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结束后,我打算使用 Surface Laptop 3  剪辑旅途中拍摄的视频素材。由于素材不多,分辨率也不高,我想它应该能够胜任简单的剪辑任务,结果不遂我愿。剪辑过程中这台电脑多次出现视频预览卡顿、Pr 莫名闪退等问题。在忍受了 7 年 Surface 系列笔记本的大小毛病后,我在苹果官网下单了一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这篇文章阐述了我认为以 Surface 为代表的 Windows 平台笔记本的通病,提供了一些不成功的解决方案,并展示更换到 MacBook 后的使用体验。

  •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研究生,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是阅读文献、写论文(撰写 Latex 代码)、写代码以及做 PPT。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想试试使用 MacBook Pro 继续你的工作
  • 如果你被近期新发布的 Surface 系列笔记本吸引,正在持币观望,不妨读完这篇文章再决定是否入手最新的 Surface 系列

为什么倒戈来得这么晚

我的软粉生涯开始于 2015 年,彼时 Surface Pro 4 发布。全新的二合一形态笔记本让我觉得手里的 MacBook Air 瞬间不香了。2016 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我下单了一台 Surface Pro 4,从此开始了我的 7 年 Surface 使用生涯。在这期间有无数理由让我不再使用 Surface 系列, 而让我留下的理由只有一个——迷人的外观。

最开始购买了一台丐版 Surface Pro 4,在我大二转入计算机专业后,这台 Surface Pro 4 的性能就捉襟见肘了。 于是我将它换成了一台顶配的 Surface Book 1。这台 Surface Book 1 伴随了我 5 年多的时间,更换过一次屏幕,两次底座(均为内部电池发生鼓包)。在日常使用时,这台电脑经常发热(有时候合上盖子风扇也不停),时不时还会出现铰链连接失灵等问题。在此期间,为了提高移动办公的便携性,我还购买了一台 Surface Laptop Go 作为备用机。然而,无法忍耐它的 1080p 大颗粒屏幕,让我不得不在使用一个月后将其出手。

经过这段使用经历的教训,我总结了一些选择下一台笔记本的要点:

  • 非二合一设备
  • 非 1080p 屏幕
  • 内存不小于 16G
  • Surface 设备

是的,哪怕在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有失去对 Surface 的信心,谁让我是个该死的颜狗呢。从以上要点不难看出,当时能满足我的只有 Surface Laptop 系列。因此我最终购买了一台官翻顶配 Surface Laptop 3(以下使用 SL3 代指)。SL3 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是它暴露了另外两个问题——续航低和易发热。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大多数 Windows 平台笔记本的通病。

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基于 x86 架构的 Intel 处理器始终无法在移动平台压低能耗比,因此即使是移动端低压处理器,也很难在续航上获得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虽然微软有意推广基于 ARM 处理器的设备(如最新发布的搭载 Microsoft SQ3 芯片的 Surface Pro 9),对开发者的控制力不足导致其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软件生态羸弱的问题。

基于以上两点判断,我这次坚定地选择了搭载 M1 Pro 芯片的 14 寸 MacBook Pro(以下使用 MBP 代指)。

7 年后重新用回 MacBook, 希望这次苹果能给我带来足够惊喜。

参数之外的硬件体验

更长的续航时间,治愈我的电量焦虑症

我认为续航时间是衡量笔记本电脑可用性最重要的参数,因为无论多强的配置,不能满足工作时间要求都没有意义。SL3 官网宣称日常使用续航可达 11.5 小时,然而我体验下来得出轻度办公只能持续使用 4-5 小时。因此每次带 SL3 出门办公,我需要确保它本身满电,并预估外出使用时间以决定是否携带充电宝。如果外出时间小于 4 小时,就不带充电宝,否则我需要带充电宝为其续命。携带充电宝虽然可以延长续航时间,但是背离了我对移动办公便携性的要求。

