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布于其他平台,或许包含偏激论点,搬到少数派时会进行一些修改,原文


微信有一个隶属于微信官方的公众号叫做“微信时刻”,里面大多是对于微信这个标榜着所谓“简洁”的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技巧——由此可见微信有多么的简洁——以及一些微信本身的活动推广。8月21号,这个公众号更新了这么一篇文章:《社会人「成熟」的标志,是置顶工作群》。

此文章目前已经被删除

首先不论这个实际使用中已经了包含了贬义成分的“社会人”究竟占微信总用户数的百分之多少,这个标题乍看上去就是一篇尴尬且脱节的宣发文稿——它确实也是一篇尴尬且脱节的宣发文稿,但是里面同样透露出“微信”作为一个拟人化的对象所具有的一系列扭曲、畸形且充满了偏见与歧视以及自命不凡的价值观。

首先,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来看,是在尝试着将微信标榜成为一个“办公人士”所需要日常使用的“办公软件”。虽然在残酷的现实中,微信确实已经或自愿或被迫地变成了无数人的办公软件,但是只要任何人稍微向下探究极浅薄的一层就会发现:微信——无论从功能性上还是从效率上——都完全不配做办公软件。这一点过于浅显以至于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完全:

一个连文件收发、群聊管理、联系人分类、历史记录存取都实现不完善的即时通讯软件,除了不需要工作的人之外,有谁敢用它作为工作的软件吗?

因此在后面的部分,所有内容都是基于“微信不合适用来承担职场等场景下的正式联络”的论点展开的,change my mind

1. 微信名片

从官方的口吻可以看出,所谓“成熟社会人”(至少在他们的工作账号上),是需要时刻像LinkedIn上一样清楚地展示自己的样貌、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的。

一个朋友的领英

这一切如果放在LinkedIn、智联、前程无忧等等职业类网站/App上是毫无问题的,然而微信既不是,也从来没有努力过想要尝试着成为无数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中的任何一家。微信自上线伊始所扮演,或者说尝试扮演的是一个与QQ亦敌亦友的角色:说微信是友,因为它的确在某些方面推动了QQ推出包括“极简模式”在内的一系列向内容集中的高效率化看齐的功能和开关;说微信是敌,因为它荼毒并重新培养了无数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软件、什么是软件在生活中原本的角色的人,这些人包括了泛化的“上一辈”网络使用者和泛化的“新一辈”网络使用者,导致多数人成为了少数人的奴隶。

言归正传,微信的角色是模糊的,时至今日微信的官网上对自己的描述仍然是一个“生活方式”,虽然这句话本身仍存谬误,但无论如何都跳脱不了微信作为一个大众化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本分,它目前既无也不打算拓展其在职业领域的功能(i.e. 简历追踪),文章中所讲的所谓「成熟社会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的微信名片本身便成为了一种空穴来风:真正成熟的职业人士一定是清楚“即时通讯”对于自己的意义和自己对承担信息交流工作的工具的需求的,从主观角度出发微信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算作这样一款工具。

当然,你或许会认为:【这一段是给那些不得不用微信办公的人的一种支招啊】。我同意这种理解方式,但是我们都需要看到这一个现象背后的两个更严重的问题:

  1. 为什么人们不得不用微信办公?
  2. 为什么我们会潜意识地认为有人不得不用微信办公?

2. 微信昵称1

从第二段开始,文章创造了一位微信号为MIKE1980的「成熟社会人」作为其所宣扬的价值观的一个样例。文章认为微信昵称在一定的办公情况下会产生混淆,并且可以通过自己手动在微信昵称后面加括号和状态这种似乎是脱胎自某种怪奇的跑团的标注方式来帮助他人辨明自己现在的状态——何等愚蠢。以QQ为例,QQ在2007正式版中更新了账号在线状态的自定义功能,会在自定义完成后显示在昵称的右边。

但是依然比微信早了14年

这是一个微信严重缺乏基础功能的绝佳例子,由于国内特殊的软件市场环境,规模性的即时通讯软件几乎可以说只有QQ和微信两家,在这两家中,只有QQ有明确的在线/不在线标示(i.e. 昵称下的在线状态、桌面端的头像变灰),并且很贴心地支持自己编辑在线状态;国外市场中,以范围比较大的WhatsApp、Telegram和Facebook Messenger为例,三者均使用了近似的在线状态展示机制:在昵称下面显示“online”或者“last seen”(Facebook Messenger中是“Active ~ hour ago”),并且都有非常完善的已读回执功能。

Telegram的在线状态和已读回执功能

从文章假设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了解自己的同事、老板或者下属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是否在线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重要到需要手动编辑一遍昵称来展示,那么一行“online”,一个灰色的头像,为什么在微信从2011年推出至今,连QQ都没能看齐?

