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

本人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对于主修科目如语文,数学没有多少兴趣。与数学完全合不来,同学简简单单搞定的几何题目在我手上却变得超级棘手,看着教科书公式一步一步也有可能做错。再怎么努力也看不懂为什么角之间相互交换条件,就可以达到解题的步骤。相反历史,政治这类不重要的副课却能勾起我求知的欲望。

孩童时代家庭娱乐设备只有一台电视机,晚上的黄金时段理所当然被父母所掌控,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轮番上阵轰炸眼球,借此消解一天带来的惆怅。随着演员表缓缓滑动,我知道要准备迎接明天的到来了,早就沉重的双眼跟着电视屏幕一起缓缓合上。

只有在放假的深夜家长睡着或大人加班还没有回来时,电视才是属于我的。熟练的在遥控器上面按下数字,过几秒跳转到特定频道。深夜所播放的节目缓和,没有白天抗日神剧的血脉喷张,也没有黄金时间段爱情肥皂剧感动的痛哭流涕。有的只是理性记录与大胆探索,从德国入侵苏联的纪录片到非洲草原动物生活的纪实片。有次节目放完,回头看了一眼我妹,她早已呼呼大睡。那个时候我还在想如此有意思的节目为什么能睡着呢。如今踏上社会经过阅读与思考,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件终身热爱的事物,它会成为你生活的部分一直缠绵到人生尽头。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有两个,其一是想尝试新的类型,用文字把这几年的想法总结一下对我是一个挑战。其二,通过少数派传播一些通过思考得到的干货,希望能够帮助到对生活迷茫的人。

不管结果如何都请抓住当下。 

正文部分

驱动力是啥?

上网百度了一下驱动力的解释和分类,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

人基本上有三种驱动力

第一种:来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

第二种:来自外在动力,即奖罚并存的萝卜加大棒模式;

第三种:来自内在的动力,内心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我们来一个个举例。

第一个:人渴了会喝水,饿了会吃饭,下雨会找地方避雨,温度变低添两件衣服。单纯物理意义上的趋利避害。这一阶段目标围绕着个人所进行,保持形体上的健康。

 

第二个:家庭中有小孩的父母都被成绩这一阶段目标所折磨,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会使用奖品来激励,完成阶段目标给予奖励,例如零食、金钱、游玩场所、一个愿望等等。同时考试成绩很差没有达到家长 学校的要求,在学校惹事生非的话免不了一顿批评和痛打。

这种方法经常适得其反。父母总是扮演着好话说尽的角色,劝人吃亏是福,让孩子知错道歉。可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遵守自己设立的规则,这样做不仅降低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让孩子觉得大人都不遵守我干嘛也要遵守呢?周末和父母说去同学家写作业,其实是和朋友到处游玩;家长规定某个时间段待在房间写作业,刚开始还会专注完成,过一会就根本没有心思写,用水笔涂鸦、文具大战消磨时间。等到骗局被拆穿,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有一方破坏规则,天平立即失衡,演变为欺骗、磨洋工等负面反馈让双方都不好受。

这一阶段我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博弈,不是为了目标所努力,而是为目标设立的奖励在努力

 

第三个:孩子懂得自主学习,提高成绩,不需要父母在后面催。孩子把读书和学习新技能当作自己的目标,不是外来因素强加在身上。也就是说第三阶段是前面两种加起来的升级版,重点是又返回到围绕个人自身上,区别是提高个人能力为了向外界输出,以此获得赞美、名声、金钱等追求。

义务教育的弊端

从小我们要接受学校教育,努力学习使得课程的分数达到及格线就是第二种驱动力。我们知道如果分数达不到某个标准不仅升学有难度,还要遭受父母和老师劈头盖脸的谩骂。为了不让成绩下滑到让人失望的地步,会被迫努力学习。