MBP 成功治好了我的电量焦虑症。每次出门,我不需要再考虑外出时间多久,更不需要时刻关注它的剩余电量,因为我知道它肯定能够全程陪伴我工作。具体来说,从上午十点出门到晚上九点回宿舍,主要工作内容是浏览网页、翻阅文献以及码字,MBP 耗电量仅 20% 左右。这样的续航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更低的发热量,告别暖手宝

发热应该是搭载 Intel 芯片笔记本的通病,因为在使用搭载 Intel 芯片的 MBP 时我也经常遇到发热问题。在此之前,发热问题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 Surface Pro 4 和 Surface Book 1 的发热区域集中在屏幕而不是键盘区域。购买 SL3 之前,我有担心 I7 处理器的发热问题,但是我想到 SL3 执行的都是低负载任务并且处理器频率不高,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就发热吧。

然而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

SL3 经常会莫名其妙发热。例如外出时我拔掉电源将笔记本放到包里,到达目的地就发现机身温度很高,风扇也在狂转。点开电量使用历史记录,发现资源管理器消耗了 20% 多的电量。我可以理解运行高负载任务时发热,但是无法接收这种莫名其妙的发热。正是这种 bug 让我每次带 SL3 出门都心惊胆战,也消磨着我对 Surface 的热爱。

目前在使用 MBP 的过程中还未碰到发热的情况。我没有刻意测试它在极限状况下的发热情况,希望它在剪辑视频或者做开发时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静。

One More Thing

安静,是我使用 SL3 后新得到的教训。因为 SL3 的噪声不仅在风扇声(这是可以理解的),还在于屏幕铰链处的电流声。在使用 Surface Book 1 的时候我碰到过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二合一设备集成度不够高,导致铰链处存在电流声,因此我选择不买二合一设备。结果换到 SL3 这种传统形态的笔记本上,我还是没有摆脱这该死的电流声。微软呀微软,你可长点心吧。

总结下来,蜜月期的 MBP 各项表现都让我很满意,原因可能如下:

  1. 工作内容轻松,目前没有分配高负载任务给它
  2. MBP 电池健康程度 100%,不知道能够经受住我多久的摧残

无关硬件的软件体验

当硬件配置到达一定程度,笔记本电脑的使用体验就取决于运行其上的操作系统和软件了。由于我学习工作中使用到的设备大部分是跨平台的,这里就不讨论两个系统的软件使用体验,而是重点聊一聊不同系统在窗口管理上的思路差异。

科研狗的论文写作流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在实验室主机上如何写论文的。我的实验室主机搭载 Windows 11 操作系统并连接三个显示屏。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会平铺多个窗口,分布在三个显示器中。

左边的显示器用于浏览其他文献和查阅网页资料,中间的显示器用于编辑 Latex 代码,右边的显示器平铺一些操作频率不高或者只需要临时看一眼的窗口,例如文件管理器、邮件以及日程管理软件等。

这一套工作流程在实验室主机上运行得很好,但是无法复刻到 SL3 上。核心的问题在于,由于屏幕尺寸差异,我更喜欢在笔记本上一次只用一个应用。 

那么 SL3 上一次只用一个应用的体验怎么样呢?能用,但不够好用。

一个屏幕,一个应用

SL3 上使用体验不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任务栏在 Windows 11 上被阉割了许多特性,因此无法像以前一样减少任务栏对我的干扰。一方面,Windows 11 的任务栏相较于 Windows 10 更高且无法调整高度。另一方面,我也无法像以前一样调整任务栏的位置,例如放在屏幕左边以降低它的存在感。虽然有一些软件,能够增强 Windows 11 的任务栏功能,但是试用后还是不想多装一个软件。为了降低任务栏对我的影响,我还尝试过以下 2 种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

