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已经连续两周霸榜微信读书的排行榜了。平均一周的阅读小时数都在8~9小时。
其中的秘诀就是养成了“听书”这个习惯,在我阅读8~9小时的阅读里,大约有2/3是通过听书完成的。在不经意间开始的听书,对我的阅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
很多人会说,听书有什么新鲜的,不是很早以前就火过一阵?跟阅读也没多大区别吧?非也,且听我慢慢说来。
1、拓展阅读场景
2、减少脑力消耗
3、提高阅读速度
4、便于习惯养成
拓展阅读场景
听书和听电台很相似。最近Podcast很火,很多人也好奇,听Podcast还不如看YouTube。但是,听书与Podcast,有着比看书,看视频更广的场景。
例如我现在每天上下班走路,都会听书30分钟以上,相反,基本是不可能在走路时看书的。
另外,看书时会限制我的姿势,听书却让我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做其他事,比如听书时健身,躺床上打滚,公园里溜达。
因为我平时是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每天面对电脑的时间很长,经常会有眼睛干涩的症状,这时候并不是很想再看书。现在因为听书的存在,阅读变成了一种放松眼睛,同时又可以活动身体的方式,不亦美哉。
减少脑力消耗
仔细想一下,我们平时阅读文字时,是不是脑子里会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然后再进行理解?
我一直觉得阅读文字是一种违反人类动物本能的事情,是靠后天努力培养的能力。“听”这件事,更符合天性。
对我来说,听书减少了大脑中将文字转语音这一过程,减少了中间的脑力消耗,是更加轻松的一种阅读方式。
提高阅读速度
很多人希望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但是又做不到一目十行(比如说本人)。
相对而言,在听书上,实现阅读速度的提高是很容易的。
很多听书的软件都有倍速功能,通过渐进式的提高播放倍速,我们的阅读速度能够逐步提升,而这个提升的过程远远没有提高文本阅读速度那么难。
以我自己为例,我简单适应了1.3倍速后,现在已经能稳定在1.6倍速阅读。如果遇到书中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暂时调成1.3倍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发现1.6倍速的听书完全不会影响我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便于习惯养成
听书让阅读变得更轻松。而容易获得,阻力小,过程愉悦是《原子习惯》中提到的培养习惯的要义。
听书拓展了阅读场景,使我们随时随地,以各种各样自己舒服的姿势阅读,同时语音的输入比文本能减少脑力的消耗,这让阅读习惯变得容易获得,阻力更小,过程更轻松;
而倍速阅读,让我们能在更短的时间里阅读完一本书,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这些符合《原子习惯》中习惯养成的要素,让我们更好的培养起阅读的习惯。
适用范围
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个人经验,
适合听书的书籍:传记类,文学类,方法论类等大部分书籍;
不适合听书的书籍:有大量公式的数理化和工科书籍,大量重要图片的书籍,需要频繁做笔记、写注释评论的书籍。
其他思考
《原子习惯》中形成持续习惯的关键是,用基于身份的习惯代替基于结果的习惯。
对于基于结果的习惯,重点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基于身份的习惯,重点是你想成为谁。
我们的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一名读者。能正确认识这一点,阅读就变成一件融入我们生活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阅读目标。我想这是更加健康、持久的看待阅读的一种方式。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原住民的自修室」