学校的完善规章制度给了孩子一个舒适环境,还有习惯按照预设的路线往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驱动力全部都是来自外在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旦失去成绩这条生死线,马上就会变成脱缰野马四处乱撞,从一种无秩序的快乐逐渐过渡到迷茫状态。相当于把一个穿着动物毛皮吃生肉喝鲜血原始人丢到现代社会中,没有良好的引导就进入未知世界,无法理解城市的概念,运用现代科技学会开车等脱离最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

没有了束缚孩子们开始不知所措,我该干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系列早就应该想问题同一时间涌入大脑。在校园享受着秩序所带来的好生活,没有注意到社会是一片无秩序的荒漠。没人定规矩,没有具体目标选择,更不会有人会因为学业上的优秀来夸赞。

没人会等你,要自己学会改变

小时候经常听毕业大人提到校园时光就抱怨没有好好读书。能说出这种话说明根本没有吸取教训,思想还是停留在校园时期。他们所羡慕的是无忧无虑大把可以荒废的时光,并不是真的想要好好学习,再给一次机会也只不过是在重蹈覆辙,人们永远无法记住教训。只有当下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唯一能够改变的。

每隔一段时间都能看到新闻媒体复读着这样类似的文章:震惊,人们最后悔的事情选错职业居然只占第二名,第一名居然是在学校没有好好读书的人竟然占了百分之90。不仅吸引大众目光,阅读量节节攀升,还能继续在人们心中加强义务教育是唯一神的想法。确实,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可因为家庭、环境、经济、成绩等因素而随波逐流,这真的合适吗。

阅读还是TM 的阅读

正如我前面所讲,学校不会帮助孩子找到内在驱动力。人的成长并不只是成绩,工作如此片面,还要精神上的强大。这就需要另辟蹊径了。

在观看Jojo的奇妙冒险和钢之炼金术士这样的优秀动漫时,注意到不管经常闹出笑话的爱德华还是迪奥这样人人都爱的反派,书籍经常和他们同框出镜

JOJO的奇妙冒险第一部反派亮相的场景:迪奥坐在一个破旧屋子里,手上捧了本书正在看,与之对照则是躺在病床上一直咒骂着他的父亲。生命岌岌可危的父亲与认真阅读的迪奥放在一起,明明两个气氛完全不同的场景被放在了一起,格格不入。在剧集中,迪奥有很多镜头是拿着书和人聊天。荒木飞吕彦在塑造反派时用书籍陪伴其左右,或许正因为博览群书,才有对礼仪的至高追求,表现出极致的恶。即使手上沾满无数无辜者的鲜血还是想上天堂。

JOJO第一集第一次见到diao的画面
礼仪狂魔
迪奥大本营中的书架
大决战之前的交流

钢之炼金术士主角两兄弟从小就爱阅读,通过书籍学会炼金术。读到人体炼成可以让已死之人回归,所以和弟弟阿尔冯斯进行禁忌仪式希望让母亲复活,结果只是在重复书中描写的悲剧。阿尔冯斯失去身体,灵魂只能附在巨大的装甲里,爱德华失去了一只手和一只脚,少掉的肢体用机械代替。为了恢复身体原状开始冒险,这也拉开了钢炼故事的序幕。剧集中经常能看到给两兄弟阅读的画面。

第一集从书中学会炼金术
随身携带的笔记
破解贤者之石疯狂看书的场景

两部漫画作者都在传达阅读的理念,看书这个过程就是在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好的文章会给予人一种,哎 原来是这样的 惊喜感。有了这样的正面反馈就会激励去读更多相关的内容,在摄取新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增加词汇量,不再是网络术语霸占你的输入框。当然想要获得这样的体验难度也很高,需要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该如何阅读?

