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的烦恼
虽然鼠标最早在Mac上被广泛使用,但现在的MacOS系统对于鼠标,特别是外接鼠标的体验一般,滚动体验离丝滑相距甚远,这和优秀的触控板体验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鼠标,而是将两者结合,提升我的输入体验。
一张图快速了解全文内容,本文为MacBook外接显示器的工作模式,按需索取,写稿不易,欢迎点赞🙏🏻

软件能否改善
关于MacOS改善鼠标体验的软件有「Mos」「ScrollReverser」等,这类软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 翻转方向:让鼠标滚轮翻转,MacOS外接鼠标默认是反方向,翻转后符合Windows的使用习惯;
二 平滑移动:让鼠标的移动、网页滚动更加平滑;
软件确实能一定程度提升使用体验,但鼠标的滚动离「丝滑」还是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在刷微博、看文章、浏览网页等频繁滚动页面时,而这是我日常使用频率最多的内容。
为了让MacBook Pro外接显示器工作时也能达到触控板的丝滑滚动体验,妙控板似乎是我唯一的选择。

妙控板的选择
目前在售的妙控板有两款,型号分别为MJ2R2CH/A、MK2D3CH/A,都属于第二代产品,官网只是加了「新款」二字,大家习惯成为二代和三代。两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新款四个角的弧度更大,更加圆滑,背部采用了磨砂材质;配件上升级更为明显,从旧款USB-A升级为C口,同时变为编织线。

数码产品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更加推荐购买三代(即USB-C编织线款),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京东Apple官方店购买,默认是两者随机发货,并且不支持指定。
「丝滑」体验,从内到外
外观方面,妙控板采用大尺寸无边框玻璃表面,四角弧度加大,提供更加顺滑的触控手感。尺寸方面和16寸MacBook Pro内置的触控板面积相当,习惯了MacBook Pro的触控板后可以无缝切换到妙控板上。

妙控板底部有压力感应器,能够感受施加力度的细微差别,让妙控板支持全部多点触控手势、力度触控,配合软件可以实现更多功能,这点我会在后面详细介绍。

配对也非常简单,开机后自动与Mac配对,支持充电,官方数据一个月左右充一次,可以在蓝牙设备中查看妙控板电量。至于妙控板在滚动、浏览的丝滑体验在这我就不再赘述,总之MacBook内置触控板的丝滑体验又回来了。
如何设置让妙控板更好用
何为易用?免于折腾,上手即用
易用在Apple的很多产品中都有体现,妙控板也不例外。虽然妙控板手势操作仍需要学习,但都比较符合直觉操作,具体的手势操作在这就不详细介绍了,设置中触控板都有详细介绍,不过有两点需要重点说明。

1 三指拖拽
三指拖拽可以实现鼠标选中拖拽的效果,但MacOS默认是关闭,需要在「辅助功能」—「指针控制」—「触控板选项」—「启用拖拽」中选择「三指拖拽」即可。
妙控板虽然好用,但在选中文件拖拽时依靠手指一直用力移动并不容易,而「三指拖拽」功能轻松解决,但MacOS并没有将这个功能集成在「触控板」手势操作中,所以有必要单独介绍,不仅仅是文件,图片、窗口等都支持该功能,强烈建议打开此功能。
2 用力点按和触感反馈
正如前面所说,妙控板支持压力感应,可以实现二级按压,和iPhone的3D Touch类似,能够区分轻按和重按。重按会根据应用的不同,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网页中选中后重按可以查询文本信息;Safari中链接地址重按可以预览等,Apple官方给出一份文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左手妙控,右手鼠标
效率优先,工具不存在绝对好用,而在于适合与否,习惯与否
所以在入手妙控板后,我并没有弃用鼠标。妙控板虽好,但在精确的点击操作时却相形见绌,鼠标的优势则发挥出来,所以我选择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效率最大化。

左手妙控,右手鼠标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妙控板+鼠标的优势,不管是滚动浏览、手势操作还是精确点击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组合优势如下:
1 避免一侧放置的频繁切换:如果将妙控板、鼠标都放置在右侧,在使用时需要频繁切换,让已经是鼠标手的右手压力更大。
2 左手也能轻松掌握:得益于妙控板的易用,左手可以轻松上手妙控板的触控手势,这点如果换成鼠标,则需要很长时间适应。平常写文章,查阅资料,完全可以用左手配合妙控板完成,一定程度上缓解右手的鼠标手症状。
当然妙控板和鼠标也可以组合操作,比如在选中部分文字内容时,鼠标负责选择,而妙控板负责滚动。

减少视觉依赖,对于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点妙控板确实优于鼠标。从多屏显示,到妙控板+鼠标组合,从输出体验到输入体验,人机交互一直在被优化。以上便是我最近关于输入设备的优化体验,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哈!
我是麦豆爸爸,我们下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