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ElijahLee。去年的年度征文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如今又到了新一年的征文时间,是时候推荐 2022 年读过的好书了。

经过一年的试用体验,我最终保留了使用 iHour 作为记录读书时长的应用,而放弃了 OffScreen。iHour 可以添加小项目,以及年月周日的统计维度,还有成就体系。

2022 年我的累计阅读时间是 413 小时,我推荐这些好书可读。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读书多了,毛姆会以平凡又自然的方式进入你的视野。在中国,他最出名的作品要数《月亮与六便士》了,几乎每个旅游城市都有一家同名的网红咖啡店或者餐馆😓。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副标题是「毛姆教你如何读书」。我把它作为本文推荐的第一本书,原因是只有积累大量书籍的阅读经历之后,才能对毛姆所说的感同身受。说实话,我在 2017 年就拿起这本书读过一阵,但是中途放弃了,那会儿我才刚刚开始我的阅读生涯。

《避难所》是毛姆的读书随笔,且看它的章节。第一篇「怎样读书才有乐趣」,是大作家在向年轻人分享该怎样阅读。第二篇「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介绍了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及对作家的辛辣点评。这些佳作如此出名以至于应该几乎是所有人都读过,但是遗憾的是真正读过这些作品的人寥寥无几。第三篇「怎样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话题一转,将阅读切换到了哲学话题。我学识尚浅,这一部分完全囫囵吞枣了。

这几年有很多人问我是如何挑选书籍的,或者说是从哪些渠道获知好书。借用毛姆的话说,「书虫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对读书的兴趣自然会带着我去探索全新的书籍领域。我们不是因为获得知识而去阅读,更不是为了获取财富。我们的阅读应该是让自己愉悦的体验。真希望当你打开我推荐的这些书时,便会享受地沉浸在这些书中。

在第二篇中,毛姆并不局限于挖掘巨匠的生活故事,对于小说作品发表深刻的洞见,才是本书最值得一读的地方。对于简·奥斯汀、司汤达等的评价,带着毛姆独有的情怀和赞赏。他的文字洗练流畅,光是阅读他的文字,就已经是一段美的享受了。我在毛姆的书中也收获了一份名著书单,今年读完的《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等均出自此;早先读完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百年孤独》等,又跟着毛姆一起重温一遍,意外觉得好有意思。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如同毛姆一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书虫无法避开的食料来源。2022 年读完的书籍中,有罗曼·罗兰、莫言、石黑一雄、奥尔罕·帕穆克、赫尔曼·黑塞、约翰·斯坦贝克等等诺奖得主的作品。

《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名人传》

罗曼·罗兰于 1915 年因《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我在 2022 读的第二本长篇名著,我选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插图珍藏版,傅雷先生的译本。这一版书中,加入了法朗士·麦绥莱勒所作六百余幅版画插图,图与文相得益彰。

经典的小说往往有不凡的开头。《百年孤独》以奥雷里亚诺回忆「那个遥远的下午」开始;《雪国》在「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的之后。《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的第一句,则是「江声浩荡……」,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又包藏无限生机,正是要写尽人的一生。

小说讲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罗曼·罗兰以非凡庞大的知识面,在小说中融合了对音乐、艺术、文坛、戏剧的点评与见解。作为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而言,这本书是不朽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褪色:一个富有音乐天赋的少年,经历混沌矛盾的成长,经历暧昧与真情的折磨,顽强的意志与民族韧性又被困于时代的斗争中。

罗曼·罗兰在 19 世纪初先后写下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后将这三本传记编著成了《名人传》。《名人传》是公认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灵感之源。克利斯朵夫的人物设定、经历与挣扎等都与贝多芬极为相似;书中关于艺术的深刻见解与对英雄主义生命力的刻画,或多或少带着三位巨匠的身影。也许是写完《名人传》不够过瘾,罗曼·罗兰亲手创造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因此这不是克利斯朵夫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人物共同的故事。

《长日将尽》

石黑一雄于 201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去年的征文文章封面中,我加入了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这是我第一次读石黑一雄,也是去年读的最后一本书。当时我有想过把这本书作为推荐,但因于自己对这样的大作家尚不熟悉,不敢贸然下笔。

2022 年我先后读了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和《长日将尽》,更加笃定了要把他的作品进行分享的念头。

