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你的观点并不等同于你自己
2 那些深刻体会,又不成概念的情绪
3 做个完满主义者
4 偷听路人对话
5 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做一个养生的人,不也是一件很朋克的事情吗
6 在这个表情包和抽象话横飞的时代,我尝试「正常地说话」。
7 爱好不一定就要烧钱,小钱也能买到大快乐
1 你的观点并不等同于你自己
在看多了网络上的骂战,我观察到,许多时候,并非双方都不能够理解对方,而仅仅是不想在战斗中落于下风。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自己曾说过的话、表达的观点当作成了自己的化身,当有人否定自己表达的观点时,就感觉仿佛是自己被否定了,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当甲说:「我认为 A 比 B 要更好,因为......」
乙说:「你说的是错的,其实......」
甲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不仅是因为自己遭到了别人的反驳,而且自己还意识到对方说的话的确是对的。
但即使甲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已经说了错误的话,却仍然想要找出其他理由证明「A 比 B 要好」,因为他已经将自己表达过的观点等同于自己了。
甲:「即使是那样,从......等方面来说,A 还是比 B 要好。」
接下来,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骂战的产生。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把自己说过的话等同于自己,意识到自己说了错误的话后就虚心接受,改变自己的观点,
甲:「原来是这样,原来是我弄错了。」
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无意义的骂战产生了。
2 那些深刻体会,又不成概念的情绪
「The Dictionaryof Obscure Sorrows」 by John Koenig
这是一本收录了许多平时难以描述,又深切体会到的情绪的词典
悲伤的时刻
sonder
意识到每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都过着和你一样生动和复杂的生活,有着他们自己的野心、朋友、例行公事、烦恼和疯狂。
Anecdoche
每个人都在说话,但没有在认真听。看起来是一副热闹的假象
Anthrodynia
见多了人们对待彼此的卑鄙和差劲行为,对人类逐渐失去信心,精神疲劳。同时,又像反作用力一样,忍不住喜欢上最简单直接的东西。
Mal de Coucou
白天过着精彩的社交生活,和朋友分别,喧闹的声音从自己耳边离开,周围变得寂静,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空虚、落寞、孤独。
幸福的时刻
Flashover
与他人经历过一场真诚、有力、触动人心的对话后,感到一股全身触电的幸福感。
Nyctous
深夜时,感到精神舒爽,有兴趣做任何事情,周围一片宁静,感到整个世界都属于自己,感到非常快活。
矛盾的时刻
Hanker Sore
被一个人深深地吸引住,又因为对方太过迷人而感到些许生气,是一种可爱的情绪。
Zielschmerz
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对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抱着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又因为可能会被迫离开舒适圈,夹杂着一丝忧愁,让人想短暂地叹一口气。
其他不知名情绪
Nighthawk
在平时不会意识到,但在入睡前就会脑海就会涌上一些事情,比如某个还没有完成的任务,某个怀念的人,一段后悔的经历,让人辗转反侧。
Vemödalen
当你看到彩虹,欣喜地拍下,调整构图、调色,终于制作出一张精美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却发现大家也都看到了彩虹,并且发的图都差不多,发现自己某些特别的体验其实许多人都经历过,感到自己特别俗气。
3 做个完满主义者
生活中,常常有人提到「完美主义」这个词,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也都知道了事事都追求完美主义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那么,今天我向你推荐做一个「完满主义者」。
完满,意味着「完整」和「满意」,将一件事完整地做完,并且差强人意(大体上让人满意),就不用花太多心思关注于这件事了。
小孩子才追求完美主义,大人都知道懂得适当地放弃才能追求更多。
