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总抱怨自己看不进书,没有时间和耐心,但事实上,你很可能只是方法用错了而已。
很多人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总喜欢用同一种速度把书从头读尾,不分重难点。
这样的“笨方法”当然看不进书,因为一旦碰到难题,我们就会卡壳,放弃阅读,没多久就将书籍束之高阁。
今天我想教你一种“略读”的方法,也叫“检视阅读”,让你在面对一本完全陌生的书籍,可以快速熟悉,提高阅读效率,了解书籍的主题内容跟大致结构,并判断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有没有必要读下去。
无论你是阅读新手,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老手,本文的内容都会对你有所帮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指代的书籍默认为“非虚构书籍”,并不适用于小说和诗歌散文等。
一、看书名和作者、腰封
当你拿到一本崭新的书籍,首先要做的就是看书名、腰封和作者简介。
这一步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确定一本书的基本信息,比如书籍的类型跟可信度。
在看到书名和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后,你可以知道作者熟悉的领域是什么,他之前都做过哪些研究,有助于你对这本书产生一个初步印象,比如一个非学术型作者出版了一本专业学术类书籍,对于他自己写的这个主题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够不够专业,可信度高不高。
尽管书籍普遍要比文章的含金量高,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通过这一步将价值较低的书籍筛除,可以为我们省下很多不必要的功夫。
我建议你提前在豆瓣这样的书评网站上看看编辑对书籍的概括,会有利于你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而不是看书时一头雾水。
二、看自序和导读
很多人都有阅读“他序”的习惯,所谓“他序”,就是他人为书作的序,一般写在书籍的前几页,早于自序和目录。
我认为“他序”并没有阅读的必要,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别人认为好的东西,是他自己思考的产物,而不是你的。
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探寻书里的内容,而每个人获得的启发和收获都因人而异,“他序”可能会让我们忽略掉一些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相对而言,自序和名著导读会更有价值,作者往往会在序中介绍这本书产生的原因,以及自己遇到的困难。
对于一本书的主题,作者显然比其他人更有话语权,一个有责任感的作者,往往会在序中给予充足的信息,告诉你哪里是重点,如何组织章节内容,帮助你理解整本书的主题,并且会坦言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比如《国富论》的导读中就介绍了作者并不熟悉的部分,抽丝剥茧,将有价值和有误的内容区分开。这样的导读,是极有价值的,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阅读障碍。
三、看目录
快速了解一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翻看目录,可惜的是,除非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很多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很多作者都在构思目录的阶段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这样的努力不被看到,多少作者恐怕要伤心欲绝了。
目录不仅是索引内容的工具,更是一本书籍的内容蓝图,包含了所有内容的结构和组织顺序,如果一个目录足够详实,你甚至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论证过程。
一本简单的社科类书籍,通常会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个容易理解的逻辑顺序入手,先解释是什么,以及我们对这个概念常见的认知错误或谬误,紧接着作者可能会进一步解释他所定义的概念,并用举例或论文资料逐渐抛出自己的论据。
更常见的目录会将整本书分成 6 大章节,每个章节分成 3 个核心论点,每个论点又分别由 a b c 几点来支撑,就像思维导图一样可以无限延展下去,但你仍然可以抓住这 3 个基本问题,看出一本书的主要脉络。
关键点在于,看目录的时候要思考章节跟主题的关系,揣摩作者的用意,这可以帮你辨别哪些章节是真正重要的部分,哪些是次要的。
了解一本书的主次是分配注意力的关键。用相同的阅读速度从头看到尾是一种阅读效率很低的行为,重要的地方看慢些,不重要的地方看快些,会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当然,在看得快的过程中仍然要保持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才行,否则就真成“量子速读”了。
翻阅目录的过程,我们会更加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这时候要始终带着一个问题去浏览,那就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四、简单翻阅内容,查看总结
如果你在翻目录的时候发现了重点章节,就优先看重点章节的内容,没有的话也不要紧,跳到任意一个章节翻阅几页内容。
这可以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行文风格跟主题内容,通常在这个阶段,距离“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更近一步的理解。
你可以翻到书籍末的最后几页内容,很难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不在结尾部分总结自己认为重要新颖的观点,这会是你认识此书的绝好时机。
五、阅读书籍
谢天谢地,在做好前面的准备工作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开始阅读一本书籍了,你可能会觉得,这样做是不是太麻烦了。
相当反直觉的是,如果我们不花费这些必要的步骤,在阅读一本难懂的书籍时,往往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在上述的 4 个步骤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本书籍的类型,知道这本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且在目录部分知道了书籍的内容结构,以此区分出重要和次要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一种全局视角来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跳过,查看主要内容。
重点在于,保持理解力,不要逗留和倒退(是的,不要倒回去看),保证先将书籍流畅地过一遍,不要频繁地看注解,而是先将简单的部分看完,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好标记,保持整体的阅读感。
如果一个地方反复看仍然难以理解,说明我们的基础知识并不足够将其消化,我们的理解力大多只够支持我们理解某个部分的句子,至于远超我们理解的部分,直接跳过就好。
一本书哪怕只能理解 50% ,也比 0% 要好,这也是阅读一本难读书籍的方法。
六、增进理解力
本文虽然题为快速阅读一本书,但真正的理解力,都是建立在长久的阅读习惯之上的,你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保持每天都能阅读几页书,就已经足够。只有增加自己的理解力,才能不断开拓出新知。
另外一点在于,比起快速阅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书中学习到多少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这才是读书的意义。阅读的目的不在量,而在质。
正如这就是张五常教授讲的学术中的“老人与海”。一个人一辈子不需要钓特别多的鱼,最重要的是钓一条大鱼。
总结
我在此文介绍了快速阅读书籍的方法,分别是:
1.看书名和作者、腰封
2.看自序和导读
3.看目录
4.简单翻阅内容,查看总结
5.阅读书籍
6.培养阅读习惯
前面 5 个步骤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动作,事实上它们是连贯统一的,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所比喻的那样:
阅读就像滑雪一样,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不可能记住每一个单独的动作,只有不断的练习,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所有的动作,让所有动作自然和谐地统一;而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独的动作。
在你熟悉其中的步骤之后,所有的步骤会像喝水一样自然,你会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书籍到手以后就自然开始查看标题,并开始查看目录,有时还能猜出大致的目录结构,重点是哪些。
你知道这本书可能要论述的主题跟你想法会很接近,一本书大概会按什么方式分布主题,重点章节如何组织。
等到那个时候,你可以说是一个熟练的阅读者了,现在困扰你阅读的阻碍将不复存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阅读之路从此一路畅通,阅读碰到的困难总是随着我们理解力增加与日俱增,但我们终于不会驻留在原地,这就不失为一种可喜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