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报纸和电视上的宏大叙事,真正的韧性,其实都在日常的片段里。
自从2022年华为“把寒意传递下去”似乎一语成谶,不但华为感受到了寒意,现在大家应该都感受到寒意了。
去年开始,找工作难、降薪、优化不绝于耳。去年的年终奖还没着落,就迎来了今年的降薪通知。预期一路走低的情况下,所有人头上仿佛悬着一朵乌云。于是网络冲浪时的气氛也开始变得乖戾、紧张甚至有点神经质起来。
同时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经济依然富有韧性”之类的表达。
但是宏大叙事往往在落脚到个体叙事时很难体现一种体验感。所以有时候反而会令人没什么切实的感受。不过,有时候看看周围,会突然有一点体会。
1.工地外的炒菜小摊
我公司隔着一条小马路的斜对面,是一个已经停工的工地,看上去已经停工很久了。因为既没有工程机械,也没有施工的声音。围墙旁边有几个板房搭成的宿舍,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人居住。
这个工地周围是包括我们公司的办公楼在内的几幢已经或建好或刚刚封顶的大楼,只有这片工地还没有打好地基,放在这里有几年了,像是水泥森林里的一个小小孤岛。
口罩三年,这片工地一直没什么动静。但是就在这片工地的周围几座大楼里的社畜都开始感受到寒意的时候,它似乎有了反应。
先是每天早晨在那个工地围墙旁边,多了三三两两的早餐摊。这个商业区其实不缺餐饮,但是要么不好吃要么收费太贵。早晨这里的早餐摊的价格就显得非常有竞争力。
就算附近的公司很多都有自己的食堂,打工人们还是会顺路在这里买早餐。地铁口出来一份麦当劳早餐20,这里一份肉蛋肠粉10块,你说我选哪个呢?
起初,打工人还只是在这些地方买早餐。后来到了中午,不知道从哪里过来的一些商贩在这里卖盒饭。一开始只有一家,逐渐变成了两家、三家。现在这里每天到了中午已经成了美食一条街。猪脚饭、现炒菜、现煮粉,给很多工人提供了价格合适的餐食。几次路过我都想去买一盒猪脚饭吃。
于是有一天在阳光下我路过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是不是这才是所谓寒冬中的一丝韧性呢?那段时间刚好是“深圳房价腰斩”这种新闻最流行的时候。可我看到的是一群一群的建筑工人在开工。除了这里,晚上回家路过的一片工地门口,也是非常热闹:
可能有人会说这明显就是幸存者偏差,因为只有在正在开工的工地才能有这些工人来吃饭,撑不住的早就回老家了,肯定看不到的。
确实是这样。但其实,我公司旁边这块工地其实是没有开工的。这件事情的核心是,一些商贩在漫天的“寒意中”发掘了这个可能存在的需求。从而吸引了周围那些还没有失业的工人。
市场的供需,会自发且顽强地互相适应。
自从我有点想在这里吃饭之后不久,我就在这样的队列里看到了附近办公楼里的白领,还有我的同事。
这些小摊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现在基本可以在中午把这条小路摆满了。同样,就在旁边的商务楼里,人均800以上的日料Omakase,已经换了几轮。
有的人看到了消费降级,有的人看到了需求替代。但最朴素的出发点是,生存下去,坚持下去。
2.夜班出租车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在公司工作到凌晨1点下班。作为补偿,公司提供一些补贴,并且报销回家的出租车费。当时我家离公司比较远,夜班打车大概每天要花费140元。
有一天我打到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个挺健谈的小伙子。等快要到达的时候,他问:“哥,你是不是经常要走这条路”?我说是啊。他说那这样吧,咱们加个微信,只要我开夜班,我每天这个点提前来这里接你,怎么样?
图源:新浪财经
对我来说,打谁的车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可以。
后来在交谈中发现,他脑子真的很活泛。之前我乘过很多出租车,只有他多问了这一句话。他曾经很骄傲地给我算账,每天固定要交200多的租车费用,对很多司机来说,一天也就是跑个五六百元的收入。但是他似乎有独特的拉车技巧。因为据他说他知道怎么拉,哪里人多。他每天夜班可以拉到800甚至1000多元。
曾经我一度觉得拉我去那么远的地方,回来空车的话他可能比较亏。但他说没事,因为首先我的这140-150就是他每天的安全垫,而且深圳的出租车都是充电的,成本很低。
他还跟我说他劝他的老乡一起来,但是他老乡就不如他灵活,每天只能拉400多。他的几个老乡里,只有他似乎对这一行轻车熟路。看上去他挺享受这个过程的。后来从聊天里了解到,他离婚了,自己带两个女儿和生病的父亲一起生活。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放弃了出租车这行,改成了跑深圳往周边市县的长途,每天在朋友圈里拉生意。夏天卖荔枝、秋冬卖柚子,顺便还介绍老乡进厂打工。
可能,这就是他自己的韧性。
3.机场“快线”
前几天,在一个朋友的群里,刷到了这么一张图:大意是说成都有了新机场之后,很多时候有人容易搞混自己要去的机场。比如机票买天府的,结果人去了双流。
于是专门有那么一些司机,专营在两个机场之间送那些搞混了的乘客。而且提供了无法按时送到就退费的选项。
在群里看见了别人的贴图之后,我特意去问了图片来源。
这简直是实现了充分客户潜在需求,拆解细分领域,利用大数据形成认知差,切实找到需求实现堵点,找准解决问题抓手,利用开放思维完成业务闭环,同时注重客户体验。
你们总说要有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就是互联网思维。
其实类似的事情一直有人在做,比如在一个城市的火车站和高铁站中间。消费降级了,可能航班减少了,但这样的需求可能没有减少。
所以我们总说经济依然有很强的韧性,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而除去这一层滤镜外壳,真正的韧性,可能都在日常的片段里。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生命力,才是韧性所在。
系统的韧性是一个层面,个人的韧性又是另一个层面,现在可能还没有到要考验每一个个体的韧性的时候。但反过来,个体的韧性又决定了系统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