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学能算是经典?对于这个问题,一百个读书人恐怕有一百种回答。在我看来,“老少咸宜”的作品能算是经典——这里的“老少咸宜”指的不是口水书,畅销书。而是普罗大众能够欣赏故事情节,文学批评者也可以发掘出深层次隐喻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不多,而在我眼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定能占据其中一席。
介绍《老人与海》,似乎是一件不必要的事。即使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也知道,这是一个老渔夫与鱼搏斗的故事。我们的义务教育课本里早就有了《老人与海》的节选,学生们也背了大段大段的“标准答案”。我就是那种看过节选,背了很多大词的学生,但当我拿起《老人与海》的时候,我仍然陷入了故事情节与海明威文字的魅力,即使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尾,我还是一页一页翻了下去,然后我看到了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
准确来说,我并没有看到这句话,因为我读的是英语原版,海明威将失败分为“destroyed”和“defeated”。翻译成中文,前者可以理解为“毁灭”,后者可以理解为“打败”,但比起英语原版少了点押韵的感觉。我的英语阅读量算不上很大,但我还是建议所有想要读《老人与海》的读者,尽可能读英语原版。因为只有读英语原文,才能感受到海明威文字的力量——一种简洁而又迅猛的力量。说他简洁,是因为海明威喜欢在作品里用短句、短词,而且反复使用重复的单词;说他迅猛,是因为这些一眼就能看懂的短词短句,在海明威的笔下竟然能顺畅推动剧情,毫无拖泥带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老人与海》在国内的译本很多,这是因为海明威文风的简洁:但凡能看懂《老人与海》的,都有一种“我也能翻译”的错觉;然而这些译本又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又是因为海明威文风的迅猛,即使能看懂每一个词,将这些词连在一起翻译成句子后,原文中蕴含的那种力量就消失了,以至于读了原文,再读译本,总有一种王国维所说的“隔”的感觉。
当然,绝大多数读者并不会关心什么翻译技巧,大家只想看到《老人与海》中的“深层含义”。在这点上,许多人被“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的金句先入为主,认为这部作品是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前不久某大学给新生发《老人与海》,就被一些人批成了“宣扬自由主义”)。但认真读一下原文,就会发现主人公圣地亚哥并不是个“英雄”,他只是个强壮一点的老头而已,事实上,圣地亚哥还经常反思自己犯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比如在他出海后,后悔自己没有带上小男孩帮他;在与大鱼搏斗的时候,又发觉自己做了很多错误的决策;在发觉鲨鱼啃食自己战利品的时候,又后悔自己“走得太远了”。除此之外,《老人与海》似乎也不宣扬“努力就能成功”这样的价值观,在与大鱼搏斗的“动”中,海明威时常插入一些“静”的画面:比如圣地亚哥看向海豚,看向飞机进行思考,又比如圣地亚哥回忆扳手腕与梦见狮子的情节,如果只是为了强调圣地亚哥“英勇无畏”的冒险精神,这些片段是很多余,甚至很影响故事节奏的。但在小说中,这些片段不仅没有影响故事节奏,反而让读者在紧张的战斗中能稍微松一口气,还让我们看到了,圣地亚哥并不是为了“鱼”,为了结果而战斗的;他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对他来说,“战斗”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人生的过程。在狂风暴雨中驱船捕鱼,与在风平浪静下欣赏海豚,都是同等重要的事。
《老人与海》真的只是一个纯粹的捕鱼故事吗?肯定不是,故事中出现的各种意象:男孩,小船,海豚,飞机,游艇…都是有关现代社会与人类精神的种种隐喻。而单纯从故事情节看,圣地亚哥的遭遇是人生或人生某个阶段的缩影:在出海前,我们往往过于自信:觉得自己的梦想能实现,自己的能力足够应对一切困难;而真正出海后,人在社会中感受到的世态炎凉正如圣地亚哥在大海中面临的内忧外患一样扑面而来,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太天真,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在寻找帮助无果后,我们开足马力决定殊死一搏。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会得到升华,过去我们眼中的敌人,可能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诤友”——正如故事中的圣地亚哥将大马林鱼称为“兄弟”。我们最终或许取得成就,但这一切又是不持久的,因为社会中有无数人像贪婪的鲨鱼一样,会循着气味来掠夺我们的成果,而我们这个时候往往已经精疲力竭,无能为力。最后,一切成就化为泡影,老人拖着大鱼的骨架上岸,外人或许会对我们的遭遇感伤或哀叹,但他们大多都像那个分不清马林鱼与鲨鱼的游客一样,并不知道你选择的道路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最后,摆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到底是承认自己被“defeated”,从此一蹶不振;还是做好准备,重新踏上新的征途?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一个能够鼓励我们,跳出成败、真诚开导我们的“小男孩”……
“被毁灭”还是“被打败”,是《老人与海》讨论的主题之一,但这样的二元对立并不是真实人生的全部;《老人与海》无疑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但作为为人处世的“圣经”,似乎还是不怎么可靠。“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中的“人”字,在英语原文中是“man”,可以狭隘指“男人”。而海明威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一种粗暴的大男子主义,或许在他的眼里,只有成为“男子汉”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然而就是他这样的“男子汉”,最终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到底算是他的肉体“被毁灭”了,还是他的意志“被打败”了呢?这个问题,恐怕连海明威自己都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