从兴趣爱好出发

我是个玩家,热爱科技喜欢看影视作品。每天都在使用的APP有少数派、36氪、爱范儿、机核、游戏时光、游研社。用的软件一多难免会出现多个平台资讯重复的情况,每日值得浏览的新闻两只手都数的过来,不值得在重复的事上面浪费时间。这时重点关注最下方的评论,不同平台读者兴趣导向会使得探讨内容有所差异,一件事情会有更多方面解读,查看这些言论的同时也是在告知自己多重角度看待问题。

微软收购暴雪的新闻,上:机核 下:36氪

也不要框死只是现在所感兴趣的,还有孩童时代喜欢做的事情。探索未知非常吸引人,还可以试着观察走过的足迹。随着年龄和身上担子增加,外来因素更难影响到我们,任意支配的时间和精力也在减少,不再有孩子那样对待事物的狂热。想想为什么小时候会投入精力在现今看起来不值一提的东西上。是尝试的瞬间给予你触动,还是沉浸感带来的快乐。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丝线索,帮助摸索找到想要做的事情。

 

阅读目的是思考和刷量

思考

不是说把看过的文章主题解读一遍。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说有没有那个精力,先问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其次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写文章有两个作用,明的一面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想法传达给读者,暗的一面是抛砖引玉引发读者思考以此举一反三。在浏览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突发灵感,联想到更多适用于此文章的案例,或者通过此文章引发了好奇心,去查找更多想要知道的内容。最后经过思考构筑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去。

 

刷量

文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哪里都会看到它的身影,文字和图形组成了我们社会认知的一切基础。即使是如此简单的元素也会被大家所忽略,承载文明的发展变迁,记录大大小小的事件,所以更要重视它所能带来的影响。

持续投入的时间变多,阅读会变的高效,用更短的时间浏览完,文章主旨更容易找到,让思维高速运转。

 

输出

阅读是一辆车,表达就是燃料,帮助车辆真正跑起来。毕竟连小孩子也会幻想,但他们因认知有限无法把脑海中小九九直观的呈现出来。所以会做出大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嘴里念叨着不可名状的东西,讲着未知语言,做出奇怪动作。

早期阅读时我处于只幻想不输出的阶段(输出太费脑子了。。。。)。看到与文章共鸣的点就会开始思索,在脑中努力拼凑出一个摇摇欲坠的阁楼,心中想如果写出来岂不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吗,可一动笔就思绪全无。那时我把输出过于复杂化了,认为只有写出长篇大论才算是真正读过了。其实在评论区简单两句话也是阅读过的痕迹。

读过的文章不属于你,看完留下了的思考才是你知道的

 

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后要讲的是持之以恒,把阅读当作日常习惯坚持下去才能有脱胎换骨的改变。随着量的提升,不知不觉会带来质的改变。让其成为每天习惯,融入生活之中。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完全可以做到的。看一篇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那么一百篇,一千篇呢?

我从18年才开始坚持阅读,看各位作者把心中的想法写成一篇篇文章,心里羡慕但也充满疑问。为什么大家能够把脑子中支离破碎的点子构建成一座座结构完整的大厦,供读者反复观摩,讨论。在台下做个观众默默看戏是很不错,但我更想踏上舞台传播自己的想法。既然阅读能够改变我,说明也可以改变其他人。

写文章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我只是想要表达,文字是最简单的媒介,换句话说是它选择了我,而非我选择了它。

等价交换

想象一个场景:

早晨搭乘交通工具像往常一样拿出手机,不寻常的地方是没有打开短视频或者网络小说,而是阅读文章。浏览完之后觉得作者写的东西让自己有些感悟。于是在评论区下面阐述观点,和具有相同想法的用户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填补所设想的细节部分,最后用笔记软件记下防止遗忘。等你回过神的时候,已经过了五六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如果达到这个阶段,恭喜!你已经学会阅读与表达。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我相信内在驱动力很快也会登门拜访。从17年到现在一共6年的时间,通过阅读收获的东西比义务教育传授给的更多,以至于我开始规律生活,合理安排作息。这种事情放在以前的我身上完全不敢相信的。

当思绪跟着文章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面不断遐想时,收获的应该是快乐,而并非学习新事物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