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ad作图第三年,多少也逐渐形成了一点自己的风格和小小宇宙,这里就放上完全使用iPad制作的片头作为开场吧,回顾一下前两篇《iPadOS漫游指南》的掠影:
去年用iPad制作的图片内容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认可,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生活存在某种内在的平衡,精神世界得以满足,物质上却比较遗憾:去年写众测反倒没赚到多少外快。但我始终在坚持做这样一件不讨好的事,也许就像别人评论的那样: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吧。
跌跌撞撞,来到了第三篇漫游指南,回顾一下这些年的iPad创作之旅:从最初为了全面屏的颜值入手iPad Pro 2018……某一天因为无聊点开了Procreate……到随手涂鸦……忍不住将脑海中的画面通过iPad实现……到臻于完美而熬夜加班写测评……iPad逐渐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像个老朋友,静静地协助并陪伴我超越过去那个自卑的我,虽然成效并不明显,但我一直没有停止尝试。
2021年在众测圈的创作被我为数不多但热忱的粉丝戏称作“降维打击”,在行活图泛滥的众测行业里如入无人之境,获得了一定认可,也给自己增添了很多信心,2021年自己仿佛有用不完的热情去创作、去实验,然而将创作变现并不顺利,虽然如饥似渴地创作,但焦虑与兴奋并存,有时候甚至忘了计较投入得失,造成了很多损失,耽误了很多流量,但我还是相信:物质来了又去,内容的价值才能确保自己的存在。
我本人非摄影师,也非设计师,同时我也是个技术白痴,而iPad上的操作可以说是非常“直觉化”,相信哪怕有点领悟能力的人都懂这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设备可能更适合那种平凡生活中的创作者: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但缺乏专业技术,通过iPad得以跨越技艺的鸿沟去自由表达。本文主要内容就是我用iPad制作的众测产品图片和一点制作思路,也给一些自媒体创作者一点灵感。
整个过程除了拍摄有的用到我的 iPhone XS Max/12 Pro Max 和那台机身 + 镜头总共 2 千块的相机(70D + 小痰盂),一切后期均在 iPad 上完成。
温馨提示:手机客户端阅读本文更美观哦。
相比去年,还能有哪些进步?
大家可以去我的主页回顾一下我的前两篇iPadOS漫游指南,第一篇是介绍我常用的iPad App,第二篇则是将我利用这些App生产内容成果的一次完全展示,第二篇和第一篇相比在形式上有彻底的变化(虽然奖项上没有取得好成绩),但就像一个电影系列到第三部往往会烂,这第三篇iPadOS漫游指南按理来说想要做得更好会难上加难。
先说明一下,在数码产品众测领域,目前我还没见过和我类似的风格,如果用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词传达我的风格,可能是:电影海报风。如果你看过我之前文章,应该清楚我的内容都是以写实为主,但主题大多超现实,倾向于使用电影化的视觉语言与元素来表现,现实无法跟上脑海中的画面,就需要大量后期。实际上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格,并不是我刻意学习并建立的,其实我早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深度影迷,较大的阅片量让电影的各种视觉元素印刻在脑海中,只要我看到产品,就会浮现出各种画面的搭配,这是完全自然的。
在制作思路上,其实这一年我都没有刻意寻求怎样做得与去年不同,很多变化是随着创作过程自然产生,进而延伸出新的表现形式,不过基调仍是去年的漫游指南:对iPad生产图片内容成果的一次完全展示。
去年iPad Pro 2018退役,升级到了iPad Pro 2021,内存从2018的4G增加为8G(非顶配),图层数相应的提升,正好配合日益细致的创作需求,在视觉效果上得以更加复杂,可以实现更多去年未曾尝试过的层次和质感,对光效的把控更加自如,氛围感更强。
另外今年我还涉足了一个新的领域,这里先不透露,耐心翻看后文就会发现,这个领域最初是我不敢尝试的,一直敬而远之,但是当我摸索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对于今年指南的这一变化,在超现实创作方面可以说更为极致。
先提醒一下,今年有“杀服务器”级别的图片量,我已尽量将意义上重复的图片删减,如果你现在正在上厕所,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蹲麻;如果是第一次认识我的小伙伴,我保证本文和你看过的任何数码众测图片都不一样,如果有一样的,那一定是我的小号。
根据主体内容和拍摄器材,我会把图片的类型分为:
- 200 元内手办 + iPhone 拍摄 + iPad 后期
- 新领域
- iPhone 摄影 + iPad 后期
- 众测产品 + 70D + iPad后期
- 其他文章(iPhone、70D拍摄 + iPad 后期)
200元内手办+iPhone拍摄+iPad后期

