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热衷寻找各种时间管理方法。
作为患有重度拖延的鸽王之王,为了能让自己的时间更有效率,我也曾尝试过许多时间管理及习惯养成APP。
但无论是使用Forest种树,利用番茄工作法配比时间,还使用小习惯布置长达17小时的每日行动清单。这些计划通常都会在3天内被鸽掉。取而代之的是相当杂乱无序的“咸鱼mode”
不仅将大量精力投入游戏、短视频等时间粉碎器,每天作息混乱、敷衍度日,当我在工作中面对待解决的事项时,也总会莫名生出许多畏难情绪,大脑中可以产生100种放鸽子的想法:
再等等吧,还有时间
先刷会手机吧,等下再去做
上午都过去了,那就下午再说吧,明天也行
这部小说还有三十几章就追完了,看完再做正
……
凭借大脑的心不在焉与行动力的全面瘫痪,我获得了大量的废料时间,在这个把时间看做生产力的内卷年代,直接摔倒在起跑线上。
这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思考:过去我们认为学会科学的时间管理,就能够合理的利用时间。但这种想法却忽略了作为变动量的执行者本人。
就我的个人体验而谈,我缺少的不是时间管理的方法论,而是支撑我完成计划的行动力。
如何使用GTD提炼计划清单、如何罗列紧急事项对我来说都不算难点,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能全副身心的投入到一项计划当中,不受干扰的执行下去。
一、心流体验,唤醒高质量活性时间
对于能够高度专注、投入的时间段,我们经常使用“心流”一词来称呼。
心流体验,代表着高质量的时间利用率,它也是时间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中,他将心流称作一种完全遗忘了时间与自我存在的最优体验。同时他也提出一种名为精神熵的现象。
精神熵,指的是我们的心灵与意识,从有序趋于无序的状态。
我们的心灵能量是有限的。而每当它所接收外部资讯与信息,冲击自身的稳定性后。我们的精神世界都会变的更加混乱无序。在此期间,我们用于时间管理的行动力、意志力等心灵资源都被大量的消耗和瓦解,生活状态也将步入拖延性十足的“咸鱼mode”。
而精神熵的反面精神负熵,则是所有的心灵力量集中向有序前行的心流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我们能全面调动自己的心灵资源,完全不受外界干扰,进入一种喷发行动与创造力的“自律mode”。
伴随年龄的增长,许多人都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进入心流状态。这是因为生活里的重重琐事就如同精神熵一般,已经占据了我们有限的大脑容量,我们用于行动、思考的心灵资源,在无意识中被大量的占用和消耗,被很多碎片化的事物分流,让我们难以投入到当下的体验中。
那么如何做才能有效调配心灵资源,进入高效的心流状态呢?
二、回到当下,是进入心流的第一步
心流是一种属于当下的体验。它消解了时间的存在感,让行动与目标浑然一体。
站在如何进入心流体验的角度看,时间管理不再是如何利用好一段时间的问题,而是如何利用好此时此刻的问题。
你每天有多少时间能活在当下呢?
活在当下,是年轻人了熟于心的鸡汤金句,但如若深究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就像我们很难进入心流状态,我们也很难感受到纯粹当下时刻。
在应该认真工作的时间段里,你真的能够调动100%的脑力资源吗?还是将这些大脑点数分配给各种乱七八糟的想象与情绪?
