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七分钟,一周一期,Hello大家好,我是热夏,欢迎收看《一周一期》。

2021年的10月19日,我决定拿起相机,以中国boy的一猩期为蓝本,一期七分钟,一周一期,记录每一天的留学生活。有趣的是,在70天之后回过头来看这样一件事,它不是因为视频爆火,也不是因为获得了多少正反馈,反而,是中间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发现到解决,让我坚持了下来。

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少数派的新人@热夏w,一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留学生,一个用相机去记录每日生活的Vlogger。2021年的10月19日,我决定拿起相机,开始了每天一分钟高质量VLOG的记录之旅,不断改进工作留之后,在2021年末交上了这样一份为期73天的《年终总结》。

 

 

 

当时的结论很简单,它会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不知道。但换句话问,它会让你的生活充满变化吗?会。它确实会用一个硬性的约束,去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更有画面,充满监督。在视频的结尾留给了观众朋友一句乔布斯老爷子的话,“你们现在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连出通向未来的那一条线。只有当你回头看时,才会发现这些过去的点其实已经画出了那条线。所以,要相信每一个点迟早都会连接到一起。”。

在 57 天后的今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打算用笔记录下来,正如视频在所有平台里只能是哔哩哔哩一样,文字在所有的平台上,只能是少数派,于是,我来了。

从学生到素人Vlogger

事实上,从当初的一腔孤勇,到现在能被互联网所注意到,心态上变化还挺大的。早期坚持的时候,更多是意志力的坚持,合理的起承转合加上高效的工作流,除了每天记录下来两三件事之外,这样一份记录我也没办法保证能走多远,辐射范围也仅限于我自身和我身边一些入镜的同学们(甚至绝大多数也只是把我当视频拍的不错的留学生中可能比较能坚持的以为去看)。但当拿到了500粉牌,到后来拿到1000粉牌,有一些东西开始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500 应该是印象里我拿到的第一个里程碑。当时内心是充满着带有理智的狂喜,我确信自己能做出好的内容,是源于这样一张图。

IKIGAI:一个日本概念“存在的理由”
  1. 我喜欢用让自己满足的画质去记录生活,并擅长Final Cut Pro的飞速剪辑流程,能保证以周为单位去交付这周的流程。
  2. 我喜欢不断的反思,在给这个世界提供启发的同时,画面的治愈程度就算没有爆点那也不至于比哔哩哔哩现存的万粉级 Vlogger 差。
  3. 得到的报酬(空缺),因此专业职业这两个部分暂时无法满足,但随着资源的累积,将来也许有满足的潜力,因此我需要去细化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的是什么。

当时脑子里一个模糊的质疑是,“我为什么会有理由让别人花上7分钟去看我的视频?”,而我的答案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实验中,我先假定,观众如果能像追剧一样去看,看我最终能成长几何,那这个世界需要的就是一个养成类up,一个真实的楚门的世界,和楚门被动暴露到聚光灯下不同,我的选择是,主动把光聚到自己身上,再用互联网去放大这一束束的光,去调整自身,最终有概率破茧成蝶。这样的话,那些希望同我一起成长的年轻人,就会有理由去看我的视频,而巧合的是,16-25岁的观众超过半数。在经过和学校老师,新媒体行业的朋友,身边的挚友,无数次验证下来,最终基本上可以说,对标这样的观众群,我可以在不用去看那些优秀的“同行”们是如何拍Vlog的,只用做自己,也能把这儿坚持下来。一简单的话,“永远不要怀疑一个日更up有多自律”,就是说,如果对当天的内容是满意的,那我一定比昨天的自己好上一稍,它甚至不必是死磕的坚持,在紧张的时候把节奏慢下来,那状态也比昨天的自己好的。

于是乎,有了不稳定的反馈,有了小小的粉丝群,也从朋友圈走到了真正的互联网流量池的边缘。

 

自媒体 vs 自由职业者

绝大多数的时候是记录,我极少因为尝试自媒体这件事去打断我生活别的进程,更多是一个记录的视角去创作。直到有一天,我狂到想,要不以后就当个网红吧,不搞互联网了,那我必然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做这个,毕业季又面临着周围人在疯狂焦虑。不过显然,这样一个观点是极其不成熟的,现阶段我能记录充实的大学生活,可如果全职做自媒体,生活都没了,我能记录一些什么呢,或者说,到时候如果退回一个治愈系Vlogger的视角,我还能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我不接受。

有一天,我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有机会可以去多向周围那些做成功的拍段视频的同龄人问问学习下,说不定他们能给你一些想法”。前文中说过,我已经验证过一天一分钟这个门槛极高的东西成事儿,大概率是能成的,只是还需要亿点点细节和时间。但我的直觉是,反过来问了自己另一个问题,我和别的自媒体,有着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是自视甚高还是自我感动

我深知如果让我去拍短视频,必然没有这些行业大佬做得好,事实上没有理由,也无益去与他们竞争。因为无数爆款背后的团队,无数选题的研讨,都是人家的真才实学的展现。例如何同学的工作室,李子柒的工作室,所呈现的东西,一人在台前,十人在幕后,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接受。但如果是像影视飓风那样,靠TVC支撑着去用爱发电,再通过记录一个个故事,创造感动。虽然学不来,不过有了新的启发,那就是,潘天鸿在肯特大学拿到二等一的电影学位,有团队之后通过和厂家联系一系列的定制产品,去实实在在根据自己的体验改进一些产品,联名是表象,本质是打通产品背后的的产业链,再用这样一个过程包装成故事,反哺成内容输出给观众。同样的逻辑作为参考,那我可能就能走这样一条路,把自己定位成自由职业者,用闲暇的时间来学开发,开发一些自己用得到的app,有着自己明确的开发理由和目标,结束的时候再返哺回来完成我的storytelling。

那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需要放弃毕业后一边拍Vlog一边写简历投互联网厂牌的思路,因为就算找到工作,将来每天能拍摄 Vlog 的精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我,在这事儿上断舍离,放弃一个全球Top100计算机本硕应届毕业生的 title,去以内容为核心,把自己一点一点逼成一个独立开发者。好在我爸妈对这事儿的态度很简单,我爸说,“我们年纪大了也不太懂,你去做你相信对的事就好了,对自己负责,多尝试”,我妈说,“失败了也没关系,这才是我认识的儿子”。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慢慢地意识到,有两种人在做自媒体,一种是以吃尽这个时代自媒体红利为目标,去无限制利用算法的优势,迅速获得影响力,我称之为流量逻辑。而另一种人,则是用自媒体作为窗口,去展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与之相对的是品牌逻辑,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想成为后者。从资本的角度而言,前者的思维依旧是在出卖时间,后者则是在积累个人IP为基础的资产。虽然现在我很菜,甚至开发才起步,但还是那句话,这一百多天累积下来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是一个自由职业的原教旨主义者,相信自己的自律,只要今天这事儿依旧在继续,不断地学习,成长,将来都会好起来的吧。

当初 500 粉丝的时候非常迫切的以为,只要有正反馈推着自己我就能往前走,虽然可以但是。到1000粉的时候我更直接的想法是,生活不能靠外在的反馈去活着,我自己坚持有意义的事这件事,在每周发布视频的那一刻,已经是一个强大内驱的正反馈了。我清楚地意识到,接下来的半年一年,还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是我现在要去做并且没做好的,不过,这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柔性过程,而我对VLOG的理解,就是去记录,等回过头来再看,原来自己当初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