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笔记部分分了四块。

 

阅读——Zotero

Zotero,查找阅读文献非常方便,给个名能自动查找可下载的pdf,香。本地的也可以,也收藏网页,这样的话就把其他平台上在读的电子书也都汇总到了一处,通过建立条目编辑里面的属性,作者啊,出版年份啊等等,就可以把不在一个地方的东西可以汇总在一处,就很棒。

阅读其它的也很方便,包括划线标高亮添加笔记,笔记会自动生成能跳转回原文的链接,直接引用了原文,会自动生成一个连接标注。整理也非常方便。

记笔记,记得装个插件better notes,在工作区文档,拖拽、添加都非常方便,目录实现了随意拖拽(带着它的下文),思维导图视图,还有关系图视图(如图),还能直接导出freemind格式的思维导图软件,而这个格式,可以直接在思维导图软件中打开。也就是在组织成有结构的东西时,相当有用。

卡片笔记写起来难度降低了,但是管起来很难,难度就在如何把他们组织起来,双链可以实现建立关系,但是是一团,云状的,现在配合Zotero(better notes)把相关的重新组合新的树状,就相当顺手,发现缺什么,就直接再找资料补上,完美,大结构建好之后,返回思源慢慢修改,Zotero里带图的也直接复制黏贴,不需要单独处理,所以alt+a,全文,ctrl+CV大法,就可以任意贴了,贴回去也一样。

 

写笔记——思源

用了一年多了,用顺手了不想改,思源就是一个典型的双链笔记。虽然阅读笔记的部分移出去了,但是,思源里有非常概括的“文献笔记”,甚至只有一个标题,来占一个节点跟其它形成关系,Zotero里复制笔记链接,贴在思源里,点击链接,就直接出浮窗,跟在一个软件里区别不大。

喏,就这么跳出来了,跟思源的浮窗区别不大啊。这连接就很爽,反而能帮我区分是读书笔记还是自己写的东西了。现在思源就更多自己写,双链的形式会让人更好地思考,因为这种连接方式跟大脑的运作方式是比较接近的,所以会感觉思考更顺畅一些。

 

发展想法——知乎

思源有插件,能一键发知乎文章,而知乎文章能直接回答,哈哈

如果说在思源里是我一个人在思考的话,那么在知乎就是在人群中思考,会通过其他人的提问来提示我完成更多的链接,也就是发展想法的部分。在知乎写东西的时候,有时候也是很随意的看见了就突然写一篇发上去,之前的其实有很多也没有整理,就是有很多东西有些在知乎,有些在思源。

然后我今天又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东西,就是Cubox,收藏夹,浏览器插件,如果直接在知乎上写了,就把这个回答收藏一下。思源中有内置的插件,可以直接在思源里看,这样的话,就用这种方式又把它集合在了思源。

 

放放再慢慢修改——notion

用notion纯属意外,只是因为思源那个插件也能一键发notion,而我很喜欢那个给写评论的功能,就像给自己写批注,换个地方,回看慢慢修改的部分。

很多时候写完的东西,过一阵子再看的时候,就觉得有很多东西需要修改,传统方式改起来很容易烦,是另存一版还是直接删除,经常是改的自己都不知道哪是哪,就不愿意改,批注就很好,突然想到了什么就在旁边给自己发一条批注,等什么时候觉得想的差不多了,想清楚了的时候再一并去修改。

而且可以整合到一起,修改下权限,能直接分享。

 


总的说下来,还是以思源笔记为主,延伸出去的。

这么分下来之后反而觉得轻松,之前所有东西都混在一起,有个弊端,就是打开软件之后总要去做决定,现在要干什么,我是说非常具体的任务,现在是要阅读呢,还是要写呢?

减少做决策的次数

分开之后专注起来更容易,打开相应的软件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要干什么。做决策是非常耗能的,所以尽量减少切换。这里的切换不是指工具的切换,而是状态的切换,即扮演角色的切换。

在当阅读者的时候,去看作者写的什么,然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记下来。当做笔记的人时,就会专注于去把每一句表达清楚,并且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或许可以进一步向前去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更深层的联系。做为写作者,那么工作方式就会由一种松散的,点对点的状态,变成了从一个选定主题出发去组织有结构的文章。

写作的状态和记笔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这个想法的灵感多少来自AI,要求他扮演不同的角色。很多人都在强调说尽量在一个窗口跟他设置一个角色,这样的话因为有上下文他会有更连贯和准确的回答。

我们操作的过程中也会有相似的情形出现,就是在不同情境中就会自动进入那种情境应该去扮演的角色。所以人为用软件把它们隔开,把不同性质的动作隔开,一旦进入那个软件,就知道马上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扮演什么角色,确定感是非常充分的,嗯,这样就保证了注意力能更多放在事情的核心上。

避免了始终去做判断,不停切换容易造成大脑的疲劳。

 


《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在第3章成功写作的6个步骤

也就是分成了4个步骤,阅读和理解,记卡片笔记,发展想法,分享你的洞见。也是在不同的软件或环境完成的。

还有两个,前后分别是,明确区分独立又相关联的任务,养成习惯。

是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区分独立又相关联的任务,它们需要的注意力水平,思考模式还挺不一样的,所以,还是需要分开进行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