那可能是被客户催促的焦虑情绪;可能是急切想要知道球赛结果的念头;也可能是对窗外某只飞鸟的注视。 那些难以自控的精神熵,早已让坐在办公桌前的你魂游天外,把灵魂切片成无数个自己,在想象界体验着并不存在的一切。
因为无法活在当下,我们头脑中常常会冒出大量的杂念、想象的剧情、还有各种负面的情绪。他们都妨碍我们全心投入当下的目标之中。让我们难以拥有高质量的时间管理体验。
三、建立属于你的“当下锚点”
回到当下最的阻碍,是大脑中各种心猿意马的声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锚定当下,把纷飞的思绪牵引回当下这一刻,与你的目标汇合。
(1)背景音与注意力锚点
声音,具有能够聚拢人类精神力的能量。那种感受就像在夜晚捕捉到针掉在地上的脆响,那一刻万物全部消失了,只有声音与你存在着。
当我们被某一种声音锚定,纷扰的心也就被固着在当下的唯一坐标点之上。
当我们打算进入某一事项的时间管理,又或25分钟的番茄钟时,可以选择一款合适自己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使用。它能帮助我们减少在工作中产生的分心次数,也能将我们从未被觉察的胡思乱想中唤醒,回到当下的工作场景中。
适合拉回注意力的音乐,有白噪音、轻音乐、α波音乐。
白噪音
是来自自然界的声音场域,能够非常迅速的抓住大脑的注意力。也能调动我们的身体记忆,回忆起那些舒适的体验,让精神进入十分放松的状态。
专注白噪音的APP有许多,我比较常用的是潮汐APP。界面简洁并为每款声音元素搭建了唯美的句子与背景图,使用过程非常有治愈感。
白噪音的类别跨度非常的大,有些人喜欢滋滋作响的火焰,有些人喜欢平静婉转的雨声,有些人喜欢晨钟暮鼓的庄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找到大脑最喜欢的背景音。
轻音乐
相比白噪音,轻音乐的旋律更繁复,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更能调动倾听者的情绪。它或许不如白噪音更能让人专注,但更加适合寻找灵感,需要一些情绪流动的工作时刻。
以钢琴、三角铁、竖琴为主要乐器的轻音乐,音色比较安静,更容易让人找到沉迷工作的好状态。
α波音乐
据研究表示,在不同的状态下,大脑出现的波长也会不同。一般大脑有四个主要波长。其中α波的状态,能够让大脑进入一种拥有高效的专注力、记忆力与创造力的状态。而节拍约在在60~70之间,频率约在8~14 赫兹的α波音乐,就能引导大脑进入这一波段,。网络上能找到许多α音乐专辑。可以自行选择。
(2)物品图腾与仪式感锚点
人对于身边的物品会产生依赖路径。
看到枕头就想睡觉,看到沙发就想躺倒,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寻找某一物品,来建立时间管理的仪式感,暗示自己进入一种专注状态呢?
这个用于作为图腾的物品,可以是一盏造型别致的台灯、一只倒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也可以是一种舒适的香氛,或是一个请勿打扰的装饰牌。它们平时被默默的搁置一边,不参与日常的生活。
但每当我们打算进入属于专注的时间段,就要将图腾“打开”。
“看到这个灯光,就到了我的工作时间了”
“闻到这个气味就要去忙啦”
当我们多次围绕同一种氛围感展开自己的专注时间后,它将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形式的神经记忆,勾起我们对曾经专注体验的感知,找回熟悉的掌控感。
(3)心猿悟空与情绪锚点
看过西游记的人,应该还记得孙悟空的另一个名字,心猿。
心猿本出自《参同契》中的“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形容我们的内心,就好像好动的猿猴一般,总是在不停的上蹿下跳,东奔西跑。
这些七情六欲,百般浮现,让我们受控于情绪与杂乱的念头。
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最大区别,就是能否心无杂念,高度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当中。
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最顽强的心猿,要属内心中的各种负面情绪。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各种抑郁、焦虑、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对内卷化生活的疲倦也就随之而来。非常容易将人卷入情绪的汪洋大海中。
当你发现自己被卷入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将自己的呼吸作为情绪锚点来调节。
呼吸与情绪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当我们情绪激动、焦虑时,呼吸会更短促,当我们平静专注时,呼吸则会更加绵长有力。
想要降服情绪心猿,可以使用佛家的安那般那数息法。
百科中的解释为:在呼吸过程中,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
当思维情绪混乱时,按照安那般那的方式,重复几次,会发现本来在内心奔腾的情绪已经得到平复,大脑变得更加稳定和清醒,更适合进入专注的时间管理状态。
四、习惯的区间,抛弃强迫自律
很多人自我提升的方法,都是从强迫自律开始。但我的个人体验却告诉我,这种强迫自律的效果完全因人而异,操作不当也可能引起反作用。
如我这般天性懒散的人,并没有办法把自己当做写好程序的机器,去分秒不差的执行罗列好的计划。当我努力去按照详细而严苛的规划行动时,并没能塑造出良性习惯,反而会在行动中产生大量的消耗与疲惫感,导致自律的弦被崩断,自暴自弃的滑落向咸鱼mode。这结果神似不健康的减肥过程,越节食,体重反弹的越厉害,还不如之前没减的时候呢。
这也让我开始觉得,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自己限制在严苛紧绷的具体行为习惯的塑造中,而是去逐步培养一个大习惯的区间,帮助我们能既有计划、又能弹性的生活。
1、每天,需要锚定的只有这些
我始终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执行一种“有序的自由”。
有序,就不能太过随心所欲,让自己活在手忙脚乱的焦躁经验中。
自由,就不能有太多的规矩,让人自己束手束脚,在高压中产生逆反心态。
而在时间管理中,无论是为了保障精力与体力,或是建立一个健康的人体生物钟,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都应该富有规律性。避免无节制的熬夜,或是日夜颠倒的生活。
而在日常的规划中,我们所需要较为严格定时的,只要几个特殊的时间区间。
如打扫房间、每天固定的运动,吃饭,最好都能够给予一个稳定的几点-几点执行的规划。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助于获得一种稳定在当下的生活体验,形成有序的生活框架。二则是当确立了这些固定的项目,待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将被分割成几大部分,形成易于管理又能劳逸结合的时间管理形式。
2.工作需要有计划单么?
