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她眼中的包丽“性格完全变了”,由一个坚强、乐观、独立的现代女大学生,变成一个会因非处女而产生罪恶感的“小女人”。
 摘录至《“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

2019年《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片名为「“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的报道,讲述了北大女学生包丽在男友的情感折磨下,最后自杀的事悲剧。文章发布后在网络引起轩然大波,情感操纵也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上面那段包丽朋友的采访,完整的展现了包丽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操纵,什么是操纵?

操纵在生活中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你可能扮演者操纵者,也可能是被操纵者,我们需要通过别人来满足我们的某个需求的时候,操纵可能就会发生。

生活中有很多操纵行为我们能立马识别出来,比如:

你的父母告诉你如果你男友给不出100万彩礼,这婚就不结。

你的对象说如果你做不到每天给她发消息就分手。

你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晚上不按时睡觉,明天就不给零花钱。

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无法直接辨别的操纵手段,我们今天要聊的,也就是这种比较难以识别的

隐形操纵。

什么是隐形操纵?隐形操纵发生的时候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等你意识到的时候,基本上可能也对你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例如传销活动,传销组织绝对不会告诉你,他们是为了骗你的钱才会对你说那么多洗脑的道理,几乎所有被传销洗脑的人,都会坚信他们说的是对的。

例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北大女生遭遇到的情感虐待。

在这些场景中,操纵者掩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他让你无法意识到这种操纵感,你甚至有时候会认为操纵者是在为你好,也正因为这种隐蔽性,所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杀伤力也更大。

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你在生活中会经常有下面描述的这些感受吗?

你反复质疑自己

你总是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你总在向你身边的人道歉

你经常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为你的另一半找借口。

你在闲聊时,也会三思。

你觉得自己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你更加自信,更爱玩,更轻松。

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为了躲避伴侣贬低你的言语和对现实的扭曲,你开始撒谎。

上面的感受并非一定代表你被操纵了,但如果有的话,你需要提高警惕,你的身边可能有隐形操纵者。那么,隐形操纵为什么就这么不容易察觉呢?这种暗中操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原理又是什么呢?

-煤气灯效应-

其实在国外,已经有研究者对 ”隐形操纵“现象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从事了30多年家庭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将这种操纵称之为‘煤气灯效应’。

为什么叫煤气灯效应呢?这个名字来源一部叫《煤气灯下》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年轻脆弱的女歌手的故事。葆拉嫁给了充满魅力又有些神秘的年长男子。但她不知道的是,她亲爱的丈夫为了侵吞她继承的遗产,一直企图把她逼疯。他不停地说她得病了、很虚弱,而且经常变换房间里的摆设,并赖到她头上。

最阴险的是,他刻意操纵煤气,让她看着煤气灯莫名其妙地变暗又变亮,从而让葆拉以为自己真的出现了幻觉。

在丈夫邪恶计划的实施下,葆拉开始相信自己失去了理智。因为感到困惑和害怕,她变得歇斯底里,结果真的成为格雷戈里口中那个脆弱的、迷失方向的人。在这个故事中,葆拉的丈夫是为了霸占她的遗产,所以对宝拉发起了操纵。

隐形操纵的过程中,操纵者自始至终都在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意图,他们的真正意图不是为了别人,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真实意图的隐藏,会让被操纵者失去判断力,被操纵者就像陷入一片设计好的沼泽地,最终被慢慢的吞噬。

煤气灯效应为什么就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让一个独立自信的人变成一个自我厌恶的人呢?

煤气灯效应如果要发生,那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煤气灯效应的基本模型-

小丽是一位开朗美丽的销售经理,她最近交了一位男朋友小陈。因为性格和职业,小丽在小区里遇到其他人总是面带微笑,甚至有时候会和一些遛狗的邻居交谈。她的男友小陈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非常的不舒服,他总觉得小丽在和其他人调情,他对小丽说,你没有发现那个男人一直色眯眯的看着你吗?你难道意识不到别人已经无心再和你交谈了吗?

小丽起初并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总对小陈说都是误会,而在这些情况之外,小陈对她还是那么温柔。但随着小陈批评的次数越来越多,小丽开始不停的向小陈解释,很多次她都觉得小陈已经理解了,她也开始刻意的不再和邻居们交谈,有时候不小心对别人微笑,她也会非常在意小陈会怎么看。她甚至开始怀疑,小陈说的那些事情是不是都是真的?自己真的会招致别人的讨厌吗?

在这个故事中小陈就是典型的煤气灯操纵者,他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确的角色,在这段关系中拥有掌控权,而小丽则是那个被操纵者,她本来自信独立,但因为小陈不停的批评,她开始变得自我怀疑,开始寻求小陈的认可。

构成:煤气灯效应的基本模型需要由两个人构成,最常见的情况是一男一女,男性作为操纵者,而女性作为被操纵者,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

心理:操纵者需要作为被操纵者世界的定义者,而被操纵着则需要不断的从操纵者那里获取认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煤气灯效应。

罗宾·斯特恩将这种关系比喻为煤气灯探戈舞,没有两个人的相互配合,煤气灯效应就不可能发生。

那么煤气灯效应是怎么一点点的完成对他人操纵的呢?是否有更多明确的信号能让我们辨别我们当前正处于操纵的那个阶段呢?