石黑一雄最爱的手法,是「不可靠叙述」。在他的书中,主人公都是用回忆的方式缓缓地讲起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读者同感同受,轻易让人相信叙述者所说的每一件事。然而,人在讲述时不能避免地,会受到思想立场的影响,往往遮遮掩掩、有意回避。

因此读石黑一雄的作品,我们往往会经历「一波三折」:先是与人物感同身受,听着听着发现不太对劲,逐渐积累起怀疑之心。慢慢地,我们开始自行抽丝剥茧,揭开掩盖在不可靠叙述下的真相之后,开始读懂并人物的内心。

这些真相往往都是人生无可奈何的悲伤故事,却又非常迷人。《克拉拉与太阳》是如此,《远山淡影》如是,《长日将尽》也是这样。

《我的名字叫红》和《伊斯坦布尔》

奥尔罕·帕穆克于 2005 年因《伊斯坦布尔》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时隔多年,当我听到《我的名字叫红》觉得格外熟悉,却又无法想起记忆何来。直到在写这段文字查阅资料时,发现奥尔罕·帕穆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在 2006 年 10 月。我赫然想起那一年冬天期末考试的背诵材料里,有过《我的名字叫红》的词条😂。16 年之后,我才读着一本书。真如毛姆所说,阅读佳作的寥寥无几。

《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精巧的小说,这是附在爱情故事和谋杀案之中,关于文化冲突、艺术碰撞的小说。里面有迷离的案情、简单纯粹的爱情、丰富有趣的寓言,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核。

《红》如《冰与火之歌》一样,采用 POV 叙事结构,即由以多人视角讲述故事,叙述者与观察者重叠,章节头尾重叠却又是全新发展,读起来非常过瘾。

至于提名获奖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承载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沉重往事。

帕慕克生于一个日渐没落的家族,家门外是一个日渐没落的城市。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3年)瓦解后,世界逐渐遗忘了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的存在。土耳其共和国不遗余力地推进现代化,让人们逐渐忘记了那些辉煌时代留下的遗产。伊斯坦布尔从一座东方城市,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西方城市,失落的阴影也挥洒在每一个家中。

帕慕克将西方文化冲击土耳其导致的混乱、朦胧的状态称为集体的「呼愁」。人们抛弃了细密画、奥斯曼仪式,公开谈论数学、成绩、足球,热热闹闹,但却对爱、怜悯、生命的意义等人类基本的存在而迷惘。在这一点上,近现代中国与土耳其几乎如出一辙。

向西方发力狂奔时,每一个人都把过去当作「异国」来欣赏,像是在品味如画的美景,那古老而辉煌的帝国,就像是一个遥远、未曾做过的梦,离我们远去了。

《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是著名的同名科幻电影的原著小说。

电影《2001:太空漫游》可以说是开创了太空电影史。即使在如今观看这部 1968 年拍摄上映的电影,仍然不会觉得过时。相反,你会惊讶地发现,后世的电影作品,从《机械公敌》到《星际穿越》,都有《太空漫游》的影子。

说回小说本身,《2001:太空漫游》是四部曲的第一部。小说对人类起源和宇宙文明构筑了一个宏大的构想,故事讲述的是外星文明通过一块黑色的巨石,对宇宙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开展心智播种的实验。在史前时代、在「现代」,这一块尺寸为 1:4:9 的神秘巨石,一步步指引大猩猩、人类进化……

作为原著作品,《2001:太空漫游》一直以来也是广受推崇,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就说,他的作品都是对《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读完《太空漫游》四部曲之后,就能发现《三体》《乡村教师》《球状闪电》都能在《太空漫游》中找到线索 ​​。

游记

我热爱旅行,有人说旅行就是你在一个地方待腻了,去另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2022 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几乎无法出行。踏上那向往的土地这样简朴的愿望,只能通过阅读的方式进行。在去年读完刘子超、《在中国大地上》之后,今年我又读了两本游记佳作。

《北方的空地》

在时间不长的人生里,我有几次想过自己生命的归宿。最希望的是能够顺利活到退休,然后把钱花了,在几千种死法中择一作为自己生命的终结。

但是读完《北方的空地》之后,我希望大羌塘能成为我的归宿。在生命的尽头进入这片地球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如能走出那是命不该绝,如若不能,便如一滴水融入汪洋、一粒尘埃漂浮宇宙,在羌塘里成为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成为藏地峡谷的一树桃花,成为野狼、棕熊、野牦牛,成为荒原。

