。很多人一出道即巅峰,确实赚了一笔。当时肯定也带动了一波离职潮。可当潮水退去,就能知道谁在裸泳。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离职博主们,集体回去上班了》,说离职博主集体回去上班了。
为啥会突然集体回去上班?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挣到钱嘛。要是以前的我,只要兜里还有点钱就不想上班。可惜啊,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做自媒体的理由
为什么在当前自媒体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我仍然认为一定要做自媒体呢?原因在于,做自媒体已不是能否去做的选择,而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逻辑。你是愿意在有工作时慢慢的耕耘一份副业,还是等到失业后去从事诸如外卖、快递、网约车司机这类“铁人三项”,或者保安、保姆、保洁这类“吉祥三宝”的工作?

显然,“铁人三项”和“吉祥三宝”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对你的价值会越来越低。而自媒体则不同,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越来越高。
我认为一定要做自媒体,主要有三个原因:未雨绸缪、打造个人品牌、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
未雨绸缪
大家都听过「中年危机」这个词,结合自媒体来看,就像我之前偶尔刷到的《中年失业后,改行去做自媒体或送外卖可行吗?》这样的内容,当时我点进去看了,就在想,难道一定要等到 40 岁失业了,实在没办法了才去做自媒体吗?早干嘛去了?自媒体哪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你是天赋异禀,还是与众不同?
做自媒体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不下牌桌,而想要不下牌桌,就得提前攒好手牌,这都需要时间积累,所以要提前准备,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

而且一定要在上班时就开始做自媒体。为什么呢?如果离职去做,会面临巨大压力,首先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精神压力,就像上面的离职博主的例子一样。但利用业余时间做,因为这不是你的主要收入来源,快速变现的想法就不会那么强烈,也不会把自己逼得太紧,还能有机会和时间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在这个方向发展,是否要在这个领域深耕。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目前的职业是 UI 设计。22 年在抖音开账号分享 UI 领域的职业知识,三个月涨粉 3000 多,但后来没坚持了。因为当时特别压力大,觉得做不长久。23 年底在 B 站分享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到现在半年了,粉丝没过千,也没赚到钱,但我感觉能做到 80 岁,而且我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
打造个人品牌
在过去,自媒体仅是少部分人所从事的职业,个人品牌并非找工作或与他人合作的必备条件。然而,当下已进入全民自媒体时代,若不打造个人品牌,你就会丧失一份竞争力。
《1000 个铁粉》一书提及了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即人品和作品。人品不仅涵盖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还体现在其风骨与态度,此乃个人品牌的内核。作品则代表着你是否专业,能否切实解决他人的问题,是个人品牌的核心武器。

人由作品构成,人与人的合作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不管是找工作还是与他人合作创业,要让他人迅速信任你,关键就在于你的作品。
不妨想象以下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你现在需要招人,有一人拥有个人品牌,网上有大量的作品,即便无法完全知道这个人的人品,但至少能对他专业程度略知一二;而另一人只是普通求职者,人品和专业程度都无从了解。这时候,你会选择招谁?
第个二场景,通过打造个人品牌,你能够获得更多曝光,让更多人了解你。如此一来,他人能通过你的作品迅速知道你所能提供的价值,并判断是否值得与你合作,为你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以我自身为例,我通过自媒体接触的人群从刚上大学的 00 后到上市公司高管,范围极其广,这是单纯上班所无法做到的。上班能接触的多为同事领导、家人朋友,很难寻找到更多机会。
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
在《2024 大家一起加速成长》的视频中,我特别强调: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你从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你往后卖的便是自己的成果。反之,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你就只能一直帮他人卖产品,就像打工时帮老板卖产品那样。结果往往是老板实现了财富自由,而你却始终在打工。
《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出了“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理念,其核心是以最小成本和最有效方式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依据市场反馈快速迭代。