  1. 开启任务栏自动隐藏功能:开启后最大化应用会占满全屏,属于最方便的解决方案。但是我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碰到隐藏任务栏失效,需要重新开启的情况。在多次重复后,我也放弃了再次开启这一功能。
  2. 对应用使用全屏功能: 例如在 Edge 浏览器按下 F11 可以全屏显示,此时画面中只有应用界面,可以让我更加专注。然而不同应用的快捷键不一样,并且有的应用没有找到全屏显示的入口,多次尝试之后我也就失去了耐心。

两种操作系统,两种窗口管理哲学

虽然 Windows 和 Mac OS 都提供了一个最大化按钮,但是两者的功能并不一样。如果以是否显示任务栏为全屏的标识,那么在 Windows 中点击最大化按钮会将窗口占满任务栏以外的区域,而 Mac OS 中则会隐藏 Dock 栏(对应 Windows 中的任务栏)直接全屏显示该应用。

隐藏任务栏不仅为了利用屏幕底部宝贵的显示空间,更重要的是避免任务栏的信息对我造成干扰。相比较 Windows 必须使用快捷键激活全屏显示,在 Mac OS 上点击按钮直接全屏显示能更容易地降低其他应用干扰,更加专注于当前应用。

通过避免使用全屏窗口,Windows 上可以很方便的将多个应用程序平铺在桌面上,因此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更胜一筹。然而在笔记本这种便携设备上,多任务处理不是很高优先级的功能。我更希望在便携设备上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此我更喜欢 Mac OS 的窗口管理方式。

MBP 的一些瑕疵

关键软件缺失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时常需要画一些图像辅以说明。我们实验室同学和老师都使用微软出品的 Visio 绘图,分享的文件也是 Visio 格式的文件。因此 Visio 是我日常工作流中重要的一环。可惜的是,Visio 目前由 Windows 独占,在 Mac OS 平台无法使用。所以我的应对方案是安装双系统或者远程控制实验室电脑运行 Visio。

无法轻松的与 Android 手机无线互联

我现在手持一台 Samsung S10 作为主力机。在 Windows 平台通过三星多屏联动能够轻松实现手机与电脑互联,包括文本和文件传输。可惜三星多屏联动在 Mac OS 上没有客户端,所以我的应对方案是使用 Snapdrop 实现 MBP 与手机的无线互联(好像 Snapdrop 又无法访问了)。

缺少 USB Type-A 接口

虽然 14 寸 MacBook Pro 相比较之前的版本增加了很多接口,但是缺少了经典的 USB Type-A 接口。也许有人觉得都 21 世纪了,真的有人还在使用 USB Type-A 口吗?答案是,有的。虽然我自己的设备都迁移到 Type-C 接口了,但是有时候同学间互相用 U 盘拷贝资料时,还是需要 Type-A 口。因此,如果你在生活中接触到 Type-A 口,那么使用 MBP 还需要搭配一个拓展坞或者转接器。

无法开发 UWP 应用

也许这是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因为在 Windows 上也无法进行 Swift 开发。业余时间,我开发了一款 UWP 原生桌面应用(别问我为什么坚持 UWP 这种没有前途的技术,问就是热爱),更换到 MBP 使我无法方便地继续开发工作。好在我已经完成核心功能的开发,因此后续优化工作打算在实验室主机上进行。同时,拥有一台 MBP 意味着我可以将这款应用程序移植到 Mac OS 平台上,也许在明年初你们可以在少数派见到它。

总结

从 SL3 更换到 MBP,最大的收获是治好了我的电量焦虑恐惧症。对于我来说,笔记本电脑覆盖的是一部分外出工作场景,在性能、软件等其他方面做到及格就行,而续航是最影响使用感受的指标,在这方面 MBP 没有让我失望。最大的不足当然是缺失关键软件,不过考虑到我使用 Visio 的频率不高,并且还有实验室电脑作为补充,这些不足是可以忍受的。

7 年 Surface 使用生涯告一段落,以后的日子还是由 MacBook 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