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风险提前爆发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高。一些人到中年才容易发生的健康问题,逐渐下移到年轻一代已经屡见不鲜。作为一名26岁的伪“年轻人”,我已经不幸被“突发性耳聋”这个不速之客造访过。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才让我开始明白,耳朵和听力问题,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这个风险其实悄然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所以我有必要提醒你:别大意,照顾好你的耳朵。
(本人不是医生,也不是医学生,这些经验和认识均来自于治疗经验和与医生的交流,如有不准还请指出,定会积极改正)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下降。你可能很少,但它也是一种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一直以来,这种疾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群体,且男女发病率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近些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已经明显有了下移的趋势。童年的记忆歌手吴克群就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上透露,自己曾被这种疾病所困扰。
突然性耳聋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然”,往往在你感觉到有不适时,就意味着必须要马上就医了。并且,虽然学名为突发性耳聋的,但这种疾病十分狡猾,耳聋并不是唯一一种症状,甚至在病程初期,并不一定会“聋”,所以全面了解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是对它防患于未然的第一步。
有哪些典型症状
耳部的感官不适
耳部的感官不适,是指被患者察觉到的耳内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以耳闷、耳涨以及耳道的紧绷感最为典型。一般来说,初次发病的患者以耳部不适感居多,听力下降的表现并不明显。初次发病的患者,往往会感到耳朵内部像堵了棉花一样闷涨感,或者感觉到耳道内部有一种说不出的紧绷感,好像漩涡一样向里卷。
耳部的感官不适可能是很多人最早察觉到的异样,以我为例,第一次出现的症状是带上耳机时,感到耳朵内部有异物向外扩张,位置非常深,不带耳机的话感觉像是鼓膜向外鼓出。如果你出现了以上这些类似的症状,尤其可以确定不外耳道或中耳炎时,一定要引起重视,立刻去看医生。
耳鸣、眩晕、呕吐
此类症状也是突发性耳聋的典型症状之一,但问题是这也是其他头部和耳部疾病的典型症状,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往往很难辨别。
耳鸣往往是单耳且持续性的发作,最常见的蜂鸣声或者呼呼的风声。一般来讲,间歇性蜂鸣声的耳鸣主要是由于缺乏休息、过度劳累导致,而持续性的风声耳鸣就需要立刻引起重视。
比起耳鸣,眩晕和呕吐可能更难识别,因为眩晕和呕吐往往不会伴随着其他耳部症状出现,所以患者往往以为是其他疾病导致。但有一个特点可以供你参考,突发性耳聋所带来的眩晕往往是单边的,单侧大脑和眼睛出现眩晕症状,容易感到平衡失衡,在转头时单侧脑部眩晕等等。
单侧听力下降
单侧听力下降是这一疾病最典型也是最直观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听力下降都会让人感知很明显。初次发病的患者和一些轻症,往往不会感受到自己有明显的听力下降,一旦感受很明显则说明病情可能相对严重。单侧听力下降的表现也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这里可能要首先科普一下关于听力的基本常识。
听阈
在生物学和医学上,一般通过听阈的大小来衡量听力。听阈是指足以引起听觉神经冲动的最小声音强度,通常用分贝数表示。
听频范围
初中物理书上就有介绍,声音的高低是用分贝来衡量的,而音调的大小使用振动的频率来衡量的。人类一般可听到的频率范围约20~20000赫兹,因此,习惯上把这一范围叫做声频。
听力曲线
有了听阈和听频,我们就可以通过专业的仪器和标准测量出不同振动频率下人耳所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强度,也就是不同听频下的听阈值。将几个关键频率下的听阈值秒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就形成了一条听力曲线图,这是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人耳听力判断的重要依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各测量阶段的听阈损失在25dB之内是正常的,超出25dB则意味着该段频率存在听力损失。

我们说回单侧听力下降这个症状。单侧听力下降在听力图上的表现可能为:单侧低频听力下降,单侧高频听力下降,单侧全频段听力下降。
单侧低频听力下降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自己的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粗的声音敏感度下降,尤其是对男性的声音听不清或听不见。但低频听力下降对于初次患病的患者来说可能很难识别,因为低频听力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的比例并不算高,并且起初的听力下降并不足以让人感到明显的听觉不适。对应的,低频听力下降也是最容易治疗,愈后最好的一种情况。

