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 Affinity

我是一个没有学过画画的非艺术生,于一年前开始自学插画,现在回忆,对插画的起念应该在浏览第一代 Apple Pencil 网站时。刚开始自己并没有想要画画的冲动,虽然心里有对艺术的渴望,但是从前的学校教育让这一块的比重尽量降低,记忆中的美术课除了开学时的几节课能够看到老师,后面基本上被班主任老师抢来上自己的课。随着关注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自己终于忍不住了,以我的调性肯定首先要搞好工具,记得也是在 Apple 官网知道的 Affinity,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最终选择主力使用它:

  1. Affinity 支持桌面与 iPad 端,iPad 上画一半的可以直接转到桌面上来继续,且桌面端与移动端功能几乎一样(iPad 目前缺的是无法导入调色板)。
  2. Affinity 没有图层限制,对于喜欢按照元素分层的我来说,Procreate 图层不够用。
  3. Adobe 订阅太贵,尤其与 Affinity、Procreate 对比起来,且 PS 桌面端用起来没有 Affinity 流畅(我的电脑是 Mac mini 2018)。
这幅灵感来自于电影《湮灭》

纪录想法

有一种说法,整个宇宙是从思想中出现的,我们人创造的事物,确实是脑中先出现想法,继而通过各种方法出现在物理世界中,画画也是如此。我是一个喜欢数字化工具的人,所以从纪录想法到作品产出都是数字化的。 通常,我使用 Paper 纪录下想法,然后导入到 Affinity 中,使用 Paper 纪录想法因其打开一张「纸」无需任何设定,用手指或者 Pencil 就可以了,只要保证这个画面在日后想要完善的时候,能够记起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即可。无需任何设定是指在新建画布的时候,不需要选择诸如尺寸、PPI、方向等参数,有时候在设定这些之后,此时脑中的想法就可能变成彼时,随风而去。

Paper by WeTransfer

Affinity Photo 使用小技巧

打开 Affinity Photo,第一件事就是设置画布,有时候我会参考 Society6 中可将插画应用的尺寸。为了方便,我将几个常用的尺寸设置了预设。

Affinity Photo for iPad 预设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使用 Affinity Photo 时我最不能忍受的一个问题是其每次下笔的时候都需要重新渲染一下画布,表现就是画布会虚一下(需要仔细观察),比较影响我实时看到画出来的效果,iPad、桌面端都有这个问题,搞得我好几次想要放弃它转而使用 Adobe。但是在前一阵子,峰回路转,我发现到这种现象其实是 Photo 在下笔的时候没有使用 Retina 渲染,只要在设置里面打开「仅 Retina 渲染」就可以了。

Affinity Photo for iPad 渲染设置

 

Affinity Photo for Mac 渲染设置

代替数位屏的 App:Astropad

大多数使用桌面端绘画的插画师都会配备手绘板或者数位屏,手绘板的价格倒是不贵,但是其最大的缺陷是手眼不能同步,对于新手有很大的适应成本,数位屏又价格昂贵。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使用过手绘板,后来知道了 Astropad 就把手绘板卖掉了。虽然 Apple 在 Catalina 更新中引入了随航,但是随航在 iPad 上的压感并不灵敏,PS 在使用随航的时候压感比 Affinity 要灵敏一些,这里可以判断是 Affinity 的适配并不是很好。Astropad 的优点是镜像桌面端的时候比随航要流畅,还可以只选择画布大小,而不是全屏镜像。我不在这里搬运技术信息,感兴趣的可以去官网看一下。

Astropad 在 Mac 上设置镜像的区域

总结

以上就是我通过 Affinity+Paper+Astropad 完成从想法到最终产出的全流程。如果想要更多的了解 Affinity 使用的技巧和用户故事可以到 Affinity Spotlight 去看看,使用 Adobe 画画通常拥有大量的画笔可以买到,这点 Affinity 其实也是够用,Affinity Store 中有很多画笔售卖,1.9 版本还更新了账户功能,所有在 Affinity Store 购买的资源可以自动下载到 App 中,非常方便管理自己购买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