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绍。在我的记忆里,我是被要求着自我介绍长大的,去到新学校要自我介绍,找了新工作要自我介绍,甚至谈个恋爱也要先自我介绍。今天的互联网,更是处处需要你的自我介绍:你的栏目,你的 Bio,你的 ID。我会想,如果自我介绍真那么重要,那为什么多数人的自我介绍,又都是差不多的样子?还是我们其实并不真的关心自我介绍,它和其他生活秩序一样,只是需要我们默许遵循而已?
我从8,9岁开始探索自我,探索了二十多年,依然没探索明白。现在我当然有这个学识告诉自己,自我是一辈子的事,别尝试盖棺定论,但我的生活却处处要求我盖棺定论:「请用一句话描述下你自己」,「请简单概括下你自己」…...
这个时候的我是相当被动,于是我只能给自己贴标签:来自新疆,维吾尔族,自由撰稿人,喜欢电影、舞蹈。这些标签的确是在说我,但没说明白自我。陌生人用我的自我介绍快速的把我定位在了某个 TA 所认知的坐标象限,但对哲学命题的「我是谁」似乎并没有想要介入了解的意愿。后来,我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我介绍不是「自我」,它只是一组关乎「我」的标签。我喜欢的是自我,但我厌弃标签,所以我讨厌自我介绍。那我有找到应对自我介绍的办法吗?没有。我多半选择逃避,能不正面回答我就不会回答,就像写这篇文章一样。我是不鼓励你这么做,但我也没别的办法。
另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是阅读微信公众号。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被图像化阅读方式支配的公众号阅读体验。我从不刷抖音,几乎不看短视频,阅读基本只读纸质书和Kindle。所以除去图像小说之外,我的阅读体验基本是纯文字的,鲜有公众号那种读两三句就被图片打断的可能。不得不说,这种读两三句话就被插入图片的阅读方式,很让人恼火。暂且不论图文内容无关,单是糟糕的图片质量就已经能让我火冒三丈,像素又渣还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说是对眼睛的侮辱也不为过。
我是一个写时尚公众号文章起步的自由撰稿人,这意味着从一开始我就被要求按照图像化的阅读方式进行内容创作,选图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至于之后我对所有图片的甄选都自带一种职业滤镜:图文内容要相关,图片质量要过关。「时尚」这个以貌示人的行业,也的确与图像化阅读方式更契合,属于相互成就。但是不是说所有类型的文章,都需要附有图片或视频?至少我看书的时候,是不希望看到任何图片的。就像音乐一样,文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硬要插入其他的媒介形式,是对文字交流本身缺乏信心。
所以,当我受到费兰特《偶然的创作》的启发,决定开一个文字专栏的时候,我首先就把微信公众号排除在外。我想要探索一种更极致的线上阅读体验,更准确地说,是「回归」。这里的「回归」,藏着我的一个私心:作为90后,我曾经体验过一段纯净的网站阅读页面期。那个时期的网站,还没被广告充斥,也没被图片视频淹没,它只被文字霸屏。简洁的界面,纯白背景,段落分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书籍阅读的质感,并兼具了排版与信息输入的阅读体验。
可惜,今天提供这种阅读质感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少数派是国内为数不多还在保留网站阅读体验的平台,更别说它网站运营的审美还在线。这就是为什么最后我选择来少数派发展这个文字专栏的原因:非必要情况下,我不想在我的文章里插入图片、视频,或者其他媒介形态。
我当然知道这种极致的方式,在今天未必能吸引来什么阅读量,但我甘愿以此为代价。况且我写作也不是为了给谁看,写作,只是因为那是必要的写作,我必须要写。至于这个专栏会写什么?书写自我。它始于生活,但远不止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