在我做周刊之前,我都是将文章一篇一篇发布的,想到一个点子,将它写为一篇文章,但许多时候我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将文章发表出去。
例如担心写得太短、写得太啰嗦、写得不够好等等,即使把一篇文章写完后,也不想要发表,想着「再等等,过一段时间我再看一下,说不定能改得更好。」
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一个月也写不出一篇文章。
在我决心做周刊之后,每周都需要更新一期,一期包含 7 篇文章,也就是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我就从一个完美主义者转换成了一个完满主义者,因为我知道,如果再纠结于这篇文章怎么写得更好,我就没有时间写下一篇文章了。
有了这样的心态之后,我发现我瞬间感觉既轻松、也充实得多了,我不再考虑我的文章是不是写得不够好,仅仅是完完整整地写完一篇文章就能让我感到开心,我发现写文章再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写完一篇文章后,我就完全将它抛语脑后,仿佛是一个小朋友,交上了自己的作业后,就开开心心地跑出去玩了。
4 偷听路人对话
每次不经意听到路人的对话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去想象他们的生活。
也许你认为从寥寥几句话语中听不出什么事情,其实仔细想想,即使是生活中熟悉人,我们与他们真正的交集其实是并不多的,一个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自己相处,只有一小部分在与他人相处。
比起在书中体验另一种人生,现实生活中路人的真实生活其实更加吸引我,有时我能从人们的三言两语感受到一种很可爱的氛围,仿佛我也在参与他们的对话。
我在和朋友、恋人一起出去玩时,周围的路人都是陌生人,我们毫无顾忌地愉快聊天,我知道肯定也有些路人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这时我也会感受到我以某种方式进入到了别人的生活。
在即刻上,有一个圈子就叫做「偷听路人对话」,如果你平时并没有注意路人的对话,也可以来这里看看其他人听到的对话。
我总能从这些对话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可爱,或多或少都减轻了一些我生活中的压力。
头发颜色的讨论
A:「你看我这头发染完褪色的效果。」
B:「哇很不错诶,我觉得好好看。」
C:「对呀对呀,哇你这个褪色之后好显白诶。」
A:「那是因为我今天打了底。」
爸爸与儿子的对话
爸爸:「你看,就一个晚上,这些树的叶子全掉了。」
儿子:「它们掉了叶子,才能长新的呀,不能总是那些叶子吧。」
妈妈与儿子的对话
妈妈:「左边麦当劳,右边肯德基,吃哪边?」
儿子:「啊~这样真的很难选诶!」
电梯里小朋友与陌生叔叔的对话
小朋友:「叔叔手里提的是什么呀,饭饭吗~」
叔叔:「是垃圾。」
东北出租车师傅的群聊语音
「我从来不哄媳妇,也不惯着她。」
「但是她不会做饭呐,我不得回去做点给她吃?」
「男人嘛,需要付出的时候就得付出。」
5 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中,做一个养生的人,不也是一件很朋克的事情吗
我常常幻想着这样一个未来,在我 40 岁时,我的脸和我 20 岁的脸一样光滑;在我 80 岁时,我仍然拥有着美丽的身材,仍然能够在田径场上畅快地跑步,这样的场景让我在 20 岁时,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
不必要的爱好
小时候我一直被这样一个谎言所欺骗——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喝酒的人说给自己的谎言,以及劝别人喝酒的蛊惑。
看到一项研究表明——酒精的推荐摄入量为 0,在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沾过一滴酒,我也不抽烟,我庆幸自己从来没培养过抽烟喝酒的习惯,有人会说:「偶尔一下又没关系」,但这样的说法是极其不负责的,因为忽略了「成瘾性」这一要素,那些喝酒抽烟成瘾的人在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有人会问:「干嘛活得这么严格,这样人生不是少了很多乐趣吗?」
世界上的快乐形态万千,即使我清早醒来,开始规划接下来一整天要玩些什么,我直到入睡前我也玩不过来,完全可以去做那些不需要伤害健康的爱好,比如玩游戏、运动、看剧等等。
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我便想到:「我不需要培养的爱好还真不少!」
以上讲了不需要去培养的爱好,下面来讲一些有益于健康的习惯。
坚持护肤
最开始接触护肤是买了防晒霜,为了不想在夏天运动时被晒黑,后来又入手了美白的精华,开始关注到健康的重要性后,护肤的需求全面从美白转换到了抗衰老、保湿,再到后面开始尝试早 c 晚 a。
现在,我的一次日常的护肤流程是:洗面奶 -> 水喷雾 -> 爽肤水 -> 精华 -> 眼霜 -> 乳液