-煤气灯效应的三个阶段-

煤气灯效应的发生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杀伤力依次递增,你的阶段越深入,你所遭受的伤害可能就越大。

第一阶段:不相信,你在说什么?

在这一阶段,操纵者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你发起批评,而你在这个阶段的态度更多的是不相信,你还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你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但你最终也不会选择把这些批评放在心上。

上面故事中的小丽,在最开始的时候对自己对象的批评也是持有这种态度,总觉得这都是误会,放放就好了。

你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无论是伴侣,朋友,同事或者是领导?

这里需要记住一个事实,如果你抱有“这只是一个误会”的态度的话,那么你就要警惕了,因为这代表你和操纵者的思考方式已经完全分道扬镳了。

操纵者对你发起批评,并非是因为你做的事情真的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们批评你,只是获得在这段关系中的掌控权,填补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而你还在就事论事。

第二阶段:解释,我不是那样的人。

随着批评次数越来越多,你觉得不能再置之不理了,所以你开始进入辩解的阶段,企图去说服他。

“当人们在受到指责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竭尽全力的为自己辩护” -《语言操纵术》

通常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都希望更好的维系这段关系,所以你的解释是基于维系关系的目标,但对方的目标就只是控制你,把你当成填补内心安全感空缺的工具,你最后可能会发现,无论你说什么都于事无补,因为双方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如果双方的“探戈”到这个阶段还能继续跳下去,那这段双人舞最终会进入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压抑,全都是我的错。

你会感受到压抑,而且你开始主动去证明操纵者是对的,这样你就能获得他的认可,因为争论让你精疲力尽,在这个阶段你通常已经放弃了争论。进入这个阶段后基本上,你已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别人对你的批评,让你更多的关注自我和自责,而这种自责到来的抑郁心境,又带来更加负面的行为和后果,继而带来更多的负性体验,你最终接受了一切都是你的错的结果。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做“自我知觉效应”。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我们通常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

煤气灯效应在实施的过程中,从第二阶段开始,被操纵者的注意力始终在自己身上,你希望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更好的解释给操纵者,然而这就是踏入陷阱的开始,一旦开始解释自我,那么最后就越有可能将所有问题的原因归结于自我。那我们如何才能跳出这个操纵陷阱呢?

-关掉那盏灯-

罗宾·斯特恩经过大量的案例之后,给出了5种方法帮助我们跳出煤气灯陷阱。

1.区分真相和曲解

煤气灯操纵者非常善于曲解真相,他们的话语中通常会包含一定量的真相,但并非全部,这足以迷惑我们,使我们失去判断力。

比如小丽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他男友告诉他,和她聊天的人早就没有耐心了,而她却总是死皮赖脸的一定要跟别人聊,这样的描述足以迷惑小丽,因为和别人聊天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别人是否有耐心是不是真相就未必了,这个时候小丽心里就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和我聊天的人真的都不耐烦了么?

那应该如何区分真相和曲解呢?

不要理想化你的另一半,总认为他是对的,否则你就很容易用他对事情的解读来替换掉你自己的,从而失去判断;强迫自己冷静的去分析事情的真相,不要听对方的,也不要急着为自己辩解。

 

2.退出对错的争夺

煤气灯操纵者和你陷入争辩的时候,双方通常会争辩得面红耳赤,以至于到最后,大家都脱离了问题本身,双方都在企图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本质上已经脱离解决问题的层面了,双方都企图通过表现得更强势,来说服对方,一旦发现双方都陷入了对错的争执,那么请立即停止。

情侣之间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争执,比如周末决定先看电影还是先吃饭的问题,问题可能从“我们是先吃饭还是先看电影?演变成   “先吃饭或者先看电影是对的” ,甚至 “为什么每次都是你做决定?” 等等之类的问题,双方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如何制定合理的计划上,而是在争夺最终的决定权。面临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停止争论和解释,回到问题本身。

3.识别出双方的煤气灯操纵行为的关键词

煤气灯操纵行为是对压力的反应。当人们觉得受到威胁时,要么变成煤气灯操纵者,要么变成被操纵者。双方在进行争论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关键词会触发煤气灯效应,这些关键词通常是一个人内心缺失部分的具象表现。例如和一个很穷的男生提到钱,这时候讨论的其实并非钱的问题,而是男生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我们需要识别出这些可能会引发操纵的关键词,尽可能的避免谈论相关话题,避免煤气灯效应的发生。

4.关注你自身的感受,而非“对”或“错”

煤气灯操纵者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指控,这些指控确实会让你感觉到痛苦,你也只能痛苦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操纵者就拥有了定义你的权力。这个时候先放弃对错之分吧,关心下自己的感受,你感到生气吗?,你感到后悔吗?你感到很内疚吗?在了解自己感受的同时,先暂停对话。

5.记住,你无法控制任何人的意见

回过头来看,当你在向别人解释的时候,是不是也陷入了操控别人的陷阱?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认可我,如果别人不认可,我们就竭尽全力的去让他们认可。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操控,《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我们不能让别人介入我们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去介入别人的问题,分清楚何为自己的问题,何为别人的问题是摆脱操纵的第一步。

这5条建议都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参与这场双人舞蹈。

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社交关系给出的反馈,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我们构建自我的过程中来,但并非每个人都是善意的(这并不是说大家都是恶意的),错误的反馈,会让我们构建起对自己错误的认知,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独立思考,其实你远比你认为的了解你自己。

《煤气灯效应》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