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避免过多剧透,讨论和一些说法可能是片面且不准确(比如「女主」,懂的都懂),可能仍然略带剧透,谨慎食用。
一
我是在5月20号的傍晚,在寝室的床上一个人孤寡地看完《情书》的。电影的节奏很舒适,故事展开的方式也很巧妙且有戏剧性,音乐总是恰到好处的绵延着情绪,画面温馨有质感。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的情绪也不断地翻涌起伏,眼眶里也始终保持着湿润。整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好像是穿过时间的维度去小心翼翼地触摸过去恋人的指尖,带着些许朦胧和距离感,但是总归是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肌肤。情绪进而从指尖蔓延开来,逐渐将曾经的光景展现开来。
当天写下的这些文字都是一时兴起,完全是靠着直观感受在驱动,因为我更想告诉你们的也不过是,我从镜头和画面里感受到的:富有质感的青春。情绪平复之后,我又零零散散地写了一些有关情绪的东西,拼拼凑凑就是这篇文章了。
所谓「富有质感的青春」主要是两方面:立体质感和颗粒质感。这样的质感的展现,很大程度上是根源于拍摄技法的。《情书》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数码摄影还没有普及到电影领域的时代,因此所有的镜头都是靠着摄影师凭借手感与经验拍摄得到的。这里不得不要提到的是《情书》的摄影师筱田昇,他以一种近乎传统匠人的态度和创造力,诠释着属于自己的镜头理念。这个男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日本电影的灵魂人物之一。可惜的是筱田昇英年早逝,我也就不展开他与岩井俊二以及日本影坛的爱恨情仇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我们接下来先来欣赏镜头。
二
电影里最浪漫的镜头之一绝对包括这个:

何来的浪漫呢?就是朦胧,温柔,包绕和氛围感。夏日的热风从窗外吹入,吹拂起有着陈旧书香味的图书馆里的尘粒,我数着彼此沉默的节拍,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朦胧确实是青春的一个标签,那时候甚至不存在感情关系这个概念,因为我们不在乎自己内心的模样,也不在意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是很自然地迎接各种感受和情绪。女主从来不会考虑自己到底和藤井是什么关系,会有什么故事,自己在藤井的眼里是什么存在。她只是觉得这个男生,很懒,每天不做正事净喜欢装酷,要不就做些没有意义的愚蠢的恶作剧,还害的自己老是很尴尬,不过就因此说讨厌这个人也不至于,但是肯定不是那种喜欢啦。但是为什么呢,明明是这么愚蠢的男生我居然还能忍受着和他共事而不是给他颜色瞧瞧。哎呀,不想啦,一定是我太胆小了不敢说出来而已。
所以镜头上要强化感官效果营造出包绕感,而同时弱化人物的形象和主体感,这样才更能体现单纯的感情。朦胧之所以浪漫,就是因为我不在乎你是如何的人,我们处在如何的环境,那些概念都已经被模糊化了,因为我只想享受那一刻我们共同营造的意境带来的情感的满溢。
这样的镜头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柔和温暖的自然光,铺满粉尘颗粒感的背景,心上人躲在阴影里,我也享受这样的距离。

这些镜头大多要借助大气透视的运用,使得画面变得唯美朦胧。丁达尔效应是一种让人感到柔和的光影之外,而这种效应的形成必需有细小颗粒的存在,因此当空气中布满颗粒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给人以温柔的包绕感。另一方面,通过阴影与自然光的交错形成逆光,可以凸显出主体人物的立体质感,加深了画面的纵深感,同样也是营造氛围感的一种手法。
两种手法本是独立的,但是电影中将它们联合使用,使得逆光带来的割裂感被细腻的颗粒填充,阴影被颗粒的漫反射照亮的同时,私密的氛围也被温柔地包绕而轻轻打开,大气透视营造的朦胧感又不至于隐匿在光晕之中而不再真切。


