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需求,终于买了几本心理咨询相关的书籍。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下文简称《蛤蟆》)在两三年前就听过,也一度萌生过买来阅读的想法。工作不定,耽搁日久,也没买。先推荐同学读了,之后借阅同学的读物(吐槽:拿到手第一时间就知道是盗版),读了三五章便停不下来,遂自己买了一本迅速读完,果然不失所望。

一、从书名与作者说起
《蛤蟆》一书的英文名是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直译为《对蛤蟆的咨询:一次心灵冒险》,作者是 Robert de Board ,中文翻译为 罗伯特 · 戴博德,窃以为作者名字翻译略有问题,但中文名称翻译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很恰当,既保留了原名字的关键信息,又具有风趣性,而且「蛤蟆先生」和「心理医生」两个词尾韵脚相同,读起来也挺顺口。
根据书本后的介绍,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研究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也正因作者丰厚的学识背景,这本书写得生动有趣且不失内涵,借助《柳林风声》中的人物,把咨询过程给演绎出来。相比于之前读过的《当尼采哭泣》,这本书又薄又易读,普通读者可以将其当作一本小说来读,体会这些人物的悲喜、友谊,而对于心理专业背景的人,又可以从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和过程。
二、这本书好在哪里?
1. 体积小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掀起一阵征讨「轻型纸」的风波,又一次引发了图书领域的新争论。至于书籍该不该用轻型纸暂且不论,但在这次风波之后收到书,我第一时间便是关注它的纸到底是不是轻型纸。《蛤蟆》用的是轻型纸,但这本书用轻型纸反而恰到好处,轻型纸使得这本书的重量减轻,并且每一页都非常柔和,不似一般书籍一样纸张很脆且容易割伤,它没有许多插图,因而页无需彩印来达成丰富的表现。书籍不厚,200 页;开本不大,小 32 开(如果开本再小一些,就快成为「文库本」了);封面简洁明快,直入主题。总之,体积小。这也让人在捧读的时候感到轻松,手掌不必承担太多的重量,单手捧读丝毫不觉费力,也正因如此,你可以选择任意舒服的姿势阅读。这是「体积小」的好处。
2. 内容大
除了体积小之外,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内容并不因体积小而显得单薄。初次接触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又是市面上的「心灵鸡汤」,硬生生编凑文字来骗钱,后来多次从业内人士的书单上见到它,对《蛤蟆》一书的刻板印象也逐渐褪去。
简单讲,这本书是《柳林风声》的「同人文」。拿来《柳林风声》的主人公,写心理咨询的流程和技巧。你把它当作一本小说读也可以,可以读到一个温馨的关于小动物们交往的故事;或者,你就是为了消遣或讲故事给儿童听,你也不必给自己什么压力,毕竟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很轻松进入童话世界里;但我更建议你坐下来拿起笔认认真真读下去,时不时还要做些笔记,因为它毕竟是冠以「心理自助」这样的上架建议。
书中描述了蛤蟆先生多次去苍鹭小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当然,因为题材的限制,作者不会告诉你哪里应该注意,哪里应该怎么做,但对于精明的读者自然会不断发问:
- 为什么抑郁到快要自杀蛤蟆先生第一次去苍鹭那里咨询的时候,苍鹭不主动开口说自己要提供帮助?
- 为什么苍鹭基本不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总是在问蛤蟆先生自己怎么看?
- 为什么苍鹭敢在蛤蟆先生这样抑郁的人面前直接提「自杀」两个字?
- 苍鹭布置了「作业」给蛤蟆,蛤蟆为什么不接受,最后把「作业」两个字换成了「事情」为什么又接受了?
- 在书中苍鹭总是在咨询过程中「沉默不语」,置蛤蟆于尴尬或者不舒服的状态,这样做合适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书中苍鹭给蛤蟆递了几次纸巾?是在什么状态下?后来为什么又不递给他了?
- 「倾听」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像苍鹭一样倾听他人?
