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 30 ℃送猫去洗澡的晚上,8 斤的胖猫让我萌生了想买电动自行车的念头。
虽然家里有辆汽车,虽然上班距离地铁站也就 600 m,但是遇到只有 1-2 千米又不方便停车的场景还是让我觉得需要一台电动自行车。
这个念头在心里生根发芽,越长越大,于是我开启内心的搜索雷达,探进了电动自行车的世界。
新国标下的电动自行车市场:
电动自行车作为物美价廉的刚需代步工具,几乎成了家庭的标配,特别是二三线以下的城市。据相关部门统计,2020 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 3 亿。
电动自行车承载着上班族的上下班,家长们接送孩子,主妇们出门买菜,快递和外卖小哥的最后一公里。

因为制造门槛并不算高,电动自行车市场也经历过品牌的厮杀和无底线的价格战。
百元电动自行车车参差不齐的质量和无保障的电池让电动自行车电池爆炸、电池自燃的事件屡见报端。相关部门统计,每年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件 多达2000 起。
因为电动自行车驾驶门槛低,又无登记制度,驾驶员违章驾驶、肇事逃逸、乱闯红灯等行为让很多地区不得不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了约束,甚至部分地区的禁摩限电政策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2019 开始,在交通部门、电动自行车头部企业的牵头下,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新国标出台。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外形、续航、电池大小、最高时速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要求,符合新国标的车辆才能办理相应的上路证书,甚至一些城市要求电动自行车因为超标等原因引发的事故,品牌和经销商也会有连带责任,山寨品牌粗制滥造的产品和超标的产品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新的国标出来以后,超过 70% 超标电动自行车、有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将按照各地的市场计划,在规定的过渡期内有序的退出市场,换车规模将达 2 亿左右。在新的巨大增量面前除了传统厂商如雅迪、台铃、爱玛、新日、绿源、小刀等传统品牌,还有带着互联网基因的小牛、哈啰、九号也纷纷入局。
有主打智能的,有主打续航的、有主打电池安全的,琳琅满目的产品各式各样,为了找到一台适合我的电动自行车,我开始梳理自己的需求:
短途代步:
接送猫洗澡、去医院,偶尔周边转一转。
长续航:
经过了解,入门级别的电动自行车续航大多为 30 km 左右,参考买过的小鹏汽车,电池续航打 8 折,甚至要更多。毕竟电动自行车的官方宣传的续航数据都是按照 75 kg,匀速行驶取得的的。如果是一个像我这样体型的胖子,续航参考要折上折,按照 50%--60% 计算,假如我希望实际续航为 30-40 km,那么就要买官宣为 80 km 的才合适。
电池安全:
理论上铅酸蓄电池体积大,不易取出,安全性高。但相同体积的铅酸蓄电池相对锂电池来说,续航会低于锂电池,成本也会比锂电池低。因为体积的原因电动汽车多采用锂电池,相同车型的如果采用铅酸蓄电池的话,价位和续航也会略低一些。
在电动自行车里可以提出来的,基本上都是锂电池,可以带回室内充电。现在各地推出电动自行车、电池不允许进入电梯,且在家充电风险更高,现在户外充电选择也越来越丰富,我们需要的是更安全的电池。所以铅酸电池运用在电动自行车这种轻量级产品上已经完全足够了。
够智能:
作为数码爱好者,我希望我的电动自行车未来可以使用手机查看/操控车辆信息,如定位、无钥匙启动、分享车辆权限等。
虽然电动自行车有着千亿的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但通过互联网能查找到的评测资料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个测评视频也都是厂商自制或者渠道商的自卖自夸。