这是全片中我最感动的片段,相比于上一个镜头这里人物的逆光其实并不明显,一是因为这里需要人物的神态特写来表现情绪,二是因为剧情上这里讲的是女主回到母校的图书馆,在后辈们的起哄下,看到了男主以前在借阅卡上写下的名字。正如之前所说的,这是一种私密的氛围被温柔的光包绕而轻轻打开的时刻,因此原本的阴影就被颗粒的漫反射打上了光。过往的岁月是和煦的光,当时只知道不加判断地沐浴其中;而当时光重现,那样的和煦还是会同样地笼罩着我,不过这次我却能明白了,什么叫做温暖与光亮,什么叫做一去不返。
另外,这一段在医院目睹抢救的片段里,为了迎合剧情凸显冲击感,拍摄采用了极具拍摄难度和但是有超强表现力的「希区柯克变焦」,像是把人物从故事中剥离开来,加缪说:「在被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会感到自己是局外人。人与生活,演员与背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不过我不太懂摄影,这里就简单带过吧,我只是想说一下这个片段让我很震撼,像是模糊回忆里总会有的动荡时光。

三
要说说颗粒感,《情书》里最多的必定是雪花了吧。(据说电影拍摄过程中,需要取五天的外景,而当地在六十多天里,恰恰就下了那五天的雪。)


这是整部电影里下的最大的一场雪,又是我心心念念的动荡感,可以看到这里的大雪已经让整个画面失去了焦点,杂乱的雪也象征着剧情和心境上的动荡。其实这是筱田昇的惯用套路,他喜欢用风、花、雨、雪与光影的变化,用飘零的粒子搭配悠长的提琴声,来体现情绪的绵延,偶尔伴有的钢琴独奏也可以配合表现破碎零散与杂乱的记忆投影。电影刚开始讲回忆的时候,就是用雪的颗粒和樱花的颗粒交接来转场,将思绪和情感从现在带到过去。

整体上来讲,「雪」在整部电影里的意象并不好,从山难到疾病,从葬礼到苦涩的生活,大抵上是冰冷和死亡的意象。而另一方面,「花」显然是青春活力的意象。这一转场的过渡,其实也是暗示着剧情基调上的变化。

除了这些实在的颗粒,还有一些特殊处理得到的颗粒感(这个说法第一次是从「中队长」那里看来的,我是真的没有注意)——胶片增印带来的颗粒感。这是一种复古手法才能体现的质感,是违背一般拍摄原理而富有创造力的理念体现,也是修复版要消灭掉的粗粝噪点。


增印是指摄影师强行用低感光的胶片去拍摄暗景,之后后期通过增加胶片洗印的时间使得整个画面得到亮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画面里会出现大量的颗粒。在昏暗的背景下,是饱和度和对比度的丢失,模糊的画面处理处理像是稀释漂白后的平淡时光。增印带来的颗粒感像是一些不可磨灭的情结,是如同昏沉午睡后的恍如隔世,却还依稀记得梦中短暂触碰过的面目模糊的人手心的湿热。
那些颗粒让回忆变得触之有感,而不仅仅是朦胧的爱恋和精心粉饰的浪漫,更增添了一种粗粒感。好像是高中时代裁剪拉直过的校服裤子,精心修饰了但是还是有毛糙的料感;又或者就像是亲吻还有青春痘的脸庞,像是很久之前的浪漫,朴实而真诚。导演和摄影师正是通过光影与颗粒共同构成的动态背景,给整部片子蒙上了特定的情感基调。
在最后的一个雪山的画面里,并没有下雪,颗粒感也差不多消失了。因为不需要那样的冰冷死亡的意象了。