同样的,细分到工作与学习领域的时间管理,也不必追求详细与“高标准”
使用GTD等工具疏理待处理事项当然十分必要,但我的经验是只需按紧急象限替大脑整理出一个清晰的执行顺序就可以。无需规划具体的完成时间。
过去使用番茄钟进行工作效率管理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我缺乏工作激情时,可以在25分钟之内不断发呆走神,大脑感到愈发疲惫。但当我进入类心流的状态中,对于工作的热情又会自然倾泻,并不愿受25分钟的限制暂停一下。并且这种暂停也可能会造成好状态的流失。
因此在权衡过后,我依然倾向于放弃这些科学的管理方法,较为自由的处理工作内容。因为一旦进入心流后,它不必我们再去主动规划,而会带着我们完成那些。
( 3 ) 走出第一步,一切水到渠成
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了计划,却宁愿看手机,打游戏怎么都不愿意去做
这时,你需要的只是走出第一步,带动自己进入那个专注的行动中。
比如当你打算看书,头脑中却又不断生出书好枯燥啊,看不下去了,不想看的畏难情绪,你不需要做任何心理建设。你只需要走出第一步,拿起那本书坚持翻看一两页。很有可能会进入超过自己预期的专注状态。
(4)低效能自律与刻意练习
为了长期的自我提升,很多人会详细的计划每天看书一定要看多久,背单词一次一定要背多少数量。最后又因为过度的疲劳导致计划完全无法进行下去。
而我的经验是,如果你没有过人的精力,只要保持最低效能的自律就足够了。
如果你过去过去经常逼迫自己下班后一定要看2个小时书,做好读书笔记为职场能力充电,最后又觉得是个难以完成的负担。
那不如只规定自己,每天看够15分钟的书,如果剩余的时间有状态自然就会看下去,没有状态只要每天保持一个稳定的最低输入,也依然能够培养出长期习惯,进行有效的刻意练习。
这样不太累又富有弹性的方式,比从一开始就想要把自身潜能压榨到极限的想法,或许更合适自身。
(5)“拔网线”与有限选择
很多人在准备一件事,如考证之前,会戏称要“拔网线”,拒绝外界的干扰。
当我们想要进入高效的时间管理阶段,给自己一个“有限选择”的环境视十分必要的。
大家可能都有过那种坐在办公桌前,却只想摸鱼的时刻。想着歇一下,看一眼手机,结果立刻和微信里的朋友发表情包聊的火热,又或者一发不可收拾的沉迷于抖音的信息流中不能自拔。最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时间浪费。
而这开端,其实是因为你给了自己那一时刻更多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没有钢铁战士般的过人意志力,在需要专注的时刻,登出社交软件,用时间管理类app进行应用封锁,或是将手机放在肉眼不可见的柜子中,都会是很有效果的专注技巧。
时间管理,在很多的时候管理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能投入多少的心智资源,到当下的事物当中。我所提供的时间管理心法并不困难,却需要行动起来重塑自己生活方式。愿我们都能毫不费力的进行时间管理,不再做一只焦虑的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