在通过朋友介绍、电商比价、线上探店后,品牌范围再度收紧,重点关注了以下品牌:
品牌 | 品牌特色 | 品牌知名度 | 消费群体 | 渠道覆盖力 | 渠道评价 |
小牛 | 智能/简约 | ☆☆☆☆ | 年轻人 | ☆☆☆ | 线上线下同价,线上下单,线下提车 |
九号 | 智能 | ☆☆☆ | 年轻/爱好者 | ☆☆ | 线上线下同价,线上下单,线下提车 |
哈啰 | 智能 | ☆☆☆ | 刚需/年轻 | ☆☆☆ | 线上线下同款不同价,渠道管理一般 |
台铃 | 高续航 | ☆☆☆☆☆ | 刚需/家庭 | ☆☆☆☆☆ | 线下渠道为主,深圳覆盖居首 |
绿源 | 综艺赞助 | ☆☆☆☆ | 年轻/刚需 | ☆☆☆ | 线下渠道为主,但是覆盖力不如台铃、雅迪。 |
雅迪 | 石墨烯电池 | ☆☆☆☆☆ | 刚需/家庭 | ☆☆☆☆☆ | 线下渠道为主,线上线下分别有不同车型 |
猛犸* | 换电 | ☆ | 年轻 | ☆ | 电商+线下 |
上述指标通过电商渠道、线下门店、观察居住地电动自行车用户数量、身边朋友推荐等维度分析,不够严谨,仅作个人购车参考。
通过上面的 table,我们发现原来价格亲民的传统厂商如台铃、雅迪也加入了高端电动自行车的布局。
在雅迪今年的新车发布会上,新系列车型价位从 6999元-1万+;台铃也紧跟其后,长续航的电动自行车版本也都在 4000 元起步;赞助了一系列综艺节目的绿源电动车主打价位也提到了 3000元-5000元。
有着互联网基因新锐品牌在价位上与传统车企打的也是有来有往。
众筹出圈的小牛电动车和做平衡车的九号电动车,凭借着智能+锂电+碳纤维车架等的高端概念,将品牌内入门级别提到了 2500元+,高端系列也轻松过万;而共享行业风生水起的哈啰电单车依然保持亲民的姿态,价位涵盖 900元-4000元+,而且全系标配 GPS 定位,无钥匙启动等智能功能。
杀出一匹黑马?还是新的割韭菜?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动自行车车新模式
大数据知道我要买电动自行车后,猛犸通过微信广告进入我的视野。
与小牛/九号一样简约时尚的外观和丰富时尚的智能功能,却只要 999/1499 的价格。配合科技感十足的落地页吸引我点击:汽车级智能电动车、买车租电立减 2600、电池终身质保、5 秒换电这种高级的词汇不断的撩拨我的购买的冲动。
换电:抛开电池安全性不谈,5 秒换电的方案就已经很新势力,颇有点蔚来的味道。电动自行车换电站的规模、场地、成本要求比电动汽车的要求低得多,但因为续航里程的限制,对换电站的覆盖要求比较高。目前电动自行车换电方案中国台湾等地区已经比较成熟,国内才起步不久。台铃等品牌借助线下覆盖广泛的经销商门店建立换电站,推出了针对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刚需人群的换电服务。作为电动自行车新秀的猛犸的换电服务是目前还不明朗,但根据相关客服承诺,猛犸会借助于用户内置的 GPS,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合适的位置加快换电的布局。
价位:999 元 /1499 元入门电动车的价位购买一台可换电、汽车级、高性能的智能电动自行车,还是很划算的。但仔细研究了一下所谓的立减 2600 是有玄机的:
如果你决定购买猛犸的电动自行车,花 999/1499 元,你买到的是一个车架,如果想要骑走,需要再缴纳 299 元的押金和每月 59 元的租电费用(包含 15 次/月换电服务)。
假如说你使用 1 年的,最终费用为:1499+299+59×12=2506 元。如果是这个价位,和其他电动自行车车比,也没啥太大的优势,订阅越久,你的车「身价」越高。
当然,1 年后你如果不骑了,你可以把299押金退掉,电池也会被回收掉,没有电池的车架还是你的。
猛犸电动车是智能的,智能就可以 OTA 升级,特别是这种像汽车级的智能电动行车,升级就要像造车新势力看齐,所以猛犸推出了付费升级:第一年升级是免费的,1 年后,如果你要升级,请选购 36 元/年的升级包。
妙呀!结合我上篇文章(老用户的价值,值不值得重视?Notability 事件的一些想法),这种营销模式妥妥的买断制+订阅制,这个品牌的 PM 不会以前做 Saas 的吧?互联网的那点精髓全用上了!
