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寄明信片这个事情,一年前我写过一篇科普向的文章——快节奏的生活里,何不试试慢递一张明信片。这个兴趣爱好暂停了有大半年的时间。除了工作忙碌空余时间紧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搬了家以后,我一直没有明确下来一个固定的能收信的邮箱地址。邮路测试的结果是邮递员直接把我的明信片放到了丰巢柜,以快递的形式给我的手机发送了取件码,当然前提是我必须在信片上注明我的手机号。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种方式——毕竟它没法给我带来那种,每周检查一次信箱,总能发现堆着一大叠明信片时候的惊喜。但——能收到总比收不到好。

不过在我多次电话要求直接给我放到信箱以后,EMS邮递员终于妥协了:) 但毕竟是新地址,我目前不敢收寄太多的片,怕这个收信地址不稳定,最后我寄出的和别人寄给我的明信片还是石沉大海,枉费书写者的一片苦心。

开始考虑如何存档工作

在这段没怎么收发明信片的日子里,我开始了对所有收到的明信片相对系统化的一个存档的工作。

在对所有这几年收到的明信片做线下和线上的分类整理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可以快速查看某一张我想要找的明信片的正反面信息,以及可以快速找到我想要的某一类别的明信片。比如,我突然想到某次收到过一张明信片对方跟我安利过某一部韩国电影,我想尽快找到这张明信片,看看ta到底说了什么。再比如,我想做一个各地大学系列的明信片的回顾和分享。在接收明信片越来越多以后,我是把这所有的库存它当做一笔巨大的多样的资源库的。我之前有尝试过很多很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根据国家分、根据时间分、根据主题分都觉得依然很混乱,因为每一张明信片都同时满足多种属性。打个比方,如果我把所有明信片按照国家全部分好类,但某一天我突然想找找所有“艺术”主题的片儿,那就又需要我翻遍所有的库存。

最近一年来,我的分类方法其实都是按照收信的年份和月份顺序。使用的是国誉可立式横款风琴包,正好能满足一年12个月至少12个风琴仓的需求,很方便也很一目了然。2014-2017收到的明信片属于古早型,还有部分我已经辨识不清日期的,就都随缘放了。2018-2021年的明信片基本上可以保持能按照年、月的顺序放置好。

风琴包——左侧为拉开状态,右侧为合拢状态

对于收到的明信片的线上存档,我陆陆续续做过一些工作,比如把所有关于“博物馆”的、所有关于“体育”的、所有关于“图书馆、大学”的明信片拍好照,甚至有几次还特意选择了好看的桌面背景买了迷你的“摄像棚”设备,希望拍出来的效果可以尽可能好。但最终都没有坚持下去,因为,太麻烦了!后来终于明白,只有明信片本身这个形状内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对其最基本的内容进行存档,也利用后期对图片进行再创作。

对于正式开始系统化整理和存档的思考

考虑到对明信片进行归档很关键的一点是:如果所有内容都能以电子形式存在,那其实纸质的明信片如何分类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 明信片的编号:我只要对电子档明信片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编号、设置对应的不止一个的标签,那么使用筛选功能就一下子可以筛选出所有我需要的明信片。
  • 电子档明信片到纸质档明信片的映射:如果我需要再找到纸质的那张明信片,我需要一个编号帮助我去快速查找,就像图书馆的书籍查找系统一样,搜入名称,得到检索号,找到这本书。
  • 对于一张明信片来说,电子化存档最关键的内容是:
    • 正面照片(此文中,我默认仅有图片的那一面叫做正面,写地址的那一面叫做背面)
    • 背面照片
    • 正面图片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具体是什么内容,什么主题等)
    • 背面信息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邮票内容、寄信人、寄信地址、书写文字的内容、邮戳地点等)
    • 其他内容(和寄信人认识的背景、交换明信片的契机、平台)等。

检索号这个问题上,我直接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我选择采用一个六位编码来去编号,前两位为年份,最后四位直接编号,也就是说18年收到的所有明信片被我编号成了180001、180002、180003,以此类推。如何在纸质版明信片上编号,我最早采用的是标签打印机,但是也觉得麻烦,因为大多数需要一个一个数字输入后才能打印出来,再将标签贴上,而且对于内容比较丰满的明信片,上面本身的内容容易被标签纸覆盖掉。考虑到编号是按照顺序依次类推的,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东西——自动号码机,也就是一个小型的自动编号的盖章机子。于是兴冲冲在网上下单了这个东西,拿到后研究了一会,发现极其好用!物美价廉!

非常简单朴素的包装!