中动钢铁侠MK6
去年的中动钢铁侠MK3开启了我手机拍手办的创作,今年从iPhone XS Max升级了12 Pro Max,Apple ProRAW加持,拍完直接Airdrop到iPad,实在不要太好用,画质也MK3那篇要好,加上iPad上图层的增加,竟然被我鼓捣出了下面这张层次非常多的海报。

还是第一次做这么复杂的图,背景仍是我的1:1胸像,反正摆在家里就是个摆设,不如把它用进画面。

这张就是复刻去年的,这次我想用一个更暗黑的调色,将画面中的冷色全部降低饱和,画面更加肃杀而高级。



这一组是直接用iPhone 12 Pro的2.5倍长焦拍摄的,看起来细节还是很棒,特别是第二张用的正是Apple ProRAW,放大看细节噪点非常少,纯净度和画质真的非常强悍,没想到iPhone拍摄的画质会这么好,相机我就暂时不动用了。





上面钢铁侠大战异形那张,异形用的是我去年买的那款198元手办,抠图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其实上面这一组所有的图抠图难度都非常高,所以打光很关键,尽量在背景上还要打一盏灯使得背景和主体区分开来,否则有阴影投在背景上,抠图时会和主体的暗面粘连在一起。

要创作这种海报最麻烦的是抠图,其次是原图素材的拍摄,将这两点解决了酷图随便来。
99元钢铁侠MK3
去年无意间发现了这么个东西,当然我是捡着好角度拍的,不要信我的照片,实物比较丑。
所以说拍静物也好,拍产品也好,用什么设备不是太重要,关键在于选取拍摄的角度,规避丑的面,规避粗糙的部分,将最精致的结构拍摄出来,在一款失败的产品中提取优质的设计,这是产品摄影师需要做的。
今年实在没发现更多200元以下的手办了,所以手办内容就到这里。
以上内容都使用iPhone拍摄。

饭制海报
虽然我一直做海报,但是以往的海报都不可与本章节的海报同日而语,因为无论是其构造还是实现的方式上,这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电影是由数千张图片,数千个动作,数千条音轨组合在一起的梦幻体验,而电影海报是一幅静止无声的画面,如何将一部电影的体验、气质、甚至是本质浓缩到一幅画面中,是一个海报设计者所要面临的挑战。
去年将一些看过和即将要看的电影制作了根据自己理解设计的饭制海报,一张好的饭制海报和二次创作,最难的地方并不是实现的技术,而是怎么在有限的素材中整合成一张合乎情理且符合故事内核的视觉整体。

这张海报运用了我之前文章介绍过的Glitché来制作物体的网格,仔细观察这个网格是根据画面信息来实现立体效果的,在做屏幕故障等效果时这个功能非常好用。



光线作为一种渐变效果,往往无法很好的抠出来,这时需要换个思路,直接利用混合模式和蒙版直接将光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实现起来非常容易且效果自然。
最下面这张三蛛同框在找素材上非常耗时,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找素材,这也是我挑战难度最高的一张,不过总算做出来了,章鱼博士的触手,电光人的黄色闪电,绿魔的南瓜炸弹都有体现。

想做海报未必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具,一个加字App足矣,试着将片名字母拼成电影主题,无论如何先试试看。

《沙丘》则是从原著小说的角度去解构这张海报,主角保罗从救世主到独裁者,我在构思时特意考虑到除了表现夕阳下的沙漠的暖色,也将夜间沙漠的寒冷反差表现出来,体现保罗身上的阴暗面,阳光下的一个人的身影,体现这个人内心的孤独。

当时看完《长津湖》其中一个印象最深的桥段就是伍万里推开火车箱门看到壮观的长城,于是就抓住这个关键场景 P 了这张图。真的非常喜欢这个片段,影片的神来之笔。

007 海报最开始构思是想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无瑕赴死”,为了表现“死”,特意做了一个墓碑,而手枪用的是标志性的瓦尔特 P 系,邦德抓绳取材自电影中的动作桥段,墓碑几乎被扯掉,表现“无瑕赴死"。


《不要抬头》这张海报将社交媒体和娱乐至死(末日)结合在一起,还是我一贯的写实,使得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局更具惊悚感更抓眼球。

