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总想搞些「装备」武装自己,而中二的时候也难免喜欢一些和日常似乎扯不上关系的玩意儿。这些东西买来,用来,当时觉得并不都是失败的。只不过,随着许多事情的改变,有些装备已经变成了当下不适合我,或是这个阶段的我的累赘,回头一看,又塞满了柜子。
「雄心勃勃,垃圾一坨」,本文算是一隅调侃和无奈,仅供娱乐。
标题灵感引自The Grand Tour字幕组,对Top Gear: Ambitious But Rubbish 节目的中文翻译。
511 基础款腰带
唯一问题是「太慢了」。
作为511的入门产品 不到百元的价格以及相对合理的款式都是这条腰带十分适合入门的地方——当然,是作为尼龙腰带而言的。
但这个便宜实际上也导致了遇到三急时解开的速度太慢,并由此成为打入冷宫的一个直观的条件。因为还是采取传统的串扣,加上尼龙较皮质生涩,实际上每一次的使用,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卡手问题。

它的皮实、耐用,以及足够的低调还是耐得住时间考验的。但是在实用性上,始终受制于材料的限制,在更多的时候穿戴的不方便,也使得便宜的优势荡然无存。那么,当解下腰带的那一刻,无时无刻不发现这等的麻烦并不是我买他的初衷……
虽然现在有时候还是会拿起来用用,但比起日常的皮带和眼镜蛇的硬腰带扣,511的这条入门,就真的是「入门」极了。既不好解开,也不好合上。
解决办法:换一条使用眼镜蛇扣的腰带,既能快拆,又有强度,就是价格比较贵(+400%)。
战术裁缝 Tactical Tailor ROLL UP DUMP POUCH 弹夹回收袋
恰如其名,本来用途就是用来回收弹夹的,无论是靶场的CQB玩法,还是正经的使用——实则这是一款非常好用的腰带挂包,它的使用思路就是「用完即弃」,在手头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丢进这个回收袋里。而它的容量也足够的大,卷起来的体积也完全足够好。当时买他的用意,也依然希望能够达到「随手丢」的效果。
可以说,这样的产品在通常的使用环境下可能没有太大意义,但对于出行而言,如果你的手边有很多的电池,很多的设备需要以ASAP的方式或者思路来应对,这个挂在腰间的袋子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但真正把它打入冷宫的问题却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好用,而是固定方式——仇恨条1。在腰挂的使用方式中,仇恨条的固定并不踏实,在不能协同Molle系统来使用时,仇恨条的自重又过于明显。

当然,弹夹回收袋还是偏大了一些,实际上想要个腰边触手可及的袋子,去买个镁粉袋未必就不能用了。镁粉袋便宜点差不多就50块钱,这东西要两百还多。
功能一样,价格只需要大约1/4,甚至不依赖Molle系统,绝对平替就在眼前。以及,不需要那么大收纳量…甚至再降一档,卷一个小号的帆布袋也能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更大的裤兜,更多的口袋,即便真的有这样的需要——弄个攀岩用镁粉袋省到发笑。
Combat2000 各种尼龙玩意儿
电台包+ 书皮+ 证件包,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紧接着弹夹回收袋的同配型东西,水壶包,其实能够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而且水壶包更小。在过去旅行的日子里几乎是100%的使用率,只要有腰带,上面就有它。
C2的这个电台包和TT的回收袋也是同样的毛病,固定方式问题。在过往使用的Molle包上,虽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始终是不好用的——自重太高,不堪使用。
和TT的仇恨条不同,C2的这个电台包背后仅仅是一个环,虽说是应对水壶和侧挂需要,但这个环显然带不来一个合适的强度。而在需要的场合使用他时,硬币和水壶往往却「共处一室」。
东西是好东西,但固定方式限制了使用强度。加上还有一点,Molle本身的重量,也是不容小视的——一个背包可能没有太大的感受,但当背包上挂满了这些部件的时候,重量也膨胀得十分客观。根据熟悉的朋友所说,织带在整个背包或类似的产品中的重量可能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可两条织带所增加的重量,依旧无法低估。
书皮,纯属为了面料而买的东西。灰色的500D Codura面料去包一本A4大小的书,还是很奢侈的——即使翻到书烂书皮都不会烂。而且作为稍微重要一点点的资料保护,这个书皮似乎也能提供一点帮助。但这个设想最终一次都没有转变为现实。
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在角落里吃灰的命运。