偶尔会加入一次使用面膜,加在精华和眼霜的步骤中间,停留 20-30 分钟,感觉到面膜有变干的趋势就摘下,重新用清水洗一遍脸,再继续进行后续的步骤。
其中,不是所有的步骤都是必须的,要简单一点的话,可以只是:洗面奶 -> 精华 -> 乳液
乳液和面霜都是保湿的作用,乳液的质地要轻薄一点,更适合偏油的肤质使用,我的肤质是混合皮,T 区(额头和鼻子)偏油,其余部分偏干,一般来说,年轻人通常都会是油皮(全脸出油)或混合皮,年龄大一些的人通常会是干皮。
为了降低经济的负担,一开始尝试护肤可以只做简单的流程,之后慢慢增加步骤,同时除了精华之外的产品只用平价好用的产品即可,精华可以选择偏大牌的产品。
但切记不要把全部预算都花在精华上,而不使用洗面奶、乳液/面霜,否则精华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出门时记得在天气 app 里查看一下紫外线指数,如果在 5 及以上,一定要打防晒伞或者涂防晒霜,紫外线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伤害,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加速皮肤的衰老,注意:在夏天,即使外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太阳,紫外线指数也可能非常高;相反地,在冬天,即使外面一片暖阳,紫外线指数可能也会很低。
其实每天两次护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因为在护肤的过程中其实是很享受的,脸的干净程度和精致程度提高了,颜值也会相应提高,不仅能在生活中获得许多隐形的好处,自己也会变得更有自信。
早睡早起
晚睡晚起除了能够享受夜晚小一段静谧的时光,真的没有任何的好处,在我偶尔熬夜到一两点,发现自己第二天早上都会冒痘时,我就再也没有熬夜过了。
在大多数人仍在睡梦中时,我便自然地从床上起来(如果你能够规律的睡觉,你的身体真的会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醒来),吃过早饭,洗脸刷牙,再护个肤,准备好迎接全新的一天,即使早上挤出的这点时间并不能改变什么事情,也会让人觉得心情舒爽。
如果你感觉午休睡得太久,或者是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过长,晚上还不是很困,可以尝试吃一片褪黑素片,我们身体在感受到光时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能够让我们犯困,通常吃一片褪黑素片,30 分钟内必犯困,但要注意,如果吃了褪黑素片又迟迟不上床睡觉,一会你想睡觉的时候可能会失眠。
最开始培养早起的习惯时,每天早上起来都很困,我都会吃一片咖啡因片,每片含 200mg 咖啡因(相当于一大杯星巴克美式浓缩),不过后来咖啡因片在大陆禁售了,你可以在挂上梯子在 pipingrock 的官方购买,吃咖啡因片相对来说还是一件比较方便且有性价比的方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每天一杯咖啡的费用,也没法忍受速溶咖啡的味道。
坚持运动
我自己长期坚持着一天跑 10km,一天无氧的两天一循环的运动习惯,但如果遇到什么突发情况,比如我前段时间阳了,没法运动的情况就搁置,往后继续按计划来就行,不要想着后期加大强度补上前面没做的。
平时不怎么接触运动的人,不要把运动这件事的难度想得太妖魔化,。建议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球类运动开始,先享受玩的这个过程,培养出了习惯,运动这件事便不再会消耗你的意志力,从你的困难区变成了你的舒适区,甚至会成为放松生活压力的一种手段。
给男生的建议:不要只训练有氧而不训练无氧,不仅会变得很瘦没有美感,而且穿上衣服后和路人身材没什么两样。
结语
致那些坚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或正打算坚持的人:
在你进行每一次护肤、每一次运动、每一天早睡早起时,你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做一件的伟大事情,但多年以后,你才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时回头顾望,才能明白自己走过了多远的路。
6 在这个表情包和抽象话横飞的时代,我尝试「正常地说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似乎不会「正常地说话」了。
一方面是表情包的病毒式传播,它让线上聊天变得更加容易、氛围更好了,有人称表情包简直是 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但怎么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呢,表情包在让聊天变得容易的同时,也让聊天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
另一方面则是流行语越来越趋向抽象化、极简化。
表情包真的让人们的关系更紧密了吗?