自媒体恰好能实现这种模式,它涵盖了从产品打磨、宣传到交付的所有环节,是一种完整的创业方式。
当拥有自己的产品后,发展便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像之前那般迷茫,仿佛一艘没有目的的小船漂泊在大海中。比如我有了自己的《人生精进管理》系统产品后,发现以往的知识不断与之融合,通过自媒体分享知识也变得水到渠成。
做自媒体难关
我相信,不少同学都有过做自媒体的想法,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做自媒体至少要跨越两道难关。

第一道难关是稳定的内容输出。要想吸引并留住粉丝,持续提供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至关重要。可很多人在创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灵感枯竭,难以保持高质量的内容产出。
第二道难关是变现方式。毕竟做自媒体不能一直靠爱发电,总得有实际的收益,不然很难坚持下去。但怎样找到合适的赚钱途径,让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这是个让大部分人头疼的问题。
这也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被卡在这里。我一直在寻找低难度做自媒体的方法,因为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分享属于整个流程的关键闭环,而做自媒体无疑是实现知识分享非常好的方法。
《职业知识库》
前阵子,一位粉丝花了三百多找我定制了一个《知识库》模板,类似「产品沉思录」,这个模板给了我很大启发。这个模板既能解决知识分享的难题,又能搞定内容产出,还能解决知识变现的困扰。于是我不禁思考:为啥不自己制作一个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因为它既能为购买我系统的同学提供变现途径,又能实现知识分享的闭环。
经过一番折腾后,我在《人生精进管理》系统的 5.3 版本中,成功更新了《职业知识库》这一模块。
接下来,我们一起瞧瞧这个知识库到底是什么?职业知识库就是将我们平日里收集和积累的信息与知识,按照一个职业的知识库所要需要的类型进行细致分类和清晰呈现。

该模块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职业知识库」和「职业知识管理」。「职业知识库」用于对外展示成果,「职业知识管理」则用于管理「职业知识库」中对外展示的内容。并且,不同模块的定义以及在「职业知识库」中展示的条件,都有明确清晰的说明。

很多人在收集信息时,常常是不管不顾地一股脑塞进自己的系统,根本不考虑信息的质量如何,也不思考对自己是否真的有用,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评估机制。而通过对外分享信息,能够有效地促使自己在收集阶段就认真思考信息的质量和实际效用。
《职业知识库》的好处
《职业知识库》为什么是低难度做自媒体的好方法?
它本质上是我们日常常做的信息收集工作,无需自己绞尽脑汁的创作和产出新的内容,仅需对高质量信息加以整合就行。
建议从自身职业或感兴趣的领域去收集积累,这样做有四个显著好处:
- 能给自己一个好好整理所收集信息的机会。通过有条理地梳理,让信息更具价值和可用性;
- 整理好的知识库可以直接进行售卖,实现知识变现;
- 当下流行的 AI 知识库需要以信息整合为前提,与我们的这种方式完美结合;
- 这种方式更加垂直细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变现方式
或许你会好奇通过这种方法到底能赚多少钱,目前我没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有人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赚到钱。
目前已知的变现途径至少有两个:其一,在某书上,比如「知材的知识宝库」和「参考答案阅览室」这两个账号就是成功的范例;其二,在 FlowUs 上的大部分知识库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实际上,不止某书或 FlowUs,还有众多其他渠道可供选择。关键在于,只要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产品,就能围绕它开展一系列工作,创造更多价值。
粉丝福利
接下来是粉丝福利时间啦!更确切的说是购买了《人生精进管理》系统的同学们福利时间。
已经购买该系统的同学,按照评论区的更新指引自行更新,无需再额外付费。而还没有购买《人生精进管理》系统的同学,如果想要拥有,价格是 79 元,具体详情可以在评论区查看。
这里我先提前叠个甲,这个方法只是降低你做起步做自媒体的难度,给你提供了一个方法和途径,比如明确了内容产出的方式,后续变现的途径,但是做自媒体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购买后也不会有做自媒体指导,毕竟我目前也没有做起来,所以购买前请先想清楚。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如卷青年——天翊,一个硬核笔记探索者和知识管理践行者,期待我们下期再见,假如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