旅行日志,听起来似乎跳不开千篇一律的见闻,但杨柳松的不同,他独自一人用了 77 天的时间,孤身穿越大羌塘。大羌塘是地球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由包括可可西里无人区在内的四片无人区构成。因此《北方的空地》并不是一般的旅行日志,它是对人类挑战极限的生动记录。

《最好金龟换酒》

《最好金龟换酒》可以说是今年读过最好的一本游记,作者傅真夫妇从英国投行辞职,用gap year去拉丁美洲旅行。他们从墨西哥开始,经过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一直到阿根廷。

在书中,拉丁美洲的玛雅、咖啡、探戈、毒品、淘金文化令人心驰神往。尤其是当她写到墨西哥的画家芙烈达的时候,配上了蓝房子的照片,我的记忆也随之开始翻滚沸腾……想起去年在逛咖啡馆子的时候,遇到一家墨西哥主题的咖啡店。老板夫妻刚刚从墨西哥回到中国,特别喜欢芙烈达,于是在小小的店里实景打造了一面蓝房子墙。现实和书籍忽然有了强烈的交集,感觉非常曼妙迷人。

 

至于书籍本身,傅真以中产阶级的视角记录旅行见闻,少了一些历史沉淀与全球多元文化的积累,不免陷入走马观花式的「背包客」体验分享,走过路过浅尝辄止。不过南美本就富饶多样,文化迥异,倒也不乏看点。

《渴望生活》

名人传记给人这样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通过阅读这些传记,我们试图窥见他们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他们之后,往往会发现名人的生活也是千疮百孔。

梵高,凭借超人的、征服艺术的斗争意识,赢得全世界的认可。在他的艺术成熟期创作了上千幅绘画,但在他一生中仅卖出去一幅。他的作品《星月夜》《向日葵》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的割耳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可是我对他的生活与经历几乎一无所知。

欧文·斯通把梵高成为艺术家的艰辛历程一一写下。他没有把梵高吹赞地天花乱坠,所展现的不过是一个渴望生活、追求艺术的平凡人。梵高喜欢与底层人民接触,与朴实的人民相处,他的第一幅成熟的作品《吃土豆的人》表现的就是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形象,这和他早期与矿工一起生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梵高最著名的《向日葵》系列他在法国阿尔勒乡村所画,热情明亮的黄色将浓烈的孤独感与怒放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至。

梵高取得艺术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弟弟提奥梵高的支持。提奥坚信哥哥的才华,毫无怨言地将自己每个月的一半收入用于支持梵高一路学习艺术,绘制作品。如果没有弟弟的支持,这个世界便会失去梵高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得知弟弟结婚家境受窘后,梵高选择自杀以不拖累弟弟一家,当时他已身患精神疾病。

在欧文·斯通的传记里展现的梵高满怀深情与关怀,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不是生活千疮百孔,而是以燃烧自己的方式猛烈回应悲剧式的生活。

《过于喧嚣的孤独》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我在 2022 年又发现的一个宝藏作家。

《过于喧嚣的孤独》的语言如诗歌一般优美,它的故事又如哲学一样饱含深意。三十五年的时间,主人公汉嘉一直孤独地待在废纸回收站的地下室里,每天开动机器把送来的堆积如山的书籍压碎打包,作为造纸厂的原料。陪伴他的只有耗子和苍蝇。这三十五,他从废纸里获得了学问,在废纸里回顾人生,在废纸里思考命运。任凭周遭世界纷乱变幻,你方唱罢我登场,汉嘉自始至终默念那一句「天道不仁慈」。

现在回想《孤独》,我几乎无法想起它的故事,只有一些画面、一些思想反复在脑海里回响,可是怎么也记不住它的细节。这样我不能怪我,因为这本书几乎没有情节,因为全书都是这位废纸打包工独白,对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的控诉。

