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送上迟到的新年祝福,祝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兔”飞猛进,万事胜意。

本来计划一月份来分享书评,但一川过年期间在家过着米虫般的生活,想要假期弯道超车的计划彻底夭折,现在才又重振旗鼓。春节里除了吃吃喝喝,一川看完了《打开心智:人生破局的关键》,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开年阅读的书籍,让我们能够用不一样的心态和视角来迎接生活。

这是一本聚焦认知思维,或者说“心智”的书,作者李睿秋专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心智研究,是深度思考践行者。在他看来,心智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一切思维方式的集合,心智决定了我们的信念、思考和行动。成长的本质,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

作者结合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搭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长体系,基于人体大脑的底层原理,为读者提供了情绪、自驱、行动、学习、思考和创造六大方面的提升路径。

一川以往看过不少关于自我成长、效率提升的书籍,每本书都有各自的逻辑体系,有的书注重科学理论的阐述,有的书列举了大量的实操方法和案例。套用道家的哲学思想,世间万物可归纳为“道、法、术、器”四个层面,“道”是规则、自然法则,上乘;“法”是方法、法理,中乘;“术”是行为、方式,下乘;“器”是产品、工具,是有形的物质载体。

优秀的自我管理类书籍应当帮助读者厘清事物的本质规律(“道”),总结出基本的目标、原则和法度(“法”),分享落地实施可采取的方法与技巧(“术”),并提供有效的实用工具(“器”)。在这个意义上,《打开心智》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佳作。

一川会把书中于我而言最具启发性的内容分享出来,但这绝不是全部内容,很有可能对我来说稀松平常的内容,你们读完获益匪浅。任何的提炼、总结和转译,都会产生信息的缺漏和不精准,我推荐大家去阅读全书。

下面,我就带大家来感受一下书中的部分精华内容。


“贝叶斯大脑”

基于科学领域几十年的研究,大脑运行的底层原理可以总结成四大原则——节能、稳定、预测、反馈。

大脑只占我们体重的 2%,但是消耗的能量达到了我们全天耗能的 20%,出于生存竞争的考量,大脑必须学着“精打细算”——用最少的资源支出,做最多的事情。如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生存,并最大程度地节能呢?答案就是:通过预测。

大脑作为人体的“中央处理器”,积极地收集外部信息,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构建一个模型,用于模拟真实世界进行概率计算和推理预测,从而调度全身资源、指挥人体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修补完善这个模型,使之更接近真实世界。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本质上就是一个贝叶斯机器,因此这个原理被称为“贝叶斯大脑”。

从物体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到最终为我们所认知,这中间存在着 100 毫秒的延迟。2022 年最新的研究发现,大脑通过对 15 秒之前的素材进行整合加工,从而预测第 16 秒会看到什么,并把这个预测结果呈现给我们,让我们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幻象,是基于大脑对世界的假设形成的,是大脑构筑的 “幻觉”。

为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大脑天生就倾向于稳定的环境,这也导致我们会下意识地排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占据大脑的大量空间和资源,这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容易做一些 “无意义的举动”(比如反复确认有没有新消息)。“这是大脑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反抗,它企图通过‘行为’来让我们感到自己是‘有事可做’的,是可以去干预和控制的。”

大脑在追求稳定的同时,在预测模型里还有一条重要规则:我们不能局限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必须时不时有一些新的刺激,有一些陌生的探索和反馈,才能确保在生存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换言之,大脑对环境的预测是生活的环境不会完全符合预测,必须预留一定的容错空间。

情绪是大脑预装的报警器

从进化的角度而言,情绪是大脑预装的报警器。每当大脑监测到周围环境中的异常信息,就会立刻向身体发送报警信号,人体随之产生各种情绪,迫使我们提高注意力,尽快行动来应对异常情况,恢复到稳定状态。

因此,我们面对情绪时,不应当一味地压抑和排斥它,情绪是我们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接纳情绪,洞悉情绪背后的根本问题,尝试安抚和引导情绪,这才是一个更良性的心态。