这张海报看得出是哪部电影吗?对,是被吐槽最多的《尚气》,下面的十环和门正好构成一个“尚”字,加了一些雾气增强氛围。

这张是应一位朋友的要求实拍并制作的一张新款MacBook壁纸,之所以是新款MacBook的壁纸你换上就知道了哈哈。

诺兰导演的《信条》,海报非常简单,仅用了几个 emoji 表情,但是大概将电影的意向表达出来了,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哈哈。


(iPhone拍摄)
上面那张是《猎鹰与冬兵》,背景有点像华盛顿建筑的建筑画面是我用手机在华盛顿…啊不…在我所在的三线城市实拍的……我们这儿的市政广场。在每一个柱子上P了猎鹰冬兵和祖国人美队的投影。
下面的是在我们这儿的国体中心拍的,当时联想起闪电侠回家就将照片二次创作了一下。








除了电影,还制作了一些虚构的海报。升级了Procreate 5.2之后,就迎来了我图片制作的全新实现方式:3D 建模。由于Procreate 5.2支持在建模表面绘图,许多过去需要百度角度和透视合适的png素材的麻烦直接以建模替代,在素材的角度调整上更加自由,同时支持光源以及表面材质(金属、粗糙度)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可玩性。









当然还可以制作宣传自己的海报,或者节日海报。
(插入视频)
用iPhone照片通过微软的iPad App:Mental Canvas 制作的一个空间立体图效果,成功将我去年的一张海报转换成了一个具有三维关系的动态海报。

手机摄影 + iPad 后期
南昌并不是一个手机摄影很容易出片的城市,它的现代美比较稀疏而散落,每个景致也总是雪藏而娇小,很早来南昌以后就放弃了手机摄影的爱好,除了天赋不足,还因为我个人比较喜好拍现代建筑,而南昌值得反复拍摄的建筑凤毛菱角,这还需要南昌的朋友多介绍。
不过2021年为了体验不同的手机,我偶尔还是会去一些南昌的建筑进行拍摄,强大的国产手机,逐渐占据着我使用iPhone的次数,直到成片最终出来,我发现各种旗舰手机的画质差距并不是非常巨大,看过许多大佬无论拿哪种旗舰手机,最后的成片都是非常惊艳的,所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比用什么手机更重要。












所有图片使用iPhone、vivo系列以及一加9 Pro手机拍摄。
众测产品+70D+iPad后期

一加9 Pro
去年写的第一台旗舰机,当时一加9 Pro与哈苏首次合作,结合人类登月使用了一台哈苏相机,所以突发奇想将产品测评搬上月球,当然实拍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备搭建场景的雄厚经济实力,于是很自然的,我将魔爪伸向了iPad的制图App。





新版本的Procreate带来了更多图层,也给作图的材质带来了更多可能,譬如最上面那张磨砂玻璃效果,用iPad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还是找到了一些方法制作了出来。
利用生活中有的物品,譬如上面的太空人、唱片,还有手机截图,结合后期,创作了与以往测评完全不同的图片风格。






在创作内容时,只要不严重违背产品本身的气质,是可以融入个人化的理解进行重塑的。
图片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焦点始终在产品本身,这包括产品的包装,机身的轻薄,或者色彩的搭配等各种优秀设计元素。

极米RS Pro 2
这是个投影仪,和电影相关,因此我可以加入更加个人化的理解,结合当时比较关注的一些电影,我想让每张海报都呈现一个经典电影的印象。







看得出上面汲取了那些电影的视觉风格吗?有《沙丘》,《银翼杀手2049》、《独立日》。






一般来说,一篇评测文章没有实拍图片多少有些不接地气,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测评中,为了平衡文章的参考价值,可能会加入一些实拍和生活场景的内容。

ROG 5s
游戏手机是我之前很想尝试的一个品类,这类手机也比较符合我酷炫的个人风格,加上游戏手机本身自带灯效,官方称之为AURA神光灯效,所以我考虑做一些灯带效果。




做灯效其实非常简单,记住中心接近白色,外圈则采用饱和度较高的彩色,做出高斯模糊的效果即可,很简单吧!

