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与本文内容无关,切勿对号入座)

从本月初开始,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小小的写作共学实验。我把它叫做「G·写作共学」。这个共学的长期目的当然是在以 GRE Issue 为代表的高水平写作测试中达到高分的要求。至于短期目标嘛,……应该是「用汉语写一篇合格的英语作文」吧。

为什么要用汉语写英语作文题?或者说,作为经历过高考、接受过似乎还不错的语文教育的成年人,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如此基础的写作训练上呢?

用汉语写英语作文有什么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追溯一下这类英语写作测试的评分标准。GRE Issue 的评分标准包括下列五项:

  • 清晰且有效地陈述观点
  • 以恰当的说理和事例支持观点
  • 文章结构清晰完整、重点突出
  • 内容流畅、表述精确、句式多样且措辞考究
  • 使用合乎标准的英语书面语进行写作

另一个性质类似的写作测试是 TOEFL 的独立写作部分。该部分的评分标准由这样四个维度组成:

  • 针对话题和题目要求做出清晰的表述
  • 结构完整,解释、例证和细节清晰到位
  • 内容连贯、有序且通顺
  • 使用合乎标准的书面英语进行写作。

与 TOEFL 独立写作性质和作用相当的雅思大作文(Task 2)的评分维度则是「写作任务回应情况」「连贯与衔接」「词汇丰富程度」「语法多样性及准确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语言能力考试(TOEFL 和雅思),还是逻辑能力测试(GRE),在话题写作这部分考查的能力,至少有一半和「英语」无关,而关联于普适性的「思维」。

把上述评分标准中所有的「英语」换成「汉语」,就会很容易得到得到「一篇好的汉语文章」的评价标准。如果你能写出或者「想」出这样一篇好的汉语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把它按照英语的写作习惯转换(注意,不是「直译」)成英语文章,就是一篇可以拿到高分的英语文章。

我们在练习这些考试的写作部分时,其实训练了自己的两项能力:

其一是思维能力,也即,用自己的母语(或者说,作为思考载体的语言)确定观点、找到事例和说理作为证据、形成结构或提纲的能力。

其二是书面表达能力,也即,用合适的目标语言,以写作的形式,把头脑中的内容转换为一篇文章。

如果你具备了第一项能力而表达能力欠佳,可能会有「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但至少自己做事、解决问题时能更有章法。如果你还能用书面汉语进行表达,那么你至少能在中文语言环境里和人良好地沟通、交流。如果你竟然还能用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也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么写作考试的高分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这样就可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以汉语分析、思考英语考试的作文题,以汉语作为载体写出一篇作文,既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又是 GRE、TOEFL 和雅思等英语写作测试的基础训练;这个基础打好,无论你是否参加出国考试、是否跑路,都能从中受益。

用汉语写英语作文是不是很简单?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用汉语写这样一篇文章,是不是一件很简单(以至于不需要练习)的事情呢?

在第一次练习中,我随手挑了一道很简单的 TOEFL 独立写作题目。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Nowadays it is easier to maintain good health than it was in the past?

翻译成汉语就是:

你是否同意以下观点:当代的人比过去的人更容易维系良好的健康。

一篇典型的托福独立写作篇幅为 400-500 个单词,差不多对应 800 个左右的汉字,接近一篇高考作文或一段 3 分钟的一辩立论稿。你能不能用这个篇幅清楚地表述出你的立场呢?你能不能把你的立场细分成若干个分论点,用有效的说理和事例支持这些分论点,并且让它们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一篇通顺的文章(或发言)呢?

你可以只用汉语写作,而且花任意多的时间、查阅任意多的资料,直到写出你满意的 800 字为止。这对很多人来说都绝非易事。

常见问题之一:啰嗦

第一类常见反应是毫无想法或立场不明,但感觉又必须写点什么,于是就写出了一段口水话,例如这样: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时间有些难以确定,一来是对健康的范畴有些模糊,是指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 另外现代社会对健康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大,相信我们都能很容易地想到不同的理由。不过如果是将我代入的话,答案似乎要清晰一些。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现在对健康更有利。

上面这段话共 112 字,除了最后一句,前面 96 字都无甚价值。这就好像你对一个人表白,问 TA「你爱不爱我」,TA 顾左右而言它,「这个问题好难回答……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的爱?……要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人爱你,有些人不爱,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好的理由」……你将作何感想?

作为读者,我只想知道作者的立场是同意还是反对,同意是出于什么理由,反对又是出于哪些考虑。

「就是因为存在不同的理由和看法,所以我想知道你的看法啊!」

在公共空间讨论严肃话题,每多说一句废话都是浪费他人的注意力和媒介资源。别说是文章了,大字报都不能这样写。

常见问题之二:跑题

第二类常见的反应是一头扎进自己的内容,但是写着写着就开始跑题。例如这样: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现代维持健康,比在过去更难。

作者的第一个论述段是这样写的:

⽆论是保持健康还是其他事情,所有对⼈类和世界有益的事情通常都不是容易的,甚⾄是逆⼈性的。根据最基本的科学研究信息,⼈类想要保持健康, 需要合理的膳⻝模式,需要⾜量的饮⽔,需要适量的运动,需要减少甚⾄戒除⼀些如吸烟酗酒等有害身体的⾏为。以上信息⾮常简单,⼏乎所有⼈都能理解,并能直观地意识到是正确的,但这些⾏为却很不容易做到。合理的膳⻝可能意味着⽆法对喜好的美⻝⼤快朵颐,饮⽔可能不如喝饮料有吸引⼒,适量的运动对于没有运动习惯的⼈来说可能⽆异于上⼑⼭,吸烟酗酒等有害身体的⾏为除了本来就令⼈感到愉悦还可能带着成瘾性令⼈难以放弃。

