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这本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等销量的榜首。它讲述的是一个女孩从十岁起独自在湿地生活成长的故事,很奇妙的一点在于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同样在《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呆了两年以上,那就是《荒野生存》,讲述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的男孩因为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希望去到阿拉斯加荒野的故事。你能从这两本书里感受到奇妙的链接:同样是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故事,同样是步入人迹罕至的地方。而这两本书之所以那么受欢迎我想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心态:开始更多观察自己内在的部分,更多探索自然与人类的连接,而对现有的结构状态产生怀疑。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But he who is unable to live in society, or who has no need because he is sufficient for himself, must be either a beast or a god: he is no part of a state」(一个人如果不见容于城邦,或自身过于完善而不需加入城邦,那他只能是一头野兽或是一尊神灵,他不可能构成城邦的一部分。)

蝲蛄吟唱的地方

最初对《蝲蛄吟唱的地方》感兴趣是因为看到消息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将会在 2022年6月在美国上映,由Daisy Edgar-Jones(《Normal People》的女主演)作为主演。于是想着在电影之前可以先了解下原著,但当我看完书之后才意识到这完全是一本值得单独推荐的故事。女孩基娅在她十岁那年就经历了家人的陆续离开:因为父亲的酗酒家暴,母亲无法再忍受这样的生活,逃离了她们所居住的湿地,而她的哥哥姐姐们也都相继逃离。只剩下她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直到某一天父亲也不再回来。她无法离开湿地,她曾试图去学校念书,但因为周遭人异样的眼光而放弃,同时湿地的动物和植物们给她充足的安全感,于是她不想离开这里,以贩卖贝壳和捕鱼维生,并且等待着母亲有一天会回来。而在她慢慢长大的时间里,她遇见了能欣赏她的独特并教她识字阅读的男孩泰特,以及后续镇上的橄榄球明星四分卫蔡斯。两人陆续出现在基娅的生活里,她用一边成长着,一边练习和这些人接触。用独特的湿地自然气息理解在我们看来如此熟稔的人类社会的一切。

《蝲蛄吟唱的地方》剧照

小说是双线并行的叙事,最开始是两个小孩发现镇上的花花公子蔡斯死在了沼泽里,没有任何脚印足迹存在,这桩离奇的谋杀案使得人们议论纷纷,而另一条线,则是小时候的基娅如何理解母亲突然离开的事情,在后续的日子里她一直等待着母亲的回来。故事里的双线叙事不仅仅是展开的角度不一样,甚至时间点都不相同:一条是现在正在发生调查的谋杀案,另一条则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为读者而言,两条线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你能看到一桩谋杀案是如何被抽丝剥茧地拆解开的,人们是如何看待死者以及嫌疑人(基娅)的,而另一方面,你的注意力会全部被年幼的基娅所吸引,她是如何用玉米粉喂饱自己的,如何练习开动父亲留下的船只,如何搜集鸟类美丽的羽毛的。

这本书是作者 Delia Owens 的第一部小说,在她自己的个人经历中,她有数十年的时间呆在非洲观察野生动物,这也是书里对自然湿地里的物种描述得如此细节与奇妙的由来,同时她也不再可能返回曾经呆过的国家赞比亚。当时夫妇二人曾被赞比亚政府授予「荣誉护林人」的称号,但后来因为丈夫马克可能与一起谋杀偷猎者的案件有牵连,所以美国大使馆要求夫妇在事情明了前不要再进入赞比亚,但案件始终不明确。无论如何,Owens 的小说语言里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很喜欢来自 Jenna Minser 的描述

「Even without the exciting plot and cast of characters that you not only find yourself rooting for but feeling as if you know personally, the language and writing in and of itself is enough to make this novel fantastic.

Though it takes a while for the excitement to really pick up, Owens prioritizing not only explaining Kya’s unique upbringing but also writing an ode to the landscape Kya lives on immerses the reader fully in the real small-town drama. Without knowing the true story, the reader is forced to struggle against a community that has hated Kya her entire life and thinks she is entirely to blame for the death of a beloved town member. 」

(即便没有令人兴奋的情节和人物,但你不仅发现自己在为其中的人物加油甚至好像自己真的了解她一样,语言和写作本身就足以使这本小说变得精彩。

虽然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让你真的兴奋代入进去,但 Owens 不仅描绘了 Kya 独特的成长经历,而且还为她的生活日常风景写了一首颂歌,让读者完全沉浸在真正的小镇戏剧中。在不知道真实故事的情况下,读者被迫与一个基本全然否定 Kya 整个生活的小镇做斗争,并且小镇的人们认为她应该为其中一个深受欢迎的成员的死负责。)

 

我阅读时有几次都为基娅的经历感到难过与开心,这两种复杂的情绪相互交织在一起,一部分是因为她真正有勇气与能力脱离那些糟糕的环境而感到开心,但另一部分当她试图与外界接触,渴求陪伴与爱情时,会遭受到伤害。而这些有点像早先的一个故事《丛林奇谈》:在印度有一个被狼养大的小孩毛克利,从小在森林动物的法则里生存,而后动物们认为他终究要返回人类社会,所以让他回到村庄,然而他因为早先的生活经历被村庄里的人们视作怪物而遭到歧视的故事。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异化的对照:生活在城镇的人们鄙夷来自湿地森林的人 ,认为自然异化了他们不再能适应现代生活,殊不知人类早先就是与自然亲密相处,直到出现了城镇,而那些生活在城镇全然已经忘记自己才是被异化的那些人。

在主角基娅的视角里,因为从小缺少与城镇人类沟通的机会,因此她会将后续与其他人的接触参考自己熟悉的动物生活。比如蔡斯在追求基娅时的一些举动,她会尝试理解成动物里的雄性求偶行为,这样的理解方式也非常有趣可爱。而 Owens 的语言毫无疑问也结合了这一特点,比如在描述基娅与泰特接吻时是这样的:

 

「她对接吻一无所知,只能僵着头和嘴唇。两人分开,互相看着对方,思考着这个吻从何而来,接下来又该做什么。他轻柔地从她发间拨落一片叶子,任它掉落在地上。她的心脏疯狂跳动。她那些任性的家人给予她的爱支离破碎,与此大为不同。

『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吗?』她问。

他笑了。『你想做我的女朋友吗?』

『想。』

『你年纪太小了。』他说。

『但我了解羽毛啊。我猜其他女孩不懂羽毛。』

『那好吧。』他再次吻了她。这次她把头侧向一边,嘴唇柔软。人生中第一次,她的心满满当当。」

 

独有的细腻而又自然的视角,遍布了整本书的各个角落。然而书的后面有些遗憾,它似乎太过刻意追求一个完整的全剧终的结尾,显得不够真实。但作为 Owens 的第一部作品而言已经足够优秀了,期待它被搬上荧幕时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题图 by Mason Field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