领势5G随身路由
这组图我考虑采用产品本身的主色调作为图片基调,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突出主体,同时也使得视觉冲击力更强。




结合路由的信号含义,做出了波纹状的效果,具有结构张力,黑科技既视感、很酷,同时也符合产品主题。
Brydge 12.9 Max+
最初品牌方知道我极少的粉丝数时并没有确定给我写这个产品,不过在看过了我的过往内容后最终还是给我写了,这种对于流量和质量的权衡,在我的众测生涯里还是极少见的。
去年写了这款的前代产品,当时有非常多超现实创作,这次则一改以往,以实拍为主,为了拍的横平竖直拍了很多张,相机太差,对焦也不准,有时候拍正了却没对上焦。










我住的地方装修不是太好,相信这也是很多草根自媒体的现状,多探索家中最美的一些角度,或者购买一点摆件和装饰物,这个桌子就是我在网上发现的,价格很低廉,但画面感很好,事半功倍。

AirPods(第3代)
这次AirPods作为苹果官方的众测,想要超过苹果本身的宣传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次创作我也没有什么包袱,就是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产品的美。

在网上获取了一些免费的酸性金属素材,这次没有把结构和元素搞得太复杂,部分图加入了电子故障元素,当然也让画面的所有素材都保持统一的色调和视觉语言,譬如白色和圆角。



泛黄的色调可以表现岁月的厚重感。
美的M6扫拖机器人
当时收到的是春节包装的产品,既然包装和本体都是节日红,我很自然就将图片后期的背景选为红色。






如果完全的红色画面会非常腻,前面说过黑色和其他彩色都是对比色,红黑搭配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组照片也是在家中尝试了大量角度最终挑选出来的,看照片其实看不出家装是个什么水平,这就是我说的规避平庸的角度。

vivo X70 Pro+
由于我的不懈创作,vivo官方开始注意到我,终于有幸试用最新的旗舰机X70 Pro+,收到的是一台至黑配色,主色调黑色,而且我想整个组图都统一成极致的黑白灰。



一般来说周身色调都很暗的产品如果摆在白色背景上拍会缺少细节,所以一般来说理想环境是什么亮度配什么明度的背景。
vivo S12 Pro、 S10 与 S9

vivo S12 Pro的这次创作我彻底放开手脚,借助ProCreate 5.2的建模功能制作出这张海报,氛围感很强,个人也非常喜欢。

vivo多款产品背壳依然采用不同角度会变色的设计,到这里我基本熟悉了vivo手机的设计风格,也能更好的把控拍摄环节。
我真正在vivo被人认识可能还是这篇S9的测评文,图片用了非常眼前一亮的表现方式来呈现,在创作者中首次引入了海报风,根据朝露白的配色加上直角边框,我也尝试着以与产品本身协调的拍摄风格来体现产品本身的美。
这篇文章最后误打误撞竟然在社区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也让我收获了一台S9。





根据产品的配色,创作这几款产品我又从暗黑系回归到明亮风,还正式开始进行“饭制海报”的大胆尝试。其实创作海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在有限的素材下做出精彩且具有张力的画面,也是非常有满足感的。
硬糖GaN 30W充电器
这款充电器可能是我用过的颜值最高的,同时它的颜值不只限于涂装,在结构上也做了独特设计:在充电提示灯嵌入在三面的交界处,十分有机械设计感,所有在拍摄中有意将充电器有灯的一角作为视觉中心。




将平时家里积累的摆件挑了几个放在画面里,平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到了拍摄的时候就更容易了。




下面的海报就是根据这款产品名称进行的联想。

明基E582投影仪
上面的图是我写过的所有投影仪都采用了一个相同的封面,看过一些大佬的文章封面是同一个模板,不过我这个可不是套个模板,许多细节都要重新调整,虽然是相同的创意,但是结构与产品之间是有适应性的。




如果一时缺乏打光器材,完全可在晴天的阳台进行一个拍摄,这样基本上新手也可以实现一个比较不错的效果,所以只要善用光线,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环境和元素,拍出好产品图未必需要专业辅助器材。

Ticwatch Pro 3
这款产品拍摄比较困难,因为体积太小,相机拍摄对焦后产品另一端会虚化,手头上没有合适的镜头,所以有条件的一定要用对应的光圈去拍摄。





如果你不仔细看应该不会发现,其实表盘我是后期用截图覆盖然后做了反光,这种方式商业摄影很常见,视觉效果上更加干净、具有高级感。
飞利浦Hue电脑娱乐照明组合
桌面的拍摄几乎是无法采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的,只有实拍了,但是由于背后没有白墙,一开始的拍摄效果非常糟,我当时在想:终于有我解决不了的拍摄难题了,不过后期还是能弥补许多问题。




拍摄电脑桌最好是将显示器上面的护眼灯打开,这样桌面装置的细节才能得以呈现。
Rott KRON 真无线耳机
这个耳机类似奢侈品的定位,所以拍摄风格自然也像时尚风格靠拢,不过这方面经验不多,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吧。

