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接上文。接着讲学习《积心理学》课程给我带来的影响。本文想分享的给我带来启发的观点是:
- 承担责任--No one is coming 没有人会来,自己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 平和心态--幸福和痛苦都会回到基准水位。
- 平衡视角--你是否注意到了「公车上的孩子」。
- 增强理解--自尊分为三层:依赖型,独立型和 无条件型。
核心观点总结
no one is coming 没有人会来,自己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意识到自己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这个观点的应用范围也很广。它既可以上升至个人行事的原则,也可以下沉为一切行事的出发点。完全理解并运用它的人,能够很容易且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
如果「没有人会来」是个需要审视才会接受的观点,那一般会期待着谁过来?
我想到的几种可能是:
- 期待理想自我。 在与自我的缠斗中,期待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从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转变,比如本来很难早起,突然就早睡早起作息无比规律了;本来搞学术很痛苦,突然就无师自通了;本来不擅言辞,突然就情商拉满处事周密了。
- 期待产生互动关系的另一方能顺自己的心意。 比如期待对方的心智水平突然提升到不低于自己的水平;期待带给自己痛苦的人一夜之间转了性子,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并意识到自己的弥足珍贵;期待他人能从不理解变成愿意倾听,或者能把自己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
- 期待善意第三方。 善意第三方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主持公道。当「不公平」的事情真的发生时,会期待善意第三方来主持公道,或者来评评理。说是评理,相比惩戒他人,更希望自己能够被认同,能够重回集体以得到安全的庇佑。
- 善意第三方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借助外在的力量拉自己出泥潭。让他人来承担拯救或者重建自己生活的责任,自己只需要说「遇上你真好」或者「我真是看走了眼/遇人不淑」。
- 善意第三方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借助于一种超然的力量,让过往的错误能被抚平。
这些期待的产生都是人之常情,「no one is coming」并非是指,人不能产生期望,而是更强调自我的主体责任。他人能来固然好,但即使不来,手上现有的牌也可以打得漂亮。如果个人境遇的改善,全然来自于某个不一定会来的他人,承受不了耽误的损失的,还是自己。
我想到了《人物》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母子三人被拐,母亲当场遇害,弟弟年幼不记事,只有哥哥执着于找回生父,找回自己被拐之前的人生线。结果发现他人的生活都在往前,只有他的生命,似乎停滞在7岁那年。
我也想起《寻找百忧解》里面执着于一件小事的公平,结果把自己整成疯癫的段慧。说是小事,不是在强行磨平个人的痛苦与挣扎,而是与个人可能的成就,或者个人可能经历的美好相比,停滞在无可挽回的痛苦节点,未免太唏嘘。
接受「没有人会来」这个现实,向着理想的方向继续前进,不是因为忘记了或者强行忽略之前的痛苦,而是因为还有其他的美好在等待。
幸福和痛苦都会回到基准水位 everything will gone
这是一个能够快速从眼前事物中抽离出来的好方法,如果说「no one is coming」是把改善自己生活的力量寄托在他人身上,那对成就的渴求就是把这种力量寄托在他物身上。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这里的讨论范畴是满足生存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幸福or痛苦,对一个有上顿没下顿的人说他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拿到一个面包,那多少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了。
常见的样本是:考上好高中就好了,考上好大学就好了,考上好研究生就好了,拿到稳定的工作体面的薪水就好了,提前退休就好了,实现财务自由就好了……后半段的实现能不能带来永恒的幸福我说不好,但如果每个阶段的渴求都能带来永恒的幸福或者更高位的幸福且只增不减,那幸福应该止步于「考上好高中」,因为这已经是happy ending。或者说,一名考研失利者的快乐也应该大于考上好高中的初中生,毕竟他已经经历了考上好高中这个阶段,拥有了更高位的幸福。
但事实不是这样,实际情况是,「害怕失去」或者「害怕没有得到更多」的情绪,迅速取代「拥有」所带来的幸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幸福不是因为拥有,而是因为追求。拿攀登类比,幸福并不只存在于站在山顶的那一瞬间,而长久地存在于登顶的过程中。
这个认知能够带来的行为改变是:不是不关注结果,而是更多地意识到结果能够带来的幸福增量,没有过程带来的幸福增量多。
拿秋招举例,能够拿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复盘过往经历并从中提取亮点,去逻辑表达,去寻找人岗匹配度,去和业内专业人士交流并更新认知,都是能找到乐趣且可以进行自我提升的事物,值得投入并享受。
对于痛苦或者烦恼,也要意识到终将逝去。当然,这里的痛苦可能是那种突入其来或者持续一阵子的痛苦,而非需要长久忍耐又不能脱身的慢行痛苦,对于长期的痛苦,需要和「no one is coming」联系起来,自行解决。
顺便一提,课程中也提到了,提升幸福基准水平的方法有:采取行动,想象成功和认知疗法。
你是否注意到了「公车上的孩子」
在课上,tal反复提及的例子是「公车上的孩子」。这个实验是,给一张图片,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对复杂的计数工作--图片上有多少种几何图形,结束之后再问被试者:
你注意到了这张图片的公交车上有几个孩子嘛?