情绪的本质是大脑基于预测模型向我们发出的一个信号,如果我们每次产生情绪时,都不假思索去行动,就相当于肯定了大脑的预测结果,大脑就会帮我们进一步强化这个预测,让我们更容易产生情绪、被情绪裹挟。我们要想掌控情绪,就需要学着给情绪一个缓冲时间,这就相当于给大脑一个“不符合预测”的缓冲机会。久而久之,我们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被情绪所摆布和操纵。

从自律到自驱

自律一直是自我管理领域热门的话题,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自律使你自由” 这句话,网络上有大量分享自律打卡、自律时间表的帖子。我们受到他人的鼓舞,也兴冲冲地制定计划、参加打卡社群和训练营,但往往很难坚持下去。

很多人认为这是自己缺乏自律、意志力薄弱的体现,从而陷入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恶性循环之下,更加难以开启或者坚持一件事。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自律”的过程和结果,却忽略了“自律”的源头和动力,过分强调要努力做某件事,却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努力做这件事”。

事实上,强迫大脑去做不习惯、不适应、不喜欢的事,本来就是一种反人性且低效的行为。我们做不到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够好、或是不够努力,而是方法错了。世界上能够长期坚持良好习惯、取得成功的人,绝大部分都不是通过逼迫自己 “自律” 做到的,“推动他们的不是‘我必须如何’的自律,而是‘我可以做到什么’的自驱。” 就像某句网络鸡汤曾写道的那样,“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谷爱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她三岁开始学习滑雪,十几岁开始参加比赛,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利用假期时间去训练和比赛。在滑雪季时,妈妈谷燕每个周末都会开八个小时的车接送她去滑雪,谷爱凌也学会了在车上看书、写作业的“技能”,暑假里谷燕还会带谷爱凌回北京,去海淀上课外辅导班。

正是母女俩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与努力,才最终成就了谷爱凌在冬奥会上的大放异彩,收获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同时还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我们在宣扬谷燕的教育方法,探究谷爱凌的成长经历时,需要注意到自驱力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学习还是滑雪,都不是容易的事,想要长期坚持、不断精进,绝不能光靠苦行僧式的自律,而是靠兴趣、热爱和成就感所产生的自驱——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从中感受到愉悦感和价值。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做一件事,是因为动力不够、阻力又太强,而真正的“自律”,或者说“自驱”就是让动力超过阻力,使得自己可以始终充满激情,去做想做的事情。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系统优化法”,有点类似于产品设计中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理念。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或者说一个设计精良的产品,不是从零开始设计的,而是由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或者一个最简化可实行产品逐步演化、改良而来的。

因此,我们培养一个新习惯、学习一个新技能,不要想着一蹴而就,而是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最简单的模式,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最终让它变成你想要的样子。比如要养成阅读习惯,我们无需一上来就制定一年要读多少本书的目标,而是可以先试一试每天阅读10分钟,下班后或者睡前翻几页书,先尝试一两周看看效果,再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优化调整。在最大化行动动力的同时,最小化我们的行动阻力。

记忆是思考的痕迹

针对如何高效学习,作者分享了他的知识管理体系。学习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的效果与你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知识、上了多少课程无关,而与你消化吸收的程度、学以致用的水平有关。我们很容易走入重量不重质的误区,习惯用阅读数量、知识点数量和课程数量来粗暴地衡量学习成果。

很多人追求知识的浓缩、提炼,也就是所谓的“干货”,以期能够速成,能够记住更多的知识。但读书的关键不在于“读”,而在于“想”。记忆是思考的痕迹,我们花费了多少脑力,往往能够收获的知识就有多少。贪图省时省力的后果是读过的书也没有太多印象,花费了时间但收效甚微。

有一句老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时要想有效地管理和内化知识,就需要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让知识真正实现价值。作者运用的是 INKP 知识管理法,也就是将我们的笔记系统分为收集(Inbox)、记录(Note)、主题(Knowledge)和项目(Project)四大模块。