这句话被很多人用来批评氢OS,但我感觉用在微信上更合适:简洁永远不应该等于简陋。微信想要成为的“简洁”的即时通讯软件不应该是一个缺功能并且执拗地不肯与行业看齐的软件,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微信做软件的态度是扭曲且病态的。

3. 朋友圈

我其实不太敢相信一个来自腾讯的宣传类文章中会出现一个如此低级的逻辑错误:”……管他发啥,点赞毫不手软……“。尽管我已经关掉了我的朋友圈入口并不再使用,但如果老板发的朋友圈是自己的三姨太太跑了呢?自己的车被人蹭了呢?「成熟社会人」应该评论一个大拇指还是一朵玫瑰花?

与第一段一样,这个背后深藏着另一层严重的观念问题:甚至连微信自己都已经默认了朋友圈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成熟社会人」需要做到的只是不落下一次点赞、一只大拇指。

当然,你或许会认为:【这个只在职场里面才这样忽略朋友圈内容啦】,那我们可以这样推理:既然微信已经从官方的口径上表达了认为工作环境中朋友圈中的内容是无意义的,那么本着微信标榜”简洁“的特性,朋友圈这个功能应该被削掉(就像本着”保护视力“被加了又削最后被苹果倒逼着加上还美其名曰”与苹果协商“的暗色模式那样)。但是朋友圈并没有被削掉,说明微信仍然相信朋友圈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说明微信本身不适合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要么朋友圈是垃圾功能,要么微信是垃圾办公软件。

4. 工作群

这个是重点,值得长篇探讨一番。

首先我们来一句句的分析:聊天置顶的确是一个便利且重要的功能,但是为什么「聊天框太多了又不能随意清空」?没错,正是因为微信这个臭名昭著、死不悔改、百姓怨声载道的理念:删除聊天框,删除所有聊天记录和聊天文件。并且在这里,微信甚至已经得意洋洋的将这个自从21世纪初就已经有成熟解决方案的问题当成一个默认条件来看待、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不能删聊天框之后的种种了。

按照微信的理念,所谓「成熟社会人」置顶的聊天应该是”工作群、工作群、越来越多的工作群“。从一切的伊始——也就是微信仍然在某种角度妄图把自己比肩一款工作软件——来看,这一整个段落就是一个笑话。众所周知,QQ里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功能,叫做聊天记录漫游——根据你的会员等级不同可以在所有登陆了你的QQ帐号的设备上同步所有一周内/一个月内/一年内的聊天记录,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短期更换设备、设备丢失时所导致的记录保存问题。而微信除了现在仍然半是残废的在手机和电脑之间选择性(并且是完全随机的)的同步一些上次登录至今新增的聊天信息之外,唯一的记录挪动方式就是(必须使用无线网)手动同步、手动导入,堪比2000年在SIM卡之间同步和导入通讯录以及短信的高效。

然而微信这一套只能用“恶心”来描述的记录储存机制还存在着另一个悖论:根据微信官方的声称,不提供记录云同步、单一设备上删除后无法恢复的理由是「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但是微信聊天记录却可以在警方调查中“不通过你的设备”而提取查看,说明任何人的聊天记录必然存在一份收发设备之外的备份——哪怕腾讯宣称它们没看。

但是有没有本地设备之外的备份、备份被什么人看并不是重点,因为QQ有完善的云备份、并且这些备份每时每刻都被分析着以隔绝某些内容,但是人们为此抱怨过QQ不安全吗?没有(至少不是对于QQ的抱怨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抱怨微信丢记录。既然这份记录备份是存在的,微信为什么不提供聊天记录的网络同步功能?缺服务器吗?以腾讯这个体量肯定不可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微信对于自己所幻想的安全性的执拗到近乎偏执的坚持了。

5. 聊天背景

大学仅仅过了两年,我手机里的微信群就已经多到我甚至连新加入群的群内展示昵称都懒得改了,而我还是一个主观极度抗拒使用微信的例子,「成熟社会人」手机里上百乃至上千的微信群,用手动更改所谓“花式聊天背景”来区分群的性质纯属天方夜谭。比起这种功能,不同的群消息提醒方式和群分类功能才是真正有用的,改聊天背景唯一的用处仅在于美观方面。