红色证件包,非常给力的东西——但是在轻量化的需求面前,这样的东西显得十分累赘。一方面是我真的不需要放10张以上的卡片,也不需要如此耐磨的外壳,甚至不需要一个证件包有挂点。但是问题是,这些看似好玩但实际真的好像没啥用的东西——他都有。
虽然对于背包而言这些挂点是很方便的,但是甩起来了之后无论是打脸打胸还是打屁股却肯定少不了。

这个夹子的历史,尽管可以追溯到近五年以前的各种出行,飞越各种地方,历经各地海关的检验和洗礼,有关与这个夹子见证的旅途可谓是数不胜数——而且每次都是长途出行,功劳是绝对不少的,但……该要淘汰的时候却从未多看一眼。
不好塞的证件夹,如同屏幕大大大的手机,它比手机更大,但没有更大的裤兜,一定是枉然。
摩拜单车 触控手套
曾经摩拜单车积分商城中的兑换礼品之一,可以说非常有诚意,做工也非常不错。
但是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共享单车却也不再只有摩拜,一轮洗牌之后颜色捉摸不透。那个带有触控的手套似乎从来也没用上——

只是又要骑车又需要「使用手机」的场景是在是太少太少了!有时候其实更加需要的是这些共享车上能够自带一个手机支架——看导航太不方便,加上道路其实也不适合时不时看看手机。
一个非常真实的状况是,哪怕我买了自行车的手机支架,真的实际骑的时候肯定会忘记装上,也肯定不会有更多时间在骑车的时间来「玩手机」(无论是支架还是手套,都会在实际场景中被直接忽略)。加上骑车需要用的手套往往又有更强的耐磨需要……说到这里,其实已经能够明白这个东西「失败」在哪里了。
可能这么多件东西里,只有这一件是让我明显觉得接近100%符合「雄心勃勃,垃圾一坨」这一形容的。
Source 折叠水壶 1L/6oz
完全是为了贪图收纳方便买的,但事实上这东西远不如水袋来的直接,有种莫名的尴尬。
除了日常喝水需要一个相当的硬质的水壶外,大多数时候携带额外水源,几乎是多少水对应多少的容器——一个能卷起来的水壶自然是节省体积,节省背包空间的选择。只不过,这样东西的尴尬本身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而是实际用起来的状况。

现实的使用情况,这个水壶更像是用来储存的,而不是用来喝的。因为只要拿起来,这个喝的动作就会显得特别的蠢,因为需要喝到里面的水,这个单向阀门不仅需要用力去挤,还要抬起来挤。而且到最后那一点,甚至挤不出来,要像吸螺一样吸……
只要去挤,那个阀门的状况则会决定你会喝到水还是被滋一脸。这和老罗当年描述的「微信发语音」一样的傻乎乎,而且如果是在户外,这样滋脸上,不仅会十分崩溃,还会被笑话。
加上可能要加点电解质冲剂的情况,瓶口限制了这一切的行为,倒点冲剂粉末会有一半留在瓶口,既影响清理,又没办法通过摇匀来保证不浪费。
真的尴尬透了。
解决方案:就正经买个水袋内胆会死咩?还是带个保温杯会重太多?问了问自己,用回第一稿。
NH挪客 充气颈枕
「买颈枕千万不要买充气的」这句话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和充满了血泪的学费。
并不是因为充气的不好,而是因为充气这个设计本身,就和颈枕的舒适最大化原则相违背。充气的颈枕固然因为体积小,可以缩小收在包里,但是令人十分无奈的并不是收在包里的时候,而是使用的时候。

如同游泳圈一样,边缘是有「裙带」的,那也是两片材料接合起来的地方 ——这正是最意难平的地方。因为非常割脖子,会有很强的侵略感,但即使脖子上有魔术头巾,也依然还是割。原本有一个舒适的颈枕应当获得是快乐,但这样的颈枕恐怕则是获得的是双倍的痛苦了。所以仅仅只用了一次,随后便找了机会送人。
我买了个充气的生蚝,而裙边还不是最好吃的部分。
解决办法:依照自己的脖子,去试试合适的材质和感觉,选择有填充物的颈枕。
神秘农场 Scree 32 背包
五年不改,是倔强。
神秘农场(Mystery Ranch),在国内知名度不算特别高。其出名来自于服务于美军海陆专用的背包——其中以 NICE Frame 闻名的背架系统,与3 Day Assult2三向拉链为代表的突击背包最为突出。
而 Scree 作为2017年神农早期探索「户外」产品线的作品,继承了来自3D Assult背包的外形与三拉链传统设计(但并非尺寸),但没继承来自老大哥的实用。

