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突然对西游记有兴趣,想要看看原著和83剧版《西游记》有什么区别。目前读完了一半,前面的大部分情节和剧版都比较吻合,其中有一些小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却细思极恐。

细节1——悟空大闹天宫是狂妄还是陷阱?

        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成归来又得了金箍棒,正是心高气傲的时候,急切地想要在天庭证明自己的能力。奈何天庭有自己的晋升体系,除了能力还必须遵守他们的流程制度才能被认可。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佩服太白金星的政治手腕了。他在悟空大闹天空这一事件中参与最深,可以说是他一手促成大闹天宫也不为过。

        悟空初次被天庭招降为弼马温就是太白金星的主意。用一个无名小官就可以打发悟空,天庭既有名声又无实际利益损害,两全其美。悟空发现弼马温的真相后一气之下怒闯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此时的玉帝对悟空的狂妄已经无法忍受,正欲发作,太白金星出来又为玉帝权衡利弊——悟空只是起了个名号,名号背后并无利益牵扯,悟空也不知利害关系,强上兴师动众,不如您招安降旨,就给他个名号,并无实权,有什么不可。

太子又近前奏道:“望万岁赦臣死罪!那妖猴使一条铁棒,先败了巨灵神,又打伤臣臂膊。洞门外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道是封他这官职,即便休兵来投。若不是此官,还要打上灵霄宝殿也。”玉帝闻言,惊讶道:“这妖猴何敢这般狂妄!着众将即刻诛之。”正说间,班部中又闪出太白金星,奏道:“那妖猴只知出言,不知大小。欲加兵与他争斗,想一时不能收伏,反又劳师。不若万岁大舍恩慈,还降招安旨意,就教他做个齐天大圣。只是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便了。”玉帝道:“怎么唤作‘有官无禄’?”金星道:“名是齐天大圣,只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且养在天壤之间,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玉帝闻言道:“依卿所奏。”即命降了诏书,仍着金星领去。

《第4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直到悟空大闹蟠桃园、偷丹药,砸了蟠桃嘉会,触及到了天庭的核心利益(沙僧部分会详细讲解),无论从面子还是实际利益上均不可再姑息,这才有了大闹天宫。

        从整个事件中来看,悟空的狂妄来源于自身实力的强大,也来源于无知,对核心利益并无多少认识,只是争个头衔。但是太白金星的手段却更像是小错纵着你,直到你闯出大祸来一起算总账,与《知否》中明兰初到暮苍斋处理各个院里派过来的侍女如出一辙。即使算总账,我也可以假意不敌,借西天的手直接处理悟空,被压五指山下,再无利益威胁者,一劳永逸。

细节2——玄奘母亲自尽

        玄奘的身世确实坎坷,父亲陈光蕊新婚不到3月,上任途中被撑船的人杀害,母亲殷小姐为了遗腹子忍辱偷生委身强盗。强盗顺势冒充陈光蕊上任成为一方父母官。玄奘出生后,母亲不得已将其丢弃。直到18岁得知身世与母亲相认,向远在京城的外公传信,外公启奏皇帝带兵前来赶走强盗,为父亲平冤昭雪。父亲也在神仙的帮助下起死回生,一起回京述职。本应圆满的大结局却在父亲高升后成了“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

        这一段最大的问题有2点:

        一来玄奘的母亲是丞相的女儿,遇到贼人后,即便委身于他,也可以传递消息给远在京城的父母,使其前来搭救,为什么一直要等到唐僧成年与其相认后才传递消息?退一万步说,自从女儿随夫上任远走他乡18年,父母子女却无书信联系也不正常。女儿出嫁能与父母闹到结婚后鲜有往来的大多是父母看不上女婿,这里或许也是殷小姐抛绣球招亲埋下的伏笔。

        二来既然陈光蕊起死回生,一家团聚,母亲为何在这个节点又“毕竟从容自尽”。在自尽前也有交待丞相父母对殷小姐的看法,大家都一致同意是不得已而为之。

丞相直入衙内正厅坐下,请小姐出来相见。小姐欲待要出,又羞见父,就将绳索自缢。玄奘闻知,忙进宅内,急急将母救解,双膝跪下,对母道:“儿与外公统兵至此,与父报仇。今日贼已擒捉,母亲何故反要寻死?母亲若死,孩儿岂能存乎?”丞相亦进衙劝解。小姐道:“吾闻‘妇人从一而终’。痛夫已被贼人所杀,岂可颜从贼?止因遗腹在身,只得忍耻偷生。今幸儿已长大,又见老父提兵报仇,为女儿者,有何面目相见!惟有一死以报丈夫耳!”丞相道:“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皆因出乎不得已,何得为耻!”父子相抱而哭。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最后母亲从容自尽,这其中陈光蕊并无出面,也无类似的劝说,很难让人不怀疑陈光蕊是否为了保全自己的体面PUA殷小姐从容自尽。另一方面也让人怀疑丞相父母对殷小姐的劝解是真心还是假意?

        正如《知否》中县主被贼人掳走3天3夜丢在大街上,回到家等待她的是房间桌子上的绳子,为了保全家族的名声,牺牲一个女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丞相父母牺牲女儿可以保全女婿和外孙的前途和名声,也能繁荣整个家族,又有何不可?

