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翻译自用户 Patrick La Roque 在个人网站上发布的文章 Bear Days: Full Circle,阅读原帖请点此链接

"昨日成就一览:

- 和女儿们逛街时拍到的美丽胶片

- 在熊掌记和 Apple 备忘录之间做出终极选择。"

——2016 年 12 月 30 号日记

一条关于写日记的不二法门是:要始终假设这些文字是写给别人看的。永远不要以为将来的自己还会记得某一篇的上下文或具体细节。2016 年 12 月 30 日可能是我决定用熊掌记取代备忘录的日子,但我不太确定。只能说它的确符合时间线:

熊掌记的首个版本于 2016 年推出后,立即大受欢迎。它获得了当年苹果公司颁发的 Mac 年度最佳应用奖,并很快吸引了许多用户(包括一些Verge员工)从 Evernote 和其他工具转而投入它的怀抱。熊掌记没有太多独特的功能,但用起来非常顺手。它速度快,性能稳定,排版精美,还有一些漂亮的主题。许多其他的生产力工具都让人感觉像是在辛苦劳作,但熊掌记却从来不会。*

The Verge 媒体评论

很显然,我和熊掌记有着很深的“渊源”。我确信这是我用过的第一个真正让人感觉到有“匠人精神”的 app。它美轮美奂,特立独行,每个细节的存在都是经过深思和打磨后的有意设计。不过尽管它有这么多明显的优点,但还是有一些方面让我不太满意,让我不得不继续寻觅。

然后,我又尝试了 Craft。

最后,我走向了 Obsidian。

几周前,我开始试用 熊掌记 2.0。也许有些人会感到震惊,但我宣布它现在是我的新家了。1我已经将 Obsidian 中 95% 的内容迁移至熊掌记,并在其中愉快地写作和编辑,整个过程非常丝滑,让我大为享受。

现在,我所有的写作、档案、日记、研究报告、书籍和资料笔记都可以在熊掌记中完美地链接、排序和搜索了;我已经通过熊掌记捷径扩展和它的 x-callback-url 支持功能创建了多个模板和指令(包括我的灵感日记设置);我甚至已经成功适应了熊掌记以标签为中心的设计(相信我,这最初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草稿,迁移…

我希望不会留下一个我在不断更换写作软件的印象。总的来说,我还是很专一的。只是如果我发现和某个 app 摩擦过多、磨合时间过长,我就会迅速转向。对我来说,一个 app 的重要性永远不及底层系统:如果工作流的基础稳固,转用另一个 app 则不会有太大影响。

在对 Obsidian如此痴迷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造成我最近的转变?迟钝的移动端体验,以及逐渐意识到,若想把 Obsidian 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可能永远只能在我的 Mac 上才能实现:

  • 我用不来它的 iPhone 版本,或者说几乎没法用。它实在是太不用户友好了(不久前我已放弃)。
  • iPad 版仅在写作时还 OK。即便如此,我也需要忍受一堆不便、奇怪的 UI 界面和时常的卡顿,最近这些问题又更加严重了。这也是最大的问题:iPadOS 上的 Obsidian 现在在各种情况下都会卡住,以前却不会这样。这可能是暂时的,但还是让人恼火。
  • 画布功能虽然兼容,但在 iPad 上使用起来非常痛苦。我以为这种情况最终会改变,但事实上没有。图形较多的库也是如此:app 的运行速度会变得特别缓慢(例如我的灵感库)。甚至经常直接崩溃。

也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要么接受现状,要么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并不是踩低 Obsidian:它仍然是一款非常出色的软件。我完全理解该公司的跨平台开发理念,也完全尊重他们的做法。不吝赞美地说,对于喜欢鼓捣软件的“电子工匠”来说,Obsidian 是殿堂级别的存在。但我渴望在所有设备之间自由、透明地移动,不会因为切换设备而影响使用体验或只能忍受打了折扣的功能。

我不会完全抛弃 Obsidian: 我会为了 Readwise 和 Omnivore 插件(我的黑胶收藏可视化数据库)等功能保留它。毕竟目前,在熊掌记中还没有与 Dataview (数据查询和展示插件)类似的功能。

但这绝对是一次重大的迁移。

强大与精进

随着 2.0 版本的推出,熊掌记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工具。它让我想起了 Things:从外表看,它极致简洁,但一旦你努力钻研,它的高级功能就会显现出来。我以前就提到过它的快捷方式支持:我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再结合它的搜索查询扩展 ,重新创建一个在某天功能——我之前还以为自己会被迫放弃这个功能,这一套下来比在 Obsidian 中轻松多了。而且还不用花几个小时在 Safari 中浏览 我至今不能完全理解的代码

在写作工作流程方面,熊掌记不仅与 Obsidian 一样使用 Markdown 语法,而且还拥有许多我通过插件添加到  Obsidian 中的 QOL 功能(时间戳、预览、链接等)。说实话,这些功能中的大多数在熊掌记中都运行得更好(是的,此刻我想到的就是脚注)。

更重要的是,我爱上了熊掌记新的文本编辑器,它可以隐藏 Markdown 了。在之前的版本中,不能隐藏的 Markdown 符号总让我看不惯。熊掌记 2.0 带来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如果说 1.0 更像是为程序员量身打造的笔记软件,那么 2.0 同时也是为写作者而设计的

写,画…尽情挥洒

一流的体验

"熊掌记让我开心到眩晕。尤其是当我打开 iPhone 或 iPad 时,其中的一切都能按预期运行。我不用苦苦等待同步内容出现,也不用在敲击外接键盘时发现 app 窗口并没有选中,需要点击屏幕然后重新开始。以往这些琐碎但持续不断的烦恼,在无形中侵蚀着我。*”

—— 2023 年 2 月日记

快乐很重要。

非原生应用程序有一种“脆性”,当你切回到原生 app 时,这种外强中干的脆性会更加凸显。你会注意到速度的提升,以及可以不假思索地使用操作系统中的内置功能。例如,通过轻扫手势唤出和隐藏侧边栏;可定制的桌面小组件;或在开始打字时启动的沉浸专注模式。当我启动熊掌记,没有弹窗,没有进度条,没有滚动信息,只有我和我的文字。除了少了几个键盘快捷键(见侧边栏)外,我在 iPad 上使用熊掌记的体验与 Mac 版一模一样。而且,在 iPhone 上可以快速、流畅地访问任何笔记(无论内容是什么)的感觉也是如此美妙。如果我想,我甚至可以用 Apple Watch 口述想法,但目前我在用 Things 来做这个。

我可以在熊掌记中速绘,插入手写字,或快速添加扫描内容,就像在 Apple 备忘录中一样。因为两者都基于相同的框架和 API 接口。这些都不足为奇: 一切都很熟悉。不过,再次体验这种感觉还是相当不错。

我会后悔为 Obsidian 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吗?完全不会。没有什么是白费的。用过的每一个 app 都会带来新的发现,让人一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这样才有学习和发展的可能。

我还准备了几篇关于熊掌记的文章,但首先我想把两篇引导我选择熊掌记的文章留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