以当年的3DA背包为参照,Scree则更像是一个毫无诚意的「小杯」,甚至连中杯都算不上。因为相比老大哥3D阉割的部分可谓是每一个都十分到位、精准,以至于它变成了一个下限很高(背负承载能力强)而上限极低(扩展能力弱)的背包。
- 取消了3D Assult的背部通风系统BVS(好事);
- 改用更轻量的插扣、更轻的防水拉链与更轻量的面料(好);
- 背负系统采用Futura Frame 背板材质由金属条变为塑料 (减少安检风险,好);
- 改变了两侧水壶包的材质、可拆卸腰封被砍,腰封挂点也被砍;
- 取消了侧、后方的织带打枣强化(直接丧失重物挂载能力);
- 取消了多处Molle挂点;
- 阉割了来自 3D Assult的可拆卸腰封以及腰封衬垫、储物设计;
- 整体减重约 400g ,使得自重只有1.4kg3。
相比这些看似把最核心的功能进行了「阉割」,也便宜了将近1000元(190刀),阉割的所有部分,似乎也能够再做一款,乃是两款全新的背包了。


三拉链带来的快的确很快,在模块化的玩法中可谓直接原地胜利——但是由于顶盖的设计限制可能撑死就只有 36L 最大的负载体积和能力了,而且无法再增设任何额外的可靠挂点——因为无论是织带还是工艺都被砍,功能性上「少了一个包」的使用体验对单人的重装徒步露营而言其实已经是属于灾难了。

加上没有任何的辅助挂点和承载辅助,即便万事俱备也不能再加。它的承载上限虽然高达40kg+,但想要填满而保持形态又能够达到一个舒适的负重区间也并不容易。

可野可闲可居家,如此定义的背包可谓是比上(自家的3D背包)不足,比下(别家的户外定位背包,如小鹰、花岗岩等)也有余,其定位与功能之尴尬,难以言表。
而且时间过去了5年,这款背包依然没有任何实质在功能上的硬改进(只是换了各种颜色和面料)。即便在神秘农场的官网上,这款背包的差评依然显眼。它的新款,依旧无法使用任何可靠的挂点。
哪怕我已经知道它不那么好用,但长途出行还是会带上。加上腰围的限制,这种低上限的体验是并不愉悦的。放眼整个市场,其实任何这一尺寸的3-Day背包都能做得不错了,而有一个有潜力的背负系统的加持下却只能想对得降低一档来使用——即高强度单日、过夜包。
倘若仅是如此,未免有些过于将就。和众多国产的几乎一年一更新相比,这样的背包只能是越来越水土不服——
品牌是个好品牌,而东西不进取,也只能是「雄心勃勃,垃圾一坨」。
兄弟捷登 BRS-3000T 钛炉头
一个炉头,其实代表的是决心。因为炉头以及后续的所有事情,我决定还是到手之后把它卖掉。
非常轻量的一个炉头,以至于它的性能不足以达到一个人在户外吃饭,最多就是煮一杯咖啡的程度。但这也太没意思了!(我到户外来不是为了只是煮个咖啡)……

因为很小,很轻,携带固然不是个大问题,但是与之相对的——火力小得可怜,拿来做一个煤油灯甚至都觉得略小一些。所以,我也没明白买回来为了个啥,也许当初的想法就是在野外煮个咖啡?如今已经被三顿半之类的快速方案驯化得完全没有想法了,似乎也自然而然的就觉得这小炉头鸡肋了。
解决办法:找个装备齐全的朋友,露营用他的。不仅不需要自己买炉头,连帐篷啥的都能省了。此外,我也换了个更轻松的背包——北风之神Boreas Lagunitas。
后记
这些东西,有些已经离手了,有些还没有。但想起来,这些被打进冷宫的理由,还是挺有趣的——面对客观的不能出远门的现实,旅游这件事本身发生了诸多改变,装备的冷落只是一个偶然,但又确实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