细节3——沙僧被贬真相

        原著提到沙僧被贬的原因时是这样描述的——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

        我查了一些资料,资料只能证明琉璃盏是非常珍贵的物件,但是怎么会有很多神仙因为琉璃盏碎了而丢了性命呢?B站UP主芦苇十三少制作了无间西游的视频,其中对沙僧受罚这一段做出了具体解释,现在看来不无道理。

        UP主认为三藏取经是佛道两家冲突之下的阴谋。佛家期望通过三藏取经增加人间的信众,而道家派悟空作为双面间谍暗中监控佛家进度。无字经书被太上老君做了手脚,成为了道家控制人间的重要道具。这个大胆想象的前提是神仙需要人间的香火来延长寿命,之前神仙延寿依赖于蟠桃,而蟠桃园在悟空大闹天宫时毁于一旦,沙僧打碎的琉璃盏中盛着蟠桃提炼的汁,许多下等神仙分不到蟠桃,只能依赖琉璃盏中的桃汁延续生命,这才有了“只因王母降蟠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

        或者另一猜想是:佛道两家的冲突是真,但是不能摆在桌面上,需要在桌面下解决。唐僧西天取经是两方的博弈,沙僧是玉帝派去监督取经的卧底,打碎琉璃盏只是一个借口。

        沙僧被贬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他在取经一行中又真实角色又是什么?

细节4——天庭神仙的能力

        悟空的战斗力在大闹天宫这一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后期也是取经打怪的主要战斗力。最奇怪的是取经路上的很多妖怪都是从天庭/西天私自出逃,悟空在对战这些妖精时丝毫没有占到便宜,很多妖怪都可以和悟空打个平手。悟空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体能,可以连续长时间战斗。比如青牛精,原是太上老君院子中的青牛,偷跑下凡,靠着金刚琢无往不胜。后期悟空找来了李靖、哪吒还有龙王火神等也奈何不得它。

        那么在大闹天宫时,神仙们打不过悟空是真的能力不行还是在藏拙?其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细节5——佛家的好生之德只针对特定群体

        大家都说取经路上有背景的妖怪闹完事也能活命,没背景的妖怪只有死路一条。细看原著确实如此,甚至比剧版还要残忍。原著中悟空每遇到一处妖怪洞府,搞定战力最强的大妖怪后,其他喽啰小妖怪都是一棒子打死,绝无活口。

        佛家讲“上天有好生之德,悲天悯人之心”,对一只蚂蚁动物都有慈悲心,对于这些小喽啰妖精却痛下杀手。在这个过程中玄奘没有任何阻止、道家的神仙没有任何阻止、西天的菩萨佛祖也并无任何阻止,大家对打死妖精的态度都是默许。

行者即将那打杀草寇前后始终,细陈了一遍。却说唐僧因他打死多人,心生怨恨,不分皂白,遂念《紧箍儿咒》,赶他几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特来告诉菩萨。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第57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甚至到黄眉大王时,久久不能降服妖怪。最后发现是弥勒佛的小童,悟空想要动手却被弥勒三番五次劝解,最后悟空看到弥勒的法力无边才停下手来。妖怪洞府中那些小妖已知得老妖被擒,各自收拾囊底,都要逃生四散。被行者见一个,打一个;见两个,打两个;把五七百个小妖,尽皆打死。各现原身,都是些山精树怪,兽孽禽魔。

怪万分疼痛难忍,倒在地下。弥勒又道:“悟空,他也够了,你饶他罢。”行者才叫:“你张大口,等老孙出来。”那怪虽是肚腹绞痛,还未伤心。俗语云:“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他听见叫张口,即便忍着疼,把口大张。行者方才跳出,现了本像,急掣棒还要打时,早被佛祖把妖精装在袋里,斜跨在腰间,手执着磬槌骂道:“孽畜!金铙偷了那里去了?”

《第66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即使是没有作恶的妖怪,最后的下场也是被打死。在小雷音寺前,有几株古树成精与三藏彻夜长谈饮茶对诗,十分高雅。其中一个杏精见三藏才华卓绝,动了和三藏结婚的心思,说了几句。悟空出现后他们便变作本象无进一步伤害之意,却被悟空八戒打死。

        这其中看不到一点佛家的好生之德。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神(佛、道)、妖的关系,这其中妖一定是在最底层的,而佛、道都意欲拉拢人界,但是双方具体的矛盾和拉拢方式还需要再做研究。

细节6——唐僧取经真的对佛有信仰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观音菩萨物色取经人选时设置了2道考验,第一看有无人知道锦澜袈裟与九环锡杖的真正价值,第二测试玄奘是否对大乘佛法有兴趣。原文是这样讲的:

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第12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因此玄宗对大乘佛法无比推崇,遣玄奘前去西天取经。玄奘出于对玄宗的尊敬、感激(父亲平反)踏上了取经路,这其中对佛家信仰的推崇有多少倒并未看出来。

        在取经路上,说到取经玄奘更多思考的是“我何时才能取到经书回到东土大唐复命?”,一路上多次询问何时才能到西天,耐性甚至不如悟空。

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

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呵!我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第36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这样的对话在原著中出现过很多次,几乎每次遇到一个妖怪,三藏就会问一次悟空,36回时已经问了悟空多次,连悟空都对三藏取经的诚心感到讽刺,所以冷笑回复,与剧版三藏对取经的信心坚定不移形成了鲜明反差。八戒会在师傅遇难时想要散伙,而三藏每次都在劫后余生时刻对取经表示怀疑。

        到这里我不禁有一个疑问:取经路究竟是三藏的试炼还是悟空的成佛路?或者说西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招揽悟空还是想通过三藏招揽人界?

        《西游记》原著读起来感觉和剧版差不多情节,但是其中的细节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让人细思极恐,不经重新怀疑看到的这些表象。

        懒得看原著的也可以看看这3个视频,真的强烈推荐!!!

芦苇十三少——《无间西游》系列 

【新春特供|| 西游宇宙法宝等级的权力深意,天上对人间控制的终极手段-哔哩哔哩】 

【深度|| 为了让悟空脱离低级趣味,佛祖究竟花了多少经费?(中秋特供)-哔哩哔哩】 


舍筏登岸 Newsletter订阅地址:https://220525.zhubai.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