读到这里,我的疑问是「那又怎么样」,也即,这段话的内容即使全对,和作者的观点有什么关系?人类想要保持健康需要 ABCD,而 ABCD 是反人性的,是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这里的 ABCD 因素是仅仅存在于现代的吗?过去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并没有提供可资对比的信息。列举「人类需要 ABCD 才能保持健康」「ABCD 很难做到」,充其量只能论证「人类在任何时代都很难维系健康」,但这却不是作者在开篇提出的观点。所以到这里为止,作者的论证,是跑题的。

作者接下来还有一个论述段:

除了⼈类惰性客观存在,现代社会还有很多⼈在充分利⽤⼈类惰性获利。⽆论是热量密度⾼营养密度低的⻝物的制造商,还是让⼈们更乐意躺着玩⼿机的在线服务商,或是开发出更多⻛味产品的酒商与电⼦烟⼚商,都使出浑身解数让⼈们沉溺在⾃⼰的惰性与欲望中,虽然由此造成的健康问题也许并⾮他们本意。

读到这里,我终于读到了「现代社会」四个大字,也终于明白了作者可能企图建立的一个论证链条:

人类天生不具备抵抗诱惑(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倾向

现代社会有各种商家,提供了各种诱惑

现代社会的人类,很难抵抗这种诱惑

OK,这个链条似乎指向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和作者开篇提出的观点又不一样。作者开篇的观点(或者说作文题目的要求)是「现代人比过去人更难维系健康」。也就是说,我们仍然需要作为对比的信息和相关的说理。则相应的论证链条至少应该是这样的:

人类天生不具备抵抗诱惑(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倾向

现代人面对的诱惑,比过去的人多太多

现代人更难抵抗诱惑,「道理我都懂但我管不住自己」

现代人比过去的人更难维系健康

作者没有提供可供对比「现代」和「过去」的论据,只是片面地论证「现代人很难维系健康」而没有和「过去的人」建立起孰难孰易的比较关系,所以是「给出了观点 A,实际上在论证的则是观点 B」。这种情况在写作考试中简称为跑题。跑题的文章无论辞藻多么华丽、书面表达多么流畅,都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

常见问题之三:跳跃

还有一类常见的反应是「似是而非的跳脱」,也即,乍一看有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在论证结构和内容上有所缺失。例如这样:

对于少数具备主观能动性,愿意并能够解决问题的⼈来说,维系健康变得更加容易了。

开篇没有废话,直接提出了明确的观点。那么作为读者,我期待在下文中读到的,就是包含例证、说理、解释的论证过程,也即为什么「具备主观能动性和意愿」的人更容易维系健康。不过,作者的下文是这样写的:

世界上所有问题的解法,包括保持健康,最基本与最简单的⽅法就是了解相关信息并付诸实践。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我们相⽐过去了解更多信息,⽆论是关于⼈体的,关于健康的,还是关于世界的。⽽拥有更多信息意味着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和细致,从⽽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法和途径,也意味着拥有更多选择权。

以前的⼈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质朴,更多地通过对⽣活和⾃然的观察找出解决问题的⽅法。具体到保持健康这个话题上,现在的我们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的 作⽤,⼈体的各个器官和身体机能,各种动植物所含有的对⼈类有益或有害的成分,这些更加详细,更加微观的信息帮助我们⽐前⼈更清晰地理解如何保持健康。

这两段文字没有直接论证开篇提出的观点,而是先做了一些背景陈述和铺垫。直到第二段的结尾,作者提出,「这些信息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如何保持健康」。247 个字,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一,有效的信息其实只有这里一句,加上前面的另一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我们相⽐过去了解更多信息」。

这两句话作为事例和说理,能够间接支持作者的一半论点:「具备主观能动性和意愿」的人更容易维系健康。为什么说是「间接」呢,是因为中间缺了一个环节。

科技发展让我们有更多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清晰理解如何保持健康

(有主观能动性和意愿的人,能够主动收集、区分并使用这些信息)

结论:这些人能够更容易地保持健康

括号中的这个前提是得出结论时不可或缺的,但是在作者的原文中却很遗憾地缺失掉了。有经验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原文仿佛说了些什么,但仿佛又差了点什么,有一种「跳脱」「不连贯」之感。这就是前述考试评分标准中的「结构完整」「连贯性」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的文章写出来,说服力会受限,评分也会因此被打低,当然是很遗憾的。

结论:这一切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啰嗦、跑题和跳跃,这都是我们在思考、说话和写作时经常容易犯下的错误,我自己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也难免踩坑。这些错误的根源不在于作为载体的语言,而在于作为实质性内容的思维。口若悬河、下笔如飞,思考的内容不对,写出来也只会变成稍微华丽的糟粕。这就像是给米其林三星大厨提供腐烂的食材,却要求做出可口的大餐一样。

用汉语表达尚且如此,如果把载体切换为我们相对更不熟悉、水平更差的英语,是不是只会错得更惨、令人更加不忍卒读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写作训练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个练习也远不像乍看上去那么简单。

就是这样。

2022 年 5 月


笔者曾在北京新东方学校等机构教授 GRE 等出国考试课程,教龄 11 年,总教学教研经验超过 10000 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