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最开始听到这句话,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初次接触《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带出来的身心灵成长视角,让我大为震撼。高中的我也因为这本书,不知道发了多少条QQ说说。
我相信:看到听到的东西是知识,而只有用出来了,才叫智慧。那么,把这句话与我的生活结合,会是什么样的呢?
只有我自己
裸辞之后,我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间隔期。
从最开始的放飞自我,旅行,到后面的休整,回归。伴随着【自由】的潇洒,以及没有稳定收入的巨大不安。
整个过程状态起起落落,仿若过山车。
状态好的时候觉得当下的处境也没啥,人生不就活个体验吗?一辈子长长短短,我就让自己休息,又有何不可?去做自己退休后想做的事情吧!心理空间大了,仿佛全世界都可以装到心里。
状态差的时候我会被焦虑裹挟,认为自己脱离了社会的轨道。那些有去上班的人才是正常的,而我被排除在外。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不行,非得做点什么才好。我心里铆着一股劲儿,左冲右撞。要呐喊,要动起来,要证明自己没有虚度时光。
昨天我突然又想起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也在琢磨,会不会,所有我经历到的事情,都是我的投射。
一切都是空性。我过往种下了什么种子,影响着现在的我【经验】到什么。
我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就有了现在这篇觉察日记。
来,自我对话
嘿,朋友。我要来坦白一个事情。
过去的三个月里,我把书当成回避世界与自我的屏风。这不是凡尔赛,也并非炫耀。
吃力的地方在于,我变成了一个瘦弱的小人儿,躲在了书的后面。因为看书是这个时代相当【政治正确】的一件事,而我企图用阅读,掩藏焦虑、无措的自己。
我专门挑那些对我而言,比较容易看的书。没有吸一口气,就一头跳进书的汪洋里。还是可以呼吸的,但内心对于自己行为的观察也是真切而残酷的。
家里开着书店,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我对于书是热爱的。作为多年的书虫,我在这种情境下还是可以看得下书。可心里却有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如实地照出我的逃避。
我几乎像刷短视频一样的,在刷着书。原来我的习惯是,看完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差不多写完再读下一本书。到后面,我写读书笔记的速度越来越跟不上自己看书的速度,索性放弃。
我意识到我在回避世界,回避面对自我。
在非暴力沟通工作坊里,我经常会和参与者分享,意图比技巧更重要。回到看书这件事来,我前面这段时间的阅读,既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休闲娱乐。
我是为了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回应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这个行动仿佛要告诉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安抚自己:你看,我在【阅读】。我还是有在【学习】的,我没有浪费时间。
写到这里,我内心深处的一些限制性信念浮出水面。
我认为,闲下来没有做正事的人是不对的。
我要学习,要创收,要有价值,这样才是对的。
放松娱乐是可耻的。
我对自己有一些不接纳,不允许。我内心有一个部分排斥停顿,放松,【无所事事】的自己。
这像是一个严厉的内在父母,嫌弃地要把一个不求上进的坏孩子推出家门。哭唧唧。
回到最原始的,对书的渴望
最近和朋友聊天,触发了我对于自己看书状态的观察。
那个晚上,朋友们互相分享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本书。
聊的过程里,我们津津乐道,互相交流哪本书哪个地方触动到自己。大家带着一点不好意思,可又分明是眉飞色舞。
那情景,就像宝妈心动地捧着自己可爱的宝宝出来遛弯,喜爱与喜悦之情溢出街头巷尾。
我想到了自己高中时候对于书的渴望。那时候生活拮据,没有零花钱这回事。想要买自己喜欢的书,那都得从每日三餐里省下来餐费。
且不说,网购那时候还没普及。就是学校,也是不允许带手机的,经常要查缴。班里只有少数同学有手机,并且开了流量。一个月30M。
有意思的是,逢双十一双十二当当网搞活动,隔壁班的语文老师会组织大家写下自己想买的书,他代为购买。
回想那时候,拿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书,那可真是把书当成宝贝来伺候哇。
大家都把好书当成珍稀资源,即便是心爱的书,也愿意慷慨传阅。课间操,放学时,我们在教室走廊互相借阅书籍。有时候借的人多,咱还得排队。
现在买书,早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了。当我前段时间在刷书时,心里也丢失了这份对书的敬重。
连消遣娱乐都算不上,书变成了我在焦虑海洋里挣扎的一对浆。
和朋友聊完,我记下来几本自己想要看的书。我慢慢连接到了最原始的,自己对于书的渴望。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愿意继续修炼看书的静气凝神,一点点找回阅读的乐趣。毕竟,在过去好长一段生命里,书给我带来多大的喜悦和力量啊。
当然,我也感激那些陪伴我走过低谷时光的书。感谢它们托住了不同生命阶段的我。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看,书并没有开口,我却好像读到了万语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