单侧高频听力下降,往往表现为对一些尖锐的声音不够敏感,例如对女性的声音听不清或者听不见。高频听力下降的反应往往比较明显,患者能够有非常明显的感知。但高频听力下降的恢复难度相比低频来说更大,愈后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单侧全频段听力下降,是所有症状中最严重的一种,对患者来说,这是一种接近失聪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病情已经相对严重,使用的治疗手段也更加全面,愈后的效果也可能是最差的一种。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它
关于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目前并没有权威的医学定论,基本和口腔溃疡一样,属于病因不明型。但是有几种相对主流的病因分析,并且目前的治疗方法也基本基于这几点出发,可以供你参考:
病毒、细菌感染
耳内或者颅内出现病毒性病变,细菌感染都可能存在诱发突发性耳聋的风险,常见于中耳、耳蜗、脑膜等部位。这种情况下,突发性耳聋一般属于并发症,以及对应的抗病毒或者抗炎治疗之后,病情都能够得到快速好转。
耳源性疾病
一些常见的耳源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例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耳膜破裂等疾病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对症治疗后往往都会有不错的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治疗往往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听力的恢复程度也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异,初期发病时恢复的速度的效果往往都比较好。
一些当代年轻人的通病
除了一些明确的器官性或细菌病毒性病变,还剩一下的一部分在年轻发病群体当中最常见的诱因: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精神高度紧绷等问题,是导致突发性耳聋发病年龄下移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缺乏休息和高度的神经紧张,会改变耳部微循环,从而导致突聋的风险。这种类型的发作需要更加引起你的重视,因为这种原因的发病几乎不规律,在你任何一个可能疏忽的小细节里就有可能阴沟翻船,需要你充分重视。
不慎被造访,我该怎么办
其实这一part,我只想写五个大字:马上去医院!(确实是的),但还是要装模作样多写一点。
首先,如果你感受到了耳闷、耳鸣或者更严重的症状,请立刻去医院看医生。一个简单的听力测试花不了太多时间,当场就可以出报告,但突发性耳聋的黄金治疗时间只有前72小时,越早治疗愈后效果越好,一旦错过黄金治疗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不管你的不适程度是轻是重,去医院在医生的安排下做一些基本的鼓膜检查和听力测试,都会最大程度降低病情加重的风险。
其次,即使很难做到,也要努力保持良好和积极的心态,同时在治疗期间要保持充分的休息,保持休息和心情舒畅能够让身心处于一个更好的状态来的面对治疗。如果你觉得这很难,那么就退而求其次,做到:不要百度。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感觉到耳部不适,马上去医院。
一些常见的误区
经常戴耳机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No ,使用耳机与突发性耳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戴耳机并不是诱发突聋的诱因。但如果音量过大,可能会造成一些鼓膜的损伤,进而导致缓慢的听力下降,类似于老人的“耳背”。另外,由于不及时更换耳塞,长时间使用耳机更有可能导致的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外耳道炎和中耳炎,所以为了你的耳朵,一定要注意耳塞的卫生。
噪音与突发性耳聋有关
No。噪音带来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而突发性耳聋的听力水平大多是可恢复的。但是对于有过突发性耳聋病史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噪音的影响很有必要,尽可能避免长时间的噪音对听力带来的压力,从而减少复发的风险。
突发性耳聋治愈之后不会复发
NO!这是一个必须要澄清的误区。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耳部疾病从而诱发突发性耳聋的,在感染治愈后症状逐渐恢复,这种情况一般只要不是再次感染,基本不会复发。但对于紧张、过度劳累等引发的突聋,很有可能会在你身体再次亮红灯的时候再次出现,而且还有可能一次比一次严重。因此即使恢复,需要是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放松警惕。
如何对它“闭门谢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只会找事儿的朋友,我们就要掌握一些手段和技巧,尽量闭门谢客了。
保证充分且有质量的休息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证自己的休息时间和休息质量,不让自己的精神状态时常处于紧绷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报复性熬夜,经常加班,我劝你还是省省吧。休息不仅要充分,并且要有质量,比如足够的深度睡眠,心情和情绪稳定,避免焦虑的情绪等等。这些听起来很虚的方法,却是我们日常能尽量做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希望你能认真注意。
保持听力监测
保持听力监测可以作为一个健康routine,纳入你的健康管理范畴,不仅是帮你预防突聋的风险,也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听力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目前的作息、耳机使用频率等生活方式。一般来说,使用AirPods作为自己的音量监测基本足够,保证一周的平均音量不会超过警戒线。

长期的听力检测,除了可以定期与医院检查,也可以辅助时使用听力监测软件Hearing test,这款软件会模拟在专业医院中进行的电测听检查,从不同的赫兹段来更细致的检查听力,并且听力检测的结果可以同步在apple健康中展示。两种方式配合,让我对自己的听力情况有更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警惕出现神经性耳鸣或突发性耳聋带来的听力下降问题。


还是那句话:生活在忙碌,也别大意,照顾好自己的耳朵。希望大家都能原理听力的困扰,用心倾听这个可爱而又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