在我看来《情书》更想表现的故事就是,过去的温暖和煦治愈现在的冰冷阴暗。实际上,影片并没有过多刻画无论是国中时期的女主,还是作为未婚妻的「另一」女主,对于藤井的感情戏份,对藤井的心理刻画更是甚至可以说没有。因为《情书》本身探讨的就不是爱情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懵懂无知也好,不清不楚也好,讳莫如深也好,踌躇或者是砥砺,对于这部影片来讲都不是想要表达的重心。镜头不断地去弱化人物和环境,就为了能让那些曾被我们自然而然接受的感受,自然而然地,透过岁月的模糊滤镜,再一次满溢出来。于是你会明白自己曾是如何地被温柔对待,于是曾经的光也能再一次照亮你的生命。
时光确实会一去不返,但是那些曾经拥抱过你的美好与温情,却并不会消散,它们沉积在你的记忆长河中,不可磨灭且熠熠生辉,而你依旧能纯粹而不加判断地触碰它们。就好像当你仰望夜空之中的某粒微光,你甚至无法想像那些光亮照射在你生命中的某一片刻时,它们已陨落了数万亿年之久,坠落在雪山、大海或是荒漠,而你居然还能将这样的微光装进玻璃瓶里,兴奋地让它来照亮你心底的一片角落,你又如何不为得到命运垂青而抱以温情。
四
我是在5月21号差十分钟的时候敲完了最后一行字的,原本的一些情绪和赌气反倒是消融在了文字里。
我本来是这样话里有话地吹捧胶片电影的:
理念总是先于技术的,岩井俊二和筱田昇,在给电影之神的情书里很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那些用更精致的处理手法修复后反而无法体现的颗粒感正是佐证之一。果然,就像写情书一样,真诚总是先于言语的,比起花言巧语和不负责任的承诺,还是真诚真实的打开会让人更有质感。那样的手法或许不那么好看,或许笨拙而且浪费精力,但是却让人有触摸颗粒的感觉,给人的是真切的感觉。或许《情书》真正让人动情之处,就是这样的真实感吧:用更为质朴和本质的镜头与画面,将那些绵延不断的颗粒撒播到每个人那些尘封起来的历久弥新的记忆深处里,浸润着电影带来的情绪生根发芽。
但是写着写着,就感觉自己被《情书》的温情治愈了。我真的很想逃离那些充满判断句的处境,不想在乎那些没办法解决的不明朗的事情,而只想去迷恋柔和得迷糊的夜。但是总会觉得自己已经剩不多单纯了,因为我想起那些我曾经灌注了单纯的颗粒:
我想了想,大概是那个掉眼泪的生日吃下的坚果巧克力,粘稠的巧克力伴着已经发软了的坚果,“为什么情人节要送别人吃黑巧克力,还要用手捂热融化掉呢”;中考前的每个昏暗的清晨,我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修改黑板上的倒计时,时间凑巧的话,可以看到阳光透过掉落的粉笔灰,缓缓地降落在那个安静的温热的水杯上,映出杯底的五彩斑斓;还有那辆没能和你一起坐过的小巴士,那天下了很大的雨,路过的飞车将泥泞的污水溅起在我面前的车窗上,在颠簸的路上,脚下一定是很明显的颗粒感了吧;还有那次跨年,不甚稳定的麦克风,偶有爆破的音箱,略有不协调的和声,干冰营造的烟雾,舞台的灯光照的我睁不开眼;最后那年的冬天的某个凌晨还下了雪,我兴高采烈地拿着雨伞反面去天台接了一个早读的雪,只有几颗,很快就化成了水……
我很努力地在那些回忆里找寻到另外的身影,但是也不知道是否是巧合,我最后会发现,颗粒感最后总是会成为很孤独又私密的回忆,好像是失落的唇印,或者是失约的旅行。
因为颗粒它不像丝滑的光影,它们没有那样的流动性和可调和性。所以虽然时光一直在流动,但是它们却总是会卡在某个记忆的节点或者是难以平复的情结之处,而最后沉淀在记忆的长河里。我不想把它们比作鹅卵石,因为鹅卵石太美好了,是那种回头拾起会感到惊喜的颗粒,但是真正的青春里,还有那种扎手的,泥泞的,朦胧的,畸变的颗粒。颗粒是很诚实但又很倔强的物质,漫反射则又是一种迎接光芒又成为新的折射的态度。
但是或许我们也并不需要多么美好的青春,我们只希望绝对的真实和可触碰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