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传出退出中国流言开始,到近期靴子落地,宣布正式退出中国,Kindle这个过于专注的电子阅读器,终于还是敌不过多变的市场。亚马逊溃败中国,跨境电商和Kindle是坚持运营的两大业务。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便已经成为了Kindle设备销售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关停服务无疑会影响无数用户的生活。
关切、怀念、告别,今天就用这一文章说一说,不过首先还是来一番文化批评,说说阅读这件事。
阅读的定义早已改变,功利主义让Kindle显得难能可贵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我都不是一个读书的人。不喜欢读书,有很多理由,从应试教育开始养成的功利主义,天然让我们抗拒读书这件事,另外便是没有时间,或者说精力,让我们在这个缺乏注意力、非常疲惫的时代,给它多分配一点。
但这说的是读书,假如说更为宽泛的阅读,其实我并不惭愧。仅在知乎一个平台,我每年的阅读量都能达到几十万字,有一年甚至相当于《四库全书》。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碎片阅读,但是它的确开始受到承认,在今年我国发布的读书日白皮书中,互联网化的阅读也算入了其中,大大拉升我国成年人的阅读数据表现。
阅读的内涵在扩大,当然你还可以说,除了知乎、公众号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内容消费,其内在都是严密文本作为基础的,比如这两年开始的风气就是文字转视频,做公众号的都开始做视频,当然还有各类播客、有声书等等。甚至来说看电影前读的豆瓣影评都可以是一种阅读。
前些日子,奥迪抄袭一位短视频自媒体博主的文案上了热搜,从常规的语境下看,那条短视频就是分享节气的内涵解读,但是在奥迪抄袭包装以后、影帝刘德华念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是极其有文化的、充满文学气息的文案。
结果反转,尤其是那首所谓曾国藩的诗,从来抄袭源一错到底,让人倍感讽刺。
我们的浮躁和功利主义,它的演化路径,从一个贩售读书文化的商人创业故事就能看清楚,这个人就是梁文道。最早凤凰卫视挖掘他,每天下午给他8分钟时间做读书节目——叫《开卷8分钟》,一度成为文化和读书人的符号,一些书商用杜撰的推荐语将他印在封面,让其被调侃为“腰封小王子”;而后便是他到优酷做《一千零一夜》,成为阿里巴巴苟延残喘的“大文娱”战略的系列文化节目之一,但是当时大众喜欢看的还是闲聊胡侃的《晓松奇谈》、《老梁故事汇》以及一些口嗨攻击社会主义的大学讲师的视频;再然后知识付费风气席卷,做了一个App平台叫《八分》,继续贩售读书快餐内容,继续启蒙事业的同时,也担负起为平台上其他付费播客做导流的任务。在这个时间点,最大的年度盛事是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
从成功学畅销书,到知识付费和年度晚会,功利主义结合娱乐至死,让新裤子唱出了那首《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从这种背景看,Kindle这块墨水屏的存在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它的形式是如此克制,哪怕你用来刷多看系统去看盗版漫画,依然是一种有追求的表现。
Kindle不变,世界大变
我说我不爱读书,但是我还是用Kindle看了很多东西。
在知乎优质内容特别繁盛的那几年,知识付费割韭菜还没全面崛起的时候,文字创作还可以卖钱时候,我接触到了许多出色的电子杂志,将我的阅读延伸到了全新的领域。而Kindle 当时作为一种有逼格的阅读形式,也是那些深度阅读的不二之选。
当时我会看《知乎周刊》,会花钱买magasa主编的《虹膜》读专业影评,也会看比较小众的《离线》,唯一在Kindle上完整读完的书就是社科领域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在这本书上我写了无数的批语,也看了很多其他人的批注。
这个亮点功能,也是Kindle正版生态下良好读书氛围的一个印证,再往深一步说就是亚马逊的“书评文化”。在这个平台买书的人,会留下详实、丰富的读后感,甚至会发表一篇长篇大论到商品评论区。
这样的文化,将Kindle 塑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那个小男孩在一棵大树下专注阅读的开屏主视觉设计,与这个互联网快餐文化当道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至于像一个异类般的存在。
Kindle的进化全程伴随智能手机的崛起,更新换代周期却比功能机还要缓慢,比如它在去年才用上了USB-Type C接口,虽说底层采用安卓系统,但是其处理器性能孱弱,互联功能仅有自动同步购买记录,以及微信推送。其唯一的优势便是长久的供应链关系,在E-ink定制的屏幕,相比同类竞品,显示效果更加细腻。
假如说Kindle在文化意义上败给了功利主义,那么在商业模式上,它克制形态所展现出的弱点——反智能、长周期,则让它败给了喧嚣多变的互联网时代。我用Kindle,最开始是看独立杂志、看知乎周刊、读社科经典,后期则是完全将其作为了手机的附属设备,将商业财经的深度报道同步到上面,以求更加沉浸的阅读。
眼下,我们被各种平台、App的时间线淹没,已经没有精力再去维系一台类似于Kindle的设备,多元的信息来源让我们更加倾向于打造一个类似于Kindle显示效果的体验。很多手机厂商就嗅到商机,例如海信的墨水屏手机,一加曾经推出过的灰色显示模式,iPhone上则是可以曲线救国,将为残障人士设计的灰色调模式设置为快捷操作,避免花里胡哨的色彩让我们无法专注精神。
对于读书的人来说,Kindle内容生态的缺失和社交关系的缺失也是其溃败中国的一大原因。那些从功能机时代开始,在移动梦网读网文小说的人的需求,听盗版MP3长大爱看日本动漫的人,以及那些从纸质书直接迁移到微信读书的人的需求,Kindle都无法很好的满足。
尤其是微信读书的出现,玩的是“羊毛出现猪身上”的互联网产品理念。母公司腾讯拥有中国全部人社交关系网,玩出了分享领无限月卡这种东西,让Kindle Unlimited这种不接地气的订阅模式显得非常鸡肋,尤其是其套餐内的内容不接地气,不够丰富本地化时,让人掏钱的欲望大减。
我一直觉得Kindle对于普罗大众的意识来讲是一个非常不可接受的概念,首先是要买设备,然后再买书,最后便是“泡面神器”年年荣登最佳吃灰电子产品榜单的认知,让其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产品。
刘强东说Kindle在中国必然敌不过盗版大环境现实,乔布斯则在一开始就下定论说没人读书了。要我说,它败给了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败给了多元多变的阅读习惯。Kindle败走中国的大背景是亚马逊败走中国,外资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在华运营不给予中国区以话语权、谏言权,让其难以进行本地化精细化运营,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的机会,溃败是必然的。
Kindle 作为最成功的墨水屏产品,在中国溃败,留下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纯粹的生活方式想象。就在它宣布停止运营的前夕,墨水屏技术却显示出了更为广阔的机遇,华为发布的售价2999元起的墨水平板,加入手写笔和协同功能,让墨水屏产品在特定人群找到了细分市场的机会,而2399起的Kindle Oasis 却只是一块儿显示更好的Kindle,近年唯一的本土化改进就是产品外观提供中国专属配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