实战开始

1 意外之喜的自动号码机

在完成安装以后,初始调整到180000(因为我接下来要盖章的是18年接收的明信片),第一张盖出的是180001,盖完机器自动进位一个,第二章盖的就是180001,依次类推。并且别看这二三十块的小东西,它可以实现的功能可真不少!你可以通过调节“调联键”来调整调号次数,可以实现不跳号或设置1/2/3次之后跳号。油墨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的颜色,方便起见,我用的都是黑色。自动号码机选择的位数,全凭各自需要,在我看来,六位已经足够涵盖我所有的数字编号工作。

加墨和调联键,总之——根据说明书来操作的话,so easy

使用自动号码机对纸质的明信片进行编号,就是重复的盖章-盖章-盖章(作为一个社畜,表示一天工作下来晚上回家做这种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的时候特别解压。。。)。

优点是号码留下的印迹基本不会影响到明信片原有的内容;缺点是因为增加了印迹,破坏了明信片原始的样子。不过至于后者,我个人并不介意。大多数明信片,我都是选择盖在右下角,盖完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自动号码机的成果

2 全能扫描王拍照扫描

手机上的扫描工具我只用过全能扫描王,所以这次还是选择了它。优点是可以多拍、自动切边。免费功能足够使用。我目前的使用设置是“多拍模式”下“智能切边”“稍后使用裁剪工具进行调整”“原图”,以及在“文档扫描”中设置“自动保存扫描件到相册”

全能扫描王的基本设置

具体操作:找一张深色背景纸,一只手负责放置明信片,一只手负责拿手机拍照(注意是正反面都要拍),大概一组30张左右(一下子拍太多怕软件死机)后完成一次批量操作。我选用的是黑色背景色,明信片颜色区别非常大,基本智能切边后不需要再进行裁剪调整了,完成以后所有扫描件以相册形式直接保存到手机相册。然后批量传输到电脑端。

为了演示,单张拍摄为例,现拍了一张,可以发现即使在和背景颜色对比不是非常非常强烈的情况下,自动裁切也是相对比较准确了

对了,之前尝试过把所有照片合并成pdf的形式存档,后来发现真正查看的时候还是图片形式最方便。

总之,这些图片到了电脑端的样子就是这样的:

我这个是已经编完号的样子,而且其实图上的编号有些有空格有些没有不是很规范,可以忽略

3 使用QUICKER进行图片批量重命名

上面说了,如果要将电子档资料和纸质原版资料相对应,我需要一个编号帮助我去快速查找,纸质版的明信片已经采用自动编号机完成了编号。接下来就是要对电脑端的这些图片文件进行对应的编号命名工作。 

最开始导入电脑的图片的文件名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想把每张明信片的名字直接命名为对应的编号,至于同一张明信片的正面和反面,则以a和b来表示。(最终我实际的命名是反面为a,正面为b)。首先一定要对导入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序,如果针对每张明信片,是先拍正面,再拍背面,那么最终要得到的命名应该就是180001-a,180001-b,180002-a,180002-b,依次类推。在文件重命名上,我知道有类似renamer这样的软件可以使用,不过一直嫌麻烦没有特意安装,而且选择了quicker中的批量重命名动作(quicker上我用的多的两个重命名动作:批量重命名EVER重命名。)但是因为涉及ab面,我后来在实际操作进行批量重命名的时候其实有点走了弯路。目前我已经完成了2018和2019年的所有明信片的编号和拍照上传工作。后面2020年和2021年编完号进行拍照工作的时候,我可能会调整拍照的方式——变为采用先按顺序批量拍摄所有的正面,再批量拍摄所有的背面,这样的好处是后续对文件批量重命名的时候,每一套照片直接采用“六位数批量编号”+“统一添加后缀”两个步骤就可以一气呵成

4 为每一张明信片设置多个属性标签

根据我上面那章对于正式开始系统化整理和存档的思考里提出的三个方向,明信片的编号、电子版到纸质版的映射基本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第三个思考方向中提到了电子化存档最关键的五类内容:正面照片、背面照片的存档也已经解决——直接看图就行,至于正面图片的内涵、背面图片的内涵、其他内容这些信息如何以标签的形式最快速化的完成设置以符合快速查找和筛选呢?

目前唯一觉得比较靠谱的可能还是最原始的excel表格,我把所有我关注的信息列了出来,形成了这样的一列标题。

记录表格模板

在excel中采用数据筛选关键字搜索功能已经足够我快速定位到我想要查找的明信片的序号。再直接去查看该序号的明信片的正反面照片就很方便了,因为照片的命名就是该序号。比如通过筛选寄信人id,我就能快速看到这个人曾经给我寄过那几次片,分别写了什么,如果我要再次给ta寄片,我也知道有哪些话题可以交流。

实体收纳工具的更换

对了,在我拍完这两年的明信片的照片后,意识到实体明信片我已经没有必要再给它按照月份来分类的,完全可以直接按照年度来分,一整年的明信片只要按照编号顺序直接排列号就行。所以我觉得之前使用的国誉风琴包有点占空间了,因为毕竟大多数明信片都只有a4纸大小的一半。无意又发现之前家里趁着做活动买了一大堆百露冰箱保鲜盒,尺寸正好可以容纳我库存的所有明信片,盒子便于堆叠,且有把手便于拿取,非常适合。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收纳盒新宠

总结

写到这儿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来一段很尬的总结。其实目前这一步最难的是把明信片上的所有内容在表格中逐一体现和记录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因为需要人工去一张张翻阅和查看内容,目前暂时还没有想到相对比较省事省力的方式 :(   不知各位派友有什么好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