生活中我见过不少人,在线上凭靠着表情包与人聊得热火朝天,看起来氛围非常的和睦,但在现实生活中碰面之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目光闪躲,假装没有看见对方。
表情包的误解
在表情包流行之前,人们使用的是 emoji,emoji 被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理解到相同的意思,但随着 emoji 的滥用,emoji 反而让相同语言的人们理解到了不同的意思。
家里的亲戚长辈常会发 🙂 这个表情,也许在他们看来这是表示「微笑」,但当你每次看到它时,总会下意识感觉这是「呵呵」。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 emoji 本身的问题,比如眼神空洞,但 😅、😋、😁 等等,早已脱离了它们原来的直观含义,充满了嘲讽意味。
emoji 的玷污
当你了解到一个 emoji 的不同意思时,这个 emoji 就永远地在你心中被玷污了。
当你知道了 「👴笑了」表达的是「爷笑了」,之后每当你看到 👴 这个 emoji,那副表情里总是会透露着阴阳怪气。
没有意义的缩写
一些缩写实在火爆,连家里的老人、央视也开始使用,比如 _yyds_,这样的稍微了解一下还能看懂。
但还有一些词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折磨你的,gzs 代表「工作室」,zzr 代表「制作人」,dinner 代表「低能儿」。
就连缩写也会经历多个版本的更新换代,「有一说一」从 _yysy_,后变成 _y1s1_,再到 _uese_。
攻击性有待降低
在表情包发挥着让聊天氛围更和谐的功能时,一些流行语却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
在你费劲心思怎么更好地向别人解释你的观点后,对方只是发来了一个字——典/乐/急,你就知道,这场对话已经没有了进行下去的必要。
随着流行语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说出可能会伤害到别人的话。
记得刚流行 qq 的那个年代,大家的聊天还都非常地友善。
费力的交流
「无语」变成「家人们咱就是说咱今天就是一整个大物语事件」
在流行语趋于抽象化和精简化的同时,也有一股「废话文学」的风气流行起来,将原来言简意赅的语句变得臃肿。
以前要表达「这个事情好有趣」,只需要发「哈哈」,到后来,发的「哈」字少了,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尊重人的方式,于是人们为了避免冒犯到对方,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统统提高了自己「哈哈」的字数。
逐渐地,哈哈哈变得「吵人眼睛」。
刻意的抽象
你🍓🍅 代表「你没事吧」,故意用 emoji 尽可能地谐音替换每一个字。
这时你可以往上翻,重新看一下本文的封面,看能不能解答出其含义。
需要使用 emoji 的场景
我只有在一种情况才会用到 emoji,那就是当这个话题已经聊完,对方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我就会发一个干杯🍻,表示看到了对方的消息,除此之外,我坚持着使用正常的语句逻辑和正常的语气对话,不使用任何一个表情包。
相信我,即使不使用任何一句流行语、表情包、emoji,你也能将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费力地完完整整表达出来。
结语
如果你也对上面的情况感到深有同感,或许从今天开始你也可以试着学习「正常地说话」。
7 爱好不一定就要烧钱,小钱也能买到大快乐
每当问起一个人的爱好时,我们会听到诸如摄影、球鞋、手办、乐高、滑雪、机械键盘等等,这里面每一个单拿出来都是烧钱的大头。
人们常常会发出「我好想要___,但是好贵呀」的感概,似乎忘记了快乐是各种各样的,花小钱也可以买到大快乐,本文就来分享一下我生活中的「低成本快乐」。
家务
做早餐
均次成本:3 元
买一把挂面,煮一碗也不到 1 块钱,给自己打 2 个蛋,加上调味料、油、燃气费、葱,一碗面 3 块钱,可以吃得心满意足。
大扫除
重新布置房间
均次成本:0 元
每当我感到,每天的生活似乎都过得去差不多,我就想给自己来一点改变,将房间的布局换一个思路布置,把每一件东西的位置变换一下,能让自己的生活获得一个全新的感受。