  • 收集(Inbox):我们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切信息,以及内心产生的灵感和想法,都可以放入“I”文件夹,把它作为一个“收件箱”。这个记录操作要尽量简单快捷,目的是不打扰我们阅读和学习的状态,之后我们再定期安排时间去集中整理(例如每天或者每周)。
  • 记录(Note):在集中整理“收件箱”时,如果我们对其中具体概念、知识点感兴趣,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把它补充成一则更完善的笔记,再放入“N”文件夹下,形成一条“概念笔记”,它也是我们知识体系的素材和原材料。
  • 主题(Knowledge):当我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概念笔记时,就可以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以主题为核心,将不同概念整合在一起,统一存放在“K”文件夹下,这就是“主题笔记”。它是我们对于某个领域、某个话题所知道的一切知识,也是构成我们知识体系的主干和中枢。
  • 项目(Project):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或者开启一个项目时,就可以在“P”文件夹下新建一页“项目笔记”,帮助我们汇总必需的一切信息,并在项目完成之后进行复盘总结,同步整合到概念和主题笔记里,成为我们新的知识。

这套方法和《卡片笔记写作法》有一些相似之处,“收件箱”用于存放我们的“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概念笔记则是经过整理之后存档的“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INKP知识管理法是以主题笔记为核心,将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将笔记与笔记之间建立双向链接,形成笔记链,建立想法群。

一川在读完《打开心智》后,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主题笔记。我以前在各种笔记软件上积累了不少素材,虽然慢慢归拢到了一两个软件上,但仍然缺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和整理。以主题笔记为核心去整理积累的素材,可以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这个过程就像写作,在确定好自己感兴趣、想要探讨的主题后,就找到了串联我们过往知识、经历、感悟等的主线。

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人生

对很多人来说,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去做更多的事。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学习时间管理,是为了能够做更少的事情。

“我们学习时间管理,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自己在各种日常事务上的消耗,尽量不去做不必要的事情,从而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我们的家人,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命的美好,体验不同的景致,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一川在看到这段话时,立马就产生了“被点亮”的感觉。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被各种KPI 裹挟着前进,努力完成一个又一个事务,却忘记了我们做事的初衷是什么。同时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故而只能用工作和消费,去填满自己的时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一天。

正所谓“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个体意识蓬勃发展、个人选择愈发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逐渐脱离了家族、社区和宗教,需要通过自我主宰来找寻人生的意义,从而破解生活的虚无。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在作者看来,“你必须找到一件高于个体的事情,把自己融入进去,让自己成为它的一部分,它才能够为你的存在提供意义。”

生命短暂、个体渺小,如果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出于功利和收益去忙忙碌碌、汲汲营营的话,最终很难避免存在性焦虑。物质层面的攀比永无止境,但能带来的快乐却是边际递减,在这求而不得的过程中,反而会加重我们的失落和无力。而当我们拥有了超越物质、超越个体的体验时,我们才更能用平常心来面对得失、成败。

这件“高于个体的事情” 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可能是求知,去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可能是探索,去尝试从未踏足过的新领域,去体验不同风俗文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创造,去书写、去绘画、去拍摄、去记录,去将生命的精华——喝过的酒、品过的咖啡、吃过的美食、读过的书、谈过的恋爱、去过的地方转化成“作品”,通过创造来实现比消费更高层级的快乐。

这件“高于个体的事情” 就像数学体系里面的公理,是不证自明的,我们只能选择某个公理,并以此来构建一套数学体系。“人的超越性正是在于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公理’,寻找到那件高于个体的事业,让它成为一切关于意义的问题的终极答案。”与此同时,行动为王,我们必须先投入去行动,在行动中获得反馈,把这种反馈转化为动力和激情,才可能找到自己的“公理”。

最后,再次推荐大家去阅读全书,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突破自我,大展宏 “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