猛犸这种新品牌,在互联网时代下碰撞出的新模式究竟能不能成功?现在还不好下结论,尽管销售理念非常超前,前期购买成本较低,在参考了猛犸的淘宝店铺销量和考虑到后期的维护,我决定放下这份冲动购买其他牌子。
最终购买
在了解了一众的品牌后,考虑到仅作短途代步场景,家里又有汽车,没必要花上五千、一万买一台电动自行车,最终只能砍掉智能的需求,希望能购买一辆续航达标的电动自行车。
虽然中国电商来势汹汹的叫嚣着要占领线下市场,但是在电动自行车这个在互联网之前就已经成熟的市场里,因为产品体积过大、物流成本较高、用户无法试驾体验、售后不好保障等各种问题待解。电商市场显然没有占到什么优势。
趁着双十一在电商平台比了一波价位后,考虑到上牌和售后服务,我决定线下购买。
公司附近的小区有几个电动自行车门店集中的区域,经历了哈啰经销商漫不经心的服务和线上线下不统一的价格,让这个互联网品牌在我心里划去。又经历了两家绿源电动车的经销店改头换面,这个品牌的渠道掌控力也让我对其售后产生了怀疑。
最终,我在一家原来经营哈啰,现在改换成雅迪的经销商的店里遇到了整个市场唯一一个对我还算热情的老板。
凭借多年的销售经验,我决定选择店里一款做活动的 2399 元特价车。从老板不高兴的脸色和极力转推的话术里,我感觉这个车子应该不会有什么利润,价位已经探底。而且在电商渠道也没有搜索到这款产品销售,很可能雅迪采取了电商和实体店销售分离的销售模式。
老板在转推无望后,怂恿我+400 元即可更换续航至少 80 km 的「石墨烯」电池,对于这种「石墨烯电池」的擦边球宣传,认真你就输了,毕竟真正的石墨烯不是几百块钱就能搞定的。
因为我本人有长续航的执念,加上老板态度和赠品的诱惑,最终以 2800 元价格拿下人生中第一辆电动自行车。
物有所值的代步神器:
提车以后,我这个大块头立刻对这台号称续航 80 km 的小电驴进行了深度“测评”:
从深圳南山南头骑到了龙华元芬,历经了导航错误、误入高架、迷失在立交桥里等各种乌龙事件和几百米一个的红绿灯,遵守交规的我总耗时约 2 个半小时,总骑行距离 32 km,抵达家的时候还有顽强 2 格电,理论极限续航 60-80 km 没什么问题。
虽然这辆车与自己最初设想的电动自行车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例如少了智能的功能,不能使用手机查看车辆信息、充电状态、位置信息、权限分享等。
但是在续航方面,还是满足我城市代步的需求。
在符合新国标的基础上,国产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向安全智能转型,产品更加多样性,也有了更多选择:
喜欢智能的,高端的可以考虑小牛、九号。最强的碳纤维材质和最新的智能功能体验让电动车体验和安全性越来越好,拉风的外形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喜欢长续航,注重售后服务的,可以考虑雅迪、台铃、新日、小刀、爱玛、绿源等这些传统品牌。在电池技术方面,他们有更多的经验和独有的技术,完善的售后服务也让用户更放心。
如果你想体验换电、租电,也可以去体验一下猛犸这种敢为人先的品牌,去支持一下这个传统电动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碰撞出来新模式。
在产品细分的时代,让我们有更多需求可以被得到满足。不盲从、不跟风,明确自己的场景和硬需要,让自己买的每一件产品都能够物有所值!
国内的电动车逐渐发力,国产品牌也走向海外,据说在欧洲一些国家,中国国产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在当地市场占比超过 40%。国产厂商越来越注重品牌、外形、技术、安全;产品从能骑能用到好骑好用,这个行业还在不断的成熟和稳步的增长,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便利更环保的选择。
后记:
有了这台电动自行车,便是一步都不肯走了。几百米的距离都要骑着我心爱的小电驴。
有了它,我发现了藏在我们小区后面的一个菜市场;原来以为很远的公园也只有几分钟;附近常常找不到停车位的商场也纳入的了常常光顾的半径。
在一个周末的午后,突如其来的 emo 情绪让我骑着小电驴,穿梭在繁华的商业街,路过一个又一个路口,翻越大大小小的斜坡,跨过一座大桥,停在了羊台山的某个半山腰。
看山脚下的城市灯光闪闪,充满烟火气息...

最后的最后:
1、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
2、请大家按需购买,切勿冲动消费。
3、请大家遵守当地的法规政策,及时登记/上牌、安全行使、遵守交规、不醉驾、不载人、骑行带头盔,安全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