最后这张图依然使用故障艺术的App,如果是自己去手动制作,恐怕要花很久,但是一个App一秒钟就解决了,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HYM-RAYS 唱片机
这款唱片机体积实在太大了,家里几乎找不到什么好角度,于是最后我调整了一下拍摄思路,更多的以局部的美来表现。


对于细节丰富的产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拍摄思路。


一张好的海报和二次创作,能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经过时间的流逝,许多具有时效性的产品测评最后都被遗忘,我希望我的图文能略带一些艺术气息,多年以后被人们从网络的海洋中打捞上来,如获奇珍。
其他文章
一些零散的图片,从几百块的产品到剁手清单、再到2021的年度回顾,我都会认真对待。
如果家中有RGB灯具比较适合拍这个,不过如果没有可以用手电包上一块有颜色的布,也能很轻松的实现这样的效果。


因为黑色与许多颜色都是对比色,所以黑暗中的一道彩光往往显得画面很高级。




同样是使用Procreate 5.2的建模上色工具,将“显示环境”关闭就可以导出png格式的素材,不过不知道是受限于硬件还是软件,目前iPad在3D渲染方面还是比较弱的。

这个和上文的硬币使用的是去年介绍过的Affinity Photo制作,操作逻辑和PS不太一样,但是针对iPad操作逻辑的优化做得比较好。

加字需注意,背景要简洁。

偶尔会做点恶趣味。
这个效果其实是通过苹果的PPT App:Keynote实现的,方法简直比泡面还简单。

iPhone拍摄
这张我印象中也是iPhone 12 Pro Max拍摄的Apple ProRAW。

iPhone拍摄

素材由iPhone拍摄
暖色亮色的主题我也有所尝试,只不过没有那么喜欢。
设计头像iPad也很好用,当然我用的是笨办法,用更专业的Affinity Design App可以设计出矢量的Logo。