这是我寒假在家临时布置使用的桌面(这个桌子本来是我妹的,所以不得不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贴纸。)
运动
足球
入坑时长:8 年
投入成本:1400 元
平均成本:175 元/年
我一共买过两双球鞋,一双作为入门,一双作为毕业,可能你会疑惑这两双鞋价格差距并不大,差距主要在于鞋钉的类型,黑色鞋的 TF 钉保护性更好但很重,有了一定技术后,我就换成了追求极致轻便的 AG 钉蓝色鞋。
在学生时代要尽情踢球,毕业以后就没有免费足球场可以踢了,一场球租足球场 2 个小时,每个人平均要均摊 30+ 元。
跑步
入坑时长:5 年
投入成本:2000(跑鞋 1500 + 马拉松报名费 200*2 + 补剂)
平均成本:400 元/年
在跑步上同样也是买了两双鞋,一双作为入门,一双作为毕业。
除开入门门槛,跑步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爱好了,只要买好了鞋,每次跑步都是 0 成本,跑完一场长跑下来,无论生活中有着多大的烦恼和压力,也都烟消云散了。
健身
入坑时间:2 年
投入成本:500 元
平均成本:250 元/年
去健身房太花钱,我就只买了两对 8kg 的哑铃,一对放在家里,一对放在学校,在家里健身的好处就是随时都可以开始健身,举举哑铃,做做俯卧撑,随便找个什么东西垫在地上做平板支撑,对我来说就够了。
当需要走一段路去健身房时,我可能就不是那么愿意健身了,能坚持下来才是一切的基础。
流媒体
听歌
平均成本:60 元/年
在这个短视频的时代,听音乐仍然能给我带来纯粹的感动,尤其是在洗澡的时候放者音乐唱歌,灵魂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地。
我用的听歌 app 是 Apple Music,大学生优惠 5 元/月,其实找 5 个人凑一个家庭车可以做到 2.5 元/月,但不想麻烦于在有人下车后四处找人上车,就罢了。
虽然 Apple Music 大陆的曲库有一些缺乏,不过这对不听华语歌曲的我来说没什么影响。
听播客
投入成本:0 元
洗碗是可以听,写作时耐不住无聊可以听,入睡前可以听,既能听人闲聊放松心情,也能收获到有趣的观点,完全不用花 1 分钱,我推荐之前没了解过播客的人可以去尝试一下!
其他活动
玩 Switch
入坑时间:3 年
投入成本:2400 元
平均成本:800 元/年
可能平均成本看起来比较高,但这主要是入坑时间比较短,2400 里 1700 的大头都是机器的费用,随着时间的增长,平均成本会越来越低,因为玩游戏本身不需要花什么钱,Switch 的许多游戏都有着实体卡带,买来将他们通关后,基本都能以原价或者降 5 元在闲鱼卖出去,偶尔还能赚一点,平均一款游戏花费不到 20 元,其实是比 pc 上买游戏划算许多的。
对于马车 8、喵斯快跑这种偶尔就会想拿出来玩一下的游戏,我则是购买了数字版,不过多数时间都是我妹妹在玩,我便感觉这钱还是花得挺值的。
吃麦当劳
平均成本:30 元/次
现在在外面吃饭,除了去街边小店点一份面或饭,几乎没有有能像吃麦当劳一样做到 30 元吃到撑的吧。
大家都知道去麦当劳要点 1+1,我在这个给你介绍一个省钱的技巧,那就是在闲鱼找人代下单,他们有一些诸如免费鸡块、一对免费鸡腿、中薯条的券,你可以花 2、3 块钱买到,相当于 2、3 块钱买到一份鸡块、一对鸡腿或中薯条,确保点的每一份 1+1 都要使用一张券,两份 1+1,再买两张券,总共 30 元,就能买到 6 样东西,保证能吃到心满意足。
ps:在我写这篇文章时,麦当劳 1+1 已经从 12.9 元涨价到了 13.9 元,看着似乎是只涨了 1 元,其实是涨了 8%。
收集包装盒、包装袋
投入成本:0 元
如果没有钱收集手办、球鞋、乐高,还可以收集好看的包装盒、包装袋呀,因为收集的东西都放在学校,暂时没有可以展示的图。
写的文章收到别人的赞
投入成本:0 元
就像玩游戏的乐趣是不断收到做完一些事情后的正反馈,支持我写文章最大的动力就是读者给我的反馈,输出自己的观点、整理自己的知识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物,看着自己过去的作品有着很大的成就感。
我还没做过,可以尝试的爱好
折纸、织毛线
结语
偷偷告诉你,阅读每周的「自由物语」周刊也是不需要花钱的喔。
加入 qq 读者群
加入微信读者群 or 和作者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