6. 上班

这一段中提到了微信的桌面端,进而可以带出一个几乎与“删聊天=丢记录”收获同等怨声载道的特点:桌面端和网页端「唯仅只能」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登录2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哪怕微信拒绝承认自己的确在服务器端备份了用户的聊天记录,那么账号和密码呢?既然2020年微信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号/手机号/QQ号和密码登录“而不需要自己曾经登录过的设备在线”,就说明微信是知道你的账号和密码的——如果它们不知道那才是出了大问题。那么在21世纪20年代,一个连最基础的网络制式都能提供40kbit/s带宽的链接的年代,我们却不能在桌面端和网页端通过传输一串几百或者几千字节的账号和密文来登录自己的账号,除了深至十八层地狱的地下二层车库的固执之外我想不出任何的可能的解释与合适的描述。

据我所知,放眼酷安、Play Store和App Store,同时有移动端、桌面端、网页端入口,拥有统一账号的聊天软件中,桌面端和网页端「唯仅只能」通过扫码登录的,似乎只有微信——并且这完全不是与值得骄傲有半毛钱关系的事情,而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一个公司固执而愚钝到骨子里的疯狂与偏执。这一点甚至与不同步聊天记录所勉强能牵扯到的安全性问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而是一个简单到极点的问句:

“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

7. 微信运动

我不赞同里面所提倡的「成熟社会人」生活方式,但我对于微信提出这个观点的行为本身没有异议。

8. 结束语

具有莫大讽刺意味的,往往莫过于一篇文章的结尾。

“不管你是上述的「职场小白」,还是「成熟社会人」,微信都会一直陪在你身边,跟你一同成长。”

——不。

我从初一开始拥有了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初二拥有了我使用至今的这个微信账号。从2013年至今,我成长了许多,我学会了要在浩如烟海的软件中分辨好与坏,我学会了怎么通过合适的方式把我的手机、我的电脑、我使用的软件调整成适合我的使用习惯、有助于我的交流效率的样子,同时我也可以大胆地自吹一下——我大致了解了一个“好”的软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微信没有成长分毫。

是的,你所每日观看的UI踉踉跄跄的跟上了审美大潮流的步伐,你能发送的文件和视频体积——感谢你自己手机CPU的提升和更大容量存储介质的普及——变得更大了,你每天能够沉浸在朋友圈、公众号、小视频、微店里面的时间增加了,你可以撤回发送过的消息甚至是拍一拍了。

然而我(尚)不是职场人士,从主观上抗拒使用微信,除了聊天、钱包、少数小程序和公众号之外不使用任何其他功能,在我这种使用经历中仍然碰到了无数2013年是痛点、2020年仍然是痛点的诡谲「特性」:

- 我看不到别人的在线状态

- 我可以被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在不经过任何我的允许的情况下拉进一个群聊

- 我不能随意地登录账号之后从云端简单地同步回我的聊天记录

- 我不能在不方便用手机的时候通过我的微信号和密码登录电脑或者网页版微信

- 我在电脑上接收到的文件仍然被藏在晦涩默深的文件路径里,并且我不能手动修改(这个问题只在macOS版中存在,Windows版还是可以修改文件保存路径的)

- 我通过微信分享的.apk文件仍然会被无缘无故地被微信野蛮地将后缀名改为.apk.1(现在甚至已经有专门的Apk1安装器来安装这些原本就是标准安卓安装包的安装包了)

 

微信不是职业环境下的即时通讯软件,它从来没有希望自己成为职业环境下的即时通讯软件,虽然它口头上说着「成熟社会人」可以通过一系列妙招让微信更合适职业环境,但却永远不可能主动把自己的功能向职业环境适用方面延伸。

我唾弃微信,并不是因为它缺少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而是微信纵使已经拥有今天的规模,却仍然不肯跳脱出“自己想做什么样的软件”的思维圈、拒绝为了适应使用群体的需要而添加一些必要且极为基础的功能。

 

换句话说,微信的产品理念是病态的,是扭曲的,是极度自我为中心的。也许直到今天的某个时刻,微信的PM仍然怀抱着一个乔布斯式的信念:「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把它放在用户面前」。

但这样一种乔布斯式的信念之所以在乔布斯的手里成功,是因为乔布斯第一个把用户需要的东西放在了用户面前——微信没有。微信不仅没有,甚至在用户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之后,它还拒绝给用户送上已经被其他软件作为基础的功能。

【FIN】

 

这五千字里面结合了我之前几篇批评微信的草稿里的部分内容,算是部分地把积压了好几年的使用微信以来接触到和了解到的微信无法理喻的软件理念的怨气释放了一通。我并非因为微信单纯的缺功能而鄙夷微信——在我看来微信的钱包功能比支付宝做的还要干净高效——我是因为微信的冥顽不化而鄙夷微信,即便身处如今的地位也拒绝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甚至还在顾左右而言他。

发自内心的恳求所有人:在任何追求交流效率的使用场景下——比如办公期间——少用微信,因为这是一个态度有问题并且思考畸形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