赫拉巴尔是捷克家喻户晓、深受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都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时代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他的一生都同这些人在一起,同情他们,爱着他们,把自己与他们等同,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收集了他们成千上万的语言精华及故事,创造出一群平凡而又奇特、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1997年春天,赫拉巴尔因病住院,快要病愈出院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一切……那么,我还待在这干嘛呢?」两天后,他从医院五楼的窗口坠落身亡。他早在书中写下自己的命运:我们有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

赫拉巴尔也是极少有的对中国道教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作家。在《孤独》中,他把西方的耶稣与中国的老子「邀请」到了一起讨论哲学。他借汉嘉之口说耶稣是浪漫主义如潮水上涨,老子是古典主义如潮水后退;耶稣是 progressus ad futurum,老子是 regressusf ad originem(分别指向前迈进与向后回归)。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这是我在 2020 年就看上的书了。比尔·盖茨在 2019 年冬季书单里推荐了一本和睡眠有关的书——Why we sleep,中文译名是《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睡眠充足吗?你怎么知道自己的常规睡眠是否充足呢?一个较为容易的经验性方法就是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①早上醒来后,你能在上午10点或11点再次睡着吗?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可能没有达到充分的睡眠时间或睡眠质量不佳。②在中午之前,你能不能在不摄入咖啡因的情况下保持最佳状态?如果答案是“不”,那么你很可能是在私自用咖啡因类药物来应对长期睡眠不足。

很不幸的是,我同时满足这两条,尽管我自认为自己的睡眠时长与质量非常自信。

关于睡眠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与《睡眠革命》偏向于科学理论不同,《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更加注重讲述睡眠与工作/生活结合的认知与观点。比如喝酒有助于睡眠是一种绝对错误的观点。酒精通过麻痹神经让人不清醒,但它不会诱发自然地睡眠,更糟糕的是,它会阻断大脑产生快速眼动睡眠的能力。这也符合我的实际体验,每当我因应酬大量饮酒后,即使倒头就睡、毫无醒意(实际上睡眠是碎片化的),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反而更糟糕。

在书中,作者也批评了现代工作作息、药物、学生作息等对睡眠的影响,提出了更加合理的建议。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重新拾起 iPhone 上的 AutoSleep,并在屏幕上增加了一个常驻小组件,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昨晚睡得怎么样。如果睡眠较差,必须要更加注意保证睡眠。

如作者幽默讽刺的说法,在现代作息下如果你不关注自己的睡眠,你很快就要告别基因库了

李娟

这一年读书的感受常常是,这人怎么这么会写?怎么这么会写!是不是去了高旷的草原、连绵的雪山、无人的荒地、淳朴的村庄……之后都这么会写。

如果问这一年读哪个作家的书最多,答案无疑是李娟。2022 年我读了李娟的 6 本书:最先是《阿勒泰的角落》,被她安静、灵动的文字所深深打动;接下来是《冬牧场》和《遥远的向日葵地》;随后是《羊道》三部曲。

第一次读李娟时候我的感受是惊为天人。李娟在这一系列书中将她在新疆阿勒泰深山牧区生活的经历,尤其是住进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的家(毡房)的三年经历,呈现给了读者。

李娟,人如其名,平平无奇的名字,却隐藏着扩阔大海般丰富的内心。她写下的文字,也如小学生作文一样朴实干净,却常常冷不丁冒出来一些灵动的主意。她会在广阔大地间轻轻地述说生命的孤独、在夜晚赞美寒星又在森林享受阳光,她说出的小小道理像禅语、像机锋,没有厚重,如答案在风中飘荡。说起家人与扎克拜妈妈一家,包含深情与爱,算是游牧生活的流水账式记录,许多短短的篇章合集成一册,也不乏动人文章。

每每向人推荐李娟,我都感觉到语言的匮乏,难以用言语表述她的好。读了这么多书才遇到李娟,颇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读多了李娟也会有后遗症,如今我一看到新疆、阿勒泰等等字眼,总会想起《尔沙和他的冬窝子》、雪兔、苏乎拉、《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这些最爱的篇章。

已经在试播集推荐过的书籍

还有一些 2022 年读过的书籍,已经在少数派的试播集栏目推荐过,它们有:

《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试播集 06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下)

《柏青哥》:试播集 07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上)

《纽约餐桌》:试播集 05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

《独居老人》:试播集 04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上)

《魔鬼的晚餐》:试播集 08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