这个实验乍一听有点坑,这不逗小孩呢么,我又不知道你要问我公交车上有几个孩子,我甚至都没注意到还有公交车。
tal想用这个例子来表明:你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就创造了什么样的现实。 以及,看法改变做法。
我并非首次接触这个实验,类似的概念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实验--「你是否注意到屏幕上黑色的猩猩」,谚语--「手上拿着钉子,看啥都像锤子」,学科原理--「孕妇效应/视网膜效应」…… 但tal在这个实验上花费了足够长的时间与精力,终于将我之前散点的个体经验串联成了一条线,并且上升成为我思维的护城河。
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启示是:人们时常囿于眼前有限的问题视野,而忽视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
有太多人带着扭曲的视角看世界,有太多人只想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或者,只能看到由他们压抑、恐惧、不安全或是自恋的滤镜处理过的世界。--from大卫·布鲁克斯在2017年芝加哥大学毕业演讲
请在上面这句话多停留几秒钟,再逐字读两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看自己想看的,只能看到自己能看的。
如果你对周围的感知力尚未消失,也许你能瞬间联想到无数例证。在理解他人的滤镜之前,我会先叩问自己:我的滤镜是什么?为什么我会这么解读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在处理这件事时,是否有下意识的偏见,或者无意识的成见尚未克服。
比如在近处的关系中,我曾认为自己有点格格不入:不同的择业方向,不同的休闲方式与作息(阅读写作锻炼、老年人作息),不同的期待值,偏好养生,偏好戒断社交软件,偏好理性的交谈……这些特点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它的确产生了「在社交上的阻滞感」,甚至会带来一些挫折经历。这让我更侧重于关注「如何避免成为不一样/有点扫兴的人」,而非「How charming I am」。
但这并非事情的全部面向,我忽略掉的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 人和人之间,不同才是常态。所以不同甚至不是一件需要过分关注的事情。
- 扩大视野,我依然在正常的范畴。在每一个侧面我都能找到,可以产生思维碰撞的人(虽然是在网上而非附近)
- 即使不同,相比于重塑自己,还有很多种可能的合作方式。
我倾注心力去做的事情,刻意练习以养成的习惯,都是我的闪光侧面,而非需要遮掩或者祈祷他人不要关注到的侧面。
即使知道我存在个人滤镜,类似的情景还会再次发生。「是否注意到了公车上的孩子」这个观点可以让我在陷入某种情绪时,看看自己是否忽略掉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比如是否忽略身体发出的信号,是否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犹豫,开心,抵抗……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内核和匀称的意识。
自尊分为三层:依赖型,独立型和 无条件型
依赖型自尊是指,外界的评价构成了自我,行为动机是别人期待我这么做,或者不期待我这么做。外在的认同和表扬非常重要。
独立型自尊是指,不需要依赖外界的评价来确立自我,他人的意见只是参考,更多依赖于自我评价。
无条件型自尊是指,不和他人比较,也不和自己比较,不参与任何评价,相互依赖但独立存在。
每个人都会有这三种类型的自尊,只是占比不同。我可以觉察个人的成就感来源,设置自尊的牵引方向。
延伸
小结一下。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程给我带来有启发的观点有:
- 过犹不及--同时做几件快乐的事情,会减少自己快乐的程度。
- 允许自己全然为人 --当我们在说谎的时候,实际在扮演另一个角色。
- 感恩日记--周围的每一处便利都不是应当的。
- 承担责任--No one is coming 没有人会来,自己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 平和心态--幸福和痛苦都会回到基准水位。
- 平衡视角--你是否注意到了「公车上的孩子」。
- 增强理解--自尊分为三层:依赖型,独立型和 无条件型。
阅读他人的推荐,不能代替自己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在找到个人幸福和内心平衡这条路上。即使是阅读同一本书,观看同一个课程,被触动的点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还是回到知识的源头,去看《积极心理学》课程本身,投入的精力越多,越能从中挖掘到持续改变的力量。可以从知识链的下游发现、验证、回顾知识,但要回到知识源头去学习、思考、延伸。这样能直击核心,少走很多弯路。
另外有一份不完整的阅读清单,是个人在心理学方面得到启发较多的书籍,可以按需取用:
- 积极心理学五部曲 by 塞利格曼。现在阅读这系列作品带来的增量认知有限,因为大部分观点已经深入日常变成常识,但如果你现在很不开心觉得需要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那这个系列可以作为入门读物。
- 《幸福之路》by 罗素。相对浅显的哲学书,偏理论。从「不幸福的原因」分析到「幸福的原因」,适合已经知道自己不开心的主要来源(比如工作,学业压力……),并深入剖析为什么会这样,接着从中剔除掉不开心的因素。btw,书中指出工作是让人幸福的原因之一,这个观点确实有可取之处。
- 《被讨厌的勇气》by 古贺史建。大名鼎鼎的讨论阿德勒思想的读物。从社交媒体上学到的是,课题分离,分清楚哪些是他人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阅读原著给我带来的启发还有: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之前的想法是,因为烦恼来自人际,所以我闭口不谈人际就不会烦恼。实则应该再转换一步,烦恼来自于人际,幸福也来自于人际(这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人类共同体中)
- 《也许你该找人聊一聊》by 洛莉。故事主线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的经历和感想,作者一边给别人咨询,一边也在接受心理咨询。有时候看别人袒露痛苦,会让自我感到更安全,更值得期待的是,看到作者挣脱出来,好像也在看到某个我挣脱出来了,也许这是治愈感的来源。
- 《寻找百忧解: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观察手记》by陈百忧。短篇故事集。之前以为能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必然在非同寻常的经历中遭受非同寻常的苦难。这本书开了另一个视角,可能任何一条路一直走一直走,都会变成心灵的负担。还有一个时常安慰我的观点是:
我们在对抗的是一个力量比我们大很多的东西。可以短暂地停下来休息,但不要放弃,也不要过度责怪自己。
图文|鑫仔
公众号:我只是和别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