帮网友做的一些东东,免费不收钱。
iPad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疫情之后的这几年,iPad成为学生党上网课的利器,一直以来iPad都自带一种生活属性,同时市场的反馈也证明了这台设备的确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并非仅限于一个玩具而已。
回顾iPad诞生的这十二年,iPad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iPad的价值,源自于苹果的基因。很早以前,苹果就不再是一家纯粹的硬件公司,自乔布斯拜访施乐公司之后,苹果就找到了改变人机交互的不二法门:模拟直觉,后来这种形式被不断实践并复现着成功:鼠标,iPod的Scroll-Wheel选曲盘,iPhone的多点触控,Siri,还包括库克时期的多摄+计算摄影方案……甚至可以说先设想一种交互,再寻找一种能与之匹配的机械构造,软件则对用户行为的解读和响应。作为人与机器交流的桥梁,软件被提升到与硬件同等重要的位置。
苹果每一次创造一种新品类并成功深入人类生活,往往遵循着将技术转化为了更加普适的用户界面的铁律。这有点像用代码做建模和用手捏陶器的区别,哪一种更让你容易专注?当然是后者,人的大脑无法像电脑一样真正进行多任务处理,即便只有两件事都会使一个人分心,效率反而下降,人往往需要靠潜意识去处理那些重复的操作,而将意识留给那些创意的设计。那么一个模拟现实世界的交互就有了必要。
那么怎样模拟现实世界的交互?苹果给出了这一新世纪的回答:多点触控。虽然iPhone是最早采用多点触控的消费级产品,但真正将这一发明发挥到极致的,一定是一块更大的屏幕,iPad更大的屏幕与iPhone相比,是一种量变,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它是一种质变,因为除了手指的动作,还可以调动人的手臂,这无疑增加了交互的维度。
Apple Pencil则是对手指交互最好的补充,压感将对现实世界中纸笔触感的模拟搬到了数字屏幕上,带来了操作上的柔软度。
同时,iPad的软件最初被看做iPad的劣势,但实际上这恰恰是iPad最大的优势,作为反面教材,Windows在Surface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屡次证明:一个底层为桌面端的操作系统,无论如何修饰,都无法掩盖其本质的不协调。一个最初就为移动平台和多点触控的而生的系统,在不断完善下,却可能覆盖掉过去桌面端的独占优势,这或许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方向。
每天工作后疲惫的我解锁iPad、逛逛B站,都能获得一种久违的轻松和愉悦,有时候即便很累,也会很自然的捧起iPad画两笔、修个图,iPad无论是它的硬件体积还是软件操作,都能让我更快地进入状态,更少的在技术层面耗费精力,要不然我也不会一年里创作了这么多图片,iPad真的让创作变得轻松自由,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苹果自研芯片不断更新,iPad迎来了更多的创作方式,去年年初我还是只会利用图片素材进行后期,后来则逐渐引入了建模,可以实现更有趣的画面,虽然目前来说,iPad上建模软件的可玩性不高,存在缺乏渲染能力、定制化程度低和兼容性等等问题,但是相信再更新几代软硬件,配合更强大精确的激光雷达,将有独属于iPad的内容创作优势:即实现建模扫描和后期的全部流程。许多较小的技术障碍相信也会迎刃而解。
关于iPad并非生产力工具的论调,尽管这样质疑的声音令iPad的拥护者感到沮丧,但当我们静下来体会,我们会发现这些质疑里也隐含某些“二手”过的对iPad的认可:iPad并非是一款为了生存而生的效率机器,它代表着生活品质。当其他厂商都在追问如果获得利益最大化时,只有一家公司在追求如何通过科技带给用户“生命幸福感”和创作的快乐。
有时候我在想: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那些为了生存的“迫切”需求更多,还是生活的“自娱自乐”需求更多?这个以我一己之力不敢妄加判断,但我相信,生存是必经之路,而所有生存最终都渴望转化成生活,人类有多光明的未来,iPad所代表的那类“生命幸福感”产品就有多大的价值。
虽然优点众多,但iPad也存在着致命缺陷,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懒惰的一面,iPad乃至iPhone高度自动化的功能,缺乏定制化的功能层级,引导创作者走了某些捷径,而忽视了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而系统的封闭限制了用户的动手能力,系统的上限变成了用户的上限,这点在我使用iPad创作时深有体会。无论如何,iPad的简易封闭和Windows的复杂自由,都是电脑的冰山一角,都不能让你完整的感受电脑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多平台搭配使用或许才能还原一个立体的系统体验。
展望未来,基于折叠屏技术,还可能让12.9寸的iPad进行多重展开,从而获得电脑显示器级别的屏幕尺寸,如果根据iPad目前的使用距离来推测,可以进行更加灵活的交互操作,甚至可以作为苹果增强现实设备的计算中枢,通过外接AR或VR眼镜进行更直观的创作交互。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这本书有一段话印象深刻,“规则说:‘你必须按这种方式做。’原理说:'这种方式有效……而且经过了时间的验证。'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产品更多的是在复制成功的经典产品的模式,而对一款经典产品所遵循的原理知之甚少。急于求成,缺少经验的设计师往往遵从规则;离经叛道、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破除规则,而艺术家则精通形式。
革命性的产品并不是真正地叛逆、愤世嫉俗,它反对的仅仅是公式,但遵循永恒、普遍的形式,一旦掌握了这种形式,一个人乃至公司就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而iPad几乎完美遵循了一种苹果特有的形式,从非常贴合使用习惯的交互方式、Apple Pencil对创作手段的进一步补充、到一个基于以上交互方式而诞生的操作系统,强劲省电的芯片所带来随时从待机唤醒的状态,这些直觉化的技术构思并且贯彻执行,最终引领了iPad被广泛接受。
我相信,仅仅掌握技术的公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些把材料雕琢成鲜活的个体、赋予其生命的直觉、柔软与生动、并与你产生情感羁绊的公司,恐怕更能深入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三年三篇年度征文,一直在说iPad,其实最重要的事都发生于iPad之外,是我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以及那些过往的喜怒哀乐。
iPad是沉默的,不用时它不干涉我的生活,使用时它随叫随到,比起人,它有它的优势,它顺应我所有的意志,不会居高临下地教育我应该如何如何地生活,它的温和与沉默,竟然调动了我的主观能动性。
最初我购买它只是为了逃离生活的烦恼,如今它却让平凡的我得以描绘脑海中的画面,实现自我价值。使用iPad没有所谓的公式,至少对于个体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误解iPad的用途,因为怎样使用iPad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而代表所有人说出“玩iPad是无用的”,或许才是最大的误解。
回到iPadOS漫游指南三部曲最初的一行文字:坚持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在这个领域我不会再投入太多精力了,至少近几个月是这样,除了创作,我更需学习如何更好的生活,所以就期待看到大家的作品啦。这三年,我使用iPad所形成的个人化的创作方式,就像iPad一直秉承的理念:未必重要,但一定独特。
无论你用的是什么设备,祝你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