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忙碌

我们总以为那些在职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肯定都是废寝忘食的工作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村上春树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从1979年到现在的40余年里,他已经写了超过40本书。那么问题来了:在如此高产的背景下,村上春树每天在写作上花费多少时间呢?

根据《创作者的一天世界》一书中的介绍: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在洗漱和用过早餐后,便会一直写作到早上10点。所以他每天花在写作上的时间是5个小时左右。其他的时间他会用在运动、听音乐、看书和翻译书籍等事情上。

无独有偶,让我们来看看“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的生活和工作。作为一个生物学家,达尔文真的非常热衷于观察事物。有多热衷呢?

这么说吧,普通人当爹的话,顶多就学会换尿布、泡奶粉之类的。但达尔文的大儿子出生后,他通过观察并记录自己儿子在婴儿期的行为、表情,以及后天的成长和学习过程,最后写了一本叫做《儿童成长简介》的书。这操作是不是很秀?

那么,在学术上登峰造极、生孩子还不忘研究的达尔文,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4.5个小时!

如上图所示,他将每天的工作时间切割成3份,每份1.5个小时,然后在早晨和午后的固定时间点执行。工作以外的时间,他遛狗、散步、读信回信、陪妻子下棋......生活非常丰富!

 

什么是深度工作

看完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会发现:有些事业上很成功的人,他们用在正职工作上的时间,比朝九晚六的上班族要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除了天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都拥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指的是:切断干扰、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它能使你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被手机、环境等因素所干扰,从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也就会大打折扣。这样一来,就需要用额外的忙碌,去弥补效率上的缺失。

 

既然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此重要。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职场人或者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深度工作”呢?

 

普通人如何践行深度工作?

接下来我结合《深度工作》一书中的干货,跟大家分享“深度工作”的3个步骤:1.设定“深度工作时间”;2.切断干扰源;3.重复执行内化习惯。

第1个步骤:设定“深度工作时间”。

深度工作需要我们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一整天都杜绝干扰,例如老板或同事找你讨论工作的时候,你不能玩消失吧。

因此我们需要把每天的时间拆分成2大类:独享时段和共享时段。在独享时段里,你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深度工作。而在共享时段里,你重新与外界连接,这时可以查看邮件、回复信息、与同事开会、跟家人娱乐。

而拆分时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段,定为深度工作时间。例如:村上春树每天4点起床后的5个小时,便是属于他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清晨或晚上的时间干扰比较少,很适合定为深度工作时间。例如有不少阅读达人,都习惯早上或睡前阅读1小时。

 

另外一种分法类似“番茄工作法”,是以周期的形式来工作。例如:你可以规定自己每深度工作40分钟;就会迎来10分钟的共享时间,并且只有进入共享时间才能重启与外界的联系。这样就能以50分钟为周期,不断循环工作,既能深度工作,又不用担心错过重要的外界消息。

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来调节深度工作的时间长度,如果你的工作不太需要与人沟通,那么时长可以长一些,像达尔文每次工作1.5小时;反之,就把时长调短一些。

第2个步骤:切断干扰源。

让你准备开始深度工作的时候,需要切断外界的干扰。而干扰源主要有3种:网络、环境和人。

切断网络干扰,需要你把手机和电脑上的各种APP的信息推送关掉或者设置静音。

切断环境干扰,需要你把可能转移你注意力的物品,转移到视线之外或者难以触及的地方。例如你有转笔的习惯,在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把笔收到抽屉里。

切断人的干扰,需要你提前和同事、家人沟通,告知你在什么时间段有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急事的话不要打扰。

 

第3个步骤:重复执行内化习惯。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作者说过一句话:“不要等灵感或者状态来的时候才开始工作,而是将工作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和准则。”

因为我们从普通状态切换到深度工作状态的过程,是需要耗费意志力的。例如:你想去看书的时候,就需要克服继续看电视剧的欲望,这其实是有难度的。

所以你需要不断重复步骤1和步骤2,直到自己养成习惯。因为习惯化,能大大降低我们从普通状态向深度工作状态切换所需要的意志力。就好像你不会为早上刷牙这件事情产生纠结,因为它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你几乎不用耗费意志力就能开始执行它。

如果你对习惯养成感兴趣,可以读一下我上一篇文章。

 

 

好的,以上便是关于“深度工作”的知识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告别无效忙碌,迎接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