- 「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是不是可以对应到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超我、自我、本我」?那么苍鹭运用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方式吗?
- 蛤蟆最终发生了什么改变?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全都是苍鹭的功劳么?
- 书中蛤蟆先生患的是抑郁症,抑郁症的指标在文中有哪些体现?
- 苍鹭有没有夸奖过蛤蟆?如果有,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夸奖的?
- 苍鹭发生了什么改变?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的过程略有了解,你会挖掘这些故事情节中苍鹭和蛤蟆的行为表现,从而给你的生活实践多一些指导。豆瓣上有这样一篇书评,梳理了《蛤蟆》一书所描述的 知识点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读完这本书再看看。
3. 趣味大
说实话,我很不看好用虚构笔法写某一学科的书籍,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不少大佬写出了精彩的著作。《质数的孤独》一书的作者保罗·乔尔达诺是物理学博士,《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也并非数学界的人,可见出色的文学作品不一定出自文学从业者手中。
说回《蛤蟆》一书,就文学性而言,它不是一本出色的作品,但是就其依靠《柳林风声》的原作人物而生造出来的这一段故事,也足够吸引人阅读下去。评价一本书的文学性,我们会考虑其笔法是否精到,措辞是否完美,内涵是否深刻,有没有不显山不露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蛤蟆》一书限于主题,所以文学性的书写集中在书籍的开头和结尾几章,而中间更多是涉及咨询过程的描述。第一章借助景物描写让人感到大事不好,但究竟是谁出现了问题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起初我们以为是鼹鼠,到第一章结束方明白是蛤蟆出现了心理问题——抑郁;第二章中蛤蟆的好友齐齐上阵想要帮助蛤蟆康复;再接着,作者没有讲什么废话,在第三章直接进入了主题——心理咨询;随后十章,伴随着苍鹭与蛤蟆的言语、动作、心理描写,整个咨询过程被全景式呈现出来;到书的最后,作者让每个小动物都上场,讲述自己的未来计划,让我们看到因蛤蟆生病每个小动物都获得了成长。最后一章名字叫做「道别与新生」,离别虽有痛苦,却也伴随着新生,这是一个 Happy ending 的故事。
本书有趣味性,很大的功劳在于《柳林风声》,设若把文中的蛤蟆、苍鹭换成张三、李四,这本书的趣味性将会大打折扣。但同时也应看到,作者借助名著的人物,其自我发挥的空间并没有受到限制,反而是如虎添翼,在合理范围内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并适时插入原著情节,使得蛤蟆患上抑郁症这件事情有了前因后果,每个人物的形象也饱满起来。我并没有读过《柳林风声》这本书,但并不干扰我对《蛤蟆》这本书的理解,更不用说,这本书还引发我去读《柳林风声》原著的兴趣。
三、本书没有讲到的(作者不想展现的)
豆瓣上对本书的一则评论讲到,这本书「过于浅显、不够真实」。

所谓的不真实,大概指的是抑郁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并不如书中描述的那样简单、那样迅速。蛤蟆仅仅靠十次咨询就摆脱了抑郁,这在现实中很难想象。现实中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磨合,信任关系的建立也绝非一朝一夕,陷入抑郁的来访者,其领悟力也并不一定如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敏锐。所以,这本书所反映出来的绝非「咨询案例实录」,而仅仅是将咨询的理念与过程展现出来。 因此,它首先是一本向普罗大众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和过程的书籍(科普书籍),而非学术的、临床的指导手册,我们不能指望一本 200 页的小册子承载这么大的功能,此外,它还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在豆瓣的评论区,我欣喜地看到许多迷茫的、抑郁的、无处安放的人因此书而得以摆脱糟糕的状态,就一本两百页的小册子来说,有这么大的功用,真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最后,更改一下王尔德的话,愿大家都能在深处泥潭时依旧仰望星空。哪怕这个泥潭如此之深、如此之浑浊粘稠,从根本上讲,